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运的教学方案
  • 运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4-14

    【www.jk251.com - 教学方案的设计】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的教学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徐远斌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课

    本课概述:

    本课的内容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中的动态美,并学习用各种艺术语言表现动态的美,用动作、动态表现情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阶段目标,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

    教材通过展示优秀的绘画、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教材选用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形式的图片,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点信息。教师可把教材设计归纳为两个大的部分,即具象表现与抽象表现。通过具象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运动特点、本质;通过抽象作品赏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动态美,并能用各种表现方法,如绘画、雕塑来表现运动、动态美。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

    本课教案设计中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可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紧凑。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特点、本质。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定的思考,培养学生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习、感受、发现生活中的动态美,用艺术语言表述动态美,用运动的形态表达情感。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认识运动特点到具象表现,再到抽象表现。为了使学生对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整体认识,本课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完成,评价形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整个过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赏析传统的具象的作品,使学生认识运动的形态特点,初步了解美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表现形式,并初步体会用动态表达情感;第二部分通过赏析现代派的抽象作品,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另外表现形式,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表现冲动与创造力,从而能完成对动态美的创造。本课作业形式多样,可表演,可运用绘画、雕塑、剪纸等造形手段表现。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特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学习、感受艺术中的动态美。

    教学难点:用各种艺术语言表现人物动态,并能表达一定情感。

    学具:绘画用具、剪刀、纸、塑泥、铁丝、易拉罐、泡沫等可塑材料。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播放音乐《金蛇狂舞》

    师问:你们能说出这首乐曲的名字吗?(生:《金蛇狂舞》,可让一学生用手表演蛇舞)

    师问:听了这首音乐之后你有何感受?(生讨论回答:强烈的节奏感与动感)

    师小结:科学家们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艺术家也喜欢表现动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这一课吧!(板书课题《运动》)

    二、赏析传统艺术作品的动态美,体会用动作表达情感

    1.赏析传统艺术作品的动态美。(5分钟)

    师问:你们能证明一下,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现在老师想用艺术作品中的优美动态来证明这个观点。

    幻灯片展示美术家的作品①掷铁饼者;②舞台上的舞女;③倒牛奶的女仆;④狩猎·敦煌壁画;⑤荷拉斯兄弟的宣誓;⑥印度婆罗多舞;⑦反抗。

    2.认识运动特点、体味动态美,用动作表现情感。(10分钟)

    师问:《反抗》中的夕3女的动作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生:愤怒)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中往往用各种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如足球运动员在进球后往往会兴奋地现场作秀,你能模仿一下运动员进球的现场作秀的动作吗?

    可以请一个爱好体育的男生与老师合作表演。

    师:这些都是模仿,你能创造一个动作表达“我健康,我很棒”吗?学生表演动作,并保持姿式,其余学生画出这个动态。

    展评作业,教师出示人体运动示意图,并简单讲解如何概括人物动态。

    三、赏析现代派美术作品,学习表现人物动态另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6分钟)

    1.赏析现代派表现人物动态的作品。

    师:我们再来欣赏几幅表现人物动态的作品,看看现代派艺术家是如何表现人物动态的。

    幻灯片展示作品:①风(雕塑);②怀抱(雕塑);③格尔尼卡;④块状组合人体;⑤呐喊(蒙克);⑥舞(马蒂斯作品);⑦下台阶的女人(杜桑);⑧舞蹈;⑨奔跑(学生作品);⑩生日(夏加尔)。

    问:这组作品与上组作品相比较有何不同?

    生答:这组作品都比较抽象。

    师小结:这组作品人物不再完全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但他们都比写实作品有时显得更生动有趣,而且更便于夸张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生日》,你认为这个动态表达人怎样的心情呢?(答略)

    2.请一个擅长舞蹈的女生设计表演几个舞蹈动作,表现“我快乐,我自由”。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

    1.以“我很棒,我健康”或“我快乐,我自由”为题,用美术语言表现人体动态;另,也可自拟题目表现人物动态。

    2.方法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现代派变形、夸张的,要求动态生动有趣。

    3.所采用的美术语言不限,绘画、雕塑、剪纸均可。

    五、小结

    1.展评学生作业。

    2.结束语:

    今天我们深入动感世界,感受、体味并创造了动态的美,最后,让我们一起在运动中来结束这堂课,再次享受运动的快乐吧!wWW.Jk251.cOM

    放音乐,跳兔子舞,结束。

    六、教学建议

    本课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用三个课时完成,第一部分为传统作品赏析,学习人物运动规律,并体味用动作表达情感;第二部分为现代作品学习,学习用多种方法、形式表现动态美,力求生动,激发学生创造力;第三部分为教学评价,可采取办学生作品展览形式,让学生自己评说。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3.温度带的分布

    的教学方案


    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崔宁宁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章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气温的表示和一个小游戏的结果的表示,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小学里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引入其他新数的必要性.紧接着展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图片引进负数.

    本节课的第二个处理点是将“有理数的分类”提前,而将“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放置第二课时,因为可以说“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对正、负数的一个应用,这样在第二课时不仅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复习,而且还对有理数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

    本节课的第三点就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这点主要是用指出有理数所包含的全部对象的方法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而有理数的分类实际上是有理数的定义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思想,也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不同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会将有理数分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辨别正数与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1.负数概念的建立;

    2.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是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呢?(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

    由此创设下列情境:

    情境一:据气象台播报,2005年1月12日,南京的最高气温为零上9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度,问:若将零上9度记为9℃,零下3度能记为3℃吗?

    情境二:某班举行数学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下载完整版: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

    上一篇:2.1比零小的数(2)

    下一篇:没有了

    草莓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六、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角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的定义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建立在射线、线段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度量、比较、画法,以及深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的定义是由实际生活中具有的形象的物体抽象出来的,理解的定义一定要明确的边为射线,为平面内的点集.也可认为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而形成的图形,这里的线动成体现了运动变化的思想.

    2.的表示法,小学没有介绍,这里首先说明用三个字母记.对此,要特别强调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的情况,才可只用顶点一个字母来记这个,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一个.在讲往数字或希腊字母来记时,可再让学生作些练习,说出所记的怎样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学可以在简单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引入,将问题的研究方向转向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与点结合以及互相结合能够组成什么图形.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摆火柴,重点应在具有的形象的图形,然后可以在列举、观察、分析学习、生活、生产中同样具有的形象的物体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尝试给出的定义.

    2.关于的另一种定义,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得出,冽如一手扯住线的一端,另一手拉住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点应是对运动变化的观点的渗透.平和周也可以让学生给出,真正理解“平”与“直”的含义.

    3.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些判别给定图形是不是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的相关概念.同时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图片、动画、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周、平及的顶点、的边等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由学生观察实物图形抽象出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总结的几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的两个定义的得出,培养学生多度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的形象概括出的定义,说明几何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产、生活服务.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2.通过旋转观点定义,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转化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去看待某些事物.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动态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与阅读理解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发现,自我理解与阅读法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的概念及的表示方法.

    (二)难点

    周、平概念的理解.

    (三)疑点

    平与直线、周与射线的区别.

    (四)解决办法

    通过演示法使学生正确理解平、周的概念,适当加以解释,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实物投影)、三板、圆规、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入.

    2.教师步步设问,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自己画图、观察图形的过程中掌握的静态定义.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四种表示的方法.

    4.教师用电脑直观演示展示的旋转定义.

    5.反馈练习.

    6.师生讨论总结.

    7.测试.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的两种定义及相关概念,掌握的表示方法,正确理解平、周的概念,并能从图形上进行识别.

    (二)整体感知

    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觉地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节我们具体研究了小学时初步认识的直线、射线、线段.另外,小学时我们还认识了另一种几何图形——.你能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给我们的形象的物体吗?(学生会很快说出周围的课桌、门窗、墙壁的;圆规张开两脚;钟表的时针与分针间形成的等等.)

    【教法说明】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用实物投影显示一些实物图形.

    让学生说出口常生活中给我们的形象的物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其观察事物的习惯,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师:的确如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因此,一些图案的设计;机械零件的制图等等,常常用到的画法、的度量、的大小比较等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具体地研究.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探究新知

    1.的静止观点定义的得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举例和小学时你对的认识,你能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吗?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师:根据小学所学你能指出所画的边和顶点吗?(学生结合自己理解和小学所学,会很快指出的边和顶点.)

    师:同学们请观察,的两边是前面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刚才老师的提问,描述一下怎样的几何图形叫做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找代表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纠正和补充,最后给出的正确定义.

    [板书]: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公共端点叫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的两边.

    (出示投影1)

    指出以上图形,的顶点和的边.

    提出问题: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学生讨论并演示:拿大小不同的两副三板或学生的三板与教师的三板对比演示.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要拘泥于课堂上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后小结:的两边既然是射线,则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的大小与所画的两边长短无关,仅与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法说明】的定义的得出,不是教师以枯燥的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画图、观察图形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步步追问,自觉地去认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复习旧知识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这样缩短了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感到新知识并不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会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发展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有很好的作用.

    2.的表示方法

    师:研究,像直线、射线、线段一样,可以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阅读课本第25负第三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有几种,你能否准确地表示一个并读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可以相互讨论,然后归纳出的几种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的四种表示方法,课本中用一自然段说明,语言通俗,很易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分出四个层次,四种表示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阅读后,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通过不断补充、完善,归纳整理得出的四种表示方法,教师整理板书.

    [板书]

    图1图2图3

    【教法说明】总结以上四种表示方法时,对前两种表示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要加以强调.第一种表示方法必须注意:顶点字母在中间.第二种表示方法只限于顶点只有一个.这是以后学生书写过程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另外,让学生区分的符号与小于号.这些应注意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讨论,学生发现后归纳总结.

    反馈练习:投影打出以下题目

    指出图中有几个,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们.

    3.用旋转的观点定义

    师:同学们看老师从另一个度提出新问题.前面我们给下过定义,是在静止的情况下,观察是由怎样的两条射线组成.下面,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观察一下的形成.

    图1

    演示:教师由电脑显示一条射线,然后射线绕其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停止则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举例帮助学生理解:钟摆看成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摆到另一个位置则形成一个.

    学生讨论并试述定义:学生叙述不会太严密,教师纠正、补充后板书.

    【板书】:还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说明:射线旋转时,经过的部分是的内部.让学生说明平面内除了的内部外还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的边与的外部)

    【教法说明】的旋转观点的定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结合电脑的显示,举出实例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平、周的概念

    师:可以看成是一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那么,旋转时有无特殊情况呢?

    由电脑演示并说明:

    射线绕点旋转,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叫平,如图2所示.同样可表示为,顶点,两边为射线和射线.继续旋转,回到起始位置时,所成的叫做周,如图3所示.周的顶点为,两边重合成一条射线.

    图1图2

    师说明:(1)平与直线、周与射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图形表面上看一样,但本质上不同.如:直线上取点表示点在直线上的位置,而平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这一几何图形.

    (2)在这一书中,所说的,除非特殊注明,都是指没有旋转到成为平的.

    【教法说明】平、周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要通过直观演示后教师加以解释,但也不要解释得过多.否则,学生会更糊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可.

    反馈练习:投影显示

    1.指出图中以为顶点的平的两边

    2.指出图中(包含平在内)的有几个,并分别读出它们

    对以上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变式练习,培养能力

    投影出示:

    1.如图1:可以记作吗?为什么?

    图1

    2.如图2:、分别是、上的点

    ①与是同一个吗?

    ②与是同一个吗?

    3.如图3:是什么?顶点、边分别是什么?

    图2图3

    【教法说明】为活跃课堂气氛,以上练习可以抢答.

    (四)总结、扩展

    学生看书,回答本节学了哪些主要内容,同桌可以相互讨论.最后教师按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节知识脉络.投影显示: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中的格式,在表示方法中加上图形.

    垂线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段本身.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只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以老师不要深挖.

    3.教法建议

    (1)本节仍用上节用过的相交线模型作演示(也可用我们提供的课件),在让学生观察模型时,不要只让学生看热闹,而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转动木条b时,它和不动木条a互相垂直的位置有几个?(认识的唯一性);(2)当a、b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吗?然后找学生回答,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

    (2)对于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不是重点但是难点,因为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不容易想象它们垂直的情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做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更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第一个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活动投影片演示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三、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概念和性质.

    (二)难点

    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疑点

    的性质.

    (四)解决办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尺、量角器、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互相叙述和纠正,教师点拨,练习巩固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明目标

    通过画,使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的概念和第一个性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入课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以练习检测为巩固检查手段,强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右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教师演示:(活动投影片)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如右图).

    学生活动: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板书】2.2

    【教法说明】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

    【板书】1.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里线,它们的支点叫做垂足.

    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投影显示,投影片1)

    (1)“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2)“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3)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教法说明】用活动投影片演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进行定义,并且从演示过程中看到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认识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教师单纯“强调”效果更好.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和水平线.)

    【教法说明】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2.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0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归纳: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域“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右上).

    ②垂直判定:∵∠AOC=90°,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3.的画法及性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直线上一点或者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回答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能画几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通过画图,得的第一条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教法说明】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学生画图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投影显示(投影片2)

    【教法说明】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本组练习态在使学生会用定义判断两直线垂直,并且应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判断它的方法.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组填空题主要是通过变式图形,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垂直,防止思维定式.第1题区别垂直相交和外交。第2题通过计算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第3题是巩固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在前边练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并不难,教师要完全放手,开阔学生思路,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解法,口算、算术解法、列方程等,找一个用方程解决的学生板演,因为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解这类综合性的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发现几何对象在数量上的明显关系及隐含关系并会用代数手段进行计算,另外对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要会紧扣定义判断.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多动手练习画,进一步体会的惟一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扩展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70页习题2.1A组第5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72页B组第5题。

    【教法说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做B组练习,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业答案

    九、板书设计

    热门文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场雪

    Unit2Lookat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相交线、对顶角

    ·角的画法

    ·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

    ·角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下学期射线、线段

    ·直线

    中“课件”

    单元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第一框☆1.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2.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3.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4.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第一课第二框1.☆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2.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3.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4.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倒1)5.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第一课第三框1.☆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2.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3.☆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4.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第一课第四框1.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2.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3.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4.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第二课第二框

    ★1.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6.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第三课第一框

    ★1.什么是挫折?(p33.倒1)

    ★2.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p35.倒1)5.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第三课第二框★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44.1)

    印度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的主要城市。

    5、了解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的人文地理特征。

    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的疆域与现在的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主要的城市。

    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有哪些工业部门?

    2、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

    (提问)谈谈你对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农业分布图)

    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农作物

    分布

    与地形、气候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抗旱能力强,棉花后期生长需更多光照,这些地区光照足,降水较少,地势和缓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较好的低山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提问)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板书)3、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板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123页

    关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其作用。

    2.知道体育锻炼对的影响和有关脱臼及其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在分组观察和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在运动中起杠杆的作用,因此有关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的牢固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获得结构的感性知识,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的牢固性、灵活性是由哪些结构体现?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学习骨连接的知识时,主要让学生弄清楚的结构和功能。谈到骨连接,学生首先反应出来的就是。可以先问问学生,人可以做各种复杂的动作,但人的一块骨能否做出动作呢?人的整体位移和局部的活动都是由不同的骨连接在一起完成的,让学生说说他们最熟悉的动作的完成需要哪些骨的参与(学生说不出具体名称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能知道一个动作的完成要靠不同骨的共同作用)。告诉学生骨和骨组成了骨的连接,其中活动自如的骨连接有一个专用名称那就是。关于的结构,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分组实验,观察猪的,观察时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结构示意图,辨认各部分名称。教师最好出示观察内容的提纲和思考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

    1.用镊子拉一拉囊,体会其坚韧性,思考其作用?

    2.观察相邻两块骨面的形状有何不同?哪是头?哪个是窝?

    3.观察面的颜色与其他部位的骨有何不同?软骨覆盖在面上有何作用?

    4.用手摸一摸腔有什么感觉?这对运动有什么意义?

    这样使观察目的性强,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同时可以启发学生针对面接触的面积是大有利还是小更有利,进而思考面为什么形成头和窝,而不是两个平面或是两个头、两个窝等问题,让学生从的功能上理解其结构组成上的特点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有关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可先让学生活动几个(如肩、腕、指、肘),体验的牢固性和灵活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哪些结构特点体现了牢固性和灵活性。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进行分组实验的学校,教师一定要作好演示实验,并要利用挂图和模型进行讲述。)

    在学生掌握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IV-19,再结合实例简述骨连结的三种形式。

    教学设计示例

    先复习骨的结构和成分,然后提出:骨坚硬、富有弹性、适于运动,但是骨本身不能产生运动,只有在肌肉收缩的牵引下才能产生运动。假如肌肉附着在一块骨上,肌肉收缩能产生运动吗?肌肉只有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形成活动的骨连接,才能产生运动,这种活动的骨连接叫做。

    板书:第三节

    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

    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逐一活动肘、腕、膝等,使学生从外形上认识的多样性、牢固性和灵活性。接着指出为什么如此灵活牢固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出示观察内容的提纲和思考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

    1.对照课本的结构示意图,辨认各部分名称。

    2.用镊子拉一拉囊,体会其坚韧性,思考其作用?

    3.观察相邻两块骨面的形状有何不同?哪是头?哪个是窝?

    4.观察面的颜色与其他部位的骨有何不同?软骨覆盖在面上有何作用?

    5.用手摸一摸腔有什么感觉?这对运动有什么意义?

    讨论:

    1.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2.为什么能够既灵活又牢固?

    学生观察完毕后利用挂图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汇报。

    并总结的结构,边总结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然后引导学生概括的牢固性、灵活性由哪些结构决定的。

    得出:的牢固性是由头、窝的结合,囊的坚韧性是由周围的一些韧带决定的。它的灵活性是由面上光滑的软骨,腔内的滑液,囊和一些韧带有一定的伸展性决定的。

    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在学生了解掌握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是活动的骨连接,其它骨连接与有哪些不同呢?

    板书:二.骨连接的形式

    演示骨连接方式的挂图,指出颅骨之间的连接是不活动的,有利于保护脑;椎骨之间的连接是微活动的,这与脊柱支持等功能有关。不活动连接和半活动连接都不能与的活动相比,因此各种范围大的活动和复杂的动作,都是以为支点进行的。

    引入:如何提高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板书:三.体育锻炼对的影响:

    应指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囊增厚,周围的韧带增粗,肌肉力量加强,这就增强了的牢固性。长期锻炼可使囊和周围的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强,灵活性也增强。教师可举运动员、舞蹈演员等例子说明。

    引入:的牢固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可能使头从窝里脱出来而造成脱臼。

    板书:四.脱臼和脱臼的急救

    脱臼:是指头从窝中脱出来。此时,囊拉紧,如乱活动会加重伤势,应赶快请医生诊治,使复位。

    最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巩固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的教学方案


    刘义庆〖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了(liǎo)不悲笃(dǔ)舆(yú)奔(bēn)丧恸(tòng)亦卒(zú)不调(tiáo)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教学步骤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实词:笃:(病)重;索:要;舆:轿子;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虚词: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2.探究(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3.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第三块:布置作业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直线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的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和相交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某点在上,即“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体会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线段角一、射线线段1.1

    探究新知

    1.的概念

    师: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小学就已经认识了它,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形象的例子吗?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

    师: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但画出的只是的一部分.

    2.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的位置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找一点.然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平面上一条和一个点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师生共同总结:

    (1)点在上,如图,叙述方法:点在上,或经过点.

    (2)点在外,如图,叙述方法:点在外,或不经过点.

    【教法说明】在点和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上和点在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的公理

    实验尝试: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

    体验证实: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

    【教法说明】(1)学生通过实验,对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公理说成是:“经过两点有一条”就是错误的了.(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教师补充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公理的应用,如:木匠怎样在木料上画线;植树时怎样能使树坑排列整齐等等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根据公理,过两点有几条?

    (学生会答出:有且只有一条.)

    师:反过来,两条不同的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不能)

    师:两条不同的不可能同时过两个点,也就是说,两条不同的不能有两个公共点,当然,也不能有更多的公共点.因此,我们得出一个新概念;

    [板书]如果两条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叫相交.

    如图,和相交于点,点是和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3)只用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是否可以?用上的两个点表示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经过点.

    (2)点在外.

    (3)经过点的三条.

    (4)与相交于点.

    (5)经过、、三点,点在点与点之间.

    (6)是外一点,过点有一与相交于点.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1)(2)

    (3)(4)

    (5)

    附答案

    补充:(1)过(点在上).

    (2)点在外(不过点).

    (3)、相交于点.

    (4)过、、三点.

    (5)、、、都过点.

    思考题:课本第16页B组的第2题.

    【运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