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2500字
  •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2500字

    发表时间:2023-02-10

    秋天的怀念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主题相关内容,是编辑为您呈送的,感谢您的浏览!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思路及关键处处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关于课题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文章语言朴素真切,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三维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的无私、伟大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三)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关注,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

    悟人生之道。

    2.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

    (二)学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为五个环节。(课件)

    (一)课外引读,激情导入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史铁生的作品有一个初步印象。再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爱”。

    通过第一遍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讨论对母亲的初步印象,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抓住文章中心“母爱”。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母爱的伟大。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板书),体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的是子女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的社会意义所在。所以,我抓住“好好儿活”这句话,层层深入进行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1.理解两次看花,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儿)

    这一层次重点探讨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儿好好儿活”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母亲为什么几次三番要带儿子去看花?适时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资料,帮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同时指导学生体会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从而体会母爱。

    2.指导阅读赏菊部分,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板书:我俩儿)

    先指导学生读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母亲非要儿子去看菊花的用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再读这句话。最后,通过赏析作者作品和交流查阅的作者近期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俩儿要好好活”的内涵。

    3.升华感情色彩,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板书:我们)

    回过头来再看课题,让学生思考《秋天的怀念》中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跳出文本,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好好儿活”的社会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总结全文,回扣中心,拓展思考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准备通过“谈感受,送名言,悟母爱”三个环节来进行。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送给学生泰戈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同时深入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突出伟大而崇高的母爱,并且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四、说关键处处理

    (一)教学第一层次感知“娘儿俩要好好儿活”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忍”字,指导学生理解,突破重难点。在我拒绝了母亲看花的要求,并说:“我活着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是怎么做的?

    引出句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抓住三个动词“扑”“抓”“忍”,先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再是对“忍”的品味。

    这里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课件)然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每体会到一层就把体会到的意思 “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的含义。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最后提问: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 “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使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精读课文第二层次,探究“我俩儿”的好好活。在这个环节中,我指导阅读兄妹俩赏菊部分,通过对景色的感受,理解“我俩的好好儿活”。

    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才是好好儿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进行个性理解,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 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我们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 “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 ——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三)指导朗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先指导学生自己读,然后指名读,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激情描述,营造氛围。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可是,当他看到深爱的儿子正因为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悲观厌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她怎么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怎能扔下自己深爱的儿女?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让我们带着母亲的心痛,带着母亲的悲伤,带着母亲的不舍,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对《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一、作品梗概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没能理解、报答母爱的愧疚。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母亲在病得非常厉害的情况下极力鼓励“我”好好面对生活。

    第二部分(3):“我”因为知道母亲为“我”所做的努力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母亲非常高兴。

    第三部分(4~6):母亲的病情恶化,临终还在牵挂“我”和妹妹。

    第四部分(7):妹妹带“我”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的夙愿,“我”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下文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句话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地”说明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句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侧面描写,喜欢花的母亲把花都养死了,对于母亲来说,最值得守望的“花”是她的孩子,从侧面说明母亲把她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照顾“我”身上,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4、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深藏着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5、“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直”“都”连用,说明“我”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毫无察觉。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心只关心“我”的病情,没有把自己的病痛当回事,更是在“我”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不愿意让“我”知道她的病情。看似平淡的记叙,暗含着作者深深地痛苦与愧疚。

    6、“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8、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看花?

    ①“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所以文中反复写看花。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识记重点的字词

    2、能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事,把握叙述方式

    3、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母亲,以景物描写来展现主题

    4、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叙述方式,概括母新为我做的事

    2、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以景物来展现主题

    3、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

    读中体会,交流中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想写母亲的诗文,以母亲的无私导入此文中的母亲形象学习

    二、预习展示

    让学生展示预习所得,由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文中写的母亲的几件事,把握叙述方式,以此体会母亲的关爱

    2、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情感

    此步应多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理解母亲的形象

    四、探究问题

    1、多次写看花,用意何在?

    2、四个省略号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3、两次景物描写有何用意?

    4、最后的一段话的理解。

    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以分组讨论深入把握

    师在其中加以引导点拨

    五、拓展延伸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教学过程,把握主要的要点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5

    (一)人教版语文《秋天的怀念》

    1、从价值引领的角度去把握文本的灵魂

    史铁生在他的访谈录中,说“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母亲对史铁生的爱和帮助也是想让他明白,病既然生了,就该直面现实,要战胜困境,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但这位母亲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点滴的言行累积。这样伟大的母爱,却要细细地品味。那么读,是最好的诠释。也只有静静地、沉浸其中的读,才能体味出母亲为儿子呕心沥血的爱。这爱让史铁生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尽管这句话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可是文中的菊花分明已透视出了蕴含的内容。因此动情地咀嚼这句话,使我们被母爱及史铁生的坚强深深地打动了。而这堂课,我主要就是通过作者病的痛苦和后来坚强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灵魂所在。尽管这其中价值观的建构不是一堂课所能做到的,但我希图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悟文的魂。遗憾的是我入情,学生并不入情,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影响了学生的认识,朗读的味并没出来。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疏理文本的脉路

    中国的历史源源流长,中国的文化也应承了历史的光荣,一直为国人所骄傲。慈母、孝子,是我们所推崇的文化辉点。母爱在这篇文章是不言而喻,时时刻刻都闪现着感动的光芒。我又是通过多少次的朗读,进行疏理,从文本到字里行间内在的意义:比如暴怒句:将疾病的本身的苦,引向对生命本质意义否定的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悲痛欲绝;再如菊花句:从对菊花的美的欣赏感悟到人生的精彩,从生命力的绽放领悟到母亲给予他动人心弦的爱。

    这是我在预设时努力希望做到的,当然,如果我能有时间将史铁生的其他文章比如《合欢树》、《关于庙的回忆》中写母亲的段落穿插其中的话,学生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母亲之间,那荡气回肠的亲情。

    3、从感性复活的角度去体悟文本的情怀

    感性,是学生本已有的东西。今天的文章讲述的是母亲的爱、儿子的思,那老师就应当激活,唤醒和调动这本有的感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潜意识去触摸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去领会、把握文章的脉动和心跳。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文中的人物平凡无奇,但它所给予学生的却很多很多。老师的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升华,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的感性积累跃上新的台阶。每一次读都让学生仿佛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近一步,仿佛离母亲的精神家园更近一步,读是启动学生感悟最好的途径。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的粗浅认识。愿望当然非常美好,我努力让课体现学习是师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生命不断累积的过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和学生们都有所收获。但如果我再多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去感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品味“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信本次的学习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展现生命的熠彩。

    (二)人教版数学第四册《找规律》

    学习引领者:重庆市巴蜀小学张帝

    今天我就教材、教学设计以及边老师的七个问题,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首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分析学生所处的学习背景;第二问题从规律本身的价值入手,分析到底什么是规律,那么它来到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确定了规律的价值以后,然后再来确定教学方法,分年段实施一些知识。然最后来分析找规律本身的含义。首先是重在找字,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找到位置移动,或者是位置循环的规律。然后是“找到规律我们做什么”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同时,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学会数学的思考。遇到困难,遇到新知,怎样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从这堂课的实施,结合边教授提的七个问题,我想说三点反思:

    1、思考。数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办法。

    2、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有情感需要和知识本身的需要。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如何?借一个学生的方法,综合所有学生的观点进行学习。

    3、语言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教师如何把学生的话借过来,然后加以提升。

    (三)二年级美术《想像的鲜花》

    学习引领者:珠海香华实验学校曹康

    本堂课我有两个困惑,但可以辐射出很多方面:

    1、人在认识事物上,是从眼睛开始的。考虑到这点,在设计中,我就从人的认知发展出发。人的发展有不同的时期,儿童到底处在哪个时期?所以应该尊重儿童,尊重他的发展规律。但是儿童认识相对客观,他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但是,他有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想象。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他的想象是肆无忌惮的,他可以把面前的活生生的真实,想象成自我的真实。

    2、如何解放儿童。我自己问自己如何解放儿童?有一天我想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要解放儿童,首先要解放自己。要把自己从讲台上迈出来,让自己下来,融到儿童中去。也只有老师解放了,孩子才能解放。

    在整堂课中,我注意扣住自然美。在儿童看来,他会想象成什么。我们成人想象的不一定是对的,儿童想像的不一定是错的,在整堂课结束的时候告诉学生,你自己想像的那种形象就是一种美。这是一种创造的美,这是一种人类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直至未来都要追求的美。

    (四)三年级科学《找空气》

    这堂课想找出亮点,挺不容易的。于是,我就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做中学》,用它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我们“做中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实事求是”。那么“实事求是”就是源于实践,源于体验,源于经历。这就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体验的过程,同时又给他一个探究的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所要抓的重点。

    设计时我本着三点原则:以人为本、探究实验、实事求是。这三点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1、在教具上,我进行精心准备。我准备的材料很多,在这节课里都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要实事求是。学生做多少就算多少,发现多少算多少。我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教学。

    2、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整个课堂经历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四个过程。

    3、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课上,学生很高兴做一个个实验,让他们在做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以后愿意学科学,愿意研究科学。

    4、用事实说话。这点贯穿了我整个教学的始终。从刚开始的假设,到最后一个小女孩最精彩的回答,我又回到了主题。

    听了四堂课,我最想说的,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从课改这么几年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几年来,听了很多课,但今天四堂课是给我感触非常多的。在我谈感触前,希望先听听大家的感受。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2、品读细节描写,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学会坚强,珍视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触动情感,引入课题

    激情谈话:一个青年在他跨入生命最灿烂的季节的时候,他的双腿突然瘫痪了。他从此将与轮椅为伴。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一个原本活泼好动的男孩,突然间不能走路了,他的脾气变得暴燥无常起来,文章中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品味词句,感悟真情

    出示读书要求:读课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一件件小事表达母亲的一片深情的?(通过体会母亲的“忍”,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母亲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几处动作来体会母亲的细心、小心、苦心。

    3.体会母亲的自己的病痛。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母亲除了要忍住儿子的报怨、忍住自己的痛苦外,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带来的打击!这是一种怎样难熬的忍耐啊!同学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体会“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今天的史铁生珍惜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1.课件出示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

    2.教师总结:母爱,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自己的子女是丑是美,是健康还是残疾,她都全身心的去爱他、呵护他。这就是母爱,不需诠释,不需回报。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相信大家从今天的学习中不仅仅又一次感受了伟大的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想到关爱我们的亲人、朋友。

    3.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有关庙的回忆》、《合欢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7

    教材内容:《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小事细致地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但个别学生虽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但缺乏感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探索新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热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变单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设计特色:朗读中感悟、感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聚贤中学的何小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具体程序如下: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歌颂“浓浓的亲情”;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看花”为线索,通过回忆三十年前的往事:母亲忍受着病痛和我的坏脾气、第一次提出看花被我拒绝、第二次提出看花我同意后的欣喜、母亲病故,以朴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厚重,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本课充分诠释了单元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本文涉及的母爱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能够感悟母亲坚强的人生态度、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对儿子的影响。但是,课文的字里行间是怎样表现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厚?母亲带给了儿子怎样的影响?课题“秋天的怀念”又有着怎样的内涵?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并感受。

    三、走进语言,关注精神——说理念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以学定教,明确目标——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2、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母爱。

    3、理解课题“秋天的怀念”的内涵。

    4、引导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探询母亲遗嘱中“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味深长。 教学重点: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阅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五、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采用启发引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给与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发展自我的舞台。

    六、提前预设,直观展示——说课前准备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充分领悟,走出文本、拓展阅读,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片段、《我与地坛》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

    2、为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七、以读为本,情动课堂——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开课伊始,我出示《合欢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苦”,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今天我们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的几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并选取句子读一读,总结出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紧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课题的韵味。随后一句“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引导学生明确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阅读,学生明确了课文三次提到看花,第一次没去成因为“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露无常”。引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从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怒无常、活得没劲。承接这一组句子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补充课文中的这个句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作者活得如此之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此处创设情境让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追问一句:怎样做更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样做的吧。进而重点体味母亲的做法。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扑、抓”,体会母亲要扑下去的是儿子想去死的念头,要抓住的是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把这些珍贵的体验送进文本中去,读出力量;抓住“忍”,体会病入膏肓的母亲忍住的是“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带给她的打击,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忍住的是儿子砸玻璃、摔东西等暴怒无常的脾气。进而体会到母亲的“苦”,但活得如此之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没有)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没有)”这就是母亲的忍,再次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句子中去读。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通过去掉这个词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细心,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怕儿子伤心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学生每体会出一种感情就让学生把这种感情送进文字中去读出来,以读促悟。

    感受“母爱”、感悟“咱娘俩的好好儿活”是本课的重点,在前面这一环节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母亲的坚强、理智,进而引领学生探究“好好儿好”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的品词析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描写,以多种形式分别读出母亲的辛苦,读出母亲的隐忍,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大爱。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4、5、6自然段。引读:邻居们——(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母亲临终前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抓住: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感悟省略号里没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好好儿活)进而引出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让学生自由读文章第六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或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通过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穿”过菊花的表象,借菊花“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从而引出作者明白了应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在此基础上再次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再一次地让学生创作“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我————”,与前文形成对照,体味作者的变化。 史铁生通过三十多年的感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在这里出示他的《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进而向学生推荐《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伴着哀伤的音乐学生诵读、教师引读这些文章的片段,走出文本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悟作者在母亲去世以后的“好好儿活”。再走进文本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引领学生回过头来探究“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对母亲的品读,明白了怀念的是一次又一次想让他去看花的母亲,怀念的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的信念。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那么,他们家的这件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总结:我们读书不光要读出文字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不光要感悟别人的“好好儿活”,还要思考自己的“好好儿活”。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出学了这篇课文后他对“好好儿活”的思考。随后引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我们”,朗读这句话,引领学生说出:面对自己的家人要——;面对自己的老师要——;面对自己的朋友要——等等。总之在今后的人生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打击、困难、挫折、失败,我们——(生: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业设计: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必选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选作业: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以上的教学设计,将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力求达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八、凸显过程、深化内涵——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我直观简洁地板书关键词语,即简单又展示了教学环节。

    秋天的怀念

    娘俩

    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九、审视课堂、总结提升——预设反思

    在所有教学流程、预想环节都顺利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的地方是:

    1、朗读指导还有待加强。课堂有较有质量的品读,但少有质量的朗读。

    2、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过分注重了母亲这一角色,对“我”这一形象的感悟有待增强。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9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这堂课我以“看花”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引用明哲学家王阳明的话导入——梳理文章三次看花,理清文章线索——迁移拓展,对话心话——以花作结,寄语美好生活。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我把积累词语,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及归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25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