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案:语文教学反思《白杨》(篇五)
发表时间:2022-08-04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这篇《实用教案:语文教学反思《白杨》(篇五)》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在这方面我做的还比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图片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热情;其次,在新知讲授过程中我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和体会,抓住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爸爸要表达的内心,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不知道”并解答不知道,再结合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从中引导学生体会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针对最后一小节体会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以及为什么会露出微笑?引导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接着,联系旧知,结合《落花生》体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接着,图文结合,通过让学生欣赏新疆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对繁荣的图片,同时欣赏诗歌帐篷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说说对建设者想要说的话,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布置一个《我是小记者》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总而言之,整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读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有些知识引导的还不够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虽然重视阅读,但强调还不到位,指导朗读应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一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并且之后希望能做的更好。jk251.COm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白杨教学反思(教案范文精选)
结束了轮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又收获了许多新的感悟。
这次要求级部里三个老师讲同一节课,但课堂构建要展现自己的特点,也就是同课异构。在备课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思路已经和上个学期完全不同了,不再想着怎么把整篇课文涵盖的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抓住几处关键点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学以致用。《白杨》这篇课文最深刻、最值得体味的就是爸爸说的那段话,因此,我便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
在选择国学经典时,我没有选取规定的内容,而是选择了两句与课文内容更加贴切的古诗句。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生之前就有过接触,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则是初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乍一接触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当堂课的背诵效果不是很好。另外,国学经典是需要诵读的,关键在于诵,即读出韵味来,首先就需要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我在为学生范读时,由于课前耽误了点时间,效果很一般,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课文的内容很好概括,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找到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一开始同学们不太敢举手,我便提醒他们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里,结果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完的特点,站起来四五个学生才找完。这一小小的波折让我想到,是否是因为自己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并没有注意训练学生从文本中提炼词语的能力,才导致这一结果呢?
进行重点段落的分析时,我从读入手,先让学生找出应该重读的词语,反复朗读,说说感想和体会。在找从来一词时,学生找的比较快,而且读的非常到位。但在找第二句需要重读的词语时,却遇到了困难,于是我临时决定自己给学生范读一下,让他们根据我的朗读判断。听了范读,学生很快就知道是哪儿这个词语需要加重语气,随即我从这个词引出白杨树身上特有的精神品质,它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需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之后,我想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品质,大部分同学总在围绕着坚强、顽强、无私奉献这类比较简单的词语说,也许是因为学生的词汇量不够,可从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刻。
这种不深刻也体现在写作方面。《白杨》一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之前并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这类文章,可是很多学生经过学习并没有明白到底借物喻人是什么意思。在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抓住其特点比喻人的精神品格展开描写时,很多学生冥思苦想迟迟不肯动笔。这个题目的确有些困难,在设计时,我既担心固定句式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又担心范围太广无从下笔。有几名学生领悟了其中要义,练笔写的不错,比较出彩,可就大部分同学的表现来看,在刚刚接触某一写作手法时,还是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按照固定的句式进行模仿,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课堂的最后,我利用不多的时间向同学们推荐了《白杨礼赞》中的经典片段。茅盾和袁鹰一样,也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用白杨赞颂了北方的农民,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不同的文章,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灵感与启发。
抛开教学设计不谈,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随意且呆板,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词语在我身上得以体现。亲和力不足仍是我的一大缺点,前段时间我努力改掉上课板着脸的毛病,现在能朝学生笑了,可这还远远不够。我想,亲和力的体现不止在面部表情上,还在语言和动作上,今后我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模仿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科名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真正成熟的道路。
[实用教案] 语文教学反思其八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教案] 语文教学反思其八,供大家参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并积极地参与思考。这节课我注意导课的针对性,导课的趣味性,导课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导课的简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还注意阅读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1、带着题走进课文。通过读找出课文中的答案,使学生有兴趣走进文本,使阅读带有目的性。阅读课文畅谈感想。给孩子表达独特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2、提出质疑加深对话。引导孩子抓住文章重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探究课文的兴趣。
3、边读边想探索答案。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再次走入课文,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的景色,并从中寻找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充分相信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老师适当提出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如:在探究学习时通过“读、想、说”理解课文的重点段,使自主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教案模板】《白杨》教案其五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白杨》教案其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实用教案: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希望《实用教案:语文教学设计(篇七)》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是行动的种子。"我将以《谈生命》说课为契机,借此与大家交流,希望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粒铺路石,也愿我们的教学生命开出灿烂之花。
一、说教材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47年写的散文《谈生命》安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目,上接梁实秋的散文《孩子》,下承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课文以"春水""小树"为喻,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揣摩文意,学习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法。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分析概括文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并吸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着许多朦胧认识,通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还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感受鲜活的生命形象,进行哲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教法
读书之法,贵在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思的中,突出学法指导,抓住行文标志划分层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后,观看课件,直观地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引发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于漪老师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一江春水"、"一课小树"究竟有何特点,是否揭示出了生命的真谛呢?我尝试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赏析、评点。在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对文中暂时不懂的地方,提交小组讨论,讨论不能解决再由老师启发、点拨,老师在这里发挥了主导作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探究学法,让学生思考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把这一现象绘画下来,或描述出来。另外,我还采用自创名言法,引导学生写出对生命的感悟,这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大量的课件来展示生命现象及规律,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程序
1、导入新课:世纪的风雨中,有一个奇女子,人称"白岁老人"--冰心。她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文,令人仰慕。1947年写下的散文《谈生命》,在本世纪初,这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有一种生命是不会随岁月而老去的,那么生命到底要经历怎样的历程?冰心老人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且看《谈生命》。(1分钟)
(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
2、明确学习目标:
(1)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
(2)反复阅读,学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抽象的事物。
(3)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分钟)
(明确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3、辅导自学,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答疑。(10分钟)
(个别辅导,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自学汇报
(1)应知应会的知识点有什么?
学生一:作者冰心简介;
学生二:词语有: 清吟 枭鸟 荫庇 芳馨
学生三:文体是散文
(2)结构内容手法,你知道什么?
学生七嘴巴舌地展开汇报。
(3)结合学习目标,逐题说说你的见解。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给学生充足发表见解的机会。)(6分钟)
5、精读讲析
(1)"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暗示了怎样的人生经历?
(用课件辅助教学,演示江水的平和与激荡的不同景象;再演示小树的成长过程。观看的同时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
(2)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朗读最后一层,找到主旨句。
(3)找到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4)思考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把这一现象绘画下来,或描述出来。并采用自创名言法,引导学生写己对生命的感悟。(用课件辅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
(5):生命不是永远快乐,顺利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要勇敢地面对,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全文以"春水""小树"为喻,写出人生的不同境况,不同阶段的美丽,给人启迪。(18分钟)
(精读赏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6、发散思维训练
(1)你学习之后,是否联想到与生命有关的其他文章?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一:《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生命的意义》
学生二:相同点是都在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不同点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的描述中。
学生三:用了象征手法,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明确象征的手法,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战胜困难使自己变得坚强的?(6分钟)
7、一课一得的(2分钟)(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鼓励作结。)
四、反思
通过一节课,我们教给学生的毕竟有限,拓展思维,教给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