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19课堂流程预习检测5’→据书书中的图片和课件展示新知5’→阅读书中材料完成教师设立的问题10’→组内讨论达成共识5’→展示答案10’→达标测评5’达标测评a填空1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他竟星光合作用的”车间“应是叶肉细胞‘机器’则是’动力“是。2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充分利用,促进作物进行作用,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有机物,这就需要在种植时做到。b、选择1引起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的增加植物数量的增加c工业生产d土壤中细菌的增加2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b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c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学法指导:以独学、对学、组内互动形式完成任务导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光合作用二、光和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1、普利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2、除水以外,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三、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1、观察书123页演示实验,分析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2、光合作用,除产生氧气外还产生什么物质3、归纳光合作用的公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学案JK251.COM
JK251.com延伸阅读
二氧化碳教案教案模板
课题实验复习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复习重要的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对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扩展,提出物质的净化,除杂以及综合实验装置问题。3.会分析常见的一些综合性实验。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实验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综合实验的分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教学活动
5e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吸引
(engagement)一.复习设疑,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提出问题
补充明晰思考、讨论,动手操作。
多媒体应用
学生实验
探索
(exploration)二.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对物质的除杂,净化的讨论,为综合实验装置的设计做铺垫。
指导学生
补充总结
学生思考,观察多媒体应用
解释
(explanation)三.对以上的例题进行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
补充总结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多媒体应用
加工
(elaboration)四、对例题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深化实验
分析、设计,
多媒体应用
评价
(evaluation)五、学生发言,分析例题的心得,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结分析
多媒体应用六、对整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对实验分析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模板
--思路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力争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统一。基于以上思想设计此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授课人赵军红
学校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重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仪器、药品
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集气瓶、玻璃片、长颈漏斗、水槽、酒精灯、导管、铁架台、注射器、胶塞(单孔、双孔)、点滴板、药匙、较头滴管等仪器;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等药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里放一个鸡蛋。
提供各种仪器和药品,检验生成气体,并为学生提供反应原理。
问:你知道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供多种药品、仪器,鼓励学生缜密思维、大胆尝试、科学总结。
指导学生讨论,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体会。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学生回忆并进行比较。
分工合作,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仪器并进行制取。
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及知识的总结,并写出探究报告。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使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具有评价意识,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教学方案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知道光合作用离不开光。
(3)说出光合作用的“加工厂”是叶绿体。
(4)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能力目标(1)学会有关光合作用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了解科技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探究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盆栽银边天竺葵、小青菜或萝卜。
教学过程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怎样理解“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看书,思考:柳树重量增加的有机物从哪儿来?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系?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老师应提醒学生必须注意的事项。(1)分组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2)分组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将实验现象填写在表中。
(3)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淀粉。
3、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家里种植的花草如长时间放在黑暗中会死去;水稻、小麦等在灌浆时遇上阴雨天会减产;合理密植、间种、套种;韭菜变韭黄等。讨论、思考、回答。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有机物的加工厂在回顾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桌上的银边天竺葵、小青菜,以及一些同学课前的预习等,学生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光合作用位于根茎叶的哪一器官?
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
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
组织分组讨论交流方案,提供材料,并适当指导。选择探究问题,分组讨论并交流方案。
问题光合作用位于根茎叶的哪一个器官?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
假设(略)
探究方法材料盆栽小青菜或萝卜银边天竺葵显微镜、叶片切片有关叶片中色素的种类、作用的资料
预测实验结果(略)
巡视指导。实验、分析资料。
组织交流、讨论。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得出结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含有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绿色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小结与拓展组织阅读、讨论。阅读资料:
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促进高产
合理密植
巩固练习。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会写光合作用的化学式
点拨运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课外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
板书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教学后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本课之初,我首先就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再进一步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兴趣,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
光合作用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2.光合作用的条件。教学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的公式:书本p130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教学反思: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导学案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经典初中教案“光合作用的产物”一探究式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1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给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借助课件或模型、实物,再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分析淀粉、氧气的鉴别方法;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上的应用;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1.2教学重点和难点
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1.3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培养皿,新鲜的金鱼藻、透明的广口瓶、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火柴棍。
2教学策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同学间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与整理。细心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及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
3.2提出问题
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
3.3探究发现
课前准备1:新鲜的金鱼藻(或其他水生绿色植物)放在透明的广口瓶中,按照课本上的装置,放于光下。
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管的管塞,迅速将要熄灭的火柴棍放在管口。①观察现象;②知识的铺垫:氧气有助燃作用;③分析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
课前准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盆栽天竺葵在暗处放一昼夜,选一叶片遮光,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摘下。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遮光,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
(3)为什么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4)为什么水浴加热?
(5)对照:新鲜的叶片、枯叶片、经过遮光处理的叶片、银边天竺葵叶片四种叶片。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产物。
3.4教师总结
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并提供能量。人类提倡植树造林,美化家园。进一步引发思索。绿色植物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益处呢?
3.5知识迁移
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应用于日常生活。玉米地的白化苗成活时间短;卧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早晨起来易头晕的原因。使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4教学自我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氧气和有机物,因此将氧气的鉴别放在淀粉的鉴别前面,更适合学生的思维路线。由于鉴别淀粉的实验设计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从结果入手分析该实验各步骤的原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培养学生进行阶梯式思维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设计较复杂的实验奠定基础。授课后感觉实验结果的设置顺序很重要,应该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加之授课内容较多,应更好地设置问题控制时间,并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吸收作用
第三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提前准备:
1、水稻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盐水、罗卜条
2、放大镜、培养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探究实验中得到答案
发现问题:将萎蔫的黄瓜浸泡在清水中,黄瓜会逐渐变得硬挺;将少量的酱油倒入盛有黄瓜的盘里,盘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黄瓜条逐渐变得软缩。
提出问题:黄瓜的果肉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那么黄瓜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或吸水呢?
作出假设: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设计实验方案:
把萝卜条分别放在不同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选两个学生来做实验的操作人员)
15分钟后观察萝卜条的变化情况。
分析实验现象:
1、浸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得硬挺了,因为吸收了水分。
2、浸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得萎缩了,因为失去了水分。
得出实验结论:
1、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布置下节课的工作:
1、每班选择2位同学参加实验
2、选定5班的准备记录、发言同学
3、指导学生制定表格
4、布置学生在课前要预习
第二课时
观察根毛: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2、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3、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根毛长在根的哪个位置?在根的顶端吗?
(2)根毛的顶端和根尖的顶端哪个细?
(3)你能数出一条须根上所有根毛的数量吗?
4、小结:植物的根具吸水功能,是与根的哪些结构有关?
5、什么叫土壤溶液?
6、根吸水的原理是什么?
7、烧苗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无机盐的吸收:
学生观察展示在桌面的实验品:用清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水稻幼苗,然后思考:
1、描述现在两株幼苗的色泽,以及根系和茎叶的长势。(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详细记录。)
2、为什么两种幼苗的大小会不一样?
3、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分析说明土壤浸出液培养出的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
小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其中需要量较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无土栽培
1、什么叫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
(学生介绍资料)
表达与交流体会:
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了解到-------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