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沁园春长沙老师教案范文通用其三
  • 沁园春长沙老师教案范文通用其三

    发表时间:2023-01-11

    沁园春长沙。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也许"沁园春长沙老师教案范文通用其三"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 寥廓 峥嵘 稠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Jk251.COm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Jk251.coM编辑推荐

    沁园春长沙【精】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热门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思考(篇四)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热门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思考(篇四)》,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教案推荐: 我的老师教学思考其三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教案推荐: 我的老师教学思考其三,供大家参考。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

    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

    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

    教案范文: 《人之初》教学设计其三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 《人之初》教学设计其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主题:识字

    课 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2.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评价任务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生字。

    2.通过整体读,个人读,师范读,小组读,把文章读通读顺,理解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习环境专心一致

    人之初懂礼、成才

    好好学习 持之以恒

    雪教案其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雪教案其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思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课。是第二册的第一课,旨在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下雪是自然现象,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自然景观。这节课要求学生们回忆下雪的情景,表达感受,用绘画材料描绘雪景。

    雪中场景在孩子的眼中是生动有趣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描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作画。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回忆季节给自然界带来得变化,感受冬天的情趣。

    *练习表现自然特征和最生动、热闹的活动,培养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将记忆中的形象组织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绘画的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选择最有趣的活动,人物活动画的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未完成的作业、彩粉笔、油画棒或蜡笔、蓝色水、板刷、水,一张8开白色演示纸、一张8开、深色演示纸、剪刀和白纸、胶水。

    学生:各种彩笔。

    教学过程:

    ●欣赏及交流:

    猜谜语导入:“叫花不是花,美丽人人夸,花开不结果,遇热它就化。”

    利用课件,欣赏雪花的图片,了解雪花的外形的特点:六角菱以及雪的形成原因,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1.说说冬天最有趣的活动。

    (逛庙会看花灯、放烟花、打雪仗、堆雪人等)

    冬天的景色是什麽样?

    (树木光秃秃的,下雪)

    欣赏雪景图片六张,感受雪景带给人的洁净之美。

    2.看书的彩图感受冬天

    冬天美丽的景色:冰、霜、雪挂、冰雕、冰糖葫芦。

    冬天的户外活动:滑冰、逛庙会等。

    ●讨论及反思

    利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雪的高兴。方法:用大白纸揉成球,使之成为雪球,带领学生到教室里面学习滑雪和打雪仗,使学生真切的感受雪带来的高兴。

    1.提问:你对冬天的什么活动最感兴趣?

    大家互相谈谈,交流感受。

    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学生的动作,为下节课的创作作准备。

    2.演示:请同学在黑板上画有关本次创作的人物静态骨式站、走、跑、投掷、蹲。

    教师稍加修正,引发学生联想:这些人物姿态像在干什么?

    站:欢呼、捂耳朵、观战看热闹;

    走:逛庙会、灯会、在雪上走;

    跑:滑冰、追打;

    蹲:团雪球、拍雪人;投:扔雪球。(教师出示部分参考图片)

    请同学在黑板上再将骨式人物画成具象静态人物。让学生随意画,启发全体同学的形象思维。教师对学生的演示给予肯定。

    3.构图。(见附图)

    教师演示:

    (1)定位、构图。用铅笔轻轻画骨式静态人物,姿态多样,有前后联系,使画面充实,主题突出。

    (2)画具体形象,用铅笔在人物骨式上画出各部分的基本形。先画前边的人,再画后面的人,处理好前后遮挡联系。

    (3)勾线,用单色彩笔,将人物描画得更细致、生动。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较好的画面。

    ●尝试与练习

    1、学生作画,自由选择不同颜色的作业纸。

    2、结束工作:让学生擦掉铅笔画的骨式线,整理画面,写姓名;教师收作业,嘱咐下节课带齐彩笔。

    第2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练习了平涂染色技能,用颜色表现景物。

    教学难点:色彩多样,画面有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欣赏及交流:

    1.欣赏:看书上的学生作业,美丽多变的雪花,小朋友穿着鲜艳、色彩多样、厚实的衣服在看灯、打雪仗......用蓝白对比效果,夸张地表现了雪花。

    2.教师演示:

    (1)用多样的彩色粉笔给临摹的人物形象平涂上色。

    (2)表现雪花。

    ①用天蓝色、灰色或白色蜡笔、油画棒在白色演示纸上画大雪花。板刷蘸蓝水色平涂,产生蜡水游移效果,显示出白雪花。

    ②用白色纸折叠成六等分,复习第一册工艺《纸雪花》技法,剪出白雪花,用胶水粘贴在深色纸上,或用白色油画棒在深色纸上画白雪花、白雪点。一一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背景。

    (3)画其它背景一一光秃秃的树、房屋等。

    ●尝试与练习

    1.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色尽情地给人物染色。教师巡视鼓励学生踏实、动脑筋灵活地选色配色,不要机械死板。使用深色作业纸的同学,油画棒色彩用力染匀,方可鲜艳。用白色作业纸作画,可用彩笔直接填画光秃秃的树干、房屋、天空、大地等背景。或者用浅色蜡笔、画雪、冰,到老师那里平涂水色。用深色作业纸作画,最好用浅色蜡笔、棒直接添画冰、雪纹样和其它背景。填画和粘贴时,注意人物与背景的前后联系。

    2、结束工作:请学生整理画面,整理用具;教师收作业,嘱咐下节课应带的工具和材料。

    教后记:

    自然与人密切相关,许多自然现象通过感受、观察、描绘显得非常生动有趣。本课是以回忆雪作画,,课前应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某些知识点,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学生们通过欣赏回忆,可以拓展思维,从多层面、多角度表现他们心中的雪景。

    沁园春雪教案集锦


    凡事提前做好准备,事情才能更顺利的开展。教案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在教材中编写教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利于教学,好的教案需要符合哪些规范条件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别编辑了“沁园春雪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沁园春雪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成立。1925年秋,毛泽东自韶山到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深秋。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问: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万:言山之多。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 “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言红之广。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言林之厚。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言染之深。全、都之意。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破流争相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争: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鹰搏杀凡鸟。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竞:竞争,竞赛。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下阕:

    解说: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携手而来。

    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10)问: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三、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一种霸气。“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如此壮阔的境界?

    ——这与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不开,与他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分不开。

    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心胸的人那里,感受是不同的。比如重阳登高,杜甫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一种激愤与悲愁。而毛泽东,则写下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的指示意见),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被调离),做地方政府工作。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10月,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秋天,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创作了这首词。

    (古代抒写人生的诗词,尤其是借秋抒写人生的诗词,许多都有感伤的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乐观豪迈的情绪——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词中充满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审美情趣。

    ※蕴含深邃的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人生有限(“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宇宙无限(“天难老”,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不慨叹人生短暂,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都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提起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流血牺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等,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而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腐朽的统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给更多的人带来和平,带来幸福。所以,毛泽东在词中才盛赞“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解说:中国历来不缺乏爱国者。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注解: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同“着”,遭受到。

    6、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完全听凭。

    9、群芳:百花。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妒忌。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香气还和过去一样。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陆游词: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陆游词:“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陆游词: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毛泽东咏梅词: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毛泽东咏梅词: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骄杨:矫健、坚强的杨开慧。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轻轻飘扬。

    4.重霄九:即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古代以为天有九重。

    5.问讯:试问,借问。

    6.吴刚:汉朝西河人。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

    7.何所有:有什么。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

    9.且:姑且。

    10.忠魂: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

    11.曾:已经。

    12.伏虎:降伏恶虎。指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苏轼: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苏轼:悲凉。格调抑郁、愁苦。

    毛泽东:境界寥廓而高远,静穆而庄严。格调高昂,是革命浪漫主义。是一种赞美与激情。

    沁园春雪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⑵、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⑶、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2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中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骚》、《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本沁园春长沙教案的教学课型为新授。

    3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⑵、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沁园春雪教案(篇3)

    教学思路

    先花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课文基本的语言障碍,熟悉相关的写作背景,初步感受作品浪漫主义特色、英雄气概、磅礴气势。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诗句时空感有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置时空的具体手法,品味这种时空设置的效果。

    理论指导

    1、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沁园春·雪》的时空感很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应利用课文这个好例子,引导学生充分的分析、讨论、品味诗词的时空感。

    2、钱梦龙的“三主”教学:

    老师提出设计并把握整个课堂讨论的方向,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老师讲析的基础上,运用老师讲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去分析、讨论,发挥训练的主线作用。

    3、洪镇涛老师的“语言本位论”:

    老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熟读乃至背诵作品,反复品味作品语言,立足语言本身充分的涵泳、品味、揣摩、对比。

    教学特色

    突出讨论、思考;突出合作、互动;突出能力、思维。

    教学思路

    一、教学第一步:激趣导入

    诗词的时空感──从熟悉的诗词说起:时间和空间是诗词作品中两个常见的题材,中国诗词中有很多作品不仅涉及到时间和空间这两个题材,而且成功的运用时间和空间,创造出独到的时空感,将读者带到一个独到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1、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两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千秋”表现时间,给人以久远苍桑的时间感;“万里”表现空间,给人以辽远宽广的空间感。全诗表现了春天引发的情思,这情思因“千秋”、“万里”有了一种久远宽广的凝重感。将读者引入一个听黄鹂追思千古、望长空志在万里的境界。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表现空间,分别点明“见”“闻”的具体地点,给人以真切、准确、记忆犹新的老朋友式的感觉;“寻常”“几度”表现时间,分明从频率角度点明“见”“闻”的情况,给人以多次、经常的熟悉感;“落花时节”与“正是江南好风景”既点明了见面的新空间,也点明了见面的新时间;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变化──行如落花,流落他乡,将读者带到一个“命运多舛,辉煌不再”的遗憾之中。

    3、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暗谈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荒芜了黄尘古道,湮没了烽火边域,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歌中“眼前”岁月侧重给我们以时间感,突出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虽时间久远,但三国英雄人物仍在人们的记忆中活着。具有永恒不朽的超时间魅力。但是,这一超时间的魅力是通过空间形象的对比映衬突显出来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都是用来表现空间概念的。

    4、《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首歌词,上句侧重表现空间,给人们雄伟、长远的空间感;下句则侧重表现时间,给人们苍桑,久远的时间感。分别从昨天和明天史两个角度展现长江的时间感。

    由以上可见,诗词中时间和空间的精心设置,都能给人以独特的时空感,将读者带到一个独到的美妙境界。

    二、教学第二步:讨论分析,寻找课文中表现时间、空间的字词句

    上阙侧重空间:千里冰封

    1、长城内外──静态(纵向图)实面→点

    2、大河上下──动态(横向图)北国风光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实有虚)万里雪飘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虚

    这里,学生不难找出“长城”“大河”“千里”“万里”等表示空间的词句。但是,“红装素裹”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其实,“红装素裹”正是前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另一种表象,另一空间表现形式。另外,学生找出表现空间的词句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动静、纵横、虚实、点面4组不同的空间形式及相应的的空间感。

    下阙侧重时间:总起:通史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皇汉武

    按时间顺序分:断史式┃唐宗宋祖↓以点带面以少胜多

    ┗成吉思汗

    总结:通史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与5个帝王相应的5个朝代学生都知道,在第一节课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不难找出来。但是,前后相应的总起、总结所暗含的时间,学生不一定人人能找出来,应让全体学生弄明白。另外,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句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认识到:5个朝代5位英雄帝王,不是全部的英雄,也不是时间的全部,而是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代表全部的英雄,代表整个历史长河所有时间。具有史诗般的超时间感。

    三、教学第三步:深入分析讨论,时空设置的具体手法及相应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1、夸张手法运用:

    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的是夸大的手法,“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的是超前夸张;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则用的是缩小夸张。

    正是这些夸张,突现了诗的时空感,营造了磅礴气势。毛泽东很喜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三李”作品中大量的“夸张”与“浪漫”,不乏与毛泽东诗词一样具有“磅礴气势”的作品。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城》)用了时间上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用的则是空间上的夸张。“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有时间上的夸张,也有空间上的夸张。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主要是空间上的夸张;“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瑶池》)既有时间上的夸张,也有空间上的夸张。李贺的“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复千年如走马。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既有时间上的夸张,也有空间上的夸张。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正是运用夸张、突出诗句时空上的张力,给人浪漫主义的磅礴气势。

    2、想象和联想的运用:

    首先是比喻、拟人、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想象和联想的具体途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运用了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对比、拟人。诗人的想象通过这些比喻、拟人、对比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营造了浪漫磅礴的气势。

    其次是实写与虚写的对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写,是对“睛日”的想象预测,与前文的“北国风光”的实写构成对比。“江山如此多娇”是实写,写当今;“无数英雄”是虚写,写过去。虚写也罢,对比也罢,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北国风光的美丽,表现诗人的浪漫和磅礴气势。虚写实写的对比,实质上是时间与空间的拓展。正因为实写与虚写的对比,紧扣着时空和空间,拓展了时空感。所以,词的磅礴气势就更突出。

    3、形与色的结合:

    “千里”“万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内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都是形的描绘;“冰”“雪”“莽莽”“银蛇”“腊象”“红装素裹”这些都是色的描绘。这些形与色的描绘,拓展了空间感,增强了磅礴气势。如果我们仅仅感受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磅礴气势,而且能从时空角度具体找出词中时间、空间的设置,这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弄清了词的“磅礴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还不明白营造磅礴气势的具体手法。只有具体分析了营造磅礴气势的三个途径,我们才能真正完成分析、欣赏的任务。

    四、教学第四步:小结、提升

    《沁园春·雪》上阙侧重写空间,下阙侧重写时间,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形色结合等具体手法,拓展诗词时间、空间上的张力,营造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学习中,我们既要有感受作品磅礴气势的敏锐,更要有具体分析、把握、鉴赏的方法──把握作品时空设置的具体手法,立足语言本身,充分的涵泳、品味、揣摩、对比。

    五、课后练习

    分析陈子昂《登幽州高歌》、王昌龄《出塞》的时空感。

    教学后记

    学生能找出词中体现时间、空间的词句,并立足语言本身,展开讨论,进而分析把握时空设置的具体手法:夸张、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通过这一课的讨论学习,学生不仅对《沁园春·雪》理解得更深,对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认识也更深一层;同时,对于诗词的时空感及相应设置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部分学生对超前夸张、缩小夸张认识不够,不过讲一讲学生就接受了,不成为障碍。

    沁园春雪教案(篇4)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近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沁园春雪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出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编织多彩的梦想,属于课内讲读课文,对中职学生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毛泽东的诗词很多,不少诗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对诗词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文学鉴赏水平不高;他们充满梦想,憧憬未来,但缺乏为实现梦想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往往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所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显得非势在必行。

    三、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把握意象,了解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领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国家中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中职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

    其次,情景设置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二)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习惯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组织活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综合能力。

    4、讨论法:引导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中职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从毛泽东的手迹《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入手,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三):描绘图景。整首诗歌可以概括为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四):重点字词分析:以湘江秋景图为例

    (五):体味情感、突破难点。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意象到意境,由写景到抒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六)课堂小结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八)、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歌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

    沁园春雪教案(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如歌的语言、如诗的情怀,如画的生活,是我一直追随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沁园春雪》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整首词用词精确,语言精练,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作为一篇传统的名篇,如何赋于它新的东西,这就得从新的教学手段入手,使这首词的韵味,豪情及词人的豪迈、自傲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扬他们的个性,适应我们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毛主席的诗词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词牌名也有较正确的认识,而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绚丽山河的赞美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绘绚丽的北国雪景。

    二、教学目标、教学教法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本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有感情朗读和精确背诵默写本诗。

    ②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感受诗人爱国豪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

    一是诵读法: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品读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朗读水平。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也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课中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列指导,使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磅礴的气势及旷达的情怀。

    2、发扬学生个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中设计了学生自由想象及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由讨论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允许他们有本人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增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强烈兴趣,天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

    展示毛泽东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然后介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发表之后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配乐朗诵。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壮美。

    检查预习,纠正子音,消除阅读障碍。

    4、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激情演绎译文,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5、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列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6、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精确

    7、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京剧《沁园春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毛主席的亲笔书法。然后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列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作业,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

    人生处处皆师友。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谢!

    沁园春雪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课前热身

    1、选词填空:

    ⑴(饶、娆、挠)分外妖()美丽富()不屈不()

    ⑵(娇、矫、骄)戒()戒躁()小玲珑步履()健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数见不鲜()妖娆()莽莽()谦逊()数九寒冬()风骚()分别()可汗()不计其数()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拓展练习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

    沁园春雪教案(篇8)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习(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毛泽东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毛泽东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雪教案(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雪教案(篇10)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湘江北去

    看(景)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

    借景艺术

    抒情作答

    峥嵘岁月

    忆(事)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

    教案范文: 《卡罗纳》教学设计其三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案范文: 《卡罗纳》教学设计其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卡罗纳》是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中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卡罗纳的孩子失去母亲极度痛苦,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学校上课的一天中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关爱的事。

    我以提问的方式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为切入点,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通过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调动起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感受母爱带来的幸福感。再引出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卡罗纳,引起学生对他的同情。

    课文顺利地导入后,我出示一个句式:当卡罗纳时,谁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读课文根据这个句式说话。学生找到一处场景,我就课件出示原文。如果学生找不出来,我就通过适当的过渡语出示,指导学习,让生体会情感,理解卡罗纳的悲伤情绪。

    同时,在体现“爱”这一主题时,借助其中一个场景时,同学们围在卡罗纳身边没有说一句话——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卡罗纳的同学,把自己想对卡罗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写作说话练习,让学生把“爱”说出口。

    最后通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进行升华。

    课堂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下面是其中三位学生的小练笔:

    敬爱的老师,谢谢你!是你把我从悲痛中拉了回来,是你告诉我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她依然关心着我,依然活在我的身边。

    亲爱的同学,谢谢你们给我的关爱。我知道母亲永远都不在了,但她却看着我,我会好好表现,我会快乐地生活下去的。

    亲爱的阿姨,谢谢您。您不去拉你自己儿子的手,却示意他来拉我的手,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就好像是我妈妈拉着我的手。

    总体说来,我在把握课文的脉络上是比较清晰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下来,学生能体会到两大情感:悲伤和爱。

    教学反思:

    一、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但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在每一处文章场景教学后,应该多让学生读,反复又多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感悟,然后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表达感情。显然,我讲得太多,而学生说得太少。

    二、评价语

    整堂课的评价语比较单调模糊,虽然有几处评得还不错,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恩”、“好的”、“不错”等等语言。

    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虽然自己的感情是调动起来了,但因为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很好得被调动。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反馈不够精细等等。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沁园春长沙老师教案范文通用其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