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范文收藏: 《观书有感》教案范本
  • 范文收藏: 《观书有感》教案范本

    发表时间:2022-05-02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范文收藏: 《观书有感》教案范本》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教案收藏」课堂教案范本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案收藏」课堂教案范本”,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感悟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对燕子产生喜爱、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学法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词语。

    2、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交流:你觉得燕子过海___________。(辛苦、艰难)(板书)

    四、学习第一、二段

    (一)理解燕子过海的艰辛。

    1燕子过海为什么那样辛苦、艰难呢?读课文的第一、二段,找原因。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板块一:诵读“海有多大,天边水,水边天,望也望不到边。”

    (1)体会并读出海的大。

    (2)领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

    反映燕子过海的艰辛。

    板块二:诵读“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1)领悟并读出句中蕴涵着的燕子过海时气候之复杂、路程之遥远、时间之漫长的艰辛。

    (2)借助个人经验,想像燕子过海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带着想像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继续诵读句子。

    (二)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1你愿意自己也成为一只坚强、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吗?

    师: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勇敢地起飞了。(学生表演)

    2表演中,师生对话,老师追问燕子飞越海上时的感受,并及时鼓励。

    3表演后,交流体会:现在你们对小燕子除了喜爱,还多了些什么呢?

    4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一起来读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品味写得好的句子。

    2、布置分组讨论。

    3、听取汇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交流以下用词:

    (1)“斜”;

    (2)“掠”;

    (3)“一转眼”;

    (4)“沾”。

    觉得美就读一读,鼓励自由发挥。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这段,然后汇报交流。

    1、指名读。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4、小结。

    春天就像一首动听的歌,燕子是这曲谱上不可缺少的音符,它在为春天唱着一首动听的赞歌。

    5、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

    播放动画,学生做解说员,最好能用上书中精彩的句子。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件范本] 《回乡偶书》教案范例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这篇《[课件范本] 《回乡偶书》教案范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课件收藏」手指教案范本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件收藏」手指教案范本”,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歌词内容做小手上爬的动作。

    2、借助小手的上下爬动,感受和表现音乐旋律的上行、下行

    活动准备:

    《小手爬》的音乐磁带,毛毛虫手偶一只,毛毛虫背面贴上磁铁、磁板上贴一幅高山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欢快的音乐进入活动室,激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毛毛虫,引出课题并帮助幼儿学会仔细听音乐。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一根手指头,变成毛虫爬呀爬,两根手指头,便把剪刀剪剪剪,三根手指头,变成眼睛看看看、、、、、、)

    2、老师:"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都爱玩游戏,对吗?今天也有个爱玩游戏的小客人来到我们班,他是谁呢?(出示毛毛虫)老师:“毛毛虫怎样爬?他会爬到哪里呢?让幼儿学习毛毛虫爬动的样子吧。”

    三、播放音乐,感受乐曲旋律的上行,下行。

    出示磁板,教师:“我的毛毛虫还会随着音乐爬呢。”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旋律的上行下行来拖动毛毛虫。

    提问:1)毛毛虫随着音乐怎样爬的?

    2)在唱到什么地方的时候,毛毛虫往山上爬?在唱到什么地方的时候,毛毛虫往山下爬?

    三、老师清唱歌曲,幼儿随音乐上爬下爬,感受乐曲旋律的上行下行。

    1)老师将毛毛虫套在手上。老师:“瞧,老师的毛毛虫又爬到了哪里?”老师边唱歌曲边随歌曲做爬动的动作,先随音乐爬到头顶上,然后爬到脚背上。

    2)老师幼儿共同听音乐,随音乐上行、下行做动作,体验小手爬动的快乐。

    3)变换动作:毛毛虫还会爬到哪里?幼儿替换歌词,教师和幼儿一起唱唱、做做动作。

    4)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什么熊动物会爬,他们又会爬到什么地方呢?让幼儿用身体学学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爬的。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室。

    [课件参考] 《观舞记》教案季度范文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参考] 《观舞记》教案季度范文精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观舞记》是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观舞记》教案8。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依次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飞动的美”是缘于内心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有较好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培养,班级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良好学风,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舞记》教案8》。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利用小组教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

    3、教师注意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使新课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贯穿课堂始终。对学生多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提出对于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2、 教师准备

    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印度舞蹈的资料;制作《观舞记》课件。

    《答谢中书书》教案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发展全面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建议您阅读一下“《答谢中书书》教案”,本文内容详实实用不妨收藏备用!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21世纪教育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

    意境。”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难点: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词语疑难,疏通文意。

    (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六个板块的教学活动:

    主要步骤有两个:

    1、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

    2、简介文题(板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一开始用美丽的山水图片导入,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将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之中,为整堂课铺设一个优美的感情基调。

    而题目容易让学生发生误解,所以解释,并交代文体。

    2、听朗读录音;

    3、学生展示读;

    4、用一句话说说文章内容。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读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

    主要环节: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既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2、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

    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主要通过老师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一边板书一边引导,使学生容易明白,理解透彻。

    2、比较辨析句子;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教学重点的一环,通常情况下老师会用讲解完成,但这样做学生兴趣不大,而且体现的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主张不能以老师的阅读理解强加于学生,所以将此环节设计成仿句说话和比较辨析,通过学生的活动,充分展示他们对文章意境美、语言美的独特理解,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防止学生的思考漫无边际,说话部分给出了例句,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辨析部分给出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文章语言凝练的特点。

    完成了1、2两个内容后,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时代背景,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主要环节: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

    让学生看画面配句子,一方面给学生以没的享受,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使记忆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另外还照应了课堂开头,使整节课从美丽中开始,在美丽中结束。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平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5、 问题研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 有能与 奇者 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风烟俱净 ( )(2)任意东西( )

    (3)急湍甚箭 ( ) (4)横柯上蔽( )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处。)(2分)

    10、根据要求填空:(4分)

    (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听觉:

    (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

    描绘奇山的特征是:

    11、阅读下面短文《答谢中书书》,结合《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哪一句,请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2分)

    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纠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案收藏」中班优秀语言课教案《小兔孵蛋》范本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收藏」中班优秀语言课教案《小兔孵蛋》范本”,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小兔无意中捡蛋到成功孵蛋的故事情节。

    2、乐意跟着老师一起说说、演演,感受小兔对蛋宝宝的关心和照顾。

    通过说说、演演,感受小兔对蛋宝宝的关心。

    学会倾听,乐意表达画面内容。

    1、ppT

    2、仿真蛋(可打开内藏小乌龟)

    3、故事表演场景:草地、小山坡、角色玩偶等

    一、引题并激趣

    1、猜猜是谁的蛋出示ppT草地上的蛋画面

    (1)小兔发现了什么?

    (2)猜测:这是谁家的蛋宝宝呢?

    (提示:通过对画面的观察以及对关键点的设问,可以让幼儿进行阅读的一些隐性方法的习得,如:猜测故事的主角、猜测故事的主要情节等。)

    二、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一)帮蛋宝宝找妈妈

    1、遇见小猪(1)小兔子遇见了谁?它对小猪说了什么呢?

    (2)小猪会怎么回答的呢?

    叙述:哎,这个蛋宝宝不是小猪的,于是,小兔继续抱着蛋宝宝出发了。

    2、遇见小熊(1)这次小兔又遇到了谁?如果你是小兔会怎么问呢?(激发幼儿乐意用不同的方式来询问)

    (2)那么小熊会有什么反应呢?

    叙述:这个蛋宝宝既不是小猪的也不是小熊的,那么到底是谁的呢?小兔想呀想,怎么也想不出来。于是小兔决定把蛋宝宝带回家,把它孵出来看看到底是谁的宝。

    (二)小兔孵蛋

    1、咦,小兔在哪儿啊?

    2、小兔为什么要把蛋宝宝放在身体下面呢?

    小结:小兔是为了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蛋宝宝。

    3、小兔是压在蛋宝宝身上睡觉的吗?它是怎么睡觉的?

    小结:小兔把蛋宝宝放在柔软的小床上,给它温暖,还小心翼翼地跪着,不让蛋宝宝受伤。

    追问:小兔还做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叙述:就这样,好几天过去了,可是蛋宝宝一点动静都没有,小兔有些难过。

    4、讨论:你觉得小兔会放弃吗?如果你是小兔会放弃还是继续孵蛋呢?

    叙述: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小兔顾不得吃饭、顾不得睡觉,(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细心的照顾着蛋宝宝,用它的爱温暖着蛋宝宝。不知不觉,60天过去了,这一天,小兔忽然听到了咔嚓-咔嚓的声音。

    (三)蛋宝宝孵出来了

    1、发生了什么事情?

    2、哎呀,蛋宝宝里孵出的是谁啊?(乌龟)小结:于是,小兔就带着小乌龟出发去找乌龟妈妈了。

    (四)送蛋宝宝回家

    1、快看,那好像是乌龟妈妈,她正急着找自己的宝宝呢,我们快把她叫过来。

    小结:乌龟妈妈找到了小乌龟很高兴,而小兔子因为帮助了乌龟也感到很开心。

    三、情感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小兔孵蛋》

    教师分发蛋宝宝,教师带领幼儿扮演小兔子。

    夜书所见教案范文八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范文八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萧萧、寒声)

    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4、学习生字(促、深)

    (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

    (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5)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互相评一评。

    (3)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出示图片,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

    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你们想捉蛐蛐吗?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 tiǎo)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

    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夜书所见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案(篇6)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

    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夜书所见教案(篇7)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利用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促使同学们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夜景的古诗。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安排孩子们积累一首描写夜景的古诗,既增加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巩固。

    【范文收藏: 《观书有感》教案范本】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