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哲学与人生课件分享
  • 哲学与人生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31

    哲学与人生课件分享。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所要的“哲学与人生课件”。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课件的准备,是新老师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启迪和帮助可供借鉴和参考!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1】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执教人:株洲市工业学校 曹学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对待人生。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4个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远比一些跑得快的人生重要。如何理解选择呢?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是人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大师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有选择。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学生讨论分析

    教材p2,“小赵开服装店失望却从事农机维修成功,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懂得“人生必须要经由选择”的道理,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客观实际”。

    (二)、讲授新课: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事例

    例1: p3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给人治病的故事。问题:为什么的头痛病却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2: p4“存奶请客”。问题:何因反而挤不出奶?

    2、着重把握四个知识点  客观实际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 客观规律

    3、难点问题提示

    物质和意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规律。

    4、得出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要的条件(或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要求)

    2、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讨论分析相关事例。

    1、p5写作失败书法却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2、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脑袋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这一故事中要求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2、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 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同样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实际);

     人生的实际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p6孔子言)。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该内容以自学为主,教师通过以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 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即: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意义所在:  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提示了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如:p9 “残奥冠军侯斌”;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 总有一条适合个人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该内容由学生自学)

    (三)、板书安排: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实际的含义?举例说明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 要做到主观符客观;

     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的客观实际的主要包括方面。 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条件;  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人生选择的含义:p6——7

    2、人生选择的重要哲学原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人生的多样性、可能性、现实性;

    4、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慎重选择。

    (四)、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五)、课后作业:

    1、依据人生选择的有关道理,分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2、学习指导p6第3题。

    (六)、教后感:(待补)

    2012-2-10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2】

    基本课型:学生演讲——主题讨论——总结

    前置作业:以“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真实,表达清晰,字数不限。教师阅后分别评分,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备用,以便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重复太多和遗漏。(此前置作业在第三课上完后即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学生演讲,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学生自愿演讲,演讲学生先把自己演讲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开始演讲,是否脱稿不作要求。

    2.指定演讲,教师指定自愿演讲过程中未出现的某些类型的学生上台演讲。

    3.自由演讲,经过前两步,此时气氛应该比较热烈,如有时间可给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二环节: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先写出而且大家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每位组员可以得一个“优”。

    这个环节有利于缓解刚才的紧张情绪

    第三环节:总结:根据刚才讨论得出的人际交往中的忌讳,让学生总结出人际交往中的四大原则,可谓水到渠成,又不会太唐突,太生硬。

    利益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如何看待“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观点。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学生的演讲要提前一周布置撰写演讲稿,一定要先交给老师阅读批改归类。

    指定学生演讲之前可以先私下与学生沟通,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才不会慌。

    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课本里有答案。很多小组会直接写四大原则的反义词,教师可以在最后再添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贪婪、小气、奸诈、尖刻、阴郁、自大、暴躁等)。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整节课学生七上八下地往讲台赶,演讲——讨论——书写——这些中职生最喜欢做的事,在这节课中全部贯穿其中。整节课全部内容没有偏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所以,效果良好。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3】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哲学教学中,引用适宜课程内容的古诗词,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哲理时能细细体味,加以思考。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巧用漫画教学,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漫画、动画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样能给学生提供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有效地占领学生的思维空间,缩短认识理解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矛盾这个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说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甲、乙二人的上与下处于平衡状态,是互相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所以,结论就是“不敢剪”。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剪断绳子后果会怎样?显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会不存在了。通过这幅漫画让学生直接认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巧用案例分析,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5】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 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从一个国家来说,还要立法保护婴儿,保护未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_举出名人警句引发学生思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美国黑人作家格亚·安吉罗小时因家境贫困,父母外出寻找工作,3岁时被送到祖母家,后靠乞讨度日。她自幼好学,梦想成为作家。她参加国内反种族斗争,她亲眼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西部的生活情形,她当过汽车售票员,到夜总会唱过歌,远足非洲,加入哈莱姆作家社团,先后写了自传体小说和一系列诗作,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她被邀请为威克-福利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总统就职典礼时请她朗读诗作,她主持过美国儿童歌节目“芝麻街”,成为年轻人敬重、羡慕和效仿的偶像。她曾经说过,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他必须有不可战胜的勇气。

    综合上述材料,试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教师:(小结)“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应怎么办呢?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 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 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教师:(小结)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刘亦婷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议一议:漫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说:“机遇总是擦肩而过。”我们应怎么正确对待机遇?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搜集整理: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之所以创造出奇迹,也是与逆境抗争的结果。例如: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

    (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组可分别展示课件)

    议一议:你认为中职生在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1)压力有害无益,好事不会有压力,你同意么?拜访两位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访问, 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开心和感到压力的事情?

    (2)面对逆境你的处理步骤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6】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者哲学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8.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两个总特征。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8.对立性和统一性(或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

    2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

    24.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5.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7】

    一、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讲出哲学这种爱智慧的寻本探源、认识自我的智慧,现行的哲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追问的哲学思维,也没有闪烁出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新课改后的哲学课教育教学显然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课堂上的上座率、抬头率、点头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是就教学具体过程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概念、原理加例子的讲授方法,概念和原理介绍完后,就直接将形下的具体事例举出来说明概念、原理,并没有让学生贯通出形下的事例与形上的哲学的关系,从形下的事例中洞悉形上的哲学,填鸭式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为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时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学现状缺乏对哲学本真意义的探究,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哲学、喜欢哲学、形成哲学的思维。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在目前的公共课教学中,混淆了一些问题,开篇讲绪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讲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学生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哲学,造成思维体系上的混乱,使学生误认为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造成了对哲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禁锢着目前的哲学教学,哲学依据是被砍成几大块,物质性、意识性、运动、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而不是从整体上、全面的、有机的把握整个哲学体系。对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仍旧是停留于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仍旧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没有讲出大学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通过哲学的理论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先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潮流,而作为公共课的哲学教学,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讲解就异化为一种强行灌输而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学的马克思哲学课程失去了做为哲学所应具有的当代性,失去了哲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

    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教学,目前的讲授并没有把马克思哲学还原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更没有达到中哲西哲和马哲的对比融合。而是单独把马克思哲学从哲学发展史中拽出来进行孤立的讲解,这样既没有还原马克思哲学的西哲背景,也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05方案以来,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加入社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形式教学等等,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改变讲多于思的现状,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没有培养出学生对哲学体悟的能力和自我提炼的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并没从形下的具体事例中去体悟形上的哲学,也没让学生体悟出形上的哲学与形下的案例中的关系,仅仅只是让学生讨论出案例所说明的马克思哲学的那个原理和方法论意义。这种案例的教学,就割裂了生活与哲学的联系,割裂了哲学的本真涵义,并没有为学生真正的树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而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如何树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学讲究的是体悟,更多的时候这种体悟远远重于讲解,体悟所需的时间和氛围就远远重于讲授,而目前的马克思哲学教育和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更别提学生自主的体悟哲学。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点正是目前马克思哲学教学中的最重要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经验

    尽管目前的高等院校哲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概括如下: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9】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 教学探析 课程特点

    进行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探究,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对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对中职生的成长来说,他们有很多人生的困惑需要解决。在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的人生具有统领作用。一个人拥有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秀的心理素质。用哲学点亮学生的人生,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能更好地提高中职生人生发展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引导中职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

    “哲学与人生”课程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化了德育课特点,既学哲学又用哲学。

    课程将哲学知识与人生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发挥哲学的指导性,用哲学指导人生;将人生问题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用人生体验哲学,用智慧感悟人生。将学哲学和用哲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感染、引导和鼓舞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

    (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设置了二个重点,一是哲学基本观点的重点,二是人生问题的重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难点主要是哲学与人生的结合。一是如何从人生的具体问题中提升出哲学问题,二是如何以哲学的观点来感悟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内容的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两条线:即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生问题。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第一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问题的主线是走好人生路。第二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态度。第三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实践。每个单元分为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按照两条线。

    三、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整体设计思路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知、信、用相统一,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的素养,又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即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基本线索来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施两条主线内容的教学中,讲哲学知识,要注意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为目的,把握重点 ;讲人生问题,要注意哲学知识的运用,把握人生问题中的哲学意义 。实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的结合。

    (二)教学创新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内容设计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为学生而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精炼化、生活化和生动化。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教学方法提倡讨论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基本环节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应该是直通学生心灵的教育:应以生动案例内化于心;以多样形式体验于心;巧设情境感染于心。最终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教会学生做人。

    “哲学与人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是以大量的来源真实的案例供给学生分析探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导入、理解分析、实践等教学的基本环节。

    导入环节:案例+问题。选取案例导入或者情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情趣 ,把学生融入其中、营造和谐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营造语言情境,感染其心灵;精心设计问题,具有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理解分析认环节:案例+体验。包括认知理解、问题分析和讨论。以案例理解基本观点,用基本观点分析案例 ,提出问题讨论,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应用)。

    实践环节:活动+方法。设计学而思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思考、讨论探究,老师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进而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生课件【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案 设计

    一、活动概况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全省中学语文教育水平,推进我省语文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贵州省首届中学语文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通知》(黔教办基〔2007〕273号)文件,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省教科所承办了“首届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本次活动,全省六个市、州、地共有参赛作品1537篇。所有参赛作品按初、高中分组,经过专家认真的初选和终选,最终总共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80名。分析本次参赛教案的情况,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所涉教学题材广泛,有的教案是以某一具体文学作品为中心设计的,也有的是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等为中心设计的。二是内容丰富,在参评教案中,以文学作品教学类的为例,就涉及了古今中外各类体裁的文章。三是深入程度高,上述每个地区除了市、县一级的学校外,基本上都有来自乡镇中学的教师参加,初中组还有不少村中学教师参赛。四是参赛教师人数多,年龄层次分布合理。以此次参评教案作为样本,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我省中学语文教师教案设计和制作的实际状况。

    阅读与分析所有参评作品,结果表明,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省语文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参评的教案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课改的意识,例如:在教案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意识、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引入“多元解读”的思想、注意课后作业的开放性等,体现出我省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不少参评教案中存在的诸如没有或不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很好地体现“师生间的对话”精神之类的问题。

    二、分析认识

    在经过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影响之后,我们知道,今天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再是权威的教育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具有民主意识、尊重学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独立赏析、理解、思考活动中的点拨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是能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人……长期以来,教案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因此成为语文教育活动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心,甚至是不少学校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一个标准。究竟该如何认识教案呢?结合对本次参评作品的阅读和评选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

    1.一个教师能不能上好课,关键在于是否备好课,而不是教案写得好不好,教案不能等同于备课。但是,设计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意义,认真地设计教案,是语文教师专业技能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它反映了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能是多角度、多视野的,记录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搜集、整理和选择有关的教学资料,扩展教师的视野,发展教师的思维,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及继续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它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如何展开的构思,以文本的形式表现这种构思,使之成为教师业务工作中的“备忘录”,可以较好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提高教师工作的理性程度,使之更加专业化。今天,有人提出“零教案”的构想,不少教师以此为据,否认教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不理智的,同时也不符合“零教案”的初衷,需要指出的是,“零教案”不等于“无教案”,而是更多地强调“心案”,强调“胸有成竹”式的“腹案”――内在准备。总的来说,无论是“纸案”还是“心案”,倡导者无疑是重视课前的准备的,而“教案”作为这种准备的重要体现,也无疑是有益于教学的。

    2.“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和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订的施教方案,犹如演出的剧本、建筑的设计蓝图,它是教师备课后形成的书面结果,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这种定义,在语文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长期以来,这种对教案的认识也普遍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本次参评的教案,也有很多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设计。分析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首先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教学流程,比较突出教师主动、强调教师主体;其次,从“演出的剧本”这一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教学活动“演出性”的客观认识,而忽略了对课堂教学“真实性”的思考;而“建筑的设计蓝图”、“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的说法,则过分突出了教师及教案的权威性。阅读这一类教案,总的印象是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设计紧凑,教师的“导演”意识较强,但却很少看到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见解或者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的余地,大部分设计往往会具有“剧本”的某些特性,除“真实感”、“现场感”不足之外,还表现出教案对教学活动的干预,体现出较强的指令性和规定性,教学过程相对僵硬,课堂教学的张力也因此而受限。这样的教学设计,明显表现出受前苏联影响下的指令性课程范示的某些局限,同时还透露出高考指挥棒、唯科学主义、名师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对话”等这些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其中常常受到忽视或得不到良好的体现,学习主体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过程原本的动态性,教学活动原有的生成性,教学流程中参差错落的互动感等都不能得到较好的表现。

    三、对策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制作教案时应该重视如下一些问题:

    1.教案的制作,不应该是某一个教学内容即将开始前的临时产品,也不应该随着某一个教学内容的结束而终止。教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多维解读,集中思考,在多次的教学经历中反复实践,它不会一次成型,它是教师不断审视、反思的结果,甚至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各种对话的集中体现,因此,这个制作过程,就不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本次参评的作品中,教案《设置情景,活化课堂》记录了一堂写作课的教学流程,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细节,学会观察细节,描写细节。从形式上看,这份教案没有按照“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这样的格式来设计,它更像是一份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实质上,教师正是打破了传统教案的固定模式,认真思考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一个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急需掌握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何抓住细节、感受细节并进行细节描写,精心设置课堂情境,巧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师生、生生间的多维对话中自然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对该次教学的反思也颇具特色,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不被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编写”束缚,而是针对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反复求索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来制作,集中展现教师的语文素养、职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2.教案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和特色。传统的教案,要求步骤完整,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格式规范等,几乎成了固定的套路,在我们努力寻找所谓的“规范”与“标准”的时候,教案的设计也在不觉中走进模式化的怪圈,于是照抄教参、抄袭教案、网上下载等行为也就不以为怪了。然而我们都知道,真正名家名师的课堂和教案都是无法复制和抄袭的,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各个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决定了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我们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同时,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是各个不同的生命存在,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有益个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备写教案的时候,还需要“备”不同的学生。尤其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提供给我们的开放的文本结构,那么作为教师,作为个性的尊重者、引导者,我们需要个性风采,包括独特的上课风格、自己的立场观点、自己的审美品位、自己的文化关注等。我们完全有理由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地鉴赏与判断,放飞自己的思维,让教师的个性风采会感染学生,身体力行地给学生做培养独立人格的示范。《马的世界》,以“马”为中心设计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初看教案,给人以内容繁杂之嫌,仔细研读,作者其实匠心独运。该设计不受教材编排、教学计划等的限制,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总揽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剪裁,对课外教学资源适度开发引进,使学生在学习“马”这一具体事物、如何以“马”为中心话题进行口语交际的同时,还鉴赏了作为生物原型的马、诗歌中的马、说明文体中的马、散文家笔下的马……设计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又增强了语文课与人类文化、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我们说,这样的制作与设计,就是融合了教师各种素养、充满教师个性特点和个人风格的劳动。

    3.不过分强调教案“教”的功能,注意“教案”与“学案”间的结合,真正体现“对话”的精神。上文提到,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教案”,主要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构思,一般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教学流程。可以说,这样的教案,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内容、看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法,这就难免会有“教师中心”的偏颇。那么任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等,完全地由设计“教案”转为设计“学案”又是否可行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曾说:“为了儿童去牺牲成人或为了成人去牺牲儿童,其错误是相同的。”20世纪后半期,自从后现代主义以“一种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去看待教育问题以来,后现代主义教育提出了教育领域“去中心”的主张,建议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中心主义,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所谓的“中心”,师生之间不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师生合作、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对话关系。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对话,而对话追求的应该是相互理解,据此,在制作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预期,自觉考虑“学案”的因素,科学地结合二者,使师生间的对话不是简单的教学信息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而变成思想与情感的沟通,精神的交流,灵魂的对话。获奖作品《我与地坛》讲究问题的设计、注重探讨的过程,纵观其教学流程,能感受到不同层次间的对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师生间对话关系的探索。《南州六月荔枝丹》则注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教案结构简洁、用语精炼,读来倒更像一篇“学案”。

    4.要注意适度地“留白”。有的教案设计看似精湛严谨,但总容易给人留下“剧本”的印象,表现出设计者过于强烈的预期性、干预性和指导性,这就类似于家装中为了照顾功能的全面而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空间。教师“导演”意识的作用,教案的“干预”和“指导”常常会影响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将师生的思维与活动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相对狭隘的领域,对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突发性”准备不足,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精神交流的机会。大家知道,今天,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或者给学生一个怎样完美的结论,而是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发现意识、问题意识等,所以说:在设计中适当地“留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感悟空间,自学空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不断地超越自我是大有益处的。

    总的来说,透过对本次参评教案的阅读,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在贵州所取得的成绩――教师教学理念发生的变化、一线教师的积极创新、教师的工作热情等,同时也注意到我们在课程建设理念、教学价值认识等方面尚存的局限。从当前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来看,语文教案设计,只有走出“蓝图”的时代,依据真实的课堂,结合课改精神,加强设计者自身理论修养及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项目基金:贵州省首届中学语文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潘涌:《指令性课程范式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新精神的解放》,《教育科学研究》,2002.12。

    [3]布鲁纳、伟俊、钟会译:《杜威教育哲学之我见》,《教育研究》,1985.4。

    [4]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

    [5]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哲学与人生课件分享】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