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推荐】
发表时间:2022-01-08文题解读
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文章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及排遣方式。从弟即堂弟。但唐代风气喜联宗,凡同姓即结为兄弟叔侄等,所谓从弟也未必真有血缘关系。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其诗豪迈瑰丽,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黑暗政治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著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纵览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收录在《李太白全集》中,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4)前后,地点在今安陆兆山桃花岩。内容记叙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序天伦的情景。全文以骈句为主,笔触流畅自然,风格清新洒脱,是传诵千古的名作。
字词梳理
1.字音
筵(yán)觞(shā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义
逆旅:旅舍。大块:指大自然。
天伦:天然的伦次,此指兄弟。过客:旅客,旅行者。
琼筵:美好的筵席。羽觞:酒器,形如雀鸟。
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5.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6.一词多义
7.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指大自然。今义:形容面积大。如:大块的翡翠。
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今义:泛指著作。
jk251.coM小编推荐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
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重点和难点:
1、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2、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所学的知识。如汽船、火车、电灯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其发明又是怎样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新课:三个子目合成一气。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和其他电气的发明和使用、电气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信息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工业革命
代表性发明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问题小结:以蒸汽机(电气、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推荐】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对数【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运算性质.
(1)了解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运算.
(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之间的互化.
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式中的底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的概念.
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
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式的互化.
(2)对于运算法则的探究,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具体例子的提出,让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法则,再利用指数式与式的关系完成证明,而其他法则的证明应引导学生利用已证结论完成,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3)对运算法则的认识,首先可以类比指数运算法则对照记忆,其次强化法则使用的条件或者说成立的条件是保证左,右两边同时都有意义,因此要注意每一个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还要让学生认清运算法则可使高一级的运算转化为低一级的运算,这样不仅加快了计算速度,也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计算的优越性.
教学设计示例
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运算法则.
二.的运算法则(板书)
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得
,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等于这两个正数的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2)(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看成再用法则,但无法解决计算问题,再引导学生如何回避的问题.经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证法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等于这两个正数的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2).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将三条法则写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并与指数的法则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法则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2)(3)
(4)(5)(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用的式子表示
(1)(2)(3).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二.运算法则例1例3
1.内容
(1)
(2)
(3)例2小结
2.证明
3.对法则的认识(1)条件(2)功能探究活动
试研究如下问题.
(1)已知求证:或
(2)若都是正数且至少有一个不为1,且,则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证明略
(2)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