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集锦3篇)
  •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集锦3篇)

    发表时间:2022-11-28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

    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编写教案。教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揭示学科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本质和价值,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篇1)

    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乘法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二、复习简便算法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63550

    136十68十64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437305

    469一98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一14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口算

    20301.20.20.54300-1005

    90103254-7043205110.6

    2310125194408+501926+1974

    (二)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320

    二、新课

    (一)运算顺序

    把上面复习题2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变成:1.20.560300.7+8.52.54-3.2

    教师板书: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二)教学例6

    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蓖麻籽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1.应该怎样列式?

    0.450.18300

    2.怎样计算?

    教师板书: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3.还能怎样列式?

    4.练习

    720.81+10.47.062.4-5.7

    (三)运算定律

    1.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2.举例说明: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小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四)教学例7

    计算:(1)0.254.784(2)0.65201

    1.第一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2.第二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教师板书:0.254.7840.65201

    =0.2544.78=0.65(200+1)

    =14.78=0.65200+0.651

    =4.78=130+0.65

    =130.65

    3.填空

    4.21.69=□□2.50.770.4=(□□)□

    6.13.6+3.93.6=(□□)□

    三、质疑

    (一)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三)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四、巩固练习

    (一)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5-1.9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二)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5.670.21-0.62

    3.254.76-7.87.20.1828.5

    18.10.92+3.930.0430.24+0.875

    (三)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西红柿,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0.65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算的用简便方法算.

    2.028.51.25+4.6+0.752.330.50.45

    480.253.471.51.67.51.25

    (二)松柏林能分泌杀菌素,可以净化空气,如果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54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

    (三)一种花布的售价1米16.2元,请用计算器算出3.6米,12米,8.5米的花布的总价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篇3)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过的运算定律,能够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并说明符合什么运算定律。

    a+ba(bc)

    (a+b)+cb+a

    (ab)ca+(b+c)

    abac+bc

    (a+b)cba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在练习本上连线,并说明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教师说明: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做练习十四的第12、13题。

    1.第12题,一般来讲这道题中的第5、6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做,核对时学生算出得数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这道题中的每一小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说明: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怎样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呢?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怎样简便就怎样做。

    如10425把104看成100加4,而100加4分别乘25比较容易,那么就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把100和4分别乘以25再相加。

    如1356+656,两个乘法中都有因数6,而且135与65的和刚好是200,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6比较容易,那么就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35与65的和再乘以6比较简便。

    如4825,因为25与4或8相乘都可以得到整百数,而48可以分成68,所以可以先将48分成68,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出25乘以8得200,再乘以6。

    三、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

    1.核对第16题时,学生说出一种算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算法吗?教师把学生所说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如:3024+30324、(30+303)24

    问: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请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因为汽水和桔子水每箱都是24瓶,所以先求出汽水和桔子水一共有多少箱,再求一共有多少瓶比较简便。

    2.核对第17题时,学生列式计算后,问:

    这道题能先求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再求这些鸡和鸭一年一共产多少千克蛋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因为鸡和鸭一年产的蛋数不同,鸡每年产蛋13千克,鸭每年产蛋12千克,所以不能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只鸡和鸭,再求一年一共产多少千克蛋。

    四、选做题。

    提前完成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四的第18*题和20*题。

    五、作业

    练习十四第11、14题。

    jK251.COm精选阅读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节。

    教材分析:

    1、已经学习好了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学情分析:

    1、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算法。

    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过程,发展其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理念:

    1、应用运算定律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2、在教学理念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向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重难: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字母表示乘法的运算定律(指名回答,集体核对)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①2.5×98×0.4②1.25×2.5×8×4③(8+0.8)×12.5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说说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定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质疑猜想

    1 提问: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那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呢?

    2 猜想: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猜想。

    2、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1 小组活动:用1/2、1/3、1/5这三个分数,自行设计验证方案。

    2 汇报交流,乘法交换律

    因为1/2×1/3=1/6,1/3×1/2=1/6所以1/2×1/3=1/3×1/2我们小组认为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同理得出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3、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 独立尝试:教师出示例5,例6,要求学生适用计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2 小组交流:学生分4人小组交流各自的计算

    讨论:①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

    ②这样算,简便在哪?

    例63/5×1/6×5

    =3/5×5×1/6(应用了乘法交换律,35和5可直接约分)

    =1/2

    (1/10+1/4)×4

    =1/10×4+1/4×4(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2/5+1

    =7/5

    3 小结方法:两题都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14页做一做(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写出主要的简便过程)

    2、练习三节9题

    3、开放练习:在()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①5/9×2/3+5/9×()②(1/5+())×()

    四、作业:练习三的第6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册教案乘法 教案精选篇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的估算。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教学时间:12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内容:p28~29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2、出示主题图及题目。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教学例题⑴列算式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⑵探讨12×10的算法。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①12×5=6060×2=120②12×9=108108+12=120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⑷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2、教学“试一试”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2、想想做做2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3、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四、课堂总结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五、作业:想想做做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p30~3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2、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的?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5、研究笔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6、归纳提炼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7、完成“试一试”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2、想想做做2学生独立完成。3、想想做做3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4、想想做做5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练习三教学内容:p32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p32.1先同桌练习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2、p32.2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3、p32.3阅读表格,明确题意。独立填写表格。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二、课堂练习列式计算13的30倍是多少?12乘36的积是多少?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25个16是多少?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积是多少?1000减去24乘23的积,差是多少?三、拓展练习1、公交公司规定24路汽车每隔10分钟从汽车站开出一辆,2小时内开出了多少辆汽车?2、买3个篮球要19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23元,买11个足球要多少钱?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32.4、5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内容:p33~34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出示主题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它加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二、探索方法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时候合理?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4、阅读课本并讨论:书上运用了哪些估算策略?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三、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2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2、想想做做3独立估算,完成连线。同桌交流估算方法。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喝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3、出示:58×4231×6268×39每人选择其中一题进行估算,再计算结果。小组讨论:怎样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归纳: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4、想想做做4独立估算,并列式计算。交流: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5、想想做做5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四、总结延伸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谈话: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研究了数千年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算。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喝创造,明朝的一部数学书《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叫做“铺地锦”。课本p34“你知道吗?”介绍了这种算法,你们课后可以认真阅读,看能不能弄懂这种算法,并且可以把这种算法与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五、作业:想想做做1练习四教学内容:p35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p35.2出示口算卡片(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依据。2、p35.3⑴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是把16分解乘4与4的积,再同25相乘。)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先算出20个34的积,再加上1个34。)⑶出示第三组题,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之间讨论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再班级交流。(先算出30个13的积,再减去1个13。)3、p35.4⑴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分组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时7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91个1倍、2倍、3倍……)二、拓展练习1、填空35×2=7×()15×4=()×()25×8=()×42400=()×2+()×412×6=4×()=3×()2、小明摘了37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1元3角。他想买套50元的图书,用这些钱够吗?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35.1、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p36~37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1、探讨算法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⑶汇报算法。2、掌握方法。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⑵介绍方法: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第三步检验。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⑷小结。3、试一试: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4、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1、想想做做3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2、想想做做4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3、想想做做5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4、想想做做6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五、作业:想想做做2练习五教学内容:p38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p38.1学生独立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出题目指名口算,并要求说出口算依据。2、p38.2分男女生各完成两组题。评讲对比:找题每组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简便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p38.4学生独立估算结果后班级交流并要求说说估算的理由。4、p38.5组织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二、课堂练习1、电风扇的价格是99元,电冰箱的价格是电风扇的25倍。电风扇比电冰箱便宜多少钱?2、学校买来4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的价钱是70元,每张椅子50元,学校共用去多少元?3、一只母鸡平均每月生鸡蛋25个,照这样计算,?(你能编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二步计算的呢?)三、拓展练习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2、新华小学的70位老师带领26个班的学生去看电影,平均每班有学生52人。电影院一共有1240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3、一个数乘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多63,原来的数是多少?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38.3、6单元复习1教学内容:p39第1~4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39.1学生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出得数并说出口算方法。2、计算并验算12×2452×3864×2038×50分组练习,并要求说出笔算方法。3、p39.3出示题目,同桌同学互相进行估算后,再指名估算结果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以上三题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4、p39.4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评讲。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小结(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果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二、课堂练习1、27×78的积的个位是()。2、75×40的积的末尾有()个0。3、65×14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4、小红想了一个整数,这个整数乘16后得到的数在480和64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三、拓展练习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8×40=4×1800=40×18=180×4=18×400=180×40=2、找规律,用规律:先观察左边的三组算式,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结果。15×15=22545×45=25×25=62555×55=35×35=122575×75=3、选择题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39.2单元复习2教学内容:p39~40第5~9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39.5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2、p40.6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二、课堂练习1、《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大约放20本书,15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4、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三、拓展练习1、p40.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2、一个小桶能装19杯水,一个大桶能装4个小桶水。问:一个大桶能装多少杯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450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235克,杯重多少克?4、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每条边上都种了52棵树,但四个角上都只有一棵树。问这块土地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40.7、8

    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

    例2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2)(-6)×(-9);(3)(-6)×9;(4)(-6)×1;

    (5)(-6)×(-1);(6)6×(-1);(7)(-6)×0;(8)0×(-6);

    2.口答:

    (1)1×(-5);(2)(-1)×(-5);(3)+(-5);

    (4)-(-5);(5)1×a;(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当a,b是下列各数值时,填写空格中计算的积与和:

    4.填空:

    (1)1×(-6)=______;(2)1+(-6)=____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5.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2)-3x=18;(3)-9x=-36;(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2)(-9)×(-14);(3)(-36)×(-1);

    (4)100×(-0.001);(5)-4.8×(-1.25);(6)-4.5×(-0.32).

    2.计算:

    3.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__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___0;

    (3)如果a>0时,那么a____________2a;

    (4)如果a<0时,那么a__________2a.

    探究活动

    问题:桌上放7只茶杯,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其中的4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把它们翻成杯口全部朝下?

    答案:“±1”将告诉你:不管你翻转多少次,总是无法使这7只杯口全部朝下.道理很简单,用“+1”表示杯口朝上,“-1”表示杯口朝下,问题就变成:“把7个+1每次改变其中4个的符号,若干次后能否都变成-1?”考虑这7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都改变4个数的符号,所以它们的乘积永远不变(为+1).而7个杯口全部朝下时,7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是不可能的.

    道理竟是如此简单,证明竟是如此巧妙,这要归功于“±1”语言.

    经典初中教案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及分母有理化。它是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为基础,同时又紧密地联系着整式、分式的运算,也可以说它是运算问题在初中阶段一次总结性,提高性综合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和有理化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把分母中含有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实际上二次根式的除法与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分母有理化的过程,一般地,先确定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然后再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有理化因式,就可使分母有理化。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找错有理化因式和计算出错的问题。

    教法建议

    1.在知识的引入上,可采取复习引入方式,比如复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或整式的运算。

    2.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法混合运算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的层次安排,从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到乘法公式的应用,逐渐从数过渡到带有字母的式。

    3.在有理化因式教学中,要多出几组题目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辨别,并及时总结。

    学生特点:实验班的A层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教学),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

    教材特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三个重要概念(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二次根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除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基础上,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综合在一起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鉴于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具体说明如下:

    (一)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引导、点拨及提高性总结。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获。如本节课开始,出示书中例题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解答。然后同学说出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强调: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和有理数相同。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教师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解答,然后以记成绩的方法让其它同学说出优点(简便方法及灵活之处)与错误。由于本节课主要以计算为主,对运算法则及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从意识上认为本节课太简单,不会很感兴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更好的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这般设计。

    (三)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上,教师注重合作设计,使学生学中有辩,辩中求同。如本节课中对重点问题:“分母有理化”的教学,出示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找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其它同学补充完成。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主导,才能达到彼此互动。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新课引入的建议

    复习:

    1.计算:(1);(2).

    解:(1)(2)

    ==

    =;=.

    2.在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m(a+b+c)=ma+mb+mc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a+b)(m+n)=am+an+bm+bn,

    其中a,b,m,n都是单项式。

    完全平方式是

    ;。

    在实数范围内,整式中的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运用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引入新课。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学法的建议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也有一个与分式运算相比较的问题,有的时候,加上团式分解、约分等技巧,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这是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在本节学习时,可以适当结合11.1节的内容,复习一下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问题,如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如

    这种变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因式分解,否则就无法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借助因式分解的方法,或具体说成提出,等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乘法公式在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运算律及乘法分式,引导学生口答,并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的适用,引入例题.

    2.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例题的讲解中帮助寻找解题的方法,规律及注意点.

    3.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期形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前面学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简单运算,但二次根式未必全是加减混合运算,它同样会出现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方等混合运算那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又将怎样运用它进行化简计算,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整体感知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应注意运算的次序.这是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通过适当地复习乘法分式,分母有理化知识,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它;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还可以将它与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方法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掌握好该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运算律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仍适用.

    各种整式乘法的法则.

    乘法公式:.

    提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各是怎样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津各是什么?

    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仍适用后,可引入例题.

    【例题】

    例1计算:

    (1);

    (2).

    解:略.

    注:①加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可分解为两个步骤完成,一是进行乘法运算,二是进行加法运算,使难点分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②在运算过程中,对于各个根式不一定要先化简,而是先乘除,进行约分,达到化简的目的,但最后结果一定要化简.例如,没有对先进行化简的必要,使计算繁琐,而是应先进行乘法运算,通过约分达到化简的目的.

    例2计算:

    (1);

    (2);

    (3).

    解:略.

    注:①由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特征: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联想乘法公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相类似,二次根式的和相乘,适用乘法公式时,运用乘法公式.

    ②复习乘法公式,可选做几个小题.如,等.

    例3计算:

    (1);

    (2).

    解:略.

    ③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

    例如,与,与.

    注:互为有理化因式是指两个代数式,其乘积不再含有二次根式.

    可适当再举例说明,如与,与、与,但与就不是互为有理化因式.

    (二)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5);(6);

    (7);(8);

    (9).

    解:(1).

    (2)

    (3)

    (4)

    (5)

    (6)

    (7).

    (8)

    (9)

    (三)总结、扩展

    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整式的混合运算及数的混合运算比较,要注意运算的顺序及运算律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

    有理化因式的概念需强调乘积的结果不再含有二次根式.

    练习:教材P198中1、2;教材P199中3.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04中1、2、3.

    (五)板书设计

    标题

    1.复习内容例3……

    2.例题3.有理化因式

    例1……4.练习题

    例2……

    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小学数学教案”。

    老师就像花园里的园丁,默默守护着代表着未来的花朵。教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在教案中清晰地展现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教案 ”,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母有理化与除法的关系.

    2.掌握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

    3.通过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学习分母有理化与除法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分母有理化.

    2.教学难点:分母有理化的技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小结,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步骤、运算顺序、互为有理化因式.

    例1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步骤和顺序:

    (1)(先乘除,后加减).

    (2)(有括号,先去括号;不宜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3)辨别有理化因式:

    有理化因式:与,与,与…

    不是有理化因式:与,与…

    化简一个式子,如果分母是二次根式,采用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的方法(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如,、、等式子的化简,如果分母是两个二次根式的和,应该怎样化简?

    引入新课题.

    【引入新课】

    化简式子,乘以什么样的式子,分母中的根式符号可去掉,结论是分子与分母要同乘以的有理化因式,而这个式子就是,从而可将式子化简.

    例2把下列各式的分母有理化:

    (1);(2);(3)

    解:略.

    注: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简的步骤、关键问题、化简的依据.式子的化简,若分子与分母可分解因式,则可先分解因式,再约分,使化简变得简单.

    (二)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的分母有理化:

    (1);(2);

    (3);(4).

    解:(1).

    (2).

    另解:.

    (3)

    另解:.

    通过以上例题和练习题,可以看出,有关二次根式的除法,可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例如:

    ,现将分母有理化,就可以了.

    ,学生易发生如下错误,将式子变形为,而正确的做法是.

    2.计算:

    (1);

    (2);

    (3).

    解:(1)

    (2)

    (3)

    (三)小结

    1.强调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

    2.注意对有理化因式的概括并寻找出它的规律.

    (1)如单独一项的有理化因式就是它本身.(2)如出现和、差形式的:的有理化因式为,的有理数化因式为.

    (2)练习:教材P202中1、2.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05中4、5.

    (五)板书设计

    标题

    1.复习内容3.练习题一

    2.例44.练习题二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运算(集锦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