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课件分享] Hello教案2500字
  • [课件分享] Hello教案2500字

    发表时间:2023-01-13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课件分享] Hello教案25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询问对方的姓名及回答的用语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的学习,以及另一种表达道别的表达法:See you.

    教学难点: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中name 的发音和欢迎用语Welcome! 的发音,Unit 1 Hello第四课时。

    教具准备:

    1 教师应准备自己的名字卡及本课主要人物的头饰;

    2 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面具,并制作一个写有本人姓名的头饰。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1) 唱“Hello”歌

    (2) 师生互相问候Hello! /Hi!

    (3) 学生将胸卡戴在胸前,分别起立做自我介绍。如:

    a. Hello, I’m Mary.

    b. Hi! I’m Peter.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 老师指着自己的英文名卡说Hello! I’m Miss/Mr…. 然后用My name’s…. 反复说三到四遍自己的名字,速度由慢到正常。接着教师对一名学生发问What’s your name? (用清晰、缓慢的语调问两遍)边问边指他/她的名卡,并可以用夸张的口型提示他/她回答My name’s….教师对第一个应答学生应重点表扬,并发给他/他小奖品,以次鼓励学生认真听别人的问答,努力模仿教师说的新句型。用类似的方法在教室里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注意引导学生用My name’s….回答问题。

    (2) 跟读、模仿What’s your name? 注意学生对name一词中 a 的发音。

    (3) 教道别语See you., 告诉学生其中意思是“再见”或“一会见”。教师同时可介绍一下英语中有许多单词是一词多意,在不同情景中表示的意义不同。Welcome 还有不必表示感谢的意思,当对方说Thank you. 谢谢的时候,通常可以回答 You are welcome. 表示“不用谢”或“不客气”。学生在此简单了解一下即可,教师可在今后多说多用,起到引导、表率的作用

    (4) 听录音,放投影或通过录像、VCD来展示B部分Let’s talk的内容。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Pair work: 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书上Let’s talk 的对话。

    (2)Let’s play中的游戏,可请几个学生站在门外做迎宾先生或小姐,再请几个同学做嘉宾,小学英语教案《Unit 1 Hello第四课时》。每位迎宾者用Hello! What’s your name? 进行发问后,嘉宾须用My name’s….答出自己的名字,方可入内。教室里的其他同学鼓掌并用Welcome! 向他(她)表示欢迎。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区分发音的正、误,培养学生练习听力的能力,养成会听的习惯。在纠正发音时要适度,切不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先将学生自制的名卡头饰收集在一起,再由每组的“小老师”通过问What’s your name? 其他同学回答My name’s… 的方式练习,答对的同学拿回自己的头饰戴在头上。

    4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4部分练习。具体教学步骤参考如下:

    (1) 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图中人物所说的话。

    (2) 教师讲解题目的意思并指导学生做练习的方法。

    (3) 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4) 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互相核对答案,再通过给花朵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5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边,用手蒙住眼睛。教师用手势指定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并告诉他们用(打招呼、自我介绍、询问对方姓名及回答)的句型对话,然后由被蒙住眼睛的学生直接说出说话双方人姓名,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扩展到 His/Her name’s …的句型。

    板书设计:

    Unit 1 Hell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用学生或本册教材主人公的人名卡表示姓名)

    教案点评:

    本课时学习如何用What's your name?询问对方的姓名并就询问做相应回答。对于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彼此了解一下英文名字十分必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一种道别表达"See you!"是生活常用语,同Goodbye 用法相同,且运用广泛。整个语言点简单,且实用性强。教学过程中强调自然流畅,不要明知故问,使学生觉得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从而降低学习兴趣。趣味操练部分可以发挥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做迎宾先生或小姐的游戏中进一步操练句型,巩固所学。扩展性活动中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将“My name's ...”扩展到 His/Her name’s …的句型, 开拓学生英语思维,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探究活动

    看图学单词

    看一看,下面的单词你认识几个?哪些是不认识的?问问老师,再将图片与对应单词连线。

    看谁做得最快最准。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图中的单词。

    建议教师先把该图片印发给学生。

    Unit 1 Hello第四课时

    JK251.com延伸阅读

    《社戏》教案2500字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社戏》教案25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全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提示】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者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之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内容提要】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好像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全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咱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全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全赞成……也全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程探究”余下的练习。

    2.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课件分享] 《船长》教案4000字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课件分享] 《船长》教案40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船长》

    【教材简解】

    《船长》一文哈尔威船长》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全文集中笔墨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悟哈尔威船长在三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后练习4中的两个句子,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理解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的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难点:理解课文关键句的深刻含义,领悟船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与“船长”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

    【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注意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以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三道命令为突破口,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通过自由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速读课文,说说在这件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并提炼出研读专题:

    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教师推荐研读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船长的句子。

    (2)自由选择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会船长的伟大形象。

    (3)可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合作学习,也可以自己独立研究。

    4、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5、学生交流,集体讨论。(以下按学情展开)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

    ①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②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当时船上很乱)你又是从哪里读懂的?(读相关句子)

    ③出示课件:倾听一段音频资料,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

    教学时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发挥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④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再次朗读船长说的话,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人们(不仅是船长)的各种表现,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①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照船长所说的那样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③照这样乱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死亡)

    (3)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①引言:然而,局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②学生读课文第24自然段。

    ③此时,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疑惑呢?(学生质疑,预设:什么是“井然有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④指名学生回答。

    (4)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这仅仅只是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吗?还是话中有话?

    ②师生参与讨论并交流:你从这段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③面对猝然而来的灾难,可以说是死亡,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为什么船长却能够做到如此镇定、沉着呢?(体会人物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④船长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结合课堂的需要,适时展开小型辩论)

    ⑤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对话或表演。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导,学生真诚的学,真心的学!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中,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四、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1、师小结后,诵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的疑问呢?(学生质疑)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发散学生思维,思考各种可能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体,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涵盖课堂教学的全部,恰恰是那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4、师小结:危难中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再看看船长吧!

    5、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进行角色转换,想像说话。

    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假如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假如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6、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吧!(学生配乐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五、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下课)

    教学感悟:

    1、引导探究。《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注意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

    2、训练语感。以四句话为突破口,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3、体现开放。处理教材开放,不拘泥课文的原有顺序;问题开放,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操作开放,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交流,可以读一读,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叫好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放飞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电教媒体,透过音频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加深感受人物的形象。

    沁园春雪教案2500字系列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沁园春雪教案》,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沁园春雪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沁园春雪教案(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展开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章,书写心中的情志。

    《沁园春 雪》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在该词中,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习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习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并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讲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校一贯倡导的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重视方法指导的“八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诗人毛泽东》)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唱红歌、颂祖国的日子里,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时代背景、影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1、了解一些有关词的知识(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在1945年,看这两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这首词的公开问世,曾在重庆的文坛和政坛引起极大的反响(播放有关“重庆谈判及这首词公开后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一段视频)。

    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气势和魅力呢?我们来听听艺术家方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学生看视频,注意模仿)。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朗诵这首词: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理解、赏析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含义。

    明确:“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三)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毛主席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沁园春雪教案(篇3)

    1、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

    自古逢秋多寂寥,毛泽东的这首秋词,却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用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一首秋的赞歌,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在诗人的眼里,眼前的秋景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奋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了像屈原一样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在天问时,是在徒劳的等待天的回答。然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早就是了然于胸:真正能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就是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是一曲自由的颂歌。

    2、挫折人生的砺志之歌:

    解读此诗,还应从写作背景着手。本诗写作于1925年。这一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选掉。从事革命活动,将人民大众从黑暗中解救出来,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然而,诗人却被无情的排挤出了党中央,面对事业上的沉重的打击,他该会保持怎样的精神面貌呢?透过词作中的独来我们可以来解读。独立寒秋中的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沉着、镇静,是险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诗人笔下的秋景也是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这灰色际遇中的亮色不仅仅诗人是逆境中的奋勇拼搏,更是诗人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质上是诗人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给我们吟唱的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3、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在这首词中,处处还透露出诗人的王者风范。首先来看诗人笔下的景物: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潜游水底,上下都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若没有王者风范的过人气魄,笔下的景物又怎能冠绝古今。其次来看诗人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这里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从中表达出诗人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最后再看诗人的实际行动:与同学少年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相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又是一首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沁园春雪教案(篇4)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 (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 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

    ──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 ) 娆( ) 思汗( )

    今朝( ) 数风流人物(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惟须上下俱文采、风骚

    顿素妖娆输、逊风流人物

    蜡竞折腰数今朝

    3、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⑵ 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⑶ 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三、研习新课

    1、指名板书注音:

    分外(fèn) 娆(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思汗(hán)

    2、指名口头解释:

    惟:只。

    上下:上上下下,即上游和下游。

    顿:立刻。

    蜡:白色。

    须:等到。

    素:白色。

    妖娆:艳丽多姿。

    竞:争。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输、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风骚:都指文学才华,“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俱:都。

    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今朝:今天。

    3、教师范读,然后提问上面的思考题。

    回答要点: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四、指导学习课文

    1、学习上阕:

    ⑴ 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⑵ 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婉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⑶ 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⑷ 抓住“望”“欲”“看”三字,背诵上阕。

    2、学习下阕:

    ⑴ 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⑵ 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⑶ 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日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烧”的光辉的明天。

    ⑷ 抓住“引”“惜”“数”三字,背诵下阕。

    3、课文小结:

    ⑴ 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⑵ 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课下搜集写雪的名诗、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沁园春雪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可以小声跟读。

    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一般会是,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齐读课文。思考: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三、朗读品味

    朗读,除了把握诗歌的感情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为什么?(“千”“万”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封”有冰冻、封闭之意。“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生描述)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总结: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人民大会堂)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雪》的意境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生介绍)

    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文学才华、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惜)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惜(1)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

    (2)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含有惋惜之意。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主题句是哪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袖、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生畅谈)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教案(篇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10级2班的游艺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雨说》、《心心变奏曲》、《外国诗两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为教学难点 。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练习法: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2)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可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 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设列出的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在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第六步:作业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本重要信息的直观图。它能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文本的结构和内涵。板书设计如下: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本词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沁园春雪教案(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天都峰教案2500字精选5篇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天都峰教案25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都峰教案 篇1

    1.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受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受。

    (板书:爬天都峰)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生字新词。

    2、我能流利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这篇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

    起爬上了天都峰。

    4、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

    ……

    三、激发知识冲突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3、学文展示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2)“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5)“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6)“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7)“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气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8)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4、创作性展示

    (1)我想对小妹妹说……

    (2)我想对老爷爷说……

    三、激发知识冲突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感受人物对话,结合身边的事,写一段对话。

    天都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抓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心理变化。

    2、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搜集黄山图片

    2、自己制作的有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更有闻名于世的崇山峻岭。大家看看老师找的这几幅图片:观察后询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山的景色?根据你自己搜集资料的经验判断一下?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分析: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所以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

    天都峰山势陡峭,坡度有八十度,险峻异常,一步一景,有爬山不看景,看景不爬山之说。下一个台阶顶你鼻梁,可谓高矣。好在爬个百十来米总有个缓冲地带。歇一歇,再爬。小道台阶之窄,只容一人通过,上、下之人要你呼我喊,1

    免得碰车,上下不得。至此已无回旋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望下看,头晕目旋,不敢侧目。真是步步险,步步紧,一步一重天。边分析边打出幻灯图片【天都峰】

    (二)、读文感悟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不理解的词圈出来,作好标记。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但都有难度,笔画比较复杂。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颤”用动作来理解;

    “辫”和“辩”的区分:有丝线可以扎小辫儿,有语言可以辩论;“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单个字集体指导后,逐个练习,全班写好后,再进行下一个字的书写。 2.看图读文,了解内容。同学们借助搜集到的黄山图片,直观的感受黄山的险和陡。【重放天都峰课件】 3.激发情趣,再读课文。

    补充材料也可由学生来完成。【天都峰高1892米,可以和本教学楼比较,让学生感受,有了感受再去读课文。】 4.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来读。 “我爬得上去吗?”──怀疑自己“叫人发颤”──自己已经犹豫不决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1.同位练习朗读不同角色的话,读完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两个人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2.“我”遇到老爷爷之后,两个人的对话,体现了一个心情变化的过程。

    发颤──奋力

    (四)、问题回顾,学习写法。

    1、找出文中描写天都峰险陡的句子,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为了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

    2、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生读课文,引导揣摩“奋力,一会儿? ?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的意思。

    3、爬上天都峰对小朋友和老人来说本来都是很难的事情,可是他们都做到了,原因是什么呢?可以根据上文一老一少爬山时的对话说一说。

    【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而是能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五、练习积累

    1、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诵。

    2、把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图片办一个“神奇的黄山图片展览。

    天都峰教案 篇3

    一、揭题,勾画心中的天都峰

    1、师: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 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 ,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师:你们觉得这位小姑娘用语言描绘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生:(答)

    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答)

    师:为什么作者要在这儿写天都峰的高和险呢?

    (小组讨论)

    师小结: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和力量。

    3、看书观察天都峰

    师:你们看书上这幅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好,谁试着读一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天都峰比云彩高,而且笔陡笔陡,爬天都峰难呀,难于上青天,我站在天都峰脚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答)

    师: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

    师: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 上天都峰呢?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二、深入读、议、理解我和爷爷爬上峰顶的过程

    1、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生自学)

    2、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1、)生:读找出的句子。

    (2、)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小姑娘在爬山的过程中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3、)请用上“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 ),一会儿( ),”来说一说你想到的动作。

    (4、)仿照这句话来说一句话。

    (5、)就这样,,爬呀爬,小姑娘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 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7自然段。

    3、想象说话:

    师:那么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说)

    师:“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没有“终于”二字。

    师: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7自然段,读完之后,同桌交流一下体会。

    (学生谈体会)

    师:那你能通过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三、启发想象,回顾前文,理解我和老爷爷是互相鼓舞,爬上天都峰的。

    1、师: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爸爸说了些什么?

    (指名说→分角色读)

    2、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提问题)

    3、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4、汇报,交流

    (1)师:交流前,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小姑娘来到山脚下时,看见那高陡的天都峰,心里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力量使她有勇气要爬上去?

    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

    师: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那么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指导朗读,强调“也”字,从中体会到什么?

    (3)师在爬山途中,当他们觉得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象一下,他们又会怎么互相鼓励呢?

    (学生想象回答)

    师:对,他们始终在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男女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看,这一老一小谢得多真诚,所以爸爸要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的意思 了吗?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四.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

    (学生说感受)

    3、小结:听了你们的话,我想这些游客一定会像小姑娘一样不再犹豫,一定也会爬上天都峰的。愿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最终攀上科学的高峰!

    天都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颤、攀、鲫”等6个生字;会写“辫、仰、似、勇”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终于、白发苍苍、居然、似乎”等词语。

    2、在理解自然段意思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整体感知有所体会。

    3、背诵第二自然段,积累语言,迁移内化。

    4、学习从人物对话中品味人物性格和品质。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天都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交流热身

    (一)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天都峰的文字图片资料。

    1、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天都峰文字图片资料,游人爬天都峰片断。

    (二)学生交流、概述各自眼中的天都峰。

    (三)教师相机小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看和交流,对天都峰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天都峰》(相机板书课题)里的内容和我们看到的内容会不会相同呢?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文字图片资料,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实践,丰富他们对天都峰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课文奠定感性基础,为走进文本打开一扇窗户。同时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培养合作精神。

    二、读题质疑

    (一)学生读课题。

    (二)抓住动词“爬”,名词“天都峰”,展开探究。

    1、谁?怎样爬天都峰?

    2、天都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梳理疑问。

    谁爬天都峰?怎样爬天都峰?课文里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到的天都峰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

    读题质疑,由疑而思,阅读的欲望生发了;由思而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伴着探究开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转化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循疑读书。

    (一)带着疑问初读课文。

    (二)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一拼,读一读。

    (三)师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要点:爬天都峰人物,课文里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的天都峰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生字初步认读,对人物有初步认识,对内容有大概了解,即对文本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将文本叙述的天都峰和通过资料了解的天都峰作同异比较。从而对课题《爬天都峰》有所感悟。

    (四)再读课文。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1)指导读准“颤、攀、鲫”三个生字。

    (2)指导观察“辫、仰、似、勇”四个生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2、整体感知。

    (1)用“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课文内容。

    3、以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

    [设计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读准难认字,记住难写字,奠实识字写字基础;用新的句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尝试着把厚书读簿;给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了解文本叙述顺序,积淀为整体感知经验,积沙成土,形成语文心智。

    (五)三读课文。

    1、分组接力读,看那个组读得好。

    2、边读边画出写天都峰和爬天都峰的句子。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第二自然段文字描述,把天都峰画下来。

    (3)看着画作尝试背课文。

    四、小结启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谁”“做什么”的句式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了课文叙述顺序,用把文字内容还原为图画的办法,让平面的天都峰变成立体的天都峰,并尝试着背诵了课文,收获不小。下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爬天都峰的。

    [设计意图]

    通过三读课文,把读落到实处。通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把读引向深入。通过读文作画,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平面信息,还原为看到见摸得着的立体图景,文图互换间,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力。图文参照,背诵积累,丰富语言和形象。

    五、练习

    1、根据第二段内容。把画画得更完整、更逼真,把这段话背得更流利。

    2、给“爬、峰、辫、顶、仰、似”找一个以上的形近字,然后组一个以上的词,抄写1到3遍。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巩固积累。具有弹性的识字写字练习,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一、温故引新。

    (一)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

    1、读句子想画面,修改完善“天都峰”画作。

    2、背诵展示。

    [设计意图]

    “温故引新”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第二课时的导入采用“温故引新”的方法尤其恰当。在巩固了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同时,为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二)品句子,丰富语感。

    1、抓住“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等句子品味天都峰的高,和“我”怀疑能否爬得上去的心情。

    2、抓住“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句子品味天都峰的陡和“我”信心不足的心情。

    3、概括段意。

    (1)思维导航:这个自然段,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都峰的高和陡,二是“我”缺少信心的心情。

    (2)引导概括:天都峰又高又陡,我信心不足。

    4、积累内化。

    (1)思维导航:先写看到的实在景物,然后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象,把实在景物和感受想象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天都峰的险。

    (2)用“似乎”说说你看到天都峰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从感悟的层面上说,抓住重点句,透过语言表面意思,探究其含着的意思,尝试着把簿书读厚,渗透从语言表面意思探究其含着意思的认知方法,从训练的层面上说,一是在思维引导下,让学生对文本把实在景物加上感受和联想的表达方法有所体会,在这个基础上用“似乎”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使想象和语言训练相得益彰。二是扎实进行段的训练。

    二、由新深入

    (一)小结过渡

    通过研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似乎也看到了天都峰又高又徒,似乎走进了作者由于畏难而信心不足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故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3至7自然段。

    (二)深入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3至7自然段。

    2、汇报感受

    3、根据汇报,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扮演人物展开对话,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世界。

    4、思维导航

    (1)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尚且敢爬天都峰,“我”怎么不敢?

    (2)“对,咱们一起爬吧!”老爷爷的话深深地鼓励了“我”。

    5、品读想象

    (1)在老爷爷的鼓励下,“我”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揣摩“我”攀爬的样子,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说“我”或老爷爷攀爬的样子。

    抓住“像小猴子一样……”展开想象,“我”还可能像什么?

    (2)课件出示:“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抓住“终于”一词,再现攀爬情境,体会攀爬时的艰辛和奋力。

    (三)小结过渡

    “我”在老爷爷的鼓励下,经过奋力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按说课文到此就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用2个自然段来写他们互相道谢呢?

    [设计意图]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品味人物攀爬的动作行为中,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同时放飞想象,再现 “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并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加于表述,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内化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四)探究升华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至10自然段。

    2、学生汇报。

    (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用两个预设分散难点)

    3、预设1:课件出示下列对话:老爷爷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我”回答说:“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4、让学生扮演角色多次对话。一边对话,一边体会。

    5、汇报读对话体会。

    6、预设2:思维导航

    (1)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天都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点:a自身的努力。b都从对方的身上汲取了力量。

    (2)他们都说要谢谢对方,那到底该谁谢谁?

    要点:要感谢自身的努力,也要感谢来自对方的鼓励。

    [设计意图]

    继续在角色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继续学习从语言表面意思中体会其含着的意思,提升感悟理解能力。对“作者为什么还要用2个自然段来写他们互相道谢”之问题,若遇到解读困难,可用两个预设加于引导,化解难题。

    (五)升华拓展

    1、带着感情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2、思维导航

    (1)“我”老爷爷真有意思,体现在那些地方?

    (2)回顾第二自然段有关“我”缺少信心的句子。

    (3)回顾“我”在老爷爷鼓励下奋力攀爬的句子。

    (4)想象老爷爷奋力攀爬的样子。

    要点:努力奋斗,向他人学习,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例说从别人身上受到鼓励的故事。

    4、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获得语感,通过思维导航,化解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难度,提升理解质量,通过例说,提高理解的广度,升华文本主题,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三、教师相机小结,布置练习。

    (一)、小结:小朋友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二)练习。

    1、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展开想象,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2、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把阅读和放飞想象,发展思维,习得语言,陶冶情操结合起来,落实语文教学该当之任。

    天都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2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大家欣赏一组风景图片,仔细看,看你能看出这是哪吗?这就是美丽的黄山。黄山的美景还不仅是这些,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黄山的课文,板书:爬天都峰。黄山有“七十二峰”,其中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它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现在我们就去见识一下天都峰,认识一下爬天都峰的人。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打乱顺序指读。

    3、学生接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

    1、读了课文后,天都峰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又高又陡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天都峰海拔1829米,登山石级约有1500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

    2、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3、这就是又高又陡,让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谁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4、结果小姑娘爬上峰顶了吗?是谁让小姑娘有信心、决心爬上峰顶的呢?

    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一位什么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老爷爷怎么说的?小姑娘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为什么他俩要这样问呢?都带个“也”字。

    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于是老爷爷又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5、小姑娘是怎么爬的?画出描写小姑娘爬山动作的词语。

    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6、从“终于”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指导朗读

    6、7两段。

    7、天都峰的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条长约十几米,宽不过一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爬到这儿太不容易了,得拍照留念啊。老爷爷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1、自由读课文,想象“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

    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完成练习第

    二、三题:(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1)分别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边读边想,加上(去掉)“奋力”和“终于”有何区别?哪种更好?

    (2)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终于”写一段话。

    2、感情朗读全文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教学预测〕

    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能够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教学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有可能把握不准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教师行为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现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一、初读感知

    学生行为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两只鸟蛋教案25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两只鸟蛋教案2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鸟蛋实物、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听音乐。放音乐《百鸟朝凤》: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在大自然中,鸟类是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实物。教师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猜猜这是什么?(鸟蛋)你们对小鸟和鸟蛋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鸟蛋的诗。

    对话平台

    自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利于提高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2、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人认真评议:发现他哪个字音读得准,你就向他学:他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识字(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1、合作识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小伙伴合作读。

    2、交流识字。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你是怎样认识的?同座交流,看谁的办法最好。

    3、竞赛识字。出示词语大转盘,让学生自己转动,转到哪个词就领读三遍,看谁读得准,认得多。

    朗读(读说思议练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回忆刚才摸鸟蛋的感觉(小小的、凉凉的)体会着读一读。

    (2)比较“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除了凉凉的鸟蛋还有什么是凉凉的?

    (3)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进行指导,把写有“花儿、小草、柳枝、大海,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的词语卡分给学生,让拥有不同词语的学生去找朋友,再让两个朋友变换左右顺序。)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文,思考: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出示小鸟破壳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

    (3)启发想象: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你能表演一下吗?

    表演后试着把妈妈的语气读出来。

    (4)你还能用焦急不安说句话吗?看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

    背诵(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

    练习有感情的背诵前两个小节。

    写字(在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

    1、认读“听、唱、连、远”,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口字旁和走之旁,学生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就顺势讲了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些知识格外有兴趣,当我问他们鸟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学生因为预习过,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从鸟蛋里出来的。于是我捧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摸一摸里面的东西,学生都觉得非常惊奇,有幸摸到鸟蛋的学生惊呼:鸟蛋。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个鸟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小小的,有的又说是凉凉的。气氛特别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时间上仿佛多了些,感觉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节课上使用,却是不实际的。

    第二课时

    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1、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我的神情动作的词语。

    (2)学生做动作理解“小心、连忙、捧着、轻松”等词语。

    (3)小组练习演读课文,体会我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2、学习第四小节:

    (1)组内读文,讨论:我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结合插图理解“投向”)

    (2)想象读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体会着读读这小节。

    (3)仿佛一词怎样理解?(可以和好像互换)你还能用它说句话吗?

    如:鸟儿仿佛

    仿佛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配乐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学生情感和课文语言合二为一,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背诵(竞赛更易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分小组以挑战冠军的形式背诵全文。

    练习(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读文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争取记住它。

    (这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读、写、记好的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文中“凉凉的、焦急不安、连忙”等词语。)

    2、学生想象最后一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画。

    3、寻找有关鸟的图片、文字资料,想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他们。

    写字(自主练习书写更易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学生自己描红,练写“定、向”两个字,并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就顺势讲了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些知识格外有兴趣,当我问他们鸟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学生因为预习过,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从鸟蛋里出来的。于是我捧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摸一摸里面的东西,学生都觉得非常惊奇,有幸摸到鸟蛋的学生惊呼:鸟蛋。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个鸟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小小的,有的又说是凉凉的。气氛特别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时间上仿佛多了些,感觉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节课上使用,却是不实际的。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2500字


    一位合格的教师会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往往是撰写教案。教师在写教案时应该要注意一些原则。教案的开头要怎么写?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鸟的天堂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不可计数,颤动,应接不暇“等词语。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四、教学准备:学生提前认真预习课文;教师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全文

    1、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相传四、五百年前,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课件出示:大榕树)

    板书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2、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去过那里,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再读课题鸟的天堂。

    (二)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的情感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没有看到鸟,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

    板书:榕树鸟儿

    (2)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课件出示)

    3、这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赞美)

    4、大家一起来赞美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是作者的感慨,能不能把这感慨地味道再读的浓一些。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体会树美鸟乐

    1、理解榕树的大,绿,生机勃勃的特点。

    (1)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榕树?作者看到大树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默读5—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榕树?

    板书:大,茂盛,生机勃勃

    (4)作者看到大树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引导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榕树的大?

    学生汇报交流。

    投影出示句子: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a、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树干数目多,树很大。)

    b、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呢?谁查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生:一万多平方米)我们的校园有22758平方米,你们算一下,大榕树相当于多少校园?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

    巴金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榕树,可见榕树之大。 c、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

    (6)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榕树的茂盛呢?

    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汇报(叶子绿、枝繁叶茂、有光泽、榕树充满活力)

    c、体会“颤动”是什么意思?

    (快速抖动、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样子。)

    d、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榕树的颜色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十分旺盛。)

    让我们和作者一样从心底发出赞叹。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7)引导学生朗读5—8自然段。读出对榕树的喜爱之情。

    (8)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榕树采取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呢?

    小结:作者从大榕树的枝、干、叶进行了描写,这种描写方法就叫静态描写。

    板书:静态

    2、感受大榕树众鸟纷飞的景象

    过渡: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不禁产生了怀疑,这是鸟的天堂吗?请大家默读10—13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鸟的句子。

    (1)你能读一下课本上写鸟的句子吗?

    学生汇报

    (2)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应接不暇)

    (3)理解应接不暇。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

    (鸟儿太多了,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4)我们也到鸟的天堂去看鸟儿。(课件出示:鸟儿在榕树上活动。)

    (5)看了这图片,你想说什么?

    学生汇报(鸟儿真多。鸟的天堂真美。鸟儿真快乐。鸟的天堂真热闹。)

    (6)课件出示句子:“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有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7)这部分写了鸟的活动大小不一的鸟,颜色不一的鸟,不同姿态的鸟,构成一幅“百鸟图”,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写,这是动态描写。

    板书:动态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13段,读出鸟儿的欢乐之情。

    (四)升华情感,加深理解。

    1、同学们,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的景色美,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筑巢休息,农民不让捉鸟,使鸟受到保护,这真正的成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我们要爱护鸟类,爱护和我们一同生存的动植物,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

    2、面对这么美的树,这么欢的鸟,作者感到留恋,从心底发出赞叹(课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五)总结课文这篇课文作者动静结合,写出了美丽奇特的大榕树,众鸟纷飞的欢乐景象,表达了作者赞美“鸟的天堂”,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板书:赞美)这种写作方

    法大家在今后的习作当中,也可以运用进去,它会使你的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这美丽,众鸟纷飞的奇特景观吸引来许多的游客,你打算怎样向她们介绍呢?课后请同学们写一写“鸟的天堂”的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榕树:

    鸟的天堂鸟儿:

    大茂盛多快活?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2

    一、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读出作者的心声。

    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的感慨导入新课,并通过有感情地品读作者的心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第二幅插图。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设计意图:语文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扎扎实实学语文。)

    三、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1、闭目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轻松自然地渗透表达方法的学习,学生既学文又学作文,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四、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精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质疑能力。)

    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设计意图:“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精心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引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深化了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设计意图:以自己是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导游词,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热情。)

    七、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

    (傍晚)[静]

    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

    (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文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独立研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归纳:

    远:许多株一簇簇

    榕树大

    近:一株干:不可计数绿

    根:垂伸茂盛

    枝:卧富有生命力

    叶:翠绿堆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设计理念: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设计理念: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设计理念: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设计理念: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二、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质疑。

    (在质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师生共同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三、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本文的描写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3.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第三课时

    语文综合性学习:“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教学目标

    1、利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

    2、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3、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和信息成果集体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问题的主动性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效率问题。

    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激发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兴趣,使其能自主提出问题,产生较强烈的阅读需要。

    2、网络资源的配置:网络课件、网络教室、作为网络课件运行主要平台的局域网主机服务器、可供访问internet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随巴金爷爷浏览了“鸟的天堂”,那“鸟的天堂”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提出活动内容

    “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本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3、设疑

    面对这个任务,大家有哪些困难呢?对鸟的天堂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解说词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鸟的天堂的具体地址在哪儿

    鸟的天堂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鸟的天堂最初是怎样形成的

    鸟的天堂里有哪些种类的鸟

    人们是怎样保护鸟儿的……

    这些问题在网上都有答案。今天,我们就到网上去查找并解决这些问题,好吗?请大家打开internet网站在"百度"中搜:鸟的天堂

    4、指导使用博客 熟悉博客界面,指导利用博客共享信息资源及组际、师生间交流。

    5、组织指导

    (1)学生按共同的阅读兴趣自愿组合,以二至四人为一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

    (2)小组讨论,确定小组活动具体目标。

    (3)小组组内分工、组织协作

    6、自主探究

    1)各小组根据本组目标,展开自主探究性网络阅读

    根据本地资源索引,阅读校园网资源库中的资料

    利用网络课件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访问国际互联网,查找所需资料

    进入博客,将搜集的资料粘贴于博客与他人共享,或阅读他人提供的资料

    在博客中进行组际交流或师生交流,质疑、交流想法、组织协作

    2)各小组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在充分分析评判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

    3)各小组根据资料尝试撰写解说词。

    7、总结评价

    1)完成解说词的写作,将其修改后发表于作业展示区。

    2)阅读和评价作业展示区中的作品。各小组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进行小组间的经验交流。

    3)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整理好本次活动材料,制作网页并上传。

    (1)对作业展示区的作品发表评论,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2)对本次活动总结评价,组织学生将本次活动成果及有关材料、记录制作成网页上传至学校网站,进行网络展示。

    (3)帮助学生归纳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尝试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获取信息,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附: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并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榕树的图片)师:俗话说“独木难成林”,榕树却是独木成林。榕树不断在枝干上长出根,根扎到土中,又长成树。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见到了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榕树的叶子很茂密,很多小鸟在这里住下来了,这里也就成了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出示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

    师:课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那里有一颗近四百年的榕对,枝叶覆盖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常年栖息着千万只鸟,以白鹭为主。1933年,巴金爷爷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这里,写下了这篇散文,“鸟的天堂”因此得名。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播放《鸟的天堂》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注意:“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都由捺变为点;“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隙”字右上部分的“”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C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5、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景色既美又多,令人眼睛顾不及全看。后来,多用来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看都看不过来。

    注意:“不禁”的“禁”读jīn;“颤动”中的“颤”读chàn,“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意思?

    (提示:“天堂”本意是某些宗教教义中,认为正直的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泛指美好的生活环境。)

    2、作者和他的朋友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提示:两次)

    三、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四、学习第一段(1-4)

    1、师:这四个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去“鸟的天堂”的背景。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去“鸟的天堂”?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傍晚

    2、作者在这四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去“鸟的天堂”前傍晚的景色。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师:作者在这四段里,主要写了哪些事物?从这些景物描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昏景象?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太阳 灿烂的红霞 白茫茫的水 平静的船 优美的桨声 ——宁静的黄昏

    师:作者描写景物,既描写了它们的颜色,如:红霞、白水,又描写了它们的声音,如:桨声很有规律像是音乐,既有静态描写,如:天边的红霞,又有动态描写,如:船在水面上移动,桨在水中划。在宁静的氛围里,这些动态的描写更令人觉得环境是多么的宁静。

    五、学习第二段(5-9)

    1、学生朗读5-9段

    2、师:作者在一个宁静的黄昏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5-9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大榕树

    3、师:请把描写大榕树的有关句子划下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4、作者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树叶:伸到水面上 绿得可爱 不留一点缝隙 绿得耀眼

    树干:看不出主干 枝干不可计数

    树枝:枝上生根 有些树枝垂到水面

    树根: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 像木桩

    5、作者主要突出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特点: ① 大——只有一株,但枝干无数

    ② 茂盛——树叶不留一点缝隙 ③ 绿——绿得耀眼

    6、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如何展现大榕树的生命力。

    注意: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形态:“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说明了树叶的什么特点?

    (提示:“簇”“堆”说明了树叶多和茂盛。)

    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颜色:“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绿得耀眼,说明了树叶的什么?

    (提示:说明了树的生命力旺盛。)

    7、师:这棵茂盛的大榕树,朋友说它是“鸟的天堂”,为什么呀?

    (提示: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窝。)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见到鸟?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提示: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8、师:这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部分的内容。

    (提示:这一次,作者见到了茂盛的大榕树,但是,只听到鸟扑翅的声音,没有见到一只鸟。)

    9、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是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第一次印象。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一定很失望。)

    六、学习第三段(10-13)

    1、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体会鸟的天堂的情景。

    2、学生朗读10-13自然段,并思考:

    ①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

    ②上一次,作者很失望:鸟的天堂竟然没有一只鸟。这一次,作者有没有看到鸟?

    3、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早晨

    4、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见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现在,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是不是又失望而归?作者有没有见到鸟? (提示:见到了。)

    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榕树,作者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写它很大,很茂盛,叶子很绿。我们看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是树还是鸟? (提示:鸟。)

    5、请学生把文中有关鸟儿描写的句子划下来,给有关的动词加上着重句。

    6、学生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儿?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数量——热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体形——大的、小的

    颜色——花的、黑的 姿态——叫、飞、扑

    7、作者主要突出了鸟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特点:多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准确地表明了这里鸟儿众多的特点,这个词是“应接不暇”。

    七、小结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傍晚,这时“鸟的天堂”很安静。作者着重写了鸟儿生活的大榕树。作者主要采用静态描写。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晨,这时“鸟的天堂”很热闹。作者着重写了鸟儿欢腾的情景。作者主要采用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插图,图文对照:欣赏图画,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中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如有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

    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啊,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桨、桩、暇”三个字;会写“颤、暇、抛”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鸟的天堂”的美景,产生喜欢、向往之情。

    3、有感情朗读7、8两个自然段,学习“抓住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感受“鸟的天堂”静态美。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7、8两个自然段,学习“抓住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感受“鸟的天堂”静态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鸟的天堂”

    1、齐读课题。

    (1)“天堂”是什么意思?它象征着什么?

    (2)看题目,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设计意图:1、读懂文章题目,链接资料信息,为了解文意铺垫基础。2、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识字学词,读通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不会的字词,自主选择方法解决。

    2、投影出示:树梢、船桨、木桩、涨潮、颤动、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3、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结合形声字知识指导)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可借助形近字进行猜读)

    (不可计数、应接不暇两个词语,是文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部分的关键词语,建议“随文学词”。)

    4、指名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5、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在小学低学段已经养成独立识字能力,但识字写字教学仍是小语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识字学词又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保障,是小语教学的基础目标,需要贯穿小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板块三:走进“大榕树”,感受静态美

    1、找两三个学生读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选段。

    (1)“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2)“不可计数”的都有什么?(树干、树根、树枝、树叶)

    (3)朗读这几段,谈一谈你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大”的特点。)

    2、“图文对照”,感受静态美。

    (1)出示第一幅“大榕树”图片,多找几名学生读相应段落。(指导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2)出示第二幅“大榕树”图片,找几人读相应段落。(指导朗读,重点感受“静中有动”地描写榕树生机勃勃的样子;随机指导“颤”字书写)

    (3)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感受静态美。

    (随机小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找学生配乐读这一部分。随机交流: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喜欢在这样的大榕树栖息吗?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这部分描写运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榕树”的大、静、美等特点。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12个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和谐之美。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静态、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阅读资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天堂”,提问:你认为天堂是个怎样的世界?(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3、课件出示课时目标。(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你们有信心吗?)课时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大榕树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2)把画出来的词语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

    (3)想办法记一记方格内的生字,难写的字在方格下面用手多写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老师想看看你们学的怎么样。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灿烂、白茫茫、船桨、规律、一簇簇、不计其数、榕树、缝隙、照耀、应接不暇、颤动、静寂、抛在后面。

    (2)指导生字书写“耀、律”3、检查读文(同学们的字词认读非常好,相信同学们课文也一定读的很棒,我们叫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三、理清层次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读文(大家把课文读的这么流利,说明同学们课前预习很充分,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2、学生汇报(两次。第一次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3、划分段落找出第一次去和第二次去的段落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重点段各为一大段,其余的前面为一大段,后面的为一段,那么课文可以分为4大段,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这几大段写了什么?

    4、小结方法理清结构可以先把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再看其他内容可以怎样归并,这样可以很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这种方法叫“提取重点段”。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们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同学们能不能看着大屏幕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感悟榕树的奇特美(我们知道作者和朋友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美丽的榕树以及纷飞的群鸟。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那一株不平凡的大榕树吧!)1、把描写大榕树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好好体会榕树给你什么感受?可以同桌间互相读,谈体会。

    2、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

    (1)大:A、“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①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榕树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②重点体会“真”字。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本来的,实际的。真清楚,明白。确确实实。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B、“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C、“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16亩地。)课下大家丈量了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教室?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2)茂盛,生命力旺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A、“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不留一点儿缝隙,说明树叶多。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B、“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

    4、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有些失望。但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作者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6、小结写作方法。

    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样的描写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

    五、课后作业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作者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通过学习我们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感悟群鸟纷飞的景象

    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作者第二天又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呢?(鸟)同学们快来根据自学读读课文的10—13自然段吧。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什么景象?

    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一画,再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

    4、汇报交流:把你最有感受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①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多。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花的,黑的”看出颜色多,“有的?有的”可以看出的鸟的姿态很多。③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解释和体会什么是应接不暇?说明鸟多,看不过来。(看清楚了??,又错过了??这真令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④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兴奋的叫说明鸟很快乐。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5、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录像中的大榕树鸟儿那么多,那么热闹的景象。

    6、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7、指导朗读。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c,师读后,师点评: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三、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1、师: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看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巴金爷爷还真舍不得离开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正确读写“灿烂”“缝隙”“寂”等14个生字词,认识“桨”“暇”等8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大致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刻画景物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刻画景物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喜爱鸟的天堂、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具备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歌曲与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首腾格尔的蒙古草原民歌“天堂”,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听,用心体会一下这首美妙的歌曲(音频播放歌曲)

    师:好,同学们,歌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生1:蓝蓝的天,清清的湖水

    师:嗯,真棒,记忆力真不错,看来是用心体会到了那个美景。

    生2:我的家乡就是天堂。

    师:回答得真好,从歌中体会到了歌手对家乡的热爱。

    师:那你们心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生3:风景优美的地方就是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师:嗯,回答的妙极了,我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和名川大山,同学们有机会可要去看一看呀!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天堂,那么鸟呢?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本,去看看《鸟的天堂》吧!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出课题,同时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进而进行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初读

    1、自主探究:默读,轻读解决如下问题

    字词: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内容:思考下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2、检查反馈:

    字词:指明学生朗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学生互评;重点强调“规律”“缝隙”“应接不暇”的读音,“茫”“耀”的书写;自主汇报识字的好方法,结合多媒体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

    内容:文中讲述了榕树的特点及不同时间鸟的天堂所呈现出来的不现的优美景色。

    初读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析读文本做好铺垫。

    (三)讲授新课——析读

    1、课文中榕树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相应句子加以说明。

    (1)作者和朋友们刚刚看到的榕树是什么样子?

    (像是有许多株,看不出主干在哪里?)

    (2)逼进榕树时,它的真面目又是什么样的?

    (是一株榕树,枝干不可计数——独木成林)

    (3)你知道枝干不可计数的原因吗?

    (枝上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

    (4)作者是怎样描写榕树树叶的?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儿逢隙,颜色翠绿明亮,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5)试着读一读,体会鸟的天堂静寂优美的情景。

    2、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找出文中相应句子加以说明

    (1)这里做为鸟的天堂具备了哪些条件?

    (涨潮时河水上岸,岸上会湿,人不会上去,河水滋养了榕树,使树更茂盛,农民们保护鸟在树上做的巢。)

    (2)发挥想像,为什么说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

    (太阳落山了,鸟都休息了。)

    (3)晨光里,鸟的天堂是一幅什么景象?

    (起初是静寂,忽然一声鸣叫,接着树上变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叫、鸟影,我应接不暇)

    (4)描写这些情景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用了大量的动词,如“拍”“飞”“叫”“扑翅”“应接不暇”“看清又错过”等,还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歌声真好听”使鸟的形象更加生动,这样就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加了引号的是指“榕树”,没加引号的是指适合鸟居住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感)

    (6)试着读一读,体会鸟的天堂热闹的情景。

    (四)新授课——品读

    文章语言生活形象,描写的景色优美动人,你觉得哪里写得好?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讨论文章主旨,联系现实,你的生活中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跟大家分享下那里的景色。

    (六)归纳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开动小脑筋想想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愿我们的天空越来越蓝,绿水越来越清,生活越来越美好。

    (七)作业安排

    1、识字写字:摘抄你喜欢的美词美句。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全家总动员共同爱护环境。

    3、小组合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办一期板报。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榕树的大而茂盛,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受榕树的大而茂盛的生命力之美及鸟飞鸣欢之壮观景象。教学难点:了解动态和静态描写并运用本课写法进行小练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过程:

    定向诱导:

    1、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充满生命绚丽的梦想,它吸引天下的人儿深情向往。它就是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的鸟的天堂。(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两种不同的景物,一起来说:(板书第一次榕树)

    第二次鸟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来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生

    齐读)

    2、引导全班同学交流、

    引: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很认真,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自学成果呢?

    (1)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河面上,那叶子真绿得可

    爱。从这句话,我体会到这是一株茂盛的榕树。(师板书茂盛)

    (2)这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从远处看,仿佛一株

    大树卧在水面上。从这里,我体会到这是一株茂盛大榕树。(板书大)

    3.师引导看图片,对着图片说你看到了什么?

    榕树的根很多,样子也各不相同。有的伸进泥土里,有的垂到水面,还有的悬

    在半空中。

    4.师解说:悬在半空中的称为气根,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粗壮的是支柱根。书上是怎样给大家介绍的?谁来读读?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是呀,正是这样柱根相连,柱枝相依,枝叶扩展,经过五百年的历史,创

    造了独木成林的奇迹。这株榕树覆盖了小岛的面积达到15亩,相当于100多个教室那样大。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这真是一株大树。作者见到这株榕树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奇,赞叹。谁来带着这种感情给大家读读巴金爷爷的感受?

    5.引读:是呀,假如你是巴金爷爷,站在这么一株大而茂盛的榕树面前,你会说:这真是一株大树,我见过许多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假如你给一个没有见过这株榕树的朋友介绍榕树的样子,你会说: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从远处看,仿佛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过渡语:作者抓住了榕树的枝干和根的多描绘了榕树的大而茂盛,那对最具生命力的绿叶又作了怎样的描写呢?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朗读第8自然段。我们先来看图片。(出示绿叶图)图上的绿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绿叶多,密。那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你找的描写绿叶的句子?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从这句你能体会到叶子的多和密,那叶子还有什么特点呢?

    (2)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你读出了叶子的亮,还让人感觉到了什么?

    榕树生命力的旺盛。

    6、解说引读:是呀,由于榕树的叶子太密,太绿,太亮了,在微风的吹拂下,一闪一闪的,让作者感觉每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多么奇妙的感受,多么精彩的描写,这么好的句子,大家愿不愿意把它读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还想试试?

    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受到这株榕树的生命力的确很旺盛。要知道,这株榕树已具有500年的历史,而此刻,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它的苍老,而是它旺盛的生命力,面对它,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赞叹,赞美。谁来读读作者的赞叹?

    (3)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也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赞叹。(学生齐读)这是赞美榕树,更是赞美神奇的大自然,它孕育了这样一株已具有500年历史,却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榕树,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感受的大而茂盛,充满生命力之美吧!(课件播放音乐)

    7、过渡语:我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了这样一株大而茂盛的榕树,却没有见到一只鸟儿,这是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在傍晚,鸟儿都睡觉了,

    而第二次又去的时候是在清晨,又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8、课件出示:小声变大齐读12、1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鸟儿的?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你从这一段读懂了什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我从这段话读出了鸟的多,哪儿体现鸟多的?给大家读读。

    (4)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5)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的确鸟很多,还有什么特点?

    (6)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大小、颜色、姿态都各不相同。

    从这里你还读出了什么?鸟的活泼。你概括得真好。(板书多而欢快)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男生先读鸟的多,女生后读读鸟的欢。

    你们感受到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热闹,壮观的景象。是呀,只有在鸟的天堂,我们才能见到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

    9、感受热闹读。请全体同学站起来,老师第一次拍掌,第一二排先读,第二次拍掌,第三四排开始读,第三次拍掌,五六排开始读,记着都要从头开始。

    老师听出了你们的热闹与活泼。那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呢?我们找一只小画眉鸟来问问。

    出示画眉鸟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画眉鸟?

    欢乐,活泼,可爱。

    10过渡语。是呀,这只是万千鸟儿中的一只,通过这只小画眉鸟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快乐,我们也能感受到其它鸟儿在这里生活得也很快乐,同时也给

    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带来快乐。所以巴金爷爷临走时,对这里充满怎样的感情呢?

    留恋,依依不舍。并发出由衷的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至此,作者第二次游完了鸟的天堂,作者第一次和这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说说。

    第一次见到一株大而茂盛的榕树,但没有见到一只鸟儿,第二次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你明白这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了么?

    大榕树和鸟儿生活的乐园。(板书鸟的乐园)

    讨论解疑: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儿生活的乐园?(学生围绕鸟儿吃喝住等方面说)

    反馈总结:我们领略了榕树的大而茂盛,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旺盛之美,饱览了鸟飞鸣欢之壮观景象,作者又采用怎样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把着两种景象写得那么富有生气呢?

    由远而近的观察顺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动态和静态描写。请同学们动动笔,运用本课的描写方法,来感受一下这两种描写。

    出示课件:根据课文描写众鸟纷飞,齐鸣的热闹景象,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热闹场面进行描写,也可以选择一个景点对那里的景物进行静态或动态描写。(学生开始习作)

    学生范读,并指出运用哪种描写。

    结束语:人间毕竟有天堂,鸟的天堂很美,但美的景色更需要人的保护,就让我们像榕树附近的农民一样爱护身边的动物,保护周围的环境吧!

    鸟鸟第一次榕树的的附总板书:

    天乐

    第二次鸟

    堂园

    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根据课文情景结合的特点,注重通过学生自读,找句子与图片结合谈感受、品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榕树大而茂盛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其成功之处有:

    首先,我将四个环节设计得比较巧妙,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流畅,小(更多文章请关注)练笔水到渠成,总结也是前有铺设。

    其次,我注重了讲课富于激情,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过渡语衔接也比较自然。

    再次,我注意了教态的自然大方,衣着得体,恰当的手势及规范化的板书。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语。学生尽管有些拘束,配合得还比较积极。学生认真地读,迅速画句子,努力地思考,积极地回答。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在规范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

    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但也有不足之处:

    1、因思路的稍一搁浅,遗忘了榕树部分的一个品读及体会鸟儿热闹壮观学生齐读没有及时拉回,显得不够热闹,整体来说,学生阅读还有些少。

    2、注意自己的表情,学生整体读时错字要能听出来,并给以及时纠正。

    3、最后反馈总结时,应先让学生总结一下作者描写的方法,然后再转入小练笔就不显得突兀了。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

    2、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本: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2、以动静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供声音,要求学生闭目听音感受场景。

    2、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鸟的图片)。

    3、谈话:这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将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身临其境,感受鸟的动态美。

    (一)自读课文10—13自然段,找出本段的重点段落。(12、13)

    (二)边读边想(第12、13自然段),体会鸟儿的动态美。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概括鸟的天堂场面变化的词。(静寂——热闹)

    2、思考问题:

    ①是什么让这场面发生了变化?(鸟)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变化的?

    ③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种热闹情景?(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

    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④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拍手的声音)

    ⑤由这样热闹的场景你想到了什么?(这棵大榕树上一定有很多鸟)

    ⑥作者是否写了这里住着许多鸟?是那些语句?这些句子让你明白了什么?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鸟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这些鸟姿态各异。

    ⑦这么多的鸟作者有什么感觉?(应接不暇)

    师引导学生理解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是啊,你看:这边刚飞

    出来一只,另一只又从那边飞起来了,看清楚了这只,却又错过了那只……真是应接不暇啊。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掌声表示鸟的叫声,用双手做鸟飞翔的样子来体会一下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

    ⑧这么多的鸟,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注意?请找出句子。

    3、看到了这么多姿态各异的鸟,我们的心情怎样?(喜悦、兴奋)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几句话。

    4、小结:小鸟出现后的场面是非常热闹的,我们把这种对活动状态的事物描写称为动态描写。(板“动态”)

    5、过渡: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那么多、那么美的鸟都生活在一棵树上,那这棵树又是棵怎样的树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图文结合,朗读体会榕树的静态美。

    1、出示榕树整体图,说明这就是刚才那些鸟的家,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树。

    2、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榕树后总体感觉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树的?先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这美丽的树的赞美之情。

    ①朗读理解语段一:(出示幻灯片)

    语段一: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这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a、是一株什么样的榕树?(茂盛的大榕树)“真是一株”说明什么?(榕树的大)

    b、“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枝上又生根”说明什么?(榕树的奇特)

    c、从“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你明白了什么?(“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的原因)

    d、说的真不错,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榕树的美,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出示图片),再来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②朗读理解语段二(出示幻灯片)

    语段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自读语段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b、这段话中的重点词是哪些?由这几个词你明白了什么?

    “簇”和“堆”——树叶很密;

    “明亮”和“照耀”——树叶很绿;

    “颤动”——树叶充满生机或生命力极强。

    老师讲解:这句话写的多好啊!一个“颤动”把叶子写活了。我们一起来欣赏被日光照耀的绿叶(出示图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一读(师朗读)。

    b、老师读的怎样?谁也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c、朗读点评并升华:我想一定还有不少的同学也愿意以读来表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吧!请想读的同学都一起来读一读吧!

    4、老师总结:

    ①看着这样一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你们说的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榕树,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②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大树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由总到分地顺序描写)

    ③作者抓住了榕树大和生命力强的特点,突出了榕树奇特的美,让我们从中体会的了榕树的宁静与优雅我们把这样的景物描写称为——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三、情感升华,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作者既看到了宁静幽雅的大榕树,也感受了“鸟的天堂”那百鸟

    齐鸣、群鸟纷飞的热闹场景,至此,作者由衷的说——(学生齐合)那“鸟的天

    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师)看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鸟的天堂,果真名不虚传。

    1、自由组合朗读课文。(若出现没人自愿朗读的段落,教师加以引导、鼓励,强调合作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2、总结课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

    (①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

    (②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

    (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3)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总结课文中心。

    3、各抒己见谈收获。

    (1)在景物描写方面——描写有顺序

    ①由远而近: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

    ②由总到分:作者在描写大榕树的近景时,先总写后具体写枝、根、干、叶的位置和颜色。

    ③由面到点:作者在写鸟的活力时,先写群鸟,再突出一只画眉鸟。

    (2)注意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课文在描写大榕树时,主要以静态描写为主,从而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它,感受到它的高大、美丽。课文在描写鸟的活动时,主要以动态为主。这样动静结合,给事物增添了情趣,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动。此外,作者在描写同一事物的时候,也注意了动静交错。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作者注意了文章结构的前后照应: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由于是在黄昏的时候,鸟儿都躲进了茂密的树叶中栖息,所以没能看到一只鸟,心里感到很失望。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由于是在早晨,是鸟儿活动的时间,所以看到了群鸟欢腾的情景,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前后照应,作者发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感叹。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八自然段。

    2、读第七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段话的中心词是。

    (2)榕树的美丽在于它所表现出的旺盛的。

    (3)这段话通过写榕树叶子的和叶子的来突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

    (4)“颤动”是指,“似乎每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了榕树的。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1字。

    2、能说出“我们”两次去“鸟大天堂”看到的景象。

    能力:懂得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并能把理由简要地写出来。

    思品: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是鸟的天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美丽,大榕树成为鸟大天堂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大榕树成为鸟大天堂的主要原因。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随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

    二、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了哪些景或物?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质疑激趣,变序导入

    1、作者2次去鸟的天堂,不同时间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一棵大榕树。第二次:众鸟欢闹)

    2、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一说。

    3、质疑:读一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存疑:这些问题通过读书去解决。

    四、感受榕树特点,体会静态的美

    1、读一读描写大榕树的段落,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大、茂盛)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画、思、议

    3、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重点理解课文7、8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

    五、释疑,感受众鸟欢闹的动态美。

    1、释疑: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朋友说这就是鸟的天堂,我看到的是大榕树,没看到一只鸟。

    2、所以第二次经过时作者说我的眼睛骗了我。

    3、引入: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体会鸟儿欢乐的场面。

    5、有感情的朗读。

    6、释疑,你怎样来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全文,提问:为什么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 大 独木成林

    茂盛

    生命颤动

    鸟 欢 鸣叫飞扑

    应接不暇

    [收藏]关于幼儿教案大班2500字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收藏]关于幼儿教案大班25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幼儿有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玩骰子"这个数学活动时,我考虑到教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数学,单一的合成、分解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教学概念,而实际,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地参与,了解活动过程,孩子们在先前已学习了10以内的组成,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大班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在"玩骰子"时,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玩耍过程中发现数的合成的乐趣。

    因为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各类棋子,尤其是男孩子他们竞争意识强,好争不怕输得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但有一部分孩子对书的概念薄弱,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让我好感动。他们互相交流、互相配合,这次我们大班提倡了学习合作化精神,使我们班合作氛围日日俱增。如:户外跳长绳(孩子们排队有序,不推不挤。)、玩贴大饼游戏(互相协作,3~4人共同努力,获得快乐。)、钻圈游戏(上下共同配合,又序入圈。)。现在孩子们口说出了:大班真好,玩的东西真多、幼儿园真好,朋友真多,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他们叫着跑着,仿佛我们老师也回到了童年时代,家长们也共同参与,我们大(一)班就象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中班时期初步学习珠心算,大班上学期学习了数的组成和分解,知道了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之和的运算,但个别幼儿还存在运算速度慢,容易错的坏毛病,而且幼儿对大数字的运算也不成熟,有时也很难转化过来,所以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这些好的运算方式与平时课间玩耍相结合,使他们能进一步提高,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孩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玩玩,非常感兴趣,还会合作着自己找朋友玩,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玩棋学运算的乐趣。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2、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说出相应的答数,并会一一对应摆放棋子。

    3、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使孩子认识到数与棋类的关系。

    4、通过幼儿操作、探索、亲自尝试,提到孩子们竞争意识。

    目标分析:

    1、能力目标,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运用两个数字进行组合运算。

    2、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3、发展目标:能分析问题,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学习两数间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学会谦让,互相交流合作默契。

    五、教法:

    采用展示教具尝试发现,综合了解规律对比,带问题自由组合,动手操作配合完成游戏活动。

    六、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看、想想、练练、玩玩,一玩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识。按照心理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v,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愉快的事。

    本课通过各类棋子进行操作,来感知加法运算;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最后通过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祖国在我心》,热爱祖国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传统而又经典的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教学的重点。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正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我园现在使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台湾信宜基金出版社合作开发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由于教材来源于台湾,在小、中、大班的教材中都没有关于“热爱祖国”方面的主题内容。但这个关于民族灵魂的教育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金秋十月,人们将迎来最为盛大、喜庆的节日——祖国母亲六十周岁生日。“十月一日是谁的生日?”“中国到底有多大?”“我们中国有什么?”……这些都是孩子们想了解的。于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以及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班内开展 “我爱祖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娃,知道中国娃的特征;了解我们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国旗、国歌、国徽;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弘扬祖国的正气,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基于此,我精心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就本活动我确定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认识国歌、国旗和国徽,知道它们是祖国的标志,知道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的生日。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位于: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认识国歌、国旗和国徽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知道它们是祖国的标志,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巩固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幼儿能够理解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较为抽象的“祖国”这一概念。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景游戏之中,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序。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参加过幼儿园的升旗仪式、看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电视等。

    2、教具准备:《祖国在我心》课件一套。

    3、心理和环境准备:

    培养爱祖国的情感,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忽视,注重创设教育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爱祖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活动室的四周张贴中国地图;贴上国旗、国徽和各种抗日英雄故事的图片以及天安门、长城等有代表性标志的图片;做到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以“动情”到“晓理”过渡,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产生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活动中我较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本园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具有网络探索室后幼儿会操作电脑的有利因素,综合考虑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及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并有效落实于实践中。为幼儿理解抽象的内容展示一种情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有效辅助教学过程,将重点、难点内容巧妙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还结合运用交流讨论法、审美熏陶法、游戏法、多种教法加以整合、层层深入。

    三、说学法:

    幼儿园的教育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积极创设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经验,培养能力。在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参与活动,努力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幼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幼儿都受益,让每个幼儿都发展。从而促进学习方法的落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看一看、听一听、找一找、想一想、认一认,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认知的过程和结果,了解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此外,活动中我还采用了体验法,让幼儿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向国旗行注目礼,由于幼儿亲身体验了升旗敬礼的情节,有直接的经验,当以后再听到国歌、再看到国旗国徽时会有一种神圣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科技,是“以人为本”的,人,终究是科技的灵魂!我这次说课时演示的课件,不是图教学使用时的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做的话,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幼儿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这样太程序化,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我选择的是多个按钮式组合课件,幼儿想到什么可以随时点击使用的单个独立小课件,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教学时会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教育环境,灵活运用体验感受、信息交流、自主活动、积极表现等多种教育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的教学过程为: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3】

    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开展多种搞笑的体育活动,个性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用心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潜力。”所以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随处都能够看到各种瓶子,以废旧的瓶子作为活动器材开展户外活动,既能发展幼儿走、跑、跳的基本动作又能够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能满足幼儿对各种事物的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用心参加体育锻炼的用心性。让幼儿在自主的思考、探索、参与中,培养起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但是只有教师灵活掌握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和幼儿的年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大班的身体发展水平,幼儿已经掌握了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所以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的走、跑、跳的潜力,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潜力目标为:发展幼儿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基本动作。

    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去创造、尝试、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作技能,又增强幼儿的体质,并使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新的提高,其创造性培养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必须的品质教育,所以我制定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瓶子多种玩法的用心性和创造力。

    2、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协同潜力。

    说活动准备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让材料促使幼儿动起来,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连贯性,到达活动目标。在思考到幼儿已具备的关于瓶子的生活经验和动作潜力的基础上。我做了以下的材料准备:1、经过装饰的瓶子若干,兔妈妈头饰一个,小白兔、小黑兔头饰若干,录音机一台;2、幼儿已经会做瓶子操;3、用粉笔画出顶瓶走,绕瓶跑,夹瓶跳所在的区域。这能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快速地融入到活动中去。

    说活动重难点

    体育活动主要是透过动作训练,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潜力,增强幼儿体质,透过游戏能够让幼儿带着兴趣完成所要求的体育练习,要求幼儿在游戏的竞争氛围里,灵活的、协调的掌握新的动作要求。所以,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掌握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基本动作要点大班幼儿正处于培养自制力、坚持性的关键时期,虽然他们具备了必须的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潜力,但是在进行规则游戏时,大班幼儿群众荣誉感增强,追求比赛结果,难免会出现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能够做到,重要的是培养,需要我们在活动中的坚持、提醒。所以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在比赛中自觉的遵守游戏规则。

    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是幼儿的支持者、活动者、引导者。所以此次体育活动中,我克服了传统的教授形式,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自主表达,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根据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具体状况,采取适宜的教法:

    1、讲解示范法:对于体育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既有利于幼儿较快的掌握动作要领,游戏玩法。又能够避免幼儿因使用器械不当造成的身体损伤等意外发生。但是,对于这一教法,我只是在开展游戏的环节适当的采用,因为我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自主的探索。

    2、语言提示法:幼儿的自我约束潜力较差,对某些具体动作要点、规则的不能完全领会。所以,我采用语言提示法在本次活动中简洁、明确的提示、指导幼儿进行活动。

    3、情感渗透法:情感渗透对幼儿活动中实现的情感目标的重要形式。在活动中,我会及时给予幼儿激励和表扬,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探索,玩出不同的玩法,注重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在幼儿获得鼓励的同时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帮忙其到达动作协调、灵活的目标,使他们感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练习法:幼儿对动作的练习有利于幼儿较好的掌握动作。所以在幼儿自主探索后,教师进行个别示范,再带给机会给幼儿自由分散练习也有利于后面游戏环节的开展。

    2、游戏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法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此方法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

    3、比赛法:比赛中幼儿争取胜利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身体锻炼的用心性。

    说活动过程

    结合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按照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我把活动过程分为三个大环节:1、准备部分。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

    第一大环节:准备部分根据幼儿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利用音乐的辅助,带领幼儿出场并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一些基本的动作。在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活动潜力的同时,帮忙幼儿树立瓶子具有多种玩法的意识。随后,我会组织幼儿做瓶子操,进行全身性的活动,为第二大环节的开展充分的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大环节:基本部分经过上一环节的热身,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活动潜力已经逐步到达较高水平,所以在此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部分的资料:

    (1)自主探索-达成目标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资料中就有“引导幼儿用心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主、合作、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身体活动,主动探索多种运动器材的多种玩法。”等方面资料。这些资料促使我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幼儿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首先我会用适当的教师语言和隐性示范,引导幼儿用心动脑,合作探索。然后进行归纳小结,并示范个别玩法,扩大幼儿思维,也为下一部分的游戏环节打下基础。最后让幼儿自由结伴,分散练习,巩固基本动作,鼓励幼儿,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整个自主探索过程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简单、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展自主探索潜力和创造性思维。

    (2)开展游戏——达成目标2、3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练习兴趣,让幼儿在体验游戏娱乐性的同时,练习和巩固基本动作,到达增强体制的效果。所以我在此部分设置了三个竞赛性的小游戏,分别发展幼儿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潜力。使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急缓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首先我会利用道具设置情境,用主角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取分组,增加趣味性。再用教师语言激发两组幼儿进行竞争,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用心性。层层递进,引出竞赛游戏。

    在游戏开始前,我会用讲解示范法,清晰、准确、生动的讲解示范游戏规则,对幼儿提出要求,再组织幼儿有序的开展游戏。因为幼儿的自制潜力、自我保护潜力较差,所以我会以裁判员的身份参与游戏,在游戏开展中,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并利用幼儿的主角扮演,提醒幼儿互相监督,遵守游戏规则和进行团结合作。

    在第二个小游戏中,我没有预先摆放好小瓶子,而是让幼儿根据预先的定位来摆放,是为幼儿创造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提高幼儿用心性。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我会先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互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幼儿,再进行总结评价。注意抓住一个点分别对两队幼儿进行表扬,语言中进行运动、合作快乐、健康重要的情感渗透。

    第三大环节:结束部分幼儿经过激烈的比赛之后,身体机能活动潜力逐渐下降,所以在这一环节就是我会带领幼儿手持瓶子在音乐声做一些放松的基本动作,帮忙幼儿平稳情绪,放松身体。然后列队走回教室,完成整个体育教学活动。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4】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语言活动《微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七个环节展示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童话故事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并"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幼儿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幼儿的感受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名称、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我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幼儿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我制定了一下重点、难点:

    重点:使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及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

    难点: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四说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2空白圆形卡片、彩笔,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对故事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法

    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我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直观演示法:活动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分段播放,又能完整欣赏,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讲述法: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小蜗牛给大家微笑,我就用表扬鼓励的口吻说:"小蜗牛,你真了不起!"激发幼儿为别人服务的愿望,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点,并能较好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讨论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小朋友们更同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不快乐?

    4提问法:提问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小蜗牛为什么会给大家送信?)、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怎么做?)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欣赏法、发现法、讲述法。

    1、欣赏法:在活动过程中我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幼儿来体验帮助别人的那种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发现法: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一导入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两个表情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一个表情?为什么?我在此环节注意引导幼儿回忆原有的生活经验,并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引起兴趣,引出主题。(2分钟)

    二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我有感情地讲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据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因此,我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

    (1)故事的名称;

    (2)有那些角色;

    (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6分钟)

    2、分段播放课件,幼儿欣赏。我分别提问:

    (1)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看看小动物们在为自己的朋友们做什么?

    (2)朋友感到怎样?

    (3)看看小蜗牛怎么了?

    (4)帮小蜗牛想个办法,想想它还能为朋友做什么?此环节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7分钟)

    3完整欣赏故事: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我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递进的方式提问

    (1)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的事情?

    (2)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大家?

    (3)大家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为什么他们都认为小蜗牛了不起?

    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义: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我将这个环节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7分钟)

    三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思品教育。

    我依据幼儿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

    (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

    (2)为小朋友做什么;

    (3)为老师做什么。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3分钟)

    最后是制作"微笑"标志: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3分钟)

    七、教学反思:

    本活动贯穿《新纲要》精神,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发展了幼儿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以上是我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大家!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5】

    一、设计意图

    《彩色的糖果娃娃》选自于小班上期11月教学主题活动《生活棒棒糖》,在孩子的生活中,有许多自己喜爱的东西,洋娃娃,小汽车,新裙子,小发夹……不管孩子们的喜好有多么不同,怎么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爱,那就是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味道甜甜的糖果。孩子经常吃糖果,知道糖果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味道的,对于糖果有浓厚的兴趣,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两三岁的孩子对于色彩的感知比较敏感,能辨别几种不同的基本颜色,并喜欢用色彩表现熟悉的事物。我以新《纲要》中“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依据,以糖果来开展活动,既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又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既能很好地感知色彩,又能轻松学习绘画。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幼儿对红、黄、绿三种颜色已有初步的了解,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彩色的糖果娃娃》主要让幼儿对这三种基本颜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活动。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我班孩子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我拟定了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糖果的色彩,通过与糖果娃娃做游戏,加深幼儿对红、黄、绿三种基本颜色的认识。

    2、引导幼儿参加糖果涂色活动,能大胆选色进行涂画。

    3、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体验涂色的快乐,激发孩子作画的兴趣。

    三、活动重难点:

    一个活动当中最能体现活动目标的部分便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如果抓住重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的放矢,从而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根据小班孩子的学习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我把活动重点定位在引导幼儿感知色彩,加深幼儿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我班的孩子都是新入园的幼儿,他们是刚开始接触美术活动,喜欢绘画,但是对于涂色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为引导幼儿大胆选色进行涂色活动。那么,怎样在活动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

    首先,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到彩糖王国做客”“糖果加工厂”这样的情境,让幼儿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进入到活动中。小班幼儿是在直接的感官体验和具体的行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的,所以我让每一位孩子都动起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尝一尝等多种方法来获得对糖果娃娃色彩等多方面的认识,感受糖果色彩的美,这是幼儿进行学习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另外,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主动感知,也有助于幼儿对颜色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两岁多的小朋友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生活的,他们只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去参与学习,所以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点,我设计了“和糖果娃娃做朋友”,“送糖果娃娃回家”等非常好玩的游戏,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快乐的游戏中去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巩固对颜色的认识,自然地达成活动的目标。幼儿选色、涂色这个教学难点则通过开始部分的游戏奠基和教师的示范讲解、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逐层解决这一难点,同时让幼儿感受涂色活动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达成活动目标,帮助幼儿有效学习而进行的,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需要提前做好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了解,有一定的颜色辨别经验。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伙伴,在孩子与环境对话的过程中,孩子能主动地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所以我提前创设了“生活棒棒糖”主题墙和“包糖果”区角游戏。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我为孩子提供了以下活

    动材料:制作了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糖果国王头饰,糖果图,三种颜色的糖果娃娃的家,旨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感知、辨别色彩。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糖果,丰富的作画工具,包括红、黄、绿颜料、棉签,糖果涂色操作纸,目的是让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其中,通过观察、游戏、操作感知色彩,表现色彩,达成活动目标。

    五、活动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分5个环节:活动导入,感知色彩——糖果加工,涂色讲解——幼儿操作,尝试涂色——展示作品,分享交流——活动延伸,品尝糖果。

    (一)活动导入:引导幼儿进入“彩糖王国”,感知糖果的色彩。

    教师以彩糖王国国王的口吻,用简短、生动的语言欢迎小朋友来到彩糖王国做客。通过启发式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什么味道?是什么颜色的?”“在篮子里看到了

    哪些颜色的糖果娃娃?”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的颜色,激发幼儿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在感知糖果的色彩这个环节,我运用了两个游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让幼儿“和糖果娃娃做朋友”,请幼儿自选一颗糖果,说出自己和什么颜色的糖果娃娃做朋友,为下面涂色活动幼儿选色做好准备。“送糖果娃娃回家”让孩子按照颜色将糖果娃娃送回家,引导幼儿认识、辨别颜色,感知色彩。

    在这一环节,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以糖果为切入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颜色,认识颜色,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来加深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二)、教师创设“糖果加工厂”的情境,引导幼儿为糖果涂色。

    这个环节在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巩固幼儿对色彩的认识经验,又要引发下面的涂色活动,为涂色活动做准备。我引导幼儿来到“糖果加工厂”,观察加工好的糖果娃娃衣服的颜色。请幼儿指一指,说一说,哪些是红色、哪些是黄色、哪些是绿色?自然就引出了这些糖果娃娃是棉签、颜料加工的。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对于涂色还比较缺乏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以讲解、示范帮助幼儿突破难点。那么,教师要如何进行讲解和示范呢?根据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我运用了简短、有趣的儿歌,引导幼儿学习绘画。如握笔儿歌“三兄弟,来帮忙,一起握住棉签棒”,蘸色儿歌“小棉棒,吃果酱,蘸一蘸,舔一舔,香香甜甜不掉酱”,涂色儿歌

    “小公主,来跳舞,跳过去,跳过来,千万别掉下大舞台。”

    通过设置一个为糖果加工厂的情境,会让幼儿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教师的示范讲解,也能让幼儿加深对颜色的认识,同时习得用棉签涂色的一些简单的方法。

    (三)、幼儿涂色操作活动。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在这个操作环节教师更要注重与幼儿的对话,和幼儿进行互动、应答。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帮糖果娃娃穿衣服。重点帮助选色、涂色有困难的幼儿。这个环节占整个活动的大多数时间,幼儿的涂色能力水平不一,有的涂得快,有的涂得慢。完成得快的孩子,可以先在休息区进一步感知糖果,感受一下糖果的软硬、大小、形状,观察一下糖果包装纸上的图案、颜色,或者看一看书,等待还没有完成的幼儿。

    (四)展示糖果,交流作品。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一个小结和提升,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将幼儿获得的经验进行整合、交流。我主要以谈话的方式请幼儿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糖果娃娃,给糖果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糖果娃娃都有哪些颜色,是怎样画的。同时,也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看看别人的糖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幼儿将绘画成果分类展示在“糖果加工厂”,则可以给幼儿一个对糖果色彩整体感知的机会。这一个环节,既为了展示幼儿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创作成功感,又锻炼幼儿说短句的能力。最后是整理物品,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太会整理物品,但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整理活动中来,让孩子渐渐地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五)、延伸活动:幼儿集体品尝糖果,分享糖果的甜蜜滋味。此环节给予每位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感知糖果的色彩,乃至它的形状、大小、软硬,包装纸上的图案,闻一闻它的香味,品尝糖果独特的味道,获得对糖果更多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幼儿:甜甜的糖果不能多吃,容易蛀牙,每天早晚要刷牙,保护我们的牙齿。此环节渗透了科学、健康等领域多方面的内容,让幼儿对糖果的认识更为深刻、全面。

    六、活动评价与反思:

    本次美术活动来源于、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在孩子兴趣点的基础上,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以玩色、涂色为重点开展活动,是美术活动但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教学,力争使孩子的知识经验更为系统、全面。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经过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尝一尝,观察糖果的色彩包装,利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对糖果娃娃进行装饰,全方位地感知了糖果的色彩。绘画活动的操作纸上

    的糖果有大小、数量的不同,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先完成地可以在休息区进一步感知糖果,避免孩子的无聊等待和时间的隐性浪费,充分地考虑到了幼儿的涂色能力、速度的差异。在培养幼儿在细心涂色的同时,鼓励幼儿大胆选色、涂色,使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在美术表现方面获得一定的经验,提升一定的绘画技能,最重要的是都能获得创作的快乐。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尝试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参与、体验最重要,特别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绘画作品的好坏不再是我们评价活动、评价幼儿的重要标准,我们关注的是在活动中幼儿感受、体验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师幼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与老师们多交流,多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精进!谢谢!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6】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资料的选取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必须的挑战性;既要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向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必须的教育价值,既贴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_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简单、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状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潜力、发展水平与潜在潜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用心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就应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明白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样做的?”透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_。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透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透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构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透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潜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忙潜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必须的观察潜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用心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用心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这是二级主题《人在变》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儿童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儿童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儿童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

    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儿童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儿童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儿童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儿童的精细动作。

    (5)让儿童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①空间准备:儿童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②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③知识准备:儿童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儿童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吸引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儿童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儿童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儿童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儿童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儿童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儿童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儿童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作用,每个儿童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儿童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儿童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儿童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儿童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儿童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儿童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儿童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儿童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儿童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儿童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儿童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儿童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儿童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儿童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儿童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儿童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儿童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儿童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儿童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儿童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关于幼儿教案大班【篇8】

    活动目标:

    1、能按图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理解体验故事人物心情。

    2、知道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活动准备:

    1、《老爷爷和大森林》动画光盘。

    2动、手制作的相关图片:老爷爷,小树,大树,小鸟等。

    活动建议:

    1、引发兴趣老师:有一位老爷爷,他有许多好宝宝、好乖乖。老爷爷每天都要去照顾它们,让它们长得又高又壮。你们知道这些好宝宝好乖乖是谁吗?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听完你们就明白了。

    2、理解故事内容播放故事动画第一段,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老师:老爷爷的好宝宝好乖乖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老爷爷的歌是怎么唱的?大山是怎么唱的?小鸟最喜欢唱歌了,可是老爷爷唱的时候它们怎么一声不响?3,播放故事动画第二段,引导幼儿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情。

    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树林怎么样了?小鸟呢?老爷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故事里是怎样讲的?4,播放故事第三段,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老师:树林是怎么回来的?老爷爷为什么把树和小鸟当成自己的好宝宝?树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5、播放故事动画,完整熟悉故事内容。

    6、讲故事,指导幼儿阅读画册,进一步理解内容,按图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

    活动延伸:

    让幼儿动手画一画小树和大树,引导孩子爱护环境,保护树木。

    【[课件分享] Hello教案25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