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铐的教案。
手铐的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吃饱、晒太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你见过一百多年的老屋吗?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怎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老屋之“老”)今天,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老屋总也不倒的原因吧!
2.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3.教师配乐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三、朗读练习。
1.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暴、壁、晒”。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结构,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写得宽一些,能托住“辟”,与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区分。
“晒”左右结构,左面的“日”字旁千万不要写成“目”字旁。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5)指名朗读,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①“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②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2)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板书设计: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小猫遇到了暴风雨
老母鸡孵小鸡
*好饿助人为乐
手铐的教案 篇2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板书设计
手铐的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使用筷子,激发幼儿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
2、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筷子、盘子、糖、红绿两种颜色的积木若干。
三、活动流程:
感知体验——操作练习。
四、活动过程:
1、感知体验。
教师幼儿在门口老师:"今天,陆老师来做兔妈妈,你们来做我的孩子小兔宝宝好吗?"(好)
兔妈妈带着小兔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歌边跳进教室。兔妈妈:"每个兔宝宝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兔妈妈:"今天我请兔宝宝吃糖。"兔妈妈:"用手拿着吃不卫生,那怎么吃呢?用筷子夹,看看我的宝宝谁会用筷子把糖夹起来。"兔妈妈:"让妈妈先试试看。(妈妈用筷子夹糖)
夹住了,啊呜,啊呜,真好吃。"兔妈妈:"兔宝宝,你们想吃糖吗?"(想)
谁愿意上来夹住糖的。幼儿(兔宝宝)拿筷子讲自己怎么夹。兔妈妈:"原来是把筷子放在这两个手指的中间,把筷子分开,用力一夹,糖就夹起来了。"兔妈妈:"哪个宝宝还想来吃糖的。我们一起看看哪个宝宝的筷子用的好。兔宝宝,记住了只夹一粒糖。"
2、操作练习。
兔妈妈:"我的宝宝真能干,会用筷子夹糖。妈妈昨天不小心把一些豆子混在一起,可怎么办呀兔妈妈:"谁愿意帮助妈妈,先用筷子夹豆子,放在盘子里,端着盘子走到放豆子的篮子跟前,把红豆子和绿豆子分开!"一名幼儿上来示范。拍手鼓励。兔妈妈:"你们都想帮妈妈吗?请你们去夹。"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帮助指导。
3、小结,自然愉快结束。
手铐的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屋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1.读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倒”,注意“倒”与“到”
的区别。
2.观察课本插图,认识“老屋”。
二、学习会认字,掌握读音。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②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2)检查读书情况:
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②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3)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
(1)屏显要求会写的13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2)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3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
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3)学生写字写词: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生字表中列出的本课生字的词语抄写一遍。
三、品读课文,感知故事。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看能了解到什么。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解释“窟窿”(你读懂了“窟窿”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黑窟窿”是怎么回事?)
3.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二)研读二到五自然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老屋正要倒下的时候,小猫请求进入老屋躲避暴风雨,安心睡觉。老屋答应小猫再站一个晚上。)
3.从这部分你体会到什么?(老屋对小猫的关爱。)
(三)研读六到九自然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课文六到九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老屋正要倒下的时候,老母鸡请求进入老屋孵小鸡。老屋答应老母鸡,再站二十一天。)
3.从这部分你体会到什么?(老屋对老母鸡的关爱。)
(四)研读十到十六自然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课文十到十六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老屋正要倒下的时候,小*请求老屋:“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老屋答应*,再站一会儿。)
3.从这部分你体会到什么?(老屋对*的关爱。)
(五)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感情。
1.老屋满足了*的愿望以后应该倒下了吧?(学生自由发言。)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小*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讲故事。)
3.从这部分你体会到什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提示用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来说一说。所有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都源自于一个字,那就是?“爱”。
2.感情朗读: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进行分角色朗读。
3.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结束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是一座善良之屋、仁爱之屋、同情之屋、体贴之屋。让我们向老屋那样伸出双手,奉献爱心,这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手铐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引导幼儿认识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教幼儿初步的保护手的方法。
3、帮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数的概念。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知道手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
用小手制作出各种树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手的图片
2、动物大指偶5个小指偶若干
教学过程:
一、猜猜谁来了?
1、(室内灯熄,只剩投影),你们看看是谁来了?(老师做手影:兔子、鸟、狗等等)
二、认识小手
1、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做的吗?
2、老师:(在手心里画一个妈妈的脸),这是手妈妈,她有几个手指宝宝?
老师小结:他们都很能干,你最喜欢哪个手指宝宝?你用他做什么事?老师:这是大拇指,他可以表扬人。幼儿:我喜欢这个手指(食指),可以指东西。
老师:这是食指,你们会用食指来指东西吗?试试看,门在哪里?(孩子指)
再逐一介绍:中指可以弹琴,小拇指可以和朋友拉拉勾,无名指可以在折纸的时候帮助我们。
老师(小结):手妈妈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五个手指宝宝,它可以帮我们做许多的事。
三、小手的本领
1、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事?幼儿:我的小手会拍球、穿衣服……。
2、除了这些事还会做什么?看看周围有什么东西,你去玩玩。(在各个角落里放有小铃、图书、手帕、充气玩具等物品)。
3、一会儿后,老师引导)你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说清手的动作:如:我的小手在敲小铃、我的小手在叠手帕、我的小手捏捏它就响了等等。
4、老师还知道小手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是它会说话。(招招手)这是什么意思?幼儿:再见或不要。老师:(做“过来”的动作)这是什么意思?幼儿:来来来。
5、我们再让小手做一件新的事情:为大树变树叶(手印画),在草地上种小花(指印画)。
结束部分:小手这么能干,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勤洗手、剪指甲,那我们去洗手吧!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刷牙,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会刷牙,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玩具,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拓展幼儿的经验,在教学法中我运用谈话法和经验感知法,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怎样保护手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玩很多的玩具,会做许多的事情,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整个活动,孩子们不是端坐静听,而是积极动脑思考;老师不是单纯讲述,而是以游戏吸引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发现孩子的收获很大,同时老师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手铐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初步体验预测的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激发兴趣
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朗读。齐读。
摘树叶,巩固本课的生字。
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大概内容。
二、听讲故事,自主学习预测
读第一、二部分,学习根据插图预测
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老屋是什么样的?画出文中描写老屋的句子和词语,细细品读。
谁在向老屋请求?它是怎么说的?应该怎么读?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猫:躲雨)
请学生大胆猜测:老屋会答应吗?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插图,特别是老屋的神情,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它会不会答应呢?
出示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说说你猜测的结果是不是与文中一样?相机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凑”这个动作,再次感受老屋年龄之大,感受老屋的慈祥、和善。
总结: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猜测,是阅读童话故事的好方法。
请学生两人分角色表演课文的第一部分。读前讨论:老屋和小猫的话应该怎么读?(老屋要读出慈祥的语气,小猫要读出请求和真诚的语气。)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读第三部分,学习联系生活预测
老师读第6自然段,学生猜测:老屋这次会倒下吗?“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1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画出来。
学生自由默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这次是谁向老屋求助?理由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老母鸡:孵蛋)
老屋会答应老母鸡的请求吗?请你大胆猜一猜。
手铐的教案 篇7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
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一、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
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
二、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
4、教师小结:
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手铐的教案 篇8
奖项
:教育部全国幼儿社会教案优秀奖学情分析《纲要》中指出,活动的选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促使幼儿发展。小班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奖项:教育部全国幼儿社会教案优秀奖
学情分析
《纲要》中指出,活动的选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促使幼儿发展。小班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进而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让孩子了解自己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是小班活动中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而且在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中,幼儿对自己的小手已有初步的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通过儿歌、游戏、印画等多种形式,认识自己的小手如何能干,进而对自己的小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活动爱上自己的小手,为自己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感到自豪。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自己身体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为自己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感到自豪。
2.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的能力。
3.教幼儿学习用手印画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手印画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一棵树的轮廓图、颜料、《我有一双小小手》录音带。
经验准备:
1.幼儿会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2.请家长与孩子讨论:小手有什么用处?并与孩子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智慧树”节目。
活动过程
1.儿歌表演《我有一双小小手》,激发幼儿对手的兴趣,教师与幼儿一起摇摇手:这是什么呀?
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儿歌表演《我有一双小小手》。
(孩子对儿歌表演特别感兴趣,都很开心地和教师一起动口、动手表演歌曲,他们对手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小朋友们的小手太棒了,表演得真好,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孩子知道“能干”是称赞他们的词语,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们并不是很了解)
教师解释“能干”的含义,并结合班上小朋友的表现情况举例。
(如明明会帮老师发书,真能干。通过举例说明,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希望老师表扬自己能干。
2.谈话“我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激发幼儿对手的探索欲望。
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它们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自由讲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自由谈话热烈、积极: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帮爸爸拿拖鞋,我会帮妈妈扫地……)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部分孩子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小手如何能干,也讲得比较完整:我的小手会做手工,我的小手会画画。部分孩子经过老师、同伴的鼓励,也能较大胆、完整地讲述。个别幼儿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述)
教师小结幼儿的讲述情况。
3.手指游戏:“我的小手变变变”
这一坏节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小手的多变性,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的小手会做许多事情,它还会变魔术呢!
教师示范做手指游戏(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我的小手变变变,变只小鸡叽叽叽。
我的小手变变变,变只小鸭嘎嘎嘎。
(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积极地跟老师学儿歌和动作)
除了变小鸡、小鸭,我们的小手还会变什么呢?(小猫、小狗、小狐狸……)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用小手变“魔术”。(孩子们对此很有兴趣,积极动脑,动手变出了许多小动物:小狗、小兔、鱼……还变出了剪刀、锤子等)
4.用手掌印画:漂亮的智慧树
你们看过“智慧树”吗?那棵智慧树的叶子是用什么做的?(用手做的)
教师出示一棵画有树的轮廓的图和颜料,请幼儿说说怎样添画树叶。(孩子们通过交流,讲了两种印画树叶的方法:用整个手蘸颜料印画,用“智慧树”中讲的树叶的印画方法)
教师示范用手印画树叶。
幼儿印画。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用手印画树叶。
展览智慧树。
手铐的教案 篇9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略
2. 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3. 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