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语文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 语文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发表时间:2022-03-24

    语文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zh)江笔墨(mm)东北角(jiǎoju)

    来历(lli)当(dānɡdnɡ)铺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

    现()约()福()厉()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

    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后感:

    20课《三味书屋》: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JK251.com延伸阅读

    三味书屋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三味书屋》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zhè)江笔墨(mòmù)东北角(jiǎojué)

    来历(lìliè)当(dānɡdànɡ)铺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

    现()约()福()厉()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

    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后感:

    20课《三味书屋》: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四年级上册语文捞铁牛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四年级上册语文《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四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珊迪的同情,教育学生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2、默读课文,以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发生发现,请求乞求两组词,能用猜想、断定、诚恳造句。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对小珊迪神情和言行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小珊迪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2.通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发展的不同地点,给本篇课文分段,从而懂得记事文章分段的不同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师范读引入课题。

    (一)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

    1.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2.他起先干什么到后来又怎么样了?

    3.体会老师是用怎样的语调读完全文的?

    (老师用悲伤、低沉的语调读了一个名叫小珊迪的孩子被迫卖火柴为生,又不幸被马车撞倒,最后悲惨死去的事)

    (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悲惨的故事,板书:15.小珊迪

    二、激发感情。

    (-)请同学自由轻声读全文。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读了这个故事,小珊迪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由此你对小珊迪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珊迪贫苦的样子,小珊迪为了不受饿,乞求我买他的火柴,对弟弟今后生活的关心,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给我,对小珊迪产生了同情、可怜、佩服)

    (二)请同学默读全文。

    把这篇文章分为三段,说说分段依据。

    1.按地点变化(旅馆门前旅馆里珊迪家)

    2.事情发展顺序

    分三段(一)(l-8)(二)(9-11)(三)(12-14)

    (三)学习生字新词。

    纠jiu纠缠小珊迪和我纠缠什么?要我买火柴。

    盒:he是量词合+皿与盘、盆字形上的区别。

    乞:qi乞求乞不要写成气

    猜:cai平舌音

    轧:ya轧死

    ya轧钢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个别、分组、集体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听第一段录音,找出小珊迪几次请求我买火柴,又分别是怎么说的?

    请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

    (二)师生共读,师读同事或我的话,生读小珊迪,体会哪句句子感情最强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第七节中的话感情最强烈。

    从乞求一词看出来。

    区分:

    请求: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乞求:请求给予。

    读第3、7节,要分别说出感情。

    (三)齐读对话部分,从中仍可以体会小珊迪当时的处境吗?

    饥饿极了,为了得到微薄的收入不惜降价立刻卖掉火柴,他实在是太饿了,他需要钱买食物吃。

    (四)小珊迪不仅饥饿,而且很寒冷,从哪句话看出来。

    小珊迪的外貌(穿着、脸、脚)

    在这么一个严寒的日子里,小珊迪又冷又饿乞求过路人买他的火柴,最终他的火柴有人买了吗?

    (五)齐读第8节,思考:

    1.小珊迪换零钱,过了很久还没回来,我开始怎么想?后来又怎么想?

    我开始想可能受骗上当,后来又认为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区分:

    猜想:猜测(可能)

    断定:下结论(肯定)

    2.再默读,猜想与断定两个词语可以交换顺序吗?我后来为什么肯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呢?

    顺序不可交换

    因在后来我想到所以我断定

    出示句子:

    诚恳:真诚而且,恳切。

    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

    (六)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饥寒交迫的小珊迪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珊迪没有把零花钱送回来。

    那么到底是作者的猜想对,还是作者的断定对呢?下一节课再学习!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小珊迪的处境?

    寒冷饥饿

    2.经他再三请求,我才用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小珊迪为什么不把零钱送来呢?我猜想可能上当。但我后来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到底是猜想对呢,还是断定对呢?

    二、学习第二段。

    (一)默读第二段,思考小珊迪为什么没有把零钱送来?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往回跑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是怎么知道的?

    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往回跑时,因为心急,怕我等得不耐烦,跑得快了,被一辆马车撞倒。

    小珊迪让弟弟送零钱来,我是从他

    弟弟的话中知道的。

    (二)板示:这个男孩子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

    问:找了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钱放得很好,正因为贫穷,所以一点点钱都很宝贝。

    (三)读利比的话,体会小珊迪诚实可贵的品质。

    小珊迪饥寒交追,又不幸被马车撞倒,在生命垂危时,仍委托弟弟送还应找的钱,可以看出小珊迪有什么品质?

    有可贵的诚实的品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回的零钱,我才知道他已被马车撞伤了。

    小结:通过第二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珊迪是由于被马车撞伤而延误了送钱的时间,但在他撞伤后坚持让弟弟送回了四便士,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起珊迪的可贵的诚实的品质。

    那么,小珊迪的命运又如何呢?

    四、学习第三段。

    (一)默读第三段,思考小珊迪死前最放不下的是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

    小珊迪死前最放不下的事就是弟弟以后的生活。

    因为他无限深切地关怀弟弟,他俩相依为命。

    (二)自由轻声读小珊迪的话,从中又可以知道小珊迪怎么样?

    很善良

    (三)着重指出一个感叹句,两个问句该怎么读?读出怎样的感情?

    (对弟弟的关心,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是一个多么诚实的孩子,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折磨着他们,如今又要把小珊迪推向死亡的边缘,作者被他们的悲惨遭遇所同情,所以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1.什么叫目不转睛?珊迪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我?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看。

    表现他很惊喜,很感激我。

    2.消失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说明了什么?

    消失,消逝,没有了。

    珊迪死了,眼睛里的亮光消失了。

    3.齐读第14节,仔细琢磨词语,读出感情来。

    指导朗读。

    4.齐读第三段,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怜的珊迪终于死了。我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五、感情朗读揭示中心。

    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六、小结。

    珊迪是个小孩子,诚实善良,却悲惨地死去了,如果珊迪这次未遭车祸死去,那么他的命运,弟弟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组织讨论)

    像珊迪这样的穷苦孤儿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难以生存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憎恨。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八、课外阅读

    板书:15、小珊迪

    饥寒交迫寒冷:又薄又破又红又肿

    饥饿:不惜降价卖火柴

    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

    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

    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20735.html

    【语文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秀模板】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