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哲学与人生教案模板十五篇
  • 哲学与人生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5

    哲学与人生教案模板十五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哲学与人生教案”,请您耐心阅读本页的每一个字!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导入新课〉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2】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哲学教学中,引用适宜课程内容的古诗词,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哲理时能细细体味,加以思考。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巧用漫画教学,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漫画、动画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样能给学生提供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有效地占领学生的思维空间,缩短认识理解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矛盾这个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说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甲、乙二人的上与下处于平衡状态,是互相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所以,结论就是“不敢剪”。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剪断绳子后果会怎样?显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会不存在了。通过这幅漫画让学生直接认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巧用案例分析,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3】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行动

    案例: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案例: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学生讨论:(略)

    教师: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案例:“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案例:《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林肯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2:《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案例3: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这三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网 7.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4】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

    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

    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答案:1.C 2.B 3.D 4.A 5.C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5】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1)各组(每组10人)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

    (3)所有组员必须在圈内,身体的任何部分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如有违规接触地面的组员,取消比赛资格;

    (4)行进过程中若风火轮断裂,必须在原地修复,在裁判许可后才可以继续行进。此时队员可以接触地面但不能阻挡他组行进的路线,否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5)出发前,所有风火轮不得超出起点线,以风火轮全部通过终点线为项目截止时间;

    (6)完全服从裁判。

    游戏结束后,返回教室,请各组派代表谈感受。教师引入到第四课课题(或者此游戏在课外活动进行)。

    【哲理启迪感悟】

    1.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

    师:有一首叫《朋友》的歌中唱到:“谁能够划船不用桨,谁能够扬帆没有风向,谁能够离开好朋友,没有感伤??”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交往,都要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无不与他人的交往密切相连。今天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对

    好伙伴、好朋友,她们相互扶持的感人事迹,被拍成了电影《不能没有你》。

    镜头:

    “我们的名字是王峥、周婷婷,分别患有视障、听障,大学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上大学期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困难重重,这时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我们伸出了温暖之手,让我们和大家一样正常学习,并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当时班上就我们两人是残障学生,但我们却能够互补。我们一个成了对方的眼睛,一个成了对方的耳朵,彼此从对方身上找回了失去的另一半世界。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们能和健全人一样学习、一样生活,我们携手组成了“你帮我看、我帮你听”的海伦·凯勒号“联合舰队”。《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我们的故事,使我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好心人纷纷来信,向我们提供了治病的信息,鼓励我们好好学习。”

    如今,正在美国留学的周婷婷再创辉煌,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荣誉称号;大学毕业后,王峥到沈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随后调到省残联工作,短短5年的工作时间,热爱工作的王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省残联最年轻的理事。

    讨论:请结合周婷婷和王铮的事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通过交往,可以获得友谊、支持和理解,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减少孤独和失落感;如果缺少人际交往,没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会增加人的挫折感,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

    展示材料:

    很多人只知道比尔·盖茨是一个电脑天才,引导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交往能力在他成功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比尔·盖茨成功的过程中,他的交往能力起了很大作用。盖茨一共结交了三位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

    第一个关键人物是威尔金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盖茨的母亲与威尔金斯曾经共事过,她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他。当时,年轻的盖茨刚刚从大学里出来,毫不出名,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威尔金斯的重视。但盖茨毫不气馁,他积极热情地向威尔金斯宣讲自己的技术,终于打动了威尔金斯,威尔金斯开始关注起他的计算机技术了。之后,由于威尔金斯努力推荐,年仅20岁的盖茨迈出了他事业发展的第一步——在世界最强的IBM计算机上安装自己的“DOS操作系统”。如果当初盖茨没有得到这一份订单,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可以说,与威尔金斯的交往成为盖茨事业的起点。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艾伦,他是盖茨事业上的合伙人。在微软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盖茨需要一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他很快就发现朋友艾伦是最好的合伙人。艾伦不仅具有与盖茨一样的电脑天赋和扎实的编程能力,性格更加外向的他承担了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使盖茨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发使微软一举成名的“Windows操作系统”。所以,比尔·盖茨是这样评价艾伦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重要的合伙人,没有他,就没有微软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三个关键人物是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尔默。鲍尔默毕业于哈

    佛大学,曾在许多大公司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在一次晚会上盖茨与他相识,随后两人结为好友。这时盖茨急需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于是盛情邀请鲍尔默出任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鲍尔默的努力下,视窗软件如期上市,并且他还在视窗系列软件开发推广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盖茨在事业上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用盖茨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幸运地结交了一些挚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师:三位关键人物在盖茨的成功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感想。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每个人都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心理学家们做过一次调查,发现那些在人生发展中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不仅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他们大都还具有豁达、乐观、有亲和力等积极情绪,容易与别人交往,受到大家的拥戴,善于使用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有的人虽然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往往有着偏执、狭隘、消极、拒绝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不仅很难取得成就,还会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被别人理解,郁郁不得志。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盖茨和他的三位关键人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归纳:(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师:你能否举出一些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

    生: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联系的生态系统,我们生物课上学过生物链。师: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生: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

    师: 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生: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重要的器官出现疾病,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计算机由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等组成,离开其中的一部分,就没法正常运行。

    (教师注意把学生答案归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从方方面面列举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事物,它与周围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的?

    归纳:(2)联系是普遍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师: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归纳: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师: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就等于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 你能否举例说明呢?

    生:略。镜头一: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专家建议,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问):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我们能否改变它? 生:人类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引起了全球变暖。

    师: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个结论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又有什么特点呢?

    (3)联系是客观性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镜头二:

    据不完全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代,我国日食观测记录达1000多次。但由于古人科学认知力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总被误认为不祥之兆。“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充其阳也”,从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古人敲门击鼓祈求太阳快快复圆。上海交大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说,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

    问: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生:电脑算命,幸运数字等等。

    师: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刚才我们分析的那些是人主观臆造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问:事物按照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自在事物先于人类存在,它们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呢?是主观还是客观的?

    展示运动场图片

    问: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参与健身运动,为什么运动赛场的设计东西向跑道短,南北向跑道长呢?

    生:略。

    师: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

    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师:从运动场的设计来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与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归纳:(4)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师: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是怎样坚持联系的客观性的呢?

    生:2011年3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地球气候变化。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是我在网上查阅的图片。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鸟巢、水立方关灯的过程。

    市民在青岛五四广场上摆出一小时“60”分钟的造型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当晚8时,青岛市西起团岛,东至奥帆中心,包括沿海一线在内的市内四区的景观灯全部关闭,为星光“让路”。

    归纳:(5)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

    观随意性。

    师: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关灯、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开车等良好习惯,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问: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归纳:(6)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镜头三:

    财会专业的李明在学校期间,一直努力学习,专业课金老师看他基础知识扎实又踏实肯干,就推荐他到某大型企业的财务部实习。有一天,金老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从这个男生所在的实习单位打来的。电话里,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派李明来呢?”金老师感到很惊讶:“因为他是我们这里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啊!”那位工作人员也很惊讶:“是吗?可是我们一点都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个人很难相处。”

    原来,这个男生虽然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但因为他很少和别人沟通,连与别人相处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在财务部里,大家都期待他

    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出来,和大家一起把报表做好,可是他性格很孤僻,不善于合作,每天一到财务部,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也不和别人说话。大家在一旁看着,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想问他,看到他很专心的样子又不好打扰。一连几天过去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交流,只好给他的老师打电话,要求调换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来实习。

    师:为什么专业成绩突出的李明在实习单位并不顺利呢?请你分析原因并帮他出出主意。

    生:略。

    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

    镜头四:

    小时候的基辛格,并不是一个很擅长与别人相处的人,他总是喜欢一个人拿自己的锡偶玩具士兵做排兵打仗的游戏。母亲觉得他太过孤独了,就指着窗外那些正在一起玩的小伙伴,问他:“孩子,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呢?”小基辛格想了想,指着地上的锡偶玩具,说:“可是,我觉得一个人玩很有意思啊!”母亲想了想,没有再说什么,出了房间,小基辛格又低头一个人玩去了。过了一会,母亲带了五六个孩子回来,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有汽车、马车、大炮,还有舰船……几个孩子把这些玩具摆开,分成两派,玩起了作战游戏。小基辛格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母亲就对那些孩子说:

    “为什么不让小基辛格一起参加呢?”伙伴们毫不犹豫地说:“来吧,欢迎加入!”于是小基辛格拿着自己的锡偶士兵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了伙伴们的行列中。基辛格长大后,先是成为一名国际关系专家,继而又成为美国的国务卿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始终都认为,童年的这次经历对他的改变非常大。正是这次经历使他体验到了与别人相处时的快乐,而长大以后,他也愿意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带给别人!师:请试着分析人际交往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态度去营造人际关系?

    生:略。

    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还要求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消极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系与一般自然物的联系不同,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主动进行选择。人际交往关系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人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交往关系,而是可以能动地选择与什么人交往,不与什么人交往,从而促进和推动自己人生的健康发展。

    【实际体验升华】

    师:我们师生能走到一起,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同学们想过没有,茫茫人海中自己究竟认识多少人?

    统计你认识的同学、老师、亲戚,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如微信、微博、QQ、Email等)可以结识的人数。这就是你的人际网络。

    你还有没有特别想结识但还没有结识的人?怎么才能如愿以偿?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我们用数学方法来验证一下。向你的人际网络发出“我想认识李娜”这个信息,可能覆盖多少人?

    如果你的人际网络是150人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达到的人

    数是150的6次方,等于1***00,即*10的13次方(约亿)。即使消除一些重复的节点,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整个地球人口65亿的若干倍。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是一位专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它对我们从哲学上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什么启发?

    人际交往关系作为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它可以改变、决定身处这种关系中的个人。要认识一个人,只看他的外貌等身体特征是看不出来的,可靠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全面考察他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也就认识了这个人的本质。从普遍联系中考察事物、认识事物,也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请课后选取自己QQ或微信中的3位好友,回顾并简要记录你们之间交往过程的美好点滴,和同学们分享。

    第二课时 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要求。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会共处的关键→尊重差异、尊重别人的做法→学会交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学情简要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辩证法关于

    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认识,为本课时该原理应用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对人际关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初步认识,但对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说出人际和谐的特征;能够识别“益友”和“损友”;能识别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能努力营造人际和谐环境,促进人生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3.运用目标:能使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努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展示各地“邻里节”照片

    小敏是某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擅长做糕点、面点。最近,她们家所在的社区正在举行邻里节。让我们跟着小敏去看看吧。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社会学专家认为,由官方主办的邻里节能够对邻里关系的改善起积极作用,但它更多具有姿态和导向意义,“和谐邻里”的达成,还要靠社区日常多组织活动,靠居民打开“心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本着互谅、互助、互敬、互信的态度,去建构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

    小调查:你熟悉你们家的邻居们吗?你期待怎样的邻里关系?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

    多媒体展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

    师:对于“和”,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请列举出包含有“和”的思想俗语、成语。

    生:略。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和”是中国文化中最

    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差别和分歧”,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谈谈对人际和谐的认识。

    师归纳:(1)和谐不等于不承认差别和分歧,“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现场采访:你认为受欢迎的人包含哪些品质?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现场采访,对象是老师和同学。

    讨论、思考得出人际和谐的特征:(1)平等相处。

    (2)宽松的人际环境。

    (3)相互真诚信任。

    (4)友善与关爱。

    在学生逐步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审视我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不和谐的表现,面对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

    故事展示:微笑的力量

    思考与探究:主人公依靠什么使自己化险为夷?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1)人际和谐是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2)人际和谐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自我完善;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社会能力;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自我价值的实现。

    2.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镜头:废品价格折射经济冷暖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各类废品的回收价格都在下降,废旧金属和塑料等都接近甚至低于历史低位。业内人士认为,废品回收价格的涨跌不仅与上下游的制造业和消费领域紧密相连,从废品回收行业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的好转还有待时日。

    目前国内废纸行业受到“内外夹攻”:一方面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废纸价格持续下降,几乎和国内废纸价格持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品质更好,造纸行业将更多采购国外废纸,挤占了国内废纸的交易份额;国内经济也面临发展困难,不少客户都在减少生产,进一步缩小了需求。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说,废品回收看上去价值不高,但实际上废品价格的涨跌和制造业、消费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和全球期货市场也有直接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

    探究问题:我国居民卖废品和国外经济形势不好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现象说明联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什么事例来印证联系的这一特点?

    生1: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导致购买力下降→出口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原材料生产企业没有了销路,产品大量积压降价抛售→废品处理和回收企业卖不上价只得压价收购→老百姓觉得废品不值得卖当垃圾扔掉。

    师:这位同学运用了相关的经济知识,分析得条理清晰、准确。这说明联系有什么特点呢?

    生2: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联系可以分类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生3:无风不起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都能体现出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特点。

    师: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

    生1: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比如,我们学习要考虑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分析自己各科的优势和不足等。

    生2: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我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还要和其他国家合作应对。

    生3:我们要看到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归纳:(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对事物复杂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抓住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也不要忽视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改造事物。

    3.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镜头:

    有两个男生,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工科院校,而后又同时到一家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其中一个男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毕业时各门课的成绩都在85分以上。到了工作岗位,他加班加点,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单位里的技术骨干。另一个同学成绩一般,业务能力较弱,工作了两年之后,单从业务的角度来讲,要远远逊于他的同学。

    就在这时,单位承接了一个重要任务,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需要有一个能干的组长来带领大家一起工作,学习成绩好的男生一心想竞聘这个项目组长的位置,积极写了自荐信,他自信凭着自己的技术,一定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然而,当最后的任命传达下来的时候,却让这个男生失望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新任命的组长却是他的同学!这个男生感到受了伤害。晚上,他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翻来覆去睡不着:“我

    有哪里做得不对呢?”

    为什么上级最终没有任命这个男生做组长呢?答案就是这个男生的合作能力很差。他虽然技术出众,是业务上的骨干,但他的性格太好强、自负,和别人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想着压人一头。同事们一起搞设计,他总觉得自己做的就是最好的,不爱和别人交流,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一提出意见,他就不高兴,使脸色给他们看。同事们都觉得他很有才干,就是太喜欢单打独斗了,是个钻研的好料子,但不适合做领导工作。而他的同学却正好相反,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能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愿意与别人合作,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和大家打成一片,很受欢迎,虽然业务能力弱一些,但组织管理能力却很强。上级考虑到要管理这样大的项目,一个合作、沟通能力太差的人可能不适合,于是就指派了他的同学。

    讨论:从联系复杂多样性的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生:略。

    活动:走出孤独,主动交往,点滴回忆

    刚进入我们这所学校时,你觉得孤独吗?你是怎样走出这种状态的? 生:略。

    师归纳:只有主动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活动:出谋划策

    联系本人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矛盾和困惑,对于矛盾你是如何解决的?对于困惑,请其他同学出谋划策,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知道要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共事的道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活动:播放歌曲——许志安的《真心朋友》

    思考:在你的人生中,你需要并拥有这样的真心朋友吗?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

    生:略。

    师: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找到自己的真心朋友、一辈子的朋友,获得快乐人生。

    名人名言展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单独一个人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和谐是我们人生幸福和快乐的重要保证。就像雨果所讲的:“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幸福的人生。【实践体验升华】

    请以小组为单位,为学校或所在社区设计一期人际和谐的宣传展板。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6】

    基本课型:学生演讲——主题讨论——总结

    前置作业:以“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真实,表达清晰,字数不限。教师阅后分别评分,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备用,以便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重复太多和遗漏。(此前置作业在第三课上完后即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学生演讲,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学生自愿演讲,演讲学生先把自己演讲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开始演讲,是否脱稿不作要求。

    2.指定演讲,教师指定自愿演讲过程中未出现的某些类型的学生上台演讲。

    3.自由演讲,经过前两步,此时气氛应该比较热烈,如有时间可给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二环节: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先写出而且大家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每位组员可以得一个“优”。

    这个环节有利于缓解刚才的紧张情绪

    第三环节:总结:根据刚才讨论得出的人际交往中的忌讳,让学生总结出人际交往中的四大原则,可谓水到渠成,又不会太唐突,太生硬。

    利益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如何看待“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观点。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学生的演讲要提前一周布置撰写演讲稿,一定要先交给老师阅读批改归类。

    指定学生演讲之前可以先私下与学生沟通,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才不会慌。

    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课本里有答案。很多小组会直接写四大原则的反义词,教师可以在最后再添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贪婪、小气、奸诈、尖刻、阴郁、自大、暴躁等)。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整节课学生七上八下地往讲台赶,演讲——讨论——书写——这些中职生最喜欢做的事,在这节课中全部贯穿其中。整节课全部内容没有偏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所以,效果良好。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8】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课;积极参与

    职业中专的德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德育课太难上了,学生上课不听讲,乱讲话,玩手机游戏,看电子书,简直无视老师的存在。有的老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持纪律,有的老师听之任之,自己讲自己的,只求下课铃一响。这样的现状既达不到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也是一种煎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因此,改变这一现状最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到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课堂中来呢?

    一、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换位思考,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思路,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属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态度消极。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教案,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学生生活实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交流空间。只有合乎生情的教学设计才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生情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案”,从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流程和师生活动。笔者在今年高二年级讲授《哲学与人生》第一课《世界是物质的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针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原理,笔者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把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讲授给学生?从哲学小故事中笔者得到灵感,准备了很多的树叶。上课时学生看到教师带来的树叶,都很疑惑,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笔者连续抛出两个问题:(1)在所有的树叶中你们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吗?(2)你们能找到两片彼此完全不相同的树叶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1)不仅树叶,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2)世界上没有完全不相同的事物,总会有相同的地方,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学生很有兴致地观察,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哲学中抽象的难点就这样在学生的活动中解决了。笔者认为,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教案,那这节课肯定是失败的。

    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而我们的职中生往往乐于求新求异,他们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的学生都要开阔。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过多强调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其结果必然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使学生信服,更无法使学生践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大书,引领学生学会了解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生日常生活素材中的典型事例,处处都激励学生去探讨知识。如,日常生活中,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如何纠正?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有哪些是从众消费、攀比消费、求异消费等?同一种月饼,为什么临近中秋节时会比中秋节后贵?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观察、探索,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体现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参与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与此相背离,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自学自讲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所谓自学自讲,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来讲解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换位置,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变学生台下被动地听为台上主动地讲,教师则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二是练口才,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提能力,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还将讨论教学法引入课堂。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亦可以是辩论式讨论。积极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步明确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主体意识。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9】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得出以下结论:

    1、2、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如: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

    1、客观实际:流动什么?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钱。

    2、主观: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

    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第7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1、2、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基本不用了。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10页“胡适”的故事,说明:1、2、3、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兴趣 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故事:一个以色列人与一个美国人在一艘船上相遇。午餐时间,他们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结果发现一个快餐车旁围着好多人,生意不错。以色列人说:“如果让我们来做快餐生意,也许可以发大财。”美国人说:“嗯,主意不错,但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兴隆,何不再考虑考虑呢!”。告别后,以色列人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投资快餐店,经过8年的奋斗,建立了很多连锁店,也买了一艘游艇。有一天他驾着游艇,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远处走过来,近了才发现他就是原来有船上相识的美国人。他问美国人:“8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美国人颓废地说:“8年来,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才是我最合适从事的职业呢?”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后,却犹豫不决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练习册P4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0】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执教人:株洲市工业学校 曹学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对待人生。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4个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远比一些跑得快的人生重要。如何理解选择呢?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是人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大师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有选择。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学生讨论分析

    教材p2,“小赵开服装店失望却从事农机维修成功,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懂得“人生必须要经由选择”的道理,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客观实际”。

    (二)、讲授新课: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事例

    例1: p3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给人治病的故事。问题:为什么的头痛病却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2: p4“存奶请客”。问题:何因反而挤不出奶?

    2、着重把握四个知识点  客观实际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 客观规律

    3、难点问题提示

    物质和意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规律。

    4、得出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要的条件(或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要求)

    2、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讨论分析相关事例。

    1、p5写作失败书法却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2、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脑袋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这一故事中要求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2、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 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同样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实际);

     人生的实际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p6孔子言)。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该内容以自学为主,教师通过以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 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即: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意义所在:  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提示了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如:p9 “残奥冠军侯斌”;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 总有一条适合个人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该内容由学生自学)

    (三)、板书安排: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实际的含义?举例说明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 要做到主观符客观;

     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的客观实际的主要包括方面。 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条件;  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人生选择的含义:p6——7

    2、人生选择的重要哲学原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人生的多样性、可能性、现实性;

    4、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慎重选择。

    (四)、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五)、课后作业:

    1、依据人生选择的有关道理,分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2、学习指导p6第3题。

    (六)、教后感:(待补)

    2012-2-10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1】

    一、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讲出哲学这种爱智慧的寻本探源、认识自我的智慧,现行的哲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追问的哲学思维,也没有闪烁出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新课改后的哲学课教育教学显然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课堂上的上座率、抬头率、点头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是就教学具体过程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概念、原理加例子的讲授方法,概念和原理介绍完后,就直接将形下的具体事例举出来说明概念、原理,并没有让学生贯通出形下的事例与形上的哲学的关系,从形下的事例中洞悉形上的哲学,填鸭式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为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时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学现状缺乏对哲学本真意义的探究,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哲学、喜欢哲学、形成哲学的思维。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在目前的公共课教学中,混淆了一些问题,开篇讲绪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讲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学生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哲学,造成思维体系上的混乱,使学生误认为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造成了对哲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禁锢着目前的哲学教学,哲学依据是被砍成几大块,物质性、意识性、运动、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而不是从整体上、全面的、有机的把握整个哲学体系。对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仍旧是停留于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仍旧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没有讲出大学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通过哲学的理论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先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潮流,而作为公共课的哲学教学,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讲解就异化为一种强行灌输而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学的马克思哲学课程失去了做为哲学所应具有的当代性,失去了哲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

    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教学,目前的讲授并没有把马克思哲学还原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更没有达到中哲西哲和马哲的对比融合。而是单独把马克思哲学从哲学发展史中拽出来进行孤立的讲解,这样既没有还原马克思哲学的西哲背景,也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05方案以来,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加入社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形式教学等等,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改变讲多于思的现状,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没有培养出学生对哲学体悟的能力和自我提炼的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并没从形下的具体事例中去体悟形上的哲学,也没让学生体悟出形上的哲学与形下的案例中的关系,仅仅只是让学生讨论出案例所说明的马克思哲学的那个原理和方法论意义。这种案例的教学,就割裂了生活与哲学的联系,割裂了哲学的本真涵义,并没有为学生真正的树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而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如何树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学讲究的是体悟,更多的时候这种体悟远远重于讲解,体悟所需的时间和氛围就远远重于讲授,而目前的马克思哲学教育和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更别提学生自主的体悟哲学。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点正是目前马克思哲学教学中的最重要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经验

    尽管目前的高等院校哲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概括如下: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3】

    一、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1、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哲学观点的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案例分析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寓言《钉子》:“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哲学理论,加深了学生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揭示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非具体的科学知识。这些理论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树立科学的“三观”,形成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现实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自我研究,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一框时可用视频的形式模拟案例《秘密武器》:公元前214年,古罗马和古希腊之间发生一场战争。罗马舰队气势汹汹杀向希腊的港口。大风吹着船帆使舰队全速前进。奇怪的是希腊看上去毫无防备,港口上只有妇女和老人。罗马人逼近港口,以为胜利在望。这时候,只见一位老人一声令下,妇女们都举起手,顿时万道金光射向罗马舰队,船帆先着火,刚才还在帮助罗马舰队前进的大风现在帮起希腊人烧船,罗马舰队很快全军覆没,可怜的是罗马将士至死也不明白希腊人究竟用什么秘密武器取得了胜利。通过本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案例分析法则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应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如在讲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框时,可应用《马谡失街亭》一例: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到了祁山,因司马懿引兵出关迎战,诸葛亮便命参军马谡率重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甘当斩首。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既不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他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到山上屯兵。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结果被魏兵杀得大败,街亭失守,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斩首。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作教条,而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确定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案例。

    1、确定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分析法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所以,选好适用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

    (1)典型性。选择案例过程中,要选取那些典型性强,有思想深度的材料,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客观上不允许教师罗列过多、多长的材料,而且有的材料已被反复运用,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时效性。如果选用内容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的案例,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课堂教学应不断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如讲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框可用我奥运健儿在雅典为国争光的案例;讲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框时可运用钟南山院士英勇抗击非典的事例。

    (3)真实性。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解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具体、真实、可信度高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思想上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讲“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框时可结合上海市民发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大力支持、参与世博会建设准备工作的事例。

    2、讨论案例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只要是你说得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表达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现。对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错误的实质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明确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3、评价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4】

    读了此书籍,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籍,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5】

    基本课型:师生游戏——辨析题——总结

    前置作业:师生猜成语游戏(具体见下面——可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

    师生猜成语游戏

    为了说明事物之间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各大组各派一位代表在黑板写两个成语,并编好序号,从。学生们会大吃一惊。教师再把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并请出也能按顺序记住黑板上成语的一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所说的原则进行猜成语游戏。

    这个游戏将花去。

    估计学生不可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出来,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环节:

    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修改这句话)。

    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熟悉的情况下,一接触到“普遍”两个字,就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对上述这句话很难修改,偶尔有个别人上去修改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可以用黑板擦擦去他们的答案,等到大家都一片茫然的时候,再公开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是客观的 ,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胡乱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我们要批判的。)

    第三环节:

    学生总结:

    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学生能总结多少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多少,并通过师生的辨析去伪存真)。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教师猜成语时要督促学生赶快上黑板写成语,而且写出的成语越难越好。老师可以在学生写的时候边看边思考,等到学生写完了,再过一两分钟准备,就基本可以记下来了。老师万一中途记不下来,不要重新看一遍,要继续猜。学生猜成语一般成功率也很高,但很多人是凭机械记忆而记下来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介绍记忆的方法,同时指出机械记忆是没能保持长久的,还是老师这种有联系的记忆才能长久,当然,联系到的事件应该是对自己来说很特别的。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游戏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本枯燥的内容出现得很少,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成为本课的.主题,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机械灌输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部分好学的学生课后再去翻课本,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课本的理论。

    【哲学与人生教案模板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