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30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
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
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
→
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节课先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并让学生识别入手。待学生识别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A.河蚌的体外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D.在河蚌身体的前端是否有一块肌肉质的、形似斧状的结构?
有观察提纲,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观察完之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填完后的表格是:
河蚌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两片保护
外套膜:作用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③关于常见软体动物部分的教学,可采用观察填表比较的方式进行。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河蚌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两片保护
一片保护
一片支持
外套膜:作用
保护
保护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腹足
腕足
三种动物观察完毕,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④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讨论要有题目,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板书设计
第五章软体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
jk251.coM小编推荐
动物的行为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动物的行为学案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3、通过对动物独特的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物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难点:区别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易错点:动物学习行为。
易混点: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易漏点:动物学习行为。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96页——p98社会行为上面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的学习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呢?哪些是学习行为呢?
(5)、阅读材料中的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6)、在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中的三个问题你能回答吗?赶快回答吧!加油!
2、请同学们阅读p97社会行为——p100完成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2)、特征:群体内有明显_____
成员间有明确_____
群体内有明显_____
(3)、群体信息交流:动物进行分工合作时利用___、___动作、_____传递信息。
(4)意义:利用_____
控制_____
拓展提升:
1、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特征
进化趋势
2、社会行为(1)、特点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
达标检测
1、选择题
(1)、今年的国庆节,王岩同学在青岛的“海底世界”看到海豚的顶球表演,海豚的这种行为属于()a.适应行为b.经验行为c.先天性行为d.学习行为
(2)、除哪种动物外其余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a.蜜蜂b.蚂蚁c.蝗虫d.白蚁
2、非选择题
(1)、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2)、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作用,由______和______获得的。甲:无母的小猫当成自己的雏鸡,对猫无微不至的关怀,你看它像爱护雏鸡那样把小猫掩藏在自己温暖的翅膀下边。这两只小猫也安然地接受母鸡的抚爱,它们把母鸡当作了自己的猫妈妈,并且同它顽皮嬉戏,甚至会亲热地去舐母鸡的羽毛。但是,当小猫长大以后,它们最终会离开这位义母。乙:这是一只失去了雏鸟的美国红雀,它来到养鱼池边,对浮出张口求食的金鱼,立刻塞给它一条捕捉来的昆虫,就如同喂自己的雏鸟一样。就这样,红雀喂金鱼连续了好几个星期。丙: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是拿不到的,于是,它把几个木箱堆叠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这样就可以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了。
请说出以上行为是______先天性行为,______是学习行为。学后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困惑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物的律行为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
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
蝶和蛾昼夜节律实验装置。
教法建议
学生虽然对一般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地理解。因此,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应在课前做些更深入细致地准备。可在学生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一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直观教具,逐步深化,突破难点。
没有到过海边的学生,对海洋的潮汐现象不甚了解,了解潮汐现象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潮汐的规律。因此,学生理解海洋动物的潮汐规律更感困难。这就需要从日、地、月的运行规律讲起,还要涉及到万有引力的常识。学生对潮汐现象及最基本的规律了解后,对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也就容易了解了。潮汐现象不是生物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一般了解便可,不必占用过多时间。
生物钟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是学生感到生疏的内容。在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基础上,说明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由于环境中年、月、日的变化有节律性,生命活动必然也会具有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像钟表一样,按照一定周期重复出现,时间很准确,但也可以延迟或提前,就像钟表一样。生命活动的节律在生物学中称“生物钟”,这只是一种比喻,应该使学生明白,动物的体内存在着类似钟表结构的器官,由它可以调节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还应向学生讲明生物钟在生物界广泛存在,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能反映出来。
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时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捕捉活的蝶和蛾各5只,1只蝶和1只蛾放入一个纸盒中为一组,共5组。讲课时相继打开每个盒盖,蝶应立即飞出,蛾应无活动。以此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蝶类的生活节律是夜伏昼出,蛾是昼伏夜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
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昼夜节律
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
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
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
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
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
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
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
相继打开5个盒盖。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
二、季节节律
以上学习的内容和看到的现象就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
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
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
教师:结合教材说一说大雁一年两次在什么时候迁徙,飞到什么地方,飞去干什么?
学生:每年秋季到来时,大雁便从北方飞向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进行繁殖。
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配、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
三、潮汐节律
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
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
四、生物钟
上面我们讲过的这些动物,它们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为什么在时间上会与环境中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潮涨潮落相呼应呢?公鸡在黎明前啼叫,招潮蟹在涨潮前钻入洞穴,大雁在秋季准时迁徙,旱獭准时进入冬眠。除动物外,许多开花植物也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开花的现象。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着节律性。这种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是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变化的结果。这种节律像是有一个钟表在指示着时间,生物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生物钟。
钟表可以拨快或拨慢,生物钟能不能加以调节呢?生物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蟑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傍晚最活跃。把蟑螂放在实验室特制的箱子里,人为地用灯光把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1周,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活动,这时室外实际是白天,这样等于把蟑螂体内的生物钟拨慢了12小时。这个实验说明,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因素可以影响生物体内生物钟的节律。
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节律行为都是生物钟在起着调节作用,这是动物长期生活在光照、温度或海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这种节律变化的结果。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繁殖和躲避不良的生活条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掌握了动物的节律行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益的动物,限制和防除有害动物。
小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节律行为。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动物表现最多的是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节律行为受生物钟的调节,是动物长期适应自然生活环境的结果。可通过下面两个题目来检查学生的了解程度:
1.什么是昼夜节律行为和季节节律行为,举例说明。
2.招潮蟹每天推迟50分钟出洞寻食和进洞藏匿,这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
土壤里的小动物相关教学方案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难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探究归纳总结蚯蚓适于土壤生活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引导,探究,讨论,概括,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认为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师生的互动学习,这样不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对教师的发展也有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五、说学法
采用引导,探究,讨论,概括,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通过视频的观看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渴望了解蚯蚓的相关知识。
授课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用实验台上准备好的实验器具。完成观察蚯蚓的实验。观察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有什么意义?
2.它的身体组成有什么特点?
3.所有体节的大小、颜色、光滑程度有区别吗?
4.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
5.用放大镜观察身体前端的口和后端的肛门。
6.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背面和腹面?
7.用手来回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明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8.手指沾点水后,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何感觉?为什么?可用放大镜观察。
9.活蚯蚓放在粗糙的草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应注意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体表,为什么?)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再把蚯蚓移到光滑的玻璃板上,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第9题作比较,说明了什么?
10.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思考为什么?
12.用玻璃棒或针等刺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
13.用手电筒照射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蚯蚓有眼睛吗?为什么?
七、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蚯蚓适于土壤生活的主要特点:
1.体形呈长圆柱形,减少钻土的阻力
2.体表有粘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减少钻土时的摩擦力
3.刚毛可协助运动,肌肉的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4.没有眼睛,身体表面有大量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5.神经系统发达,对刺激的反应灵敏而准确,身体后端神经细胞多。
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八、练习
九、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内容梳理相关教学方案
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动物,又有不少探究活动,似乎有些杂乱。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本章内容始终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1)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分别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环境的?
(2)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特征是什么?
(3)环境的变迁对动物的生存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本章各节的核心问题。我们一节一节地看一下。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是探究鱼怎样适应水中生活。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鱼的游泳是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完成的,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推动力,各种鳍的协调配合使身体保持平衡并且控制运动的方向;呼吸是靠鳃来完成的。鳃之所以能完成呼吸功能,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其他与呼吸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陆生动物怎样适应陆地生活。基本思路是通过将陆地环境同水域环境相比较,来分析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再分析动物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例如,陆地气候相对干燥,动物面临着体内水分散失的威胁,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的体表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在对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做了总体分析后,教材又以蚯蚓和兔为代表作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怎样适应空中飞行生活。关于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要求进行较全面的探究。关于昆虫,则重点观察各种形态的翅。
第二个问题涉及动物的许多类群,因此需要弄清重点。重点是了解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表1),这五大动物类群是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
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动物类群主要特征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来源:学|科|网][来
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脊椎动物
鱼类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除上述五个类群外,本章还介绍了不少其他类群的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对这些类群有大致了解即可。
第三个问题包括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第二节中“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两部分内容,在课本中占的分量不重。应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意义。
关于本章内容还应该注意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不要误认为动物可以严格分为水中的、陆上的和空中的三大类,课本中这三节的标题并不是动物类群的名称。第二,这三节标题只是就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所作的大致划分,实际上,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如两栖动物,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则营水陆两栖生活。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关教学方案
第三章第一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二、教学重点:1、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成完整的认识。三、教学难点:细胞的分化。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高楼大厦平地起,其主要构建单位是什么?从而引出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地基、水泥,还有砖头细胞分化成组织动物的生长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受精卵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一样吗?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这多个细胞一开始形态、结构都很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秉承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对于分化和组织的概念要求用笔画好。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种类很多,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学生分辨几种组织是属于哪种?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那么,我们体内的大脑、胃、心脏也是组织吗?器官和组织是由几种组织组成的,所以不是,例如胃是由上皮、神经、结缔、肌肉组织组成。不是,因为含几种组织。不同的细胞形成系统食物进入人体首先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都是器官,那共同完成我们消化这个过程的器官统称为系统。人体还具有八大系统,分别是刚才介绍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总结
一个细胞多个细胞
多个相同细胞组织
几个不同的组织器官
几个不同的器官系统
分裂分化构成构成小结:构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练习: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a、受精卵b、上皮细胞c、肌细胞d、神经细胞2、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的组织是:()a、上皮组织b、肌肉组织c、神经组织d、结缔组织3、组织的形成是:()a、细胞分裂的结果b、细胞生长的结果c、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d、细胞分化的结果4、下列属于组织的是:()a、大脑b、胃c、肾d、血液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细胞永远具有分裂能力b、所有的细胞都不能再分裂了c、有一部分继续分裂d、细胞的功能都是相同的6、组成组织的细胞()a、结构相同,功能不同b、结构功能都不同c、结构不同,功能相同d、结构功能都相同7、下列不属于消化系统的是()a、口b、十二指肠c、肾脏d、肝脏8、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多种多样,它们的形成是通过()a、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c、细胞增殖d、细胞生长课后练习:p651、2、3教学反思: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类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学起来还相当困难。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到整体,其顺序是一级级递进的。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是微观层面上的难点,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则是宏观上的难点。解决第一个难点时,从珠状的受精卵分裂为许多球状细胞开始,引起学生思考: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是一样的吗?引出组成人体的各部分细胞是不相同的。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用先演示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由学生推论其相应的功能,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