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傅雷家书两则人教九上8(范文)
  • 傅雷家书两则人教九上8(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12

    傅雷家书两则jcfei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题。

    2、体会坚强内涵。

    3、学会赏析名著

    一、导入:老师想采访几位同学,请实话实说:

    1、当你遭受困难时,你的父亲是如何对待你的?

    2、当你获得成功时,你的父亲又是如何对待你的?

    不管父亲用何种方式对待子女的成功和失败,都包含了他的爱,只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其实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位父亲的教导,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智者之言。

    二、作者简介: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傅聪——早于六十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此书是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六月。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二、整体感知

    速读《傅雷家书两则》,整体感知

    1、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

    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

    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

    2、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父亲是如何劝慰孩子的?

    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亲又希望孩子怎么做?

    3、请你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4、“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用“坚强”一词给两信个各拟一标题

    听《一封家书》

    四、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如……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摘引自傅雷给儿子的一封信。

    读一读,找一找,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些字里行间?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

    五、布置作业(合同范本网 WwW.36gh.com)

    1、阅读课后名著导读部分

    2、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

    jK251.COm精选阅读

    破阵子人教九上3_教案模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宜昌市实验初中韩宗秀

    教学设想:

    1、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2、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破阵子》和《江城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两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他们在内容上,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六,尝试背诵两首词。

    七、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或者《江城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经典范文:杨修之死人教九上6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与罗贯中。

    2、掌握本文的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3、理解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杨修的死因和启示。

    4、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教学重点是目标2、3;难点是目标3、4。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图片(5分钟)

    导语的设计是为了复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从而引出本课。课前音乐的欣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气氛。同时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和历史人物。

    二、教学步骤:分8块内容,分别是:

    (一)说一说《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2分钟)

    (二)做一做注音与解释。(3分钟)

    这些是检查预习情况的。从检查来看,字的读音掌握不够,词语的意思掌握较好。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面较广。

    (三)讲一讲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4分钟)

    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能力。为后文的研讨曹操、杨修的思想性格做理论准备。

    (四)议一议(10分钟)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3.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五)论一论(3分钟)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以上二个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好的进行个性解读文本。

    (六)析一析(3分钟)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的方法,明确人物思想性格。

    (七)谈一谈(3分钟)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联系实际,从小说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我们今后的做人原则。

    (八)练一练(10分钟)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

    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该环节是学以致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利用课外或第二节课完成。

    三、结束。(2分钟)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小结本课。

    呼应开头,放松心情,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课中插入一个视频,是为了学生能感知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有一点,“七步诗”的插入,是个临时发挥,也恰到好处。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不足,我竭诚地希望大家能够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何田初中余能宝

    -11-

    1

    风筝探究性人教八上_教案模板


    一、课题的确立

    《风筝》是一篇由景及事、缘事抒情、深切感人的散文诗,意蕴丰富,“宜采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理解全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其二,《风筝》篇幅较短,艺术成熟典范,可通过探究性教学,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革命性”,为学习鲁迅其它作品打下坚实基础。其三,《风筝》所忆叙的内容是和“大概十岁内外罢”的“小兄弟”之间的“风筝事件”。学生有探究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基础。其四,关于鲁迅及其作品和有关资料很多,容易查找。

    结合课标,探究教学的目标可确定为四点:一是学习选定角度、自主赏析课文。二是学习从图书、网络等途径查寻资料。三是学习联系信息资料及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四是运用所积累的材料进行写作小论文的训练。

    二、过程设计与尝试

    第一阶段:课内文本研读性探究

    第一步:引导学生确立“小论题”,进行初步探究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屏幕显示下列三个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初步探究。

    1、《风筝》的文学性(鲁迅是“文学家”)

    2、《风筝》的思想性(鲁迅是“思想家”)

    3、《风筝》的革命性(鲁迅是“革命家”)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从中找出相关的“依据”,形成“判断”,确立自己的探究“小论题”,进行小论文的初步写作。

    屏幕显示,教师点拨:

    《风筝》的文学性,可从下列具体的角度进行探究:

    1、由景及事,缘事抒情——试谈《风筝》的结构美。

    2、生动传神,形象传情——《风筝》的人物刻画。

    3、相关、相对、相反——《风筝》的联想和比较。

    4、……

    第二步:创设情境,论辩交流,把探究引向深入

    以研讨会的形式,由课代表主持,先由小组代表宣读探究小论文,然后进行质疑答辩,互动起来,把探究推向深入。

    第二阶段:课外拓展性探究

    1、教师印发资料:“鲁迅及《风筝》简介”,“对课文主题的不同理解”,“如何评价‘我’”,“我是不是鲁迅”,“《风筝》与雏型——《我的兄弟》比较”,“对课文结尾一句的理解”,“由《风筝》想到的”等,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达到对文本的纵深拓展探究。

    2、教师提供中学阶段要学习的鲁迅作品篇目,以及鲁迅作品有关集子,如《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朝花夕拾》、《野草》等,学生选择阅读,达到横向拓展探究。

    3、学生通过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有关鲁迅及作品的评论文章等相关资料,并结合时代信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写一篇小论文。

    4、老师批阅论文,适时指导讲评,上墙展览,期末装订成册,颁奖鼓励。

    三、课后反思

    本次探究性教学,采用层进方式,立足文本进行拓展。通过尝试,学生“探究的未必是人类的未知,但是他们的未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提高:一是从过去被动的听老师讲到自己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转变,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训练了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二是从《风筝》走近鲁迅,了解了鲁迅先生及其有关作品。三是初步掌握了通过研读——找依据,质疑——查资料,选题——撰文等过程,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结合课标看,语文版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就编入《风筝》,可见,编者匠心独具。因此,教师的备课,不可忽视备编者的编辑意图。第二,引导学生探究,教师首先要学会探究,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努力。

    新人教七上)初中教案精选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三)

    【教学目标】1.会去分母,并通过去分母了解化归思想;2.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渊源及辉煌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4.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创新能力.【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p90问题中的方程怎么解?(1)解方程教师本身要认真备课,要敢于质疑,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x=33时,如果先合并,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系数化为1,就得到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2)解方程+++x=33时,如果先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___________,就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再合并,得到方程___________;把系数化为1,就得到方程的解________.(3)比较上面两种解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索2〗解方程4-=13时,如果不先去分母怎么解?如果先去分母呢?试比较两种解法.〖归纳〗有的方程中有些系数是分数,如果化去分母把系数化为整数,一般可以使解方程中的计算简便.〖探索3〗解方程(y+1)+(y+2)=3-(y+3)时,一般要先去分母,你知道方程的两边应该同乘一个什么样的数吗?〖探索4〗可以看作是3÷7;类似地,可以看作是________;可以看作是_________.〖探索5〗解方程-2=-时,正确的做法是两边同乘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0,去分母得5(3x+1)-40=2(3x-2)-4(2x+3).议一议,所得方程中有三处用了括号,这是为什么?不用括号行吗?请继续解这个方程.〖探索6〗小英同学解方程-=1时,去分母,把原方程化为:2x-1-x+2=1.你能指出它犯了哪两个错误吗?你能帮她改过来吗?〖探索7〗学了”去分母”以后,民辉同学在计算时,把分母去掉得3+2=5.对吗?〖归纳〗1.方程去分母的两个要点.2.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例题学习〗p91.例4〖练习〗p92.练习(1)〖作业〗p92.练习(2),p93.习题3(1),(2).〖补充练习〗a、b两地相距15千米,甲步行从a出发去b,2小时后乙骑自行车也从a出发去b,两人同时到达b地.回来时,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甲仍步行,乙仍骑自行车,乙回到a地时,甲离a地还有10千米.求甲步行,乙骑自行车的速度.

    人教八年级上单元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初中教案精选


    人教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1

    泉州现代中学陈可可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8226;应用”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四个活动内容进行拓展与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及技能,分别将四个教学活动安排具体化,个性化。在活动内容上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设计8226;应用”课学习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环境设计作品,观察分析生活中的设计艺术,领会设计的重要性。让学生以艺术家的敏锐眼睛捕捉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体会环境艺术形式表现出的自然与人之间形成的和谐美,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作的热情。

    隐形目标:通过欣赏杰出的环境设计作品,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认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是环境艺术设计最合理的方式。

    教学重点

    认识环境设计的要素。

    教学难点

    环境设计的广博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同学们注意过自己每天在怎样的环境里学习吗?你理想的教室应该是什么样的?

    三、美术作品鉴赏(分析、讨论、探究)

    环境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是功能决定形式,这一点学生容易理解,也能自己分析,所以这部分幻灯片可以把说明小字隐藏,作为教师参考用。

    环境设计和材料技术的关系,可以以水立方为重点讨论。环境设计是否受材料技术的制约?古今中外不同材料的运用,形成了环境设计上怎样不同的结果?

    环境设计艺术形式空间的象征意义,重点讲人民大会堂的设计,突出人民大会堂特殊的政治地位,体现集体智慧的豪迈建设,独具匠心的天花板设计和内在含义。进行爱国主意教育。

    环境设计和历史文化的关系,用中西两个典型建筑对比讲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天坛建筑群得到很好的体现,巴黎圣母院高大尖耸的空间,使在里面的人感到渺小、压抑,从而产生对神的敬仰。

    四、课堂讨论

    讨论教室和居室的布置,体会功能不同决定形式不同。

    讨论李小龙的街头雕塑和香港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领会环境设计的深层含义。

    用日本办公室的设计和微软公司的办公室设计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的办公室设计符合中国国情?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设计,大的如城市街道,小的如街灯餐具等等都是环境设计的内容,提高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分析鉴赏能力。

    出示课题。

    板书

    环境设计

    教师运用ppt组织教学

    “学会认识环境设计”

    讲述环境设计的范畴,让学生结合看书自己推测应该从几方面认识环境设计。

    用幻灯片打出学习环境设计的四要素,教师讲解和学生探讨结合。

    问:

    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的支持,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场馆水立方和鸟巢能不能按设计实现?环境设计和材料技术是一种什么关

    系?

    功能决定形式

    环境设计和历史文化背景

    环境艺术是综合艺术

    学生观看教室环境,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浏览课本。

    看幻灯片对环境设计的范畴有确切的了解。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分析思考环境设计中功能如何决定形式。

    学生回答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的支持,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场馆水立方和鸟巢不能按设计实现。环境设计受材料技术制约。

    学生探讨中国办公室应该是什么样的?

    以学生切身感受导入,活跃情绪,并暗示环境和人就像鱼和水一样,休戚相关。

    人(范文)


    人生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①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②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③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④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⑤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3.展开课堂讨论。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1.续写练习。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4293.html

    【傅雷家书两则人教九上8(范文)】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