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必备] 《翠鸟》教学设计第二、第三课时其二
  • [教案必备] 《翠鸟》教学设计第二、第三课时其二

    发表时间:2022-08-02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教案必备] 《翠鸟》教学设计第二、第三课时其二》,希望您喜欢。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 )“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 )“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 、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 、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 )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 )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 )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 )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 )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 )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 、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 、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 、迅速敏捷:疾飞

    2 、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 、眼睛锐利:悄悄

    2 、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 ——3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 、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 、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 、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 、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根据课文的描写给翠鸟画张画。

    jk251.coM小编推荐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

    2.探究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

    【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中去理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请从文中找出对林黛玉的描写,并谈谈对她的认识。

    2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思考探究:课文是怎样浓墨重彩介绍王熙凤的?

    3、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思考探究: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贾宝玉的?

    【巩固提升】

    探究课后练习三。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精选教案)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提高欣赏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录音播放《小燕子》,全体同学跟着哼唱。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自由说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3、全班学生齐读。

    4、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突出了燕子的特点)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语调轻快,流露喜欢之情)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1、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地体会。

    2、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1)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2)文中有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3)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作者用得好吗?

    (4)读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1、教师一边板画一边说:燕子在春光中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在电线上休息。

    2、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1)批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2)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逐题反馈。

    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

    落--写出了小燕子的轻盈、迅速。

    痕--使得细线更具美感,远望去就像什么从天上飞过留下的痕迹。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良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的生动形象,作者把燕子比作符,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更具体地写出了远看燕子、电线的特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等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天的赞歌是指赞颂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过的歌曲。这句话以想象点明全文中心,即借描绘小燕子,赞美像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1、总结文章的内容。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和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归纳总结。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3)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外形美活泼机灵

    燕子飞行美斜身掠过天空掠过湖面

    停歇美谱出赞歌

    三、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蕴含想象,为人们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书中的图画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画面,试着描绘看到的景色,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教师利用句子的对比,按课文填空,以及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语言,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应该是激发学生智力和学科兴趣的重要帮手。根据您提出的要求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请保存本文以备不时之需!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1)

    课时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2、辩证地认识井底之蛙。

    3、懂得对有缺点的人,应当给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引出青蛙

    1、同学们,昨天王老师已经带着我们痛痛快快地读过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坐井观天。

    2、什么叫坐井观天,你知道吗?

    这一口井里有水吗?(这是一口枯井,只有下雨时才有那么一点儿水。)

    3、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这一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板书:青蛙)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二、认识青蛙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想站起来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

    2、下面俞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不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青蛙说的话,不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小鸟说的话,俞老师读作者的话。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这是一只的青蛙)

    4、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见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学生不会写的教师写。(如:自以为是、骄傲、没头没脑、没有知识、眼界不开阔、不听话等)

    5、在同学们(大多数同学)看来,这是一只不受大家喜欢的青蛙,不受大家欢迎的青蛙,因为他(根据板书),咱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小鸟说的话?请站起来(估计比较多)。俞老师读青蛙说的话,坐着的同学读作者的话。

    三、理解坐井观天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人们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2、俞老师这儿就有几个例子(出示):

    (1)小明这次到北京转了一圈,可开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观天,没想到外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2)有些人坐井观天,自我感觉特别好,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我们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4)原以为我们的设计、规划够先进了,可去外地一看一比,才知道我们是坐井观天,比起人家就差远了!

    这四个例子中的坐井观天是说这些人坐在井底看天吗?

    3、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而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四、再次认识青蛙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甚至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太可怜了,这是一只可怜的青蛙!(板书:可怜)俞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交流,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

    参考:

    (1)青蛙并没有说错,他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的确只有井口那么大,没有说谎,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

    (2)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如果自己能跳出去,他早就跳出去了。

    (3)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有亲人,没有同伴,太孤独太寂寞了。

    (4)井底没有丰富的食物,只能吃一些不小心掉进来的小虫子,有时还要饿肚子。

    (5)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

    (6)他永远也无法享受外面精彩的世界。

    五、结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这节课,全面地认识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咱们不应该讨厌他、批评他、责怪他,而应该可怜他、同情他、帮助他。对像坐井观天的人也一样,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才对。现在,谁来想个巧妙的办法帮助这只青蛙离开这口枯井?

    青蛙被你们救上来以后,他惊呆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2)

    翁田文苑小学 张岸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具的准备

    生字卡片,问题卡片,圆直筒,相关录音,彩景图,动物形象。

    教学程序

    一、 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1.导入,板书课题。

    2. 卡片出示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信、沿、抬、际、蛙、错、答、还),指名学生认读。

    3.游戏激趣。

    (1)出示图片,学生用圆纸筒观察。

    师(过渡):今天,动物朋友来我们班做客啦!想不想知道它们是谁呢?

    生:(想)

    师:赶紧拿出圆纸筒,对准黑板,仔细看看谁来了?(师变魔术般在黑板上下对顶的两角落贴上青蛙、小鸟的图片。)

    (2)指名说说看到了什么,比较“用圆纸筒看黑板”和“不用圆纸筒看黑板”,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吧!

    二、 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件什么事呢?(卡片出示问题一)

    2.指名回答。

    3.师相机板书:天有多大?(竖着写)

    三、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品析二——七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各自的观点。(师巡视指导)

    师:天到底有多大呢?为此,青蛙和小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我们也去参加好不好?

    生:(好!)

    师:为了当好青蛙和小鸟的辩友,我们得仔细读书才行。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青蛙说的话,用曲线画出小鸟说的话。

    2. 陈述观点,学习四、五自然段。

    师:对于“天有多大?”这个问题,青蛙和小鸟分别是怎么说的呢?(分别在黑板上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形象图)

    A.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说“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师相机板书:青蛙 不过井口大)

    (2)引导学生理解“天不过井口大”。

    (3)图文结合:青蛙这是在哪儿看到的天呀?

    (师相机板书:井里)

    (4)谁愿意当一回青蛙,来读一读第四段?

    (5)全班交流评议,读出感叹号及问号的语气。

    (6)生齐读第四段。

    B.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说“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师相机板书:小鸟 无边无际)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无边无际”。

    师: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其实就是说天——(怎么样啊?)

    (3)练习说句: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图文结合:小鸟这是在哪儿看到的天呀?

    (师相机板书:井沿)

    (5)谁愿意当一回小鸟,来读一读第五段?

    (6)全班交流评议,读出感叹号的语气。

    (7)生齐读第五段。

    3. 自由辩论,学习三、六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师:口说无凭,得有理有据,才能使人信服。嗯,赶快读读课文,为你喜欢的动物找找理由吧!

    (2)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指导。

    (3)自由辩论,师相机指导朗读。

    (抓关键词,重点体会“一百多里”、“天天”、“不会”)

    4.讨论小结,理解寓意。

    (1)关于“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赶快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找找原因,说说理由。(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说。

    (3)全班交流。

    (4)小结(结合板书)

    师:是啊!青蛙天天坐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了,所见有限,只看见井口对上去的一小片天,这就是“坐井观天”!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站得高,所以看得远,看见了天是无边无际的。到了今天,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的人!

    在刚上课时,老师让大家拿着圆纸筒看黑板,同学们的视线被纸筒的壁挡住了,所以大家没有看到全面,有的只看见了青蛙,有的只看见了小鸟,这简直就是“坐井观天”啊!

    四、 质疑拓展

    1. 学生自由邀请小伙伴,分角色再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真有趣!谁想再读读?赶快邀请自己的小伙伴,分角色读一读吧!

    2. 引导学生质疑,体会两个“笑着说”。

    (1)师:再一次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老师可以直接提出来。)

    生A:(我发现课文中有两个“笑”字,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青蛙的“笑”和小鸟的“笑”一样吗?)

    (2)指名说,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生B:(我认为青蛙是在“嘲笑”,因为它觉得井口大的天要飞一百多里,太可笑了!小鸟肯定弄错了。)

    师:你能读出青蛙嘲笑的语气吗?

    生C:我觉得小鸟跟青蛙不同,它很诚实。所以是“善意的笑”。

    师:那就请你“善意”地读一读小鸟说的话吧。

    3.师生合作读课文。(师读旁白,男生读青蛙说的话,女生读小鸟说的话)

    过渡:如果你就是那只坐在井里的青蛙,你愿不愿意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呀?

    生:(愿意)(卡片出示问题二:青蛙如果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3. 拓展想象。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天的确是“无边无际”的。)

    (1)描述画面,创设情境。

    师:你们现在就是一只只坐在井里的青蛙了。准备好了吗?要往上跳了……(放录音,边描述,边出示画面)噔——青蛙跳出井口来(往上移动青蛙图片,出示图片一)。哇,好美啊!绿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有大红的、粉红的、紫红的……各种颜色的鲜花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青蛙跳啊跳,它来到了池塘边。(出示图片二)青蛙看见池塘里的荷叶长得大大的、绿绿的,小鱼儿正在荷叶下捉迷藏呢!

    青蛙继续往前跳,它来到了稻田里。(出示图片三) 青蛙看见稻田里金灿灿的,风一吹,稻子都笑弯了腰啦!

    噔!青蛙跳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出示图片四)哇,大地好像披上了绿毯,天空蓝蓝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青蛙不由地说:

    (2)指名接着说。

    (3)引导学生体会青蛙跳出井口后的心情:小鸟说得没错,天的确是“无边无际”的。

    五、 总结升华

    1.回归主题

    师:(请学生再拿起圆纸筒看黑板)如果你就是那只青蛙,现在你还愿意天天呆在井里吗?为什么呀?(指名说)

    2.总结升华

    师:做“井底之蛙”毕竟所见有限。青蛙正是听从了的小鸟的话,在井外发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多到外面走走、看看,不断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见识。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见识。愿你们能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送给同学们一句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卡片出示,全班齐读)

    附板书设计、图片:

    13.坐井观天 (青蛙图)

    有井沿无边无际多大 (小鸟图)

    井里不过井口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47段,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2、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沿)

    二只小耳朵(际)

    2、贴一贴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3、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学生看动画。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3、理清两者观点: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1)指名回答并投影。

    (2)初读两个观点。听了它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了青蛙认为小鸟认为

    (3)请小朋友们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三、汇报成果并讲解

    1、找到与两者观点相关的句子。

    <1>指名回答并投影第四段:(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①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②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3)理解大话。

    ①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吹牛)

    ②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指名回答后齐读小鸟的话。

    ③它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对呀,青蛙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④你能把这个问句换一种说法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理解那么远。

    ①那么远是多远啊?(一百多里)

    ②理解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多远啊?(很远很远。)

    是啊,从我们学校到火车东站只有半里路,一百多里有两百个这么远呢!

    (5)井口有多大?

    学生用手比一比,学生感受井口与一百多里的差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感情。)

    (6)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投影:(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你是从哪里知道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的?

    (2)请你读一读小鸟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a、无边无际有多大(大得没有边。)

    b、什么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c、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做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

    d、说话训练:小鸟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e、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大啊!你能把天的大读出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f、你觉得小鸟怎样:小鸟见多识广。

    在板贴上板书:见多识广。

    2、引读第三次对话,抓住两个笑

    <1>学习第六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1)听了小鸟的话,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鸟说吗?

    (2)可是青蛙却笑了。青蛙笑笑小鸟什么?

    因为它认为自己不会弄错的。

    (3)投影:我不会弄错的。

    ①小黑板:我()不会弄错的。

    ()里能填什么词?

    ②你觉得青蛙怎么样?(肯定自己是对的。)把自以为是的语气读出来。

    ③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4)它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

    ①指名答,再投影: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②青蛙有没有说错?我们来做个实验。

    a、请学生用圆纸筒看天花板。

    b、你看到了什么?

    c、青蛙坐在井里,它会看到什么?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它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③它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井口以外的天,所以,它肯定自己是不会弄错的。

    (5)朗读青蛙的话,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投影小鸟的话: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①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它笑什么?

    ②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在你是弄错了下划线。)

    a、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

    b、比较两个弄错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弄错多了一个是。)

    c、小黑板出示:你()是弄错了。

    ()里可以填什么词?

    d、请你读一读两句弄错,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③这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啊?(着急)为什么着急?你能读出小鸟的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请你劝劝青蛙,学生表演。

    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井口那么大,问题出在哪?你能劝劝它吗?

    座位上的小鸟劝刚才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跳出井口,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续演《坐井观天》的下篇。

    五、青蛙听了你们的话,终于忍不住跳了出来。

    (1)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从井里跳出来。

    (2)你想它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先请在坐的小鸟猜一猜,再请上台的青蛙说一说。

    (3)请你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

    六、听音乐下课。

    另外,还有一只井底的小青蛙,它说啊它的家比天还大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怎么说的吧。(播放歌曲。)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4)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新颖,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具有普遍的现实教育意义。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勤奋练功,另一只却十分懒惰,什么也不干。课文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应该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不应该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从而来告诉我们的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一直什么事都靠父母这一道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明白狮子妈妈话中的道理。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语文课程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娱乐场”,学生饱满的情绪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更要通过多种自然活泼的形式,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本课的学习从每个学生出发,运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续编故事等形式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一次又一次激发。

    2、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挖掘重点词语,联系句子,看看插图、做做动作、反复诵读感悟,体验课文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愿意做一个勤学本领的好孩子。

    3、注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体验。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课的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中,致力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想象扩大语文文本的空间,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等6个字。

    学习积累“懒洋洋”这一类的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识字、交流等多种形式熟练地认、写生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扩展想象等加深对不同角色的理解,体会狮子妈妈的话。初步学会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类似童话故事,愿意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通过学习,喜欢文中的勤狮子,为懒狮子担忧,希望他能改正缺点,刻苦学习,渴望自己也是刻苦的“勤狮子”,长大成为“真正的狮子”。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就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朗读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只小狮子》。

    二、导读3——7自然段

    1、自由练读。

    2、同桌合作读,可以分角色读。

    3、指导读好小树和狮子的对话。

    (1)小树看到了两只小狮子不同的表现会怎么想呢?

    (2)读小树的话,要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3)观察图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该怎么读懒狮子的话。

    4、引入情景,重点指导读狮子妈妈的话。

    (1)我当懒狮子,小朋友当狮子妈妈,看谁能把狮子妈妈说的话读给我听,让我听了直点头。(想想狮子妈妈和懒狮子说话时的态度,指导学生读好狮子妈妈教育懒狮子时耐心的语气。)

    (2)我当狮子妈妈,小朋友当懒狮子,用你们的表情告诉大家,老师是否读得好,你们是否听懂了狮子妈妈的话。

    (3)懒狮子们,听了妈妈的话后,你们在想些什么呢?你们以后会怎么做呢?

    (4)同桌互相说说,指名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前文勤狮子的表现理解“什么是生活的本领,什么是真正的狮子?”

    (5)在刚才说话的基础上表演读懒狮子和狮子妈妈的对话。(第二环节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所谓读有所想,读有所感,读到情深之处,必有真情的体验,那么让学生说出来,表演出来,顺其而教,可谓“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课堂教学就生动有趣了。另外,安排教师与学生合作读,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小朋友,把小

    朋友当成了朋友,学生兴趣倍增,相信他们一定会读得很投入。还有,孩子们不能直接体会到“什么是狮子的本领”,但生活中他们自己有这样的体验,联想到了自己,从而也就领悟了狮子,明白了狮子妈妈的话。)

    5、4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三、扩展训练,积累词语

    积累“懒洋洋”这一类的词语,教师提供图片或词语,再鼓励学生到课外书中搜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注重学生的积累,除了教师做引导之外,也注重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从而扩大了阅读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四、指导书写

    (教法同第一教时的书写指导)

    五、联系生活实际,总结

    学生课文后,你觉得自己是一只怎样的小狮子呢?夸夸班级中的“勤狮子”。

    茅家岭中心小学汤绚芳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会读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寓言两则的内容。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欣赏《坐井观天》课文中的插图,说出课题。

    2、出示课题 12 坐井_____天 补充课题,出示“观”字的写法及其在成语中的解释

    3、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

    二、过生字关

    1、出示生字“井沿、青蛙、回答、弄错、不信、抬头、坐井观天、无边无际”老师带读。

    2、小组交流,小组齐读。

    3、老师指名请学生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出示“我能辨认并组词”让学生辨别生字

    三、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明了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3、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教师出示“水井”,让学生观察在水井上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

    (2)学生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3)指导朗读。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____________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二)尝试朗读第二次对话。

    1、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第二次对话。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深入探究: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田野等)

    4、我能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5、学生练读对话,想象它们争论的情形,体会语气,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6、指导朗读。

    (三)学习青蛙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相信了吗

    青蛙笑了说:“ ”

    小鸟也笑了说:“ ”。

    2、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读故事。

    4、小组探究。

    (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2)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望得远。

    五、课外拓展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见了什么

    它们飞过大海……

    它们飞过城市……

    它们飞过草地……

    它们飞过树林……

    它们飞过沙漠……

    它们飞过丘陵……

    它们飞过河流……

    它们飞过峡谷……

    它们飞过高山……

    六、总结全文,感悟寓意

    1、学习了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望得远。)

    七、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一听,课后继续编写这个故事。

    2、问问大人或上网查阅,看看天究竟有多大?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永福县向阳小学 巫连秀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体验,创设情景,用心灵去感悟青蛙和小鸟的心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2.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3.全面、正确地认识青蛙。教学准备:

    课件、青蛙和小鸟的头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三、学习生字、新词。

    四、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复习巩固。

    1.(出示动物图片)今天,老师把两位动物朋友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们是?这是哪篇课文的主人公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坐井观天》。2.课件出示课题,读题。

    3.复习(生字、课文第一段内容和青蛙小鸟的位置)

    师:青蛙说,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过这一关吗?谁愿意接受挑战?如果他读对了请大家跟读一遍。

    ①(出示课件2)认读词语:井沿 口渴 喝水 弄错 无边无际

    师:青蛙说你们可真了不起,词语读得这么好,再给你们出一个更难的问题,怕不怕?

    ②在白板上画出枯井图(这是一口枯井,只有下雨的时候才有一点儿水。)青蛙和小鸟的 位置你们知道吗?要不你来说说看?(在白板上画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③(出示课件3)那“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呢?适时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二、朗读感悟

    (播放课件4)这两只小动物吵吵闹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它们在争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1.默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课件5出示阅读要求)2.对话在大屏幕上出示,便于老师指导

    3.学习第一次对话,同桌同学扮演角色读。(课件6)青蛙: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我从天上来,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1)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说说它有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呢?

    (2)(课件7-11)播放小鸟可能飞过的地方。(小鸟飞过这么多地方,“一百多里”说明它飞的路程很远,也说明天非常的大。)

    (3)(男女朗读)青蛙的话要读出青蛙好奇、问的语气。小鸟的话“一百多里”要读出路程的远,从而感受天的大。)

    过渡: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我们来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4.学习第二次对话。(课件12)

    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1)小组分角色读对话。

    (2)什么叫大话?谁能联系实际说说。(夸张、吹牛不切实际的话叫大话。如“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我什么都会做。”)

    (3)课文里的“大话”指什么?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说的是“大话”?

    (课文中的“大话”指小鸟说自己飞了100多里,而青蛙不相信,就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4)那么青蛙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呢?理解反问句“还用飞那么远吗?”,齐读青蛙的话,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

    (5)小鸟同意它的看法吗?小鸟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

    (6)“无边无际”什么意思?课文中说天无边无际,还可以说什么无边无际?(沙漠、大海、草原等等)。(播课件13)

    (7)用“无边无际”练习说话。

    (8)朗读指导:青蛙的话要表现出自以为是,不相信的语气,读小鸟的话要表现出诚恳,突出天的大。

    过渡:青蛙又怎么反驳小鸟的话呢?请看第三次对话。5.学习第三次对话。(课件14)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1)指名上台戴头饰朗读对话。问青蛙:小青蛙你刚才在笑谁啊,你笑小鸟什么啊?问小鸟:小鸟,老师刚才看到你也笑了,你一定在笑青蛙对吧,你为什么要笑青蛙呢?

    (2)白板上写句子:“我()不会弄错的” 如果要在括号里加个词,你会怎么加?(3)如果你是这只小鸟,你会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6.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注意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课件15)

    三、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用4个问题层层深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寓意。1.讨论以下问题:

    (1)青蛙和小鸟为在争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天有多大” 白板板书)(2)他们两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无边无际 井口那么大” 白板板书)(3)同一个天,为什么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4)用“因为„„所以„„”说说小鸟的看法。

    (播课件16)帮助学生理解小鸟的观点:播放课件小鸟飞了一百多里,飞过了高山、大海、城市„„让学生理解小鸟的观点是正确的。用练习说话的方法:因为小鸟飞呀飞,飞过(),飞过(),飞过(),还没有看到天的边际,所以它说天是()。来理解天的大。

    过渡:小鸟没有错,那是青蛙错了吗?青蛙看到的天空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 2.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把硬纸卷起来看看黑板有多大?看后交流观察所得。(再播放课件17)青蛙坐在井里看天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青蛙的观点,因为深深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4.那他们俩谁错了?错在哪?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固执、自以为是、骄傲、没有知识、眼界不开阔、没头没脑、不听话等)(指名在白板上写,展示漫游)

    5.小鸟与青蛙相比,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白板板书:见多识广)6.从小鸟和青蛙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7.(播课件18)“坐井观天”是比喻那些像这只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还自以为是的人,我们应该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见识,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四、认识青蛙

    1.同学们,现在老师做个调查:喜欢这只青蛙的请举手,不喜欢的请举手。

    2.千百年来,直到今天,这只青蛙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太可 怜了,这是一只可怜的青蛙!(白板板书:可怜)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出示课件19)利用枯井图画引导理解。

    (1)青蛙并没有说谎,他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的确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

    (2)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如果自己能跳出去,他早就跳出去了。

    (3)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有亲人,没有同伴,太孤独太寂寞了。(4)井底没有丰富的食物,只能吃一些不小心掉进来的小虫子,有时还要饿肚子。(5)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有人来就跟他们打招呼。他是一只有礼貌的小青蛙。(6)他永远也无法享受外面精彩的世界。

    五、结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的这几点足以说明这也是一只可怜的青蛙。我们不应该讨厌他、指责他,而应该同情他、帮助他。现在,谁来想个巧妙的办法帮助这只青蛙离开这口枯井呢?

    2.青蛙被你们救上来以后,他惊呆了,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课件20)3.总结:同学们,尽管这只青蛙值得同情,但在他身上也存在着很多缺点。我们不能像这只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应该让自己变得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件21)4.出示课后练笔(课件22)

    板书:

    小鸟图 天: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枯井图

    青蛙图 天:不过井口大

    (目光短浅 自以为是)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7)

    课时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2、辩证地认识井底之蛙。

    3、懂得对有缺点的人,应当给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引出青蛙

    1、同学们,昨天王老师已经带着我们痛痛快快地读过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坐井观天。

    2、什么叫坐井观天,你知道吗?

    这一口井里有水吗?(这是一口枯井,只有下雨时才有那么一点儿水。)

    3、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这一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板书:青蛙)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二、认识青蛙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想站起来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

    2、下面俞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不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青蛙说的话,不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小鸟说的话,俞老师读作者的话。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这是一只的青蛙)

    4、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见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学生不会写的教师写。(如:自以为是、骄傲、没头没脑、没有知识、眼界不开阔、不听话等)

    5、在同学们(大多数同学)看来,这是一只不受大家喜欢的青蛙,不受大家欢迎的青蛙,因为他(根据板书),咱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小鸟说的话?请站起来(估计比较多)。俞老师读青蛙说的话,坐着的同学读作者的话。

    三、理解坐井观天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人们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2、俞老师这儿就有几个例子(出示):

    (1)小明这次到北京转了一圈,可开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观天,没想到外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2)有些人坐井观天,自我感觉特别好,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我们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4)原以为我们的设计、规划够先进了,可去外地一看一比,才知道我们是坐井观天,比起人家就差远了!

    这四个例子中的坐井观天是说这些人坐在井底看天吗?

    3、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

    青蛙被你们救上来以后,他惊呆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8)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摘 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注重本体性教学内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贯穿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抓文中三次对话,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设计了从认识到内化到实践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的过程中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完成本课时的目标。

    【关键词】人物三次对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文中三次对话,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3.理解寓意,明道理。

    一、回顾旧识,引入新课

    1.回顾旧知:(1)比赛,听写,看谁是记字冠军。

    (2)小鸟和青蛙因为什么问题发生争论呢?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

    二、图文结合,以读代讲

    1.看图、听录音范读。(播放课件)

    2.读文:自由读。

    3.依据图文内容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过渡:处在不同的位置的小鸟和青蛙,对天的大小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它们一共进行了几轮对话呢?(三轮)

    三、辅导自学,品读感悟

    出示学法:

    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2、3段)

    二、画:用“――”画青蛙说的话。

    用“?n?n”画出小鸟说的话。

    三、读:有感情的读对话。

    (一)第一次对话

    1.读:(2-3自然段)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2.画:

    (1)用“――”画出青蛙说的话

    用“~~~”画出小鸟的话

    (2)自由画句

    (3)汇报交流(训练重点:明确语言描写,提示语不用画出。)

    (幻灯片出示)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用“――”画)

    小鸟回答说:“我从……”(用“~~~”画)

    3.读:分角色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明确读出语气:青蛙的话疑问,小鸟的话肯定。

    ③同桌分角色读

    (二)自学第2、3次对话

    1.第二次对话(4-5自然段)第三次对话(6-7自然段)

    (1)按学法学习

    读:自由读文。

    画:用“――”画出青蛙的语言

    用“~~~~”画出小鸟的语言

    读:读出自然的感情。

    (2)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

    1)第二次对话

    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小鸟→“你弄错了”(读出劝告的语气)

    2)第三次对话

    青蛙→傲慢,自信,自以为是

    鸟→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

    (课件出示)

    青蛙笑了说…………

    小鸟也笑了,说…………

    3)用“?”画出神态词(即表情)

    (训练重点:认识神态描写,初步了解其作用)

    “笑”青蛙觉得小鸟说错了,笑了。

    小鸟觉的说了半天青蛙还认为天那么小,笑了。

    4)我们都知道那些词是神态词呢?

    学生说:

    老师送:笑眯眯 伤心;高兴; 难过; 快乐 害怕,紧张 乐陶陶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闷闷不乐、笑呵呵,愁眉苦脸、喜滋滋,乐滋滋 兴高采烈 笑容满面

    5)创设情境说句子,神态描写小练习。

    ①考试得了一百分,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

    ②你做错了事,主动向老师认错。

    四、感悟观点,阐明道理

    过渡:小鸟和青蛙谁也说服不了谁,青蛙说天只有井那么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为什么它们看法不同呢?

    出示课件,他们看到的不同的天。

    1.谈理解

    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自己的理解

    2.亲身体验

    (1)透过教室的窗户,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2)用纸卷成桶,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3)你站在庆丰山上看到的天有多大?

    3.谈感受,明道理:

    (1)你想做青蛙,还是做小鸟,为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

    看问题,看事情,要站的高,要看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五、拓展延伸,提升认知

    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呢?

    口头编说:(注意青蛙的神态)

    (指名说――评议)

    六、课堂练习,夯实技能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句

    1.老师()地说:“小明最近你 进步了。”

    2.老师()地说:“东东,你怎么迟到了?”

    3.()()地说:“________”

    七、课后作业

    续编《坐井观天》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看得窄小)

    小鸟:天无边无际(看得广大)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二、亲身实践,探究新知。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无边无际。

    生:天,的确很大。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

    师: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看画面)明白了。这时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小组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生:他俩笑的含义不一样。

    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他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生讨论后回答:

    1、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2、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3、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4、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师:说得太棒了。

    5、我觉得天天不会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青蛙很傲慢的语气。

    6、我来读读小鸟说的话。

    7、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很有耐心。

    师:你真是一只聪明可爱的小鸟。

    四、拓展知识。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这时它会怎么说?(投影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回答。

    五、整体回顾课文。

    分角色带头饰朗读。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必备】


    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一定是母亲!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我们必须要学会珍惜。《秋天的怀念》一文,读来感人至深,也让我们明白了:且行且珍惜!那么,值得借鉴的《秋天的怀念》教案有哪些呢?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理解“憔悴”、“瘫痪”、“翻来覆去”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通过朗读与体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作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伟大深沉的母爱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情境导入,从《合欢树》中读出了什么?

    2、初读

    (1)自主解决字词关

    (2)课文概述

    (3)文章写了几次秋天

    3、析读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内容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小心翼翼的母亲)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悄悄地偷偷地)

    (3)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我得动静?(担心挂念我)

    (4)母亲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是什么心情?(心痛、无能为力)

    (5)指导朗读(小心翼翼的感觉)

    内容二: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一块好好活儿”。

    (1)母亲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儿子哪里不好好活了?(母亲的病已到了那步田地;作者曾说“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2)母亲是怎样做的?

    (3)她的动作说明了什么?(母亲的担心、着急)

    (4)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勇敢的)

    (5)指导朗读(忍住哭声)

    内容三:母亲过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1)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我”触景生情)

    (2)作者之前有什么触景生情的表现吗?(北归的雁阵、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细心的母亲)

    4、品读

    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5、小结:教师总结

    6、作业:课下搜集资料,看一看史铁生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写一份500字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略)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重点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3.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4.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侍弄()憔悴()絮叨()仿膳()诀别()捶打()整宿()烂漫()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0xx年的岁末,史铁生,这个地坛的孩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将永远记得他留下的这段文字:“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A、gěiB、jǐ)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A、qūB、qǔ)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人生如果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魅(A、mèiB、guì)力。”

    3、了解作者:

    史铁生,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散文《》《》《》等。

    4、通过预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结构导图:

    人物事件

    “我”

    秋天的伟大的母爱

    怀念

    母亲深切的怀念

    妹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主题。

    探究点二:说一说本文题目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好好活儿”的?

    探究点三:找出文中人物描写及景物描写的语句,分别品析其描写作用

    三、课堂练习

    5、细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文章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6、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四、课后练习

    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其一,认真写作,在本内交流:

    1、假设史铁生站在母亲的墓旁,你觉得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些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来写,

    字数在100字左右。

    2、如果史铁生能收到你的来信,你会给史铁生写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字数在200字左右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说明:请每位老师根据集体主备研讨后,使用发现问题及时用不同颜色字体记录,第二次集体备课时交备课组长,定期交教务处以便考核。

    朱自明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品词析句,领悟文章涵蕴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和深情。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媒体出示史铁生的两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作者介绍: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xx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活动一:

    一场灾难降人生,品悟心情显真情。

    1.双腿瘫痪后,“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了呢?品味“暴怒无常”一词。(学生在文中勾画能体现“暴怒无常”的句子,指明同学读一读。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我的“暴怒无常”。

    3.指导“砸,摔,捶打”的读法,品人物内心。

    4.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弟弟妹妹,你会对他怎么说?

    四.活动二:咬文嚼字知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

    1.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才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句子。指明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交流品读。

    3.细读课文,找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全班交流。

    4.朗读媒体出示的一段文字。

    五.活动三:品读菊花悟人生,泼泼洒洒无限情。

    1.母亲的唯一希望就是----让儿女好好活。儿女读懂了她的这份苦心了吗?

    2.细读感悟文章最后一段,交流,探究“菊花”的意义。

    六.结束语。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漏报,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是一篇精彩的介绍“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文章赶快来看看吧,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感谢浏览!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四、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检查

    二、拓展阅读

    《海上日出》

    第二、三自然段。

    我早早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

    从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过程:

    时间空间

    天没大亮天空一片浅蓝

    转眼间天边红霞范围扩大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

    到了最后

    《瀑布》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

    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苍龙峡游记》

    去年暑假的一天,大雨过后,爸爸提议去莱芜八大景之一的苍龙峡游玩,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苍龙峡位于莱芜市高庄镇塔子村西。一到塔子村口,就听见水声轰鸣,像打雷一般,我想:苍龙峡

    一定快到了。果然,我们首先看到了一条河,河水混浊,浪花翻滚,自南向北,向一座拱桥牵去。

    我们转过一个弯,来到石桥上,只见滚滚河水穿过桥洞,直泻而下,形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桥下被

    瀑布长期冲刷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潭,水流在潭中上下翻滚,像煮沸了一般。深潭两边,悬崖峭壁,

    树木参天,使瀑布产生巨大的回声,震耳欲聋,还真有点仓峡雷鸣的气势呢!转过桥头,我们又

    来到现瀑亭,亭子修在悬崖上,崖高潭深,令人头晕目眩。从亭上看瀑布,瀑布因撞击峡壁溅

    起无数水花,就像是一辆巨大的铲雪机在不停地把雪推下万丈深渊,而深潭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

    满的大雪坑,

    从观瀑亭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水帘洞,洞口很深,洞底流水汩汩,洞顶清水滴滴,不断地滴进脖子

    里,凉凉的。穿过水帘洞,我们来到潭边,看到潭面上被瀑布击起一团团水雾,扑在我的脸上,亲

    吻着我的脸颊,钻进我的脖子、袖里,好像同我嬉戏,我深深地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我正看得入迷,爸爸说:走,我们去看钓鱼的。说完,我们就来到下游水边,只见许多人在钓

    鱼。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垂钓,是多么惬意啊!

    苍龙峡!真是梦中天堂,人间仙境啊!

    1、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苍龙峡的美景的

    2、你知道莱芜有哪八大美景吗

    莱芜八景(学生资料)

    1.龙潭星现

    位于莱城西北80华里处,有座照壁山。这里山峦起伏,群峰耸立,峭壁如刀斧劈,直立百丈。山

    腰有龙王祠遗址,祠下是临绝涧漳。流水汇集龙潭,清沏如镜。山光树影摇曳水中,似九龙嬉

    水,神奇幽兴。龙潭边,照壁下,树散凉气,草生冷风,石壁高耸,光线幽暗,不见天日。坐崖下

    ,仰望苍穹,即使赤日行空,天气晴和,繁星亦清晰可见,故称这一大奇观。龙潭星现即由此

    而得名。

    2.汶水西流

    悠悠汶河,发源于源山,由东、北两大支流汇集而成。她滔滔东来,滚滚西去,纵贯莱芜,流向泰

    安,再与东平湖、微山湖合为一股,蜿蜒数百里,最后入黄。

    正是这条历史上有名的汶河,孕育了两岸迷人的景致醇厚的风情和灿烂的文化,她是一部读不完的

    史诗,一幛阅不尽的画廊。

    汶河美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各呈其姿。春天,河内清流涓涓,两岸草木峥嵘,宛若轻纱飘动;夏

    天,雨多水涨,波涛汹涌,恰似野马驰骋;秋天,两岸细沙软软,中流微波潋滟,她象薄绢弄影;

    冬天,堤外麦苗碧绿,河内水面冰封,仿佛银练铺陈。她有春的温柔,夏的奔放,秋的丰腴,冬的

    稳重,色彩绚丽,娇艳可爱。

    自古黄河西来,长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然而汶河却以其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和自

    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独辟蹊径,滔滔西去堪称一大奇观。

    3.宫山夕照

    宫山,原名新甫山,盘踞于新泰、莱芜之间,因其主峰犁铧尖为诸峰环抱,状似盛开的莲花,故

    又名莲花山。因汉武帝曾来此求仙,在山上修建行宫,故名宫山。又因略低于东岳,又称小

    泰山。巍巍宫山,气势磅大。若伫立峰巅,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层峦迭翠。山下是毯杖壑

    ,西面是水寨溪与五云洞,北面是深不可测的千人洞,美景奇观,尽收眼底。群峰峻岭之中,有一

    古刹腾云寺,这里有石狮、石碑、石塔,庙堂殿阁,错落有致,加之松柏葱翠古木参天,山峦

    互抱,云水相接,好不壮观。夏秋时节,每逢雨过天晴,万物新洗。夕阳西下,彩溢霞飞。此时游

    人在山顶漫步东行,可偶见奇景:旷野中,出现一五颜六色的光环,径达五六米,环内重峦叠嶂,

    楼台亭阁,历历在目,游人影像,同映其中。此景宛若海市蜃楼,转瞬即逝。使有幸观赏者如醉如

    痴,似神若仙,赞叹不已。遥想汉武当年,若有眼福领略此景,即使未有采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也不致于扫兴而归吧?

    4.仙人遗迹

    出莱芜发电厂南门,沿路南行二百米,路西有条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溪溪谷底青石如铺,石面平阔

    。站在路上即可看见古朴遵劲、超凡脱俗的仙溪两个大字。自此再沿谷而上,神奇的仙人足迹

    与仙女拖带划出的石上隙痕便次第入目。这是便是为世人传颂的风嶷仙踪。

    离此不的远的凤凰峰之阳有一石洞,名曰朝阳洞。洞内幽暗崎崛,深奥莫测;洞外景色秀丽,花香

    鸟啭。明进士闽人陈甘雨题写的东鲁名洞,历历在目。此处石碑记载:安期生曾修炼于此

    。《嘉靖莱芜县志》也载有:安期真人,秦人也。隐居是邑,住凤凰峰下修炼,遂以得仙。

    传说,修炼于朝阳洞中的安期生,当时正值青春年少,常遵师傅之命去山下溪谷汲水。有一天黄昏

    ,安期生忽见一年轻美貌女子坐于岩石之上,两人不免言来语去,眉目传情。自此,安期生每次汲

    水总遇见那女子。久而久之,竟也做起尘世间男女桃色之事来了。一次,师傅见他汲水长时不归

    ,下山寻看,恰巧遇上,气怒难遏,猛跺一脚回山而去这一脚竟入石寸许,留下了千载难泯的仙

    人一足。那女子吃了一惊后,慌忙拖带逃走,一束柔丝腰带竟也在坚硬的石面上划出一道深深的

    印痕。

    如今,仙人已去,遗迹尚存。这个把现实与神话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

    在人们当中流传。

    5.二洞云连

    二洞,一为伏龙洞,又名狂狐洞,位于城北两华里处的矿山中,洞中朝北,直入南去,深不可测。

    一为朝阳洞,因洞内常有白色蝙蝠朝南,洞内凸凹不平,蜿蜒崎岖。洞前约有百米平台,并护以短

    垣。

    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四周重峦叠嶂,佳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每逢阴雨之季,伏龙、朝阳二洞同

    时生云,南云飘飘北去,北云悠悠南来。两云空中相接,阴阳相吸,合为一体,即降甘霖,堪称一

    大奇观。

    6.苍峡雷鸣

    苍龙峡位于高庄镇的塔子村西,峡岸怪石嶙峋,山石断崖对峙。上有拱桥飞架,如长虹凌空;两边

    峭岩如劈,似高墙矗立。峡东原有元代建的七级宝塔,西面有明代修的望峡楼阁。明朝亓诗教曾在

    这里筑亭台建园林,清朝张道一也在此修乐饥斋。两壁悬崖上有历代达宫名人的摩岩石刻,如

    醉石待月、云窝、桃林等。有的气韵浓洌,章法多变;有的刚柔相济,变幻无穷

    ;还有的于端庄稳健之中透出飘逸清丽之气,不失为莱芜石刻中的珍品佳作。

    每逢雨季,大雨倾盆,瀑流直泻,似白龙骤下,直冲峡底。瀑落之处潭深数米,水涡急旋,浪花飞

    溅。整个峡内烟波荡荡,巨浪滔滔。那飞泻的瀑布声,若龙声虎威,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峡西

    岸有一天然石洞,可容数千人。峡内怪石嶙峋,如人似兽,千姿百态。特别是东崖石缝中兀起的一

    大溶碉,形若苍龙,每当天晴,斜阳东照,石龙倒映水中。待到波随风起,影随波兴,但见鳞光耀

    眼,宛如龙动。纵观苍峡,桥显奇高,瀑有奇形,石呈奇状,涛发奇声,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令

    人叹为观止。

    7.矿山呈瑞

    矿山,位于莱城西北二华里处,海拔近700米。山虽不高,但其丰姿秀色独特。山上松伯苍翠

    ,怪石嶙峋。山阴有伏龙洞,深不可测。山顶有清代博学文人张道一的书馆,他曾培养出众多金榜

    题名的弟子,真可谓桃李满园万紫千红景色好,英才荟翠文韬武略栋梁多。

    相传,这里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春夏之际,阳光经过不同密度的气层,发生明显折射,常把地面

    景物显现空中,出现奇异幻景。此景被认为是吉祥之兆。据说,每逢开科大比之年,山中便呈现此

    景,是年当地应考者辄多捷报,故曰矿山呈瑞。这一传说虽无处考证,但足见自古以来,莱芜

    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

    8.棋山柯烂

    棋山,座落在莱沂边境。南望峰峦起伏,宛若卧牛,山阴绝壁悬,如万马奔腾;西面,汶水倒流,

    似银蛇折行。

    棋山有两峰,惯称南大顶、北大顶。南大顶上有望海石。立其上望旭日东升,可

    见远处银光似波,据说这是望到了东海。望海石西面的悬崖处有一石洞,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雪蓑

    洞。据说明代游士雪蓑沲鉴棋山时曾居于此洞,故而得名。棋山北大顶,是棋山的额头,现今

    山顶存有民国初年当地百姓为御防土匪而筑的山寨遗迹。

    两峰之间为棋子亚。在棋子亚北面峰岩上,有一块椭贺型砂石,酷似棋子。更有的趣的是

    棋子石下有巨石一块,平展的石面上石缝纵横成格,形成一幅偌朋的棋盘。正是这天然棋盘引出

    棋山柯烂一段动人的故事来。据说在很早以前,山脚下的棋山观村有一人上山打柴,来到棋子亚

    ,见有两位老者下棋。出于好奇,他便不声不响地站在一老者背后观看。因口渴,他随手端起老者

    的一碗水喝了一口。谁知,喝后顿觉眼前忽明忽暗,似有白昼黑夜、春夏秋冬来去匆匆之感。等两

    位老者弈罢离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然而回头一看,斧柄已烂。回到村里,竟无一人认得他,原

    来人间已过百年。所以旧志诗云:

    流水行去世代殊,石棋山上有樵夫。

    至今传说樵柯烂,不识当年柯烂无。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齐读课文导入。

    二、赏读课文。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军来描绘钱塘江大潮的?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2、通过水军演习场面,你感受到南宋军事实力如何?

    强大。场面扣人心弦,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3、哪些词语表现出了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补充解释:弄潮儿①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的年青人,也指驾驶木船的人。②比喻敢于在风险中拼搏的人。“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的运用,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4、哪些词语表现了观潮者之多?写观潮人多有什么作用?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可见人数之多。真是人山人海!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作者写观潮之盛反衬出江潮之美。如果江潮不美,怎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

    5、上节课我们讲到:课文选自周密的《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但读了本文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太平盛世:南宋首都临安的繁华热闹与人们悠游闲适的生活。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抗金英雄岳飞就是被“莫须有”罪名被斩的。那么,南宋真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吗?能不能从《观潮》中发现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观潮图中写到“珠翠罗绮”,这些应该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了,可他们年年来看表演,应该是不理朝政的表现。《观潮》选入课本时,省略的最后一段:禁中例观潮于“天高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萧台蓬岛也。连一国之君也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国家不灭亡那才真叫怪?我突然想到一首诗就是对这种类似现象的讽刺,你们知道是哪首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水军演习一节,从表面看,这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弱。可据历史记载: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不堪一击。可看出这宋军的战斗力是很弱的,练兵可不能花拳绣腿,不能作表演,而要真刀真枪地练,才能有战斗力。

    6、南宋已经灭亡了,为什么周密却南宋时的生活津津乐道欣赏留恋呢?

    南宋灭亡后,周密深感亡国飘零之痛,在残山剩水之间过着苟延残喘的遗民生活,对昔日临安繁华的追忆,既包含着周密内心无限的感伤,也包含着他对南宋君主的留恋,更有对蒙古文明入侵的拒斥,是他在“文化”上的坚守与不妥协。

    三、结束语:

    《观潮》一文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更感受到作者亡国飘零之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以我们的国度有这样的奇观而自豪。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是一种怎样的奇妙现象吗?哪位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呢?

    (潮是大江大海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板书:

    师:一位曾经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

    2、听课文朗读,并思考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在听的时候注意:

    他描绘的观潮是一种怎样的景象(雄伟壮观)?你觉得文章写得美吗?美在哪儿?

    听课文朗读,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二、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观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学生可回答前两个问题,质疑第三个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阅读全文,找出顺序,并能按照课文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三个情景是一样的吗?下面,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待了什么?

    (交待了时间、地点。)

    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潮来之前景象和观潮人的场面、心情。)

    相机板书:

    笼罩烟雾 风平浪静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要求: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⑴ 作者是按照远→稍近→近的顺序写的。

    板书:

    远→稍近→近

    ⑵ 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⑶ 启发质疑:

    ① 远处时,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② 稍近时,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⑷ 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⑸ 理解后练习背诵:

    指名学生读,其它学生边看课件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背诵3、4自然段。

    4、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拔: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5、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赞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学生小组进行小导游练习。

    【板书设计】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观潮 潮来时 稍近 拉长 变租 横贯江面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执教: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王鸿艳

    简评: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万小强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七册13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附、板书: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写《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5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跟随小编思考“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也许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如果你认为这个想法不错不妨分享给你的同事和朋友一起学习!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教室?(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

    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还记得他吗?(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你认识他们吗?(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

    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二、亲身实践,探究新知。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无边无际。

    生:天,的确很大。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

    师: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看画面)明白了。这时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小组分角色朗读)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会读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寓言两则的内容。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欣赏《坐井观天》课文中的插图,说出课题。

    2、出示课题 12 坐井_____天 补充课题,出示“观”字的写法及其在成语中的解释

    3、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

    二、过生字关

    1、出示生字“井沿、青蛙、回答、弄错、不信、抬头、坐井观天、无边无际”老师带读。

    2、小组交流,小组齐读。

    3、老师指名请学生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出示“我能辨认并组词”让学生辨别生字

    三、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明了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3、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教师出示“水井”,让学生观察在水井上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

    (2)学生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3)指导朗读。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____________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二)尝试朗读第二次对话。

    1、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第二次对话。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深入探究: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田野等)

    4、我能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5、学生练读对话,想象它们争论的情形,体会语气,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6、指导朗读。

    (三)学习青蛙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相信了吗

    青蛙笑了说:“ ”

    小鸟也笑了说:“ ”。

    2、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读故事。

    4、小组探究。

    (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2)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望得远。

    五、课外拓展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见了什么

    它们飞过大海……

    它们飞过城市……

    它们飞过草地……

    它们飞过树林……

    它们飞过沙漠……

    它们飞过丘陵……

    它们飞过河流……

    它们飞过峡谷……

    它们飞过高山……

    六、总结全文,感悟寓意

    1、学习了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望得远。)

    七、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一听,课后继续编写这个故事。

    2、问问大人或上网查阅,看看天究竟有多大?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47段,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2、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沿)

    二只小耳朵(际)

    2、贴一贴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3、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学生看动画。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3、理清两者观点: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1)指名回答并投影。

    (2)初读两个观点。听了它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了青蛙认为小鸟认为

    (3)请小朋友们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三、汇报成果并讲解

    1、找到与两者观点相关的句子。

    <1>指名回答并投影第四段:(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①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②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3)理解大话。

    ①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吹牛)

    ②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指名回答后齐读小鸟的话。

    ③它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对呀,青蛙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④你能把这个问句换一种说法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理解那么远。

    ①那么远是多远啊?(一百多里)

    ②理解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多远啊?(很远很远。)

    是啊,从我们学校到火车东站只有半里路,一百多里有两百个这么远呢!

    (5)井口有多大?

    学生用手比一比,学生感受井口与一百多里的差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感情。)

    (6)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投影:(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你是从哪里知道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的?

    (2)请你读一读小鸟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a、无边无际有多大(大得没有边。)

    b、什么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c、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做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

    d、说话训练:小鸟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e、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大啊!你能把天的大读出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f、你觉得小鸟怎样:小鸟见多识广。

    在板贴上板书:见多识广。

    2、引读第三次对话,抓住两个笑

    <1>学习第六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1)听了小鸟的话,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鸟说吗?

    (2)可是青蛙却笑了。青蛙笑笑小鸟什么?

    因为它认为自己不会弄错的。

    (3)投影:我不会弄错的。

    ①小黑板:我()不会弄错的。

    ()里能填什么词?

    ②你觉得青蛙怎么样?(肯定自己是对的。)把自以为是的语气读出来。

    ③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4)它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

    ①指名答,再投影: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②青蛙有没有说错?我们来做个实验。

    a、请学生用圆纸筒看天花板。

    b、你看到了什么?

    c、青蛙坐在井里,它会看到什么?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它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③它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井口以外的天,所以,它肯定自己是不会弄错的。

    (5)朗读青蛙的话,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投影小鸟的话: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①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它笑什么?

    ②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在你是弄错了下划线。)

    a、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

    b、比较两个弄错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弄错多了一个是。)

    c、小黑板出示:你()是弄错了。

    ()里可以填什么词?

    d、请你读一读两句弄错,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③这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啊?(着急)为什么着急?你能读出小鸟的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请你劝劝青蛙,学生表演。

    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井口那么大,问题出在哪?你能劝劝它吗?

    座位上的小鸟劝刚才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跳出井口,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续演《坐井观天》的下篇。

    五、青蛙听了你们的话,终于忍不住跳了出来。

    (1)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从井里跳出来。

    (2)你想它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先请在坐的小鸟猜一猜,再请上台的青蛙说一说。

    (3)请你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

    六、听音乐下课。

    另外,还有一只井底的小青蛙,它说啊它的家比天还大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怎么说的吧。(播放歌曲。)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篇5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摘 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注重本体性教学内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贯穿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抓文中三次对话,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设计了从认识到内化到实践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的过程中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完成本课时的目标。

    【关键词】人物三次对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文中三次对话,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3.理解寓意,明道理。

    一、回顾旧识,引入新课

    1.回顾旧知:(1)比赛,听写,看谁是记字冠军。

    (2)小鸟和青蛙因为什么问题发生争论呢?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

    二、图文结合,以读代讲

    1.看图、听录音范读。(播放课件)

    2.读文:自由读。

    3.依据图文内容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过渡:处在不同的位置的小鸟和青蛙,对天的大小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它们一共进行了几轮对话呢?(三轮)

    三、辅导自学,品读感悟

    出示学法:

    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2、3段)

    二、画:用“――”画青蛙说的话。

    用“?n?n”画出小鸟说的话。

    三、读:有感情的读对话。

    (一)第一次对话

    1.读:(2-3自然段)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2.画:

    (1)用“――”画出青蛙说的话

    用“~~~”画出小鸟的话

    (2)自由画句

    (3)汇报交流(训练重点:明确语言描写,提示语不用画出。)

    (幻灯片出示)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用“――”画)

    小鸟回答说:“我从……”(用“~~~”画)

    3.读:分角色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明确读出语气:青蛙的话疑问,小鸟的话肯定。

    ③同桌分角色读

    (二)自学第2、3次对话

    1.第二次对话(4-5自然段)第三次对话(6-7自然段)

    (1)按学法学习

    读:自由读文。

    画:用“――”画出青蛙的语言

    用“~~~~”画出小鸟的语言

    读:读出自然的感情。

    (2)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

    1)第二次对话

    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小鸟→“你弄错了”(读出劝告的语气)

    2)第三次对话

    青蛙→傲慢,自信,自以为是

    鸟→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

    (课件出示)

    青蛙笑了说…………

    小鸟也笑了,说…………

    3)用“?”画出神态词(即表情)

    (训练重点:认识神态描写,初步了解其作用)

    “笑”青蛙觉得小鸟说错了,笑了。

    小鸟觉的说了半天青蛙还认为天那么小,笑了。

    4)我们都知道那些词是神态词呢?

    学生说:

    老师送:笑眯眯 伤心;高兴; 难过; 快乐 害怕,紧张 乐陶陶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闷闷不乐、笑呵呵,愁眉苦脸、喜滋滋,乐滋滋 兴高采烈 笑容满面

    5)创设情境说句子,神态描写小练习。

    ①考试得了一百分,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

    ②你做错了事,主动向老师认错。

    四、感悟观点,阐明道理

    过渡:小鸟和青蛙谁也说服不了谁,青蛙说天只有井那么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为什么它们看法不同呢?

    出示课件,他们看到的不同的天。

    1.谈理解

    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自己的理解

    2.亲身体验

    (1)透过教室的窗户,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2)用纸卷成桶,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3)你站在庆丰山上看到的天有多大?

    3.谈感受,明道理:

    (1)你想做青蛙,还是做小鸟,为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

    看问题,看事情,要站的高,要看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五、拓展延伸,提升认知

    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呢?

    口头编说:(注意青蛙的神态)

    (指名说――评议)

    六、课堂练习,夯实技能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句

    1.老师()地说:“小明最近你 进步了。”

    2.老师()地说:“东东,你怎么迟到了?”

    3.()()地说:“________”

    七、课后作业

    续编《坐井观天》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看得窄小)

    小鸟:天无边无际(看得广大)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精选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传说:贝多芬盲姑娘

    散步想听

    弹奏入神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陶醉

    记录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四、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1)、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齐读课文导入。

    二、赏读课文。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军来描绘钱塘江大潮的?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2、通过水军演习场面,你感受到南宋军事实力如何?

    强大。场面扣人心弦,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3、哪些词语表现出了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补充解释:弄潮儿①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的年青人,也指驾驶木船的人。②比喻敢于在风险中拼搏的人。“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的运用,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4、哪些词语表现了观潮者之多?写观潮人多有什么作用?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可见人数之多。真是人山人海!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作者写观潮之盛反衬出江潮之美。如果江潮不美,怎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

    5、上节课我们讲到:课文选自周密的《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但读了本文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太平盛世:南宋首都临安的繁华热闹与人们悠游闲适的生活。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抗金英雄岳飞就是被“莫须有”罪名被斩的。那么,南宋真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吗?能不能从《观潮》中发现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观潮图中写到“珠翠罗绮”,这些应该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了,可他们年年来看表演,应该是不理朝政的表现。《观潮》选入课本时,省略的最后一段:禁中例观潮于“天高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萧台蓬岛也。连一国之君也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国家不灭亡那才真叫怪?我突然想到一首诗就是对这种类似现象的讽刺,你们知道是哪首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水军演习一节,从表面看,这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弱。可据历史记载: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不堪一击。可看出这宋军的战斗力是很弱的,练兵可不能花拳绣腿,不能作表演,而要真刀真枪地练,才能有战斗力。

    6、南宋已经灭亡了,为什么周密却南宋时的生活津津乐道欣赏留恋呢?

    南宋灭亡后,周密深感亡国飘零之痛,在残山剩水之间过着苟延残喘的遗民生活,对昔日临安繁华的追忆,既包含着周密内心无限的感伤,也包含着他对南宋君主的留恋,更有对蒙古文明入侵的拒斥,是他在“文化”上的坚守与不妥协。

    三、结束语:

    《观潮》一文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更感受到作者亡国飘零之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以我们的国度有这样的奇观而自豪。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安师附小余武富

    教学设计说明(感悟于《上海教育》)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教案必备] 《翠鸟》教学设计第二、第三课时其二】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