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系列(11篇)
  •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发表时间:2024-04-13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系列(11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高中教案模板物理系列(11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1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数学教案-函数的图象。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 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第三步 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的图象。图13-24

    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象:

    它们的图象分别是图13-25中的(1)(2)(3),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函数的图象》。

    例2 某化工厂1月到12月生产某种产品的统计资料如下: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月份数作为点的横坐标,以该月的产值作为点的纵坐标画邮对应的点。把12个点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2)按照月份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两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解读图象:从图说出几月到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3)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 ,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2,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A)(a),(b),(c) (B)(b),(c),(d) (C)(b),(c),(e) (D)(b),(d),(e)

    2.函数y=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2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4、知道燃料的热值重点难点: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internal

    energ):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_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⑴克服摩擦做功:(如图所示)可以看到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降右升。⑵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解释:⑴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⑵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⑴如本112页的实验 ⑵生活例子: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 ⑶如图所示,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沸腾时,可以看到塞子被冲出。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联系与应用:⑴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⑵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并设疑: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并填空(本113页图3-6)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图中发生的现象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燃料的热值引入:从人类最早发明火种开始,介绍人类使用燃料的历史。说明人类获利内能主要是从燃料中获得。燃烧: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从能的转化角度看,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_注:单位质量、燃料的种类、完全燃烧三个要素。_介绍几种常见燃料的热值讨论:为什么我国“长征”火箭用的燃料是液态氢,而不是汽油?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3

    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功率的概念,引入这一概念并不困难。教科书在本节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出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并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最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功率的初步知识,前面一节学习了功的概念,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

    3.设计思路:

    本节讲述功率的概念,功率公式的应用。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类比的方法,比较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来对功率进行理解。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要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要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关于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与汽车的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公式分析加图像表述的形式进行,以便通过分析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

    1. 理解功率的的概念。

    2. 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 ,能够用公式 解答有关的问题。

    3. 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区别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 能用公式P=Fv讨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

    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通过对生活中机械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1.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P=Fv及其应用。

    【认知与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事例以及类比法找出表示做功快慢的通用表示,引入功率的概念 下表是三台起重机在工作时的有关数据记录

    比较三个起重机做工的快慢?

    比较A和B:它们做功时间相等,WA比较A和C:它们做功相等, tA学生可能有以下认识:1.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2.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3.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一)功率P的有关内容 1.功率的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的物理量,功率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2.功率的定义式:小实验:把一段粉笔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粉笔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粉笔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说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对象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像我们已经研究过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的。 (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额定功率:指动力机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器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动力机器不一定在额定功率下工作,机器长期正常工作时的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不应大于额定功率。实际功率长时间大于额定功率时会缩短机器使用寿命甚至会损坏机器(短时间内实际功率略大于额定功率是可以的。 教师: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教师: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m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m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2.式中F是对物体做功的力,v是物体的运动速度,θ是F和速度v之间的夹角。4.P=W/t是功率的定义式,它普遍适用,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不管是机械功还是电功等它都适用。但由它求得的一般是平均功率。公式P=Fvcosθ,式中θ为F与 v 的夹角。v为物体的对地速度。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为平均功率,当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为瞬时功率。 教师: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⑴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⑵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⑶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四)、力的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1)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注意:应用②③式计算时注意:力F必须是恒力,v为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3)平均功率对应于一段时间或一个过程,并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功率一般不相同,因此说平均功率时一定要说明是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1)力在某一时刻的功率,对应于物体运动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P=Fv (F与v同向时)式中v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6页做一做。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总结:v是平均速度 ,P是平均功率 (F为恒力,且F与 同向)。v是瞬时速度,P是瞬时功率。说明: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五)、对公式P=Fv的讨论 1.此公式的意义是:当力F与物体运动(瞬时)速度v方向一致时,力的实际瞬时功率就等于力F和运动速度v的乘积,对于机车(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或动力装置),牵引力F与物体运动速度v一般方向一致,可用公式P=Fv计算实际瞬时功率(称牵引力的功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特别注意:F为机车的牵引力,并非机车所受的合力。2.当P一定时,F∝1/v,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如:汽车在发动机功率一定时上斜坡,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变速调节装置)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满足上坡的需要。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4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功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一

    知识点 1、功和功的计算

    2、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功率、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等概念的含义。

    (2)知道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掌握恒力做功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3)会分析机车在恒定功率或恒定牵引力条件下运动的状态变化情况。

    (4)重点掌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重要的习题类型及其解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践进行讨论,达到掌握本节知识的技能和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会合作探讨知识的乐趣,认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并会正确的计算功和功率 教学难点 功和功率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功和能是两个重要概念,它在力学及至整个物理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循序渐进地理解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能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本线索。下面我们首先来复习功和功率的概念。

    2、预习:(1)功和功率的概念

    (2)正功和负功

    (3)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前面已经复习了力和运动了,物体受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我们称力对物体做了功,本节课我来复习功和功率。

    考点/易错点1.功和功的计算

    1.功

    (1)定义:物体受力的作用,并沿力的方向发生一段位移,称力对物体做了功。

    说明:功表示了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沿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3)公式:W=FScos EMBED Equation.DSMT4 ( EMBED Equation.DSMT4 为F与s的夹角).

    说明:①此公式应用于恒力的功,若是变力,一般不用此公式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②α为F方向与s方向的夹角

    ③力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 EMBED Equation.DSMT4 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④功是过程量:即做功必定对应一个过程(位移),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一过程中的功.

    (4) 单位:焦耳(J)1焦耳=1牛·米,即1J=1N/m

    (5)标矢性: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注意:正负不代表大小,比较功的大小时要看功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做功多,绝对值小的做功少。

    (6)计算合力做功的方法

    ①对物体受力分析,求出合力根据公式 (合外力为恒力)

    ②求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EMBED Equation.DSMT4 +……

    (7)摩擦力做功: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2.正功和负功

    当 时, EMBED Equation.DSMT4 ,则W>0,力对物体做正功

    当 EMBED Equation.DSMT4 时, EMBED Equation.DSMT4 ,则W=0,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3) EMBED Equation.2 时, EMBED Equation.DSMT4 ,W

    强调: EMBED Equation.DSMT4 为F和S的夹角,也可以是F和 EMBED Equation.DSMT4 的夹角(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可以用此判断)

    考点/易错点2.功率

    1.功率

    (1)物理意义: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

    (3)公式: EMBED Equation.2

    (4)单位: eq oac(○,1) 国际单位:瓦特(W)1瓦=1焦耳/秒即1W=1J/s

    eq oac(○,2) 常用单位:1KW=103W

    (5)标矢性:标量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平均功率

    EMBED Equation.DSMT4 ;推导知: EMBED Equation.DSMT4

    瞬时功率

    EMBED Equation.DSMT4 ( EMBED Equation.DSMT4 为F和 EMBED Equation.DSMT4 的夹角)

    注意:F和 EMBED Equation.DSMT4 必须是同一时刻的物理量

    3.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与机械效率

    额定功率:机器正常工作的功率。(一般名牌上标注的即为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机器实际工作时输出的功率。要求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

    由分析可知速度图像如图

    机车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

    由分析可知速度图像如图

    三、例题精析

    考点1.功和功的计算

    【基础巩固】

    【例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B.摩擦力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但对物体不做功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一定相等 D.一对平衡力做功之和为零

    【答案】ABD

    【解析】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只要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摩擦力就做正功.摩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对物体有一个冲量作用,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而不做功,如随圆板一起转动的物体.由此可以认识到:力对物体有冲量,但不一定对物体做功,相反只要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会有冲量.又可进一步认识:力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其动能不一定变化;但力使物体动能发生变化时,其动量一定发生变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不一定相等,如一炸弹炸成质量为m与2 m的两块,根据动量守恒mv1=2mv2,则v1=2v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为W1= EMBED Equation.DSMT4 m(2v2)2与W2= EMBED Equation.DSMT4 mv22,所以不相等。可认识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的冲量总是大小相等,但做功可能不相等.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所以二力合力做功为零.

    【中等强化】

    【例题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α的粗糙的斜面体上,当两者一起向右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S时,斜面对物体m的弹力做的功是多少?物体m所受重力做的功是多少?摩擦力做功多少?斜面对物体m做功多少?

    【答案】-mgscosαsinα,0,mgscosαsinα,0

    【解析】物体m受力如图所示,m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f为静摩擦力,位移S的方向同速度v的方向.弹力N对m做的功W1=N·scos(900+α)=-mgscosαsinα,重力G对m做的功W2=G·s cos900=0.摩擦力f对m做的功W3=fscosα=mgscosαsinα.斜面对m的作用力即N和f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mg(m处于平衡状态),则: w=F合scos900=mgscos900=0

    o

    【培优拔高】

    【例题3】如图所示,把A、B两球由图示位置同时由静止释放(绳开始时拉直),则在两球向左下摆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OA对A球做正功 B.绳子AB对B球不做功

    C.绳子AB对A球做负功 D.绳子AB对B球做正功

    【答案】CD

    【解析】由于O点不动,A球绕O点做圆周运动,OA对球A不做功。对于AB段,我们可以想象,当摆角较小时.可以看成两个摆长不等的单摆,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就可以看出,A摆将先回到平衡位置.B摆将落后于A摆,AB绳对A球做负功,对B球做正功。

    总结1:一个力对物体做不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判断的方法是:①看力与位移之间夹角,或者看力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对物体做正功;为直角时,力对物体不做功,为钝角时,力对物体做负功。②看物体间是否有能量转化。若有能量转化,则必定有力做功。此法常用于相连的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总结2:①W等于力F乘以物体在力F方向上的分位移scosα,即将物体的位移分解为沿F方向上和垂直F方向上的两个分位移s1和s2,则F做的功W=Fs1=Fscosα.

    ②W等于力F在位移s方向上的分力Fcosα乘以物体的位移s,即将力F分解为沿s方向和垂直s方向的两个分力F1和F2,则F做功W=F1s=Fcosαs.

    考点2.功率

    【基础巩固】

    【例题4】如图所示,质量为lkg的物体与平面间摩擦系数μ=0.l(g取10m/s2),在2 N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了2s,求这段时间内拉力、摩擦力、重力、支持力的平均功率及2s末的即时功率各为多少?

    【答案】外力F平均功率和即时功率分别为2W、4W;摩擦力平均功率和即时功率分别为1W、2W;重力和支持力功率都为0.

    【解析】a= =1m/s2.s=?at2=2m. v=at=2m/s

    外力 F做功功率.平均值为:p1=W/t=Fs/t=2W 2s末即时功率为:P1/=Fv=4 W

    摩擦力做功功率.平均值:P2=fs/t=1W 2 s末即时功率为:P2/=fv= 2 W

    重力与支持力N由P=Fvcosθ知:功率都为0.

    点拨:(1)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功率;(2)清楚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中等强化】

    【例题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沿高为h的光滑斜面滑下到达底端时重力的即时功率为多少?

    【答案】mgsinθ

    【解析】错解: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到达底端速度v= ,所以此时功率P=mgv=mg :提示:这里没有注意到mg与v的夹角,应当为P= mgsinθ

    点拨:做题时注意力跟速度的夹角.

    【培优拔高】

    【例题6】一个小孩站在船头,按应当为图5—15两种情况用同样大小力拉绳,经过相同的时间t(船未碰撞),小孩所做的功W1、W2及在时间t内小孩拉绳的功率 P1、P2的关系为()

    A.W1>W2,P1= P2 B.W1=W2,P1=P2C.W1

    【答案】C

    【解析】两种情况中拉力对人做的功一样,第二种情况拉力除对人做功外,又对另一只小船也做了功,所以W2>W1.由于所用时间一样,所以P2>P1.

    四、课堂运用

    【基础巩固】

    1.如下图所示重物P放在一长木板OA上,将长木板绕O端转过一个小角度的过程中,重物P相对于木板始终保持静止关于木板对重物P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做功的情况是()

    EMBED Word.Picture.8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二

    课程学习目标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明确功是标量;会用公式W=Flcosa计算恒力功, 理解正功,负功,会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会用公式P=W/t和P=Fvcosa进行有关的计算。

    会分析汽车两种启动方式中功率,牵引力,速度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与难点

    考点1 正负功的判断问题

    考点2 功的分析和计算

    考点3 对功率的理解和计算

    学习方法

    归纳、练习、讨论分析

    学习用具

    多媒体系统

    学习过程设计

    构建知识环境,明确考点内容。

    学生阅读历届江苏高考真题,感受机械能一章节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呈现的方式。

    一、理清考点-,直面高考-----------近几年高考中机械能有关真题回顾

    (2013高考江苏物理第5题) (2013高考江苏物理第9题)

    (2009高考江苏物理第9题) (2012高考江苏物理第14题)

    (2009高考江苏物理第15题)

    阅读考点明确目标 第五章 机械能考点说明

    考点内容 要求 说明 考纲解读 功和功率 Ⅱ 1.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关于功和功率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与电流及电磁感应相结合命题.2.功和能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涉及这部分内容的考题不但题型全、分量重,而且还经常有压轴题,考查最多的是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且多数题目是与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以及电磁学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题.3.动能定理及能量守恒定律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题注重与生产、生活、科技相结合,将对相关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情境中去,能力要求不会降低. 重力势能 Ⅱ 弹性势能 Ⅰ 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 动能;动能定理 Ⅱ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Ⅱ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Ⅱ 能量守恒 Ⅰ

    设计意图:作为新一章知识复习的开始,学生要迅速的从前几章知识的惯性思维方式中跳出来,是有一定困难的的,因此让学生阅读高考真题,理解高考考点有助于为学生搭建复习平台,构建复习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生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复习方式,只是为了能提高复习效率,可以考虑将这部分阅读的部分放在前一天的课前预习中。

    二、以题带讲,针对学生的错误结合考点复习知识点

    二、夯实基础,逐步提升------------功,功率基本概念复习

    1、功

    弄清哪个物体受力,物体的有效位移,力做功的有效性是多少!

    1、步步高 第1题

    2.、如图所示,一恒力F通过一定滑轮拉物体沿光滑水平面前进了s,在运动过程中,F与水平方向保持θ角,则拉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 ).

    (A)Fscosθ (B)2Fscosθ (C)Fs(1+cosθ) (D)

    3、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长为l,质量为M的长板。质量为m的小物块,静止在长板左侧,已知物块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一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拉物块,当木板运动S米时,物块恰好到达木板右侧,(不计物块的大小)请求解:

    (1)物块所受拉力F和摩擦力f做的功 (2)木板所受合力做的功

    准确弄清公式中物理量的量值,通过公式正确计算

    4、步步高 第3题

    5、 (2011高考江苏物理第4题).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6、跳绳是冬季的一种健身运动,旁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亲自跳起来就会感到运动量是相当大的.有位同学对此作了专门研究:跳绳者的质量m=50kg,跳绳者的重心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所给条件可估算出此跳绳者在1分钟内克服重力做功为 J,在1分钟内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W.(g=10N/kg)

    补充分析:人走路做功

    地面摩擦力不做功,脚与地面间的弹力克服重力做功,同时使人获得斜向上的速度,获得动能,当重心下落时,重力做功使势能转化成动能。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三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恒力做功。会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掌握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的几种方法,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会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4、掌握汽车的两种起动问题,以恒定功率启动和以恒定牵引力启动。

    5、会用函数关系分析图像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解决物理问题有两条思路,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 功的讲解应从做功的两个要素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换。学生虽然在二年级学过功和功率,但没有把知识整合成串,尤其是从能量这条思路解题,学生还没有养成好习惯。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到用能量观点解题的优越性。

    【教法建议】?

    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本节内容,并填写相关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对本节的概念进行逐一讲解,以讲解例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本节的内容。然后小节。最后学生演板练习本节课习题,通过练习发现本节课学生还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和功能关系。?

    【教学难点】?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法和功能关系?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本及练习册并填写相关填空题。

    二、新课教学

    1、功 (1)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做功的两个要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例1】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用水平

    推力F使斜面体向左水平匀速移动距离l,物体与斜面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如图5-1-5所示.求:

    (1)m所受各力对它做的功各是多少?

    解析:(1)m受力方向及位移方向如右图所示.因物体匀速

    移动,则支持力FN=mgcos θ,静摩擦力Ff=mgsin θ,因

    mg、FN、Ff均为恒力,由W=Flcos α可得重力做的功WG

    =0支持力做的功WFN=mgcos θ·l·sin θ=mgl·sin θcos θ静摩擦力做的功WFf=mgsin θ·l·cos(180°-θ)=-mgl·sin θcos θ

    (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功的公式的应用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以及总功的求法有1、先求合外力,然后用功的公式求出总功。2、先求出各力做的功,然后把各力做的功进行代数和。3、利用动能定理。)

    (2)正功与负功根据W=Flcos α可知:

    0≤α0 W=0 W

    10.初中物理电路图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5

    电磁波包括的范围很广。实验证明,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电磁波谱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电磁波谱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跟光速相同。

    2.了解电磁波谱是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v射线组成,能够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与重要应用。

    3.了解电磁波具有能量。了解太阳辐射大部分能量集中的波长范围。

    【教学过程及内容】

    [知识回顾]

    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

    [合作探究]

    1.概念:按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把它们 排列成谱 ,频率逐渐

    从左向右频率逐渐增大,波长逐渐减小

    不同的电磁波由于具有不同的 ,才具有不同的特性

    2、无线电波

    范围:波长 ,频率

    应用:广播、电视、天体物理研究,微波炉中的微波也是无线电波

    3、红外线

    范围:波长比无线电波 ,比可见光

    特点:红外线具有 ,任何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温度 ,红外辐射越强

    应用:① ② ③

    4、可见光

    波长范围:

    包含七种颜色的色光:红、橙、黄、绿、蓝、聢、紫

    作用:

    5、紫外线

    波长范围:

    特征:具有较大的

    应用:①杀菌②促进钙的吸收③防伪(例:验钞机)

    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

    6、x射线和γ射线

    范围:

    x射线应用:① ② ③ )

    γ射线应用:① ②金

    三、电磁波的能量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这说明电磁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例:我们可以利用微波对食物进行加热,光是一种电磁波,太阳光照射到我们身上,我们感觉到身体热起来,我们的收音机能够受到广播电台的声音,那是因为电台发射的电磁波在收音机的天线里感应出了电流。这种.种现象说明电磁波具有

    四、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中包含 、 、 、 、 、

    2.能量集中在 、 、 三个区域

    3.波长在 的辐射能量最强 ,人眼对 受最强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 电磁波谱

    1.下列各组电磁波,按波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列是 ().

    A.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B.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γ射线

    C.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γ射线

    D.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γ射线

    解析 在电磁波谱中,电磁波的波长从长到短排列顺序依次是: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由此可判定选项B正确.

    答案 B

    2.在电磁波谱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电磁波有明显的频率和波长区域界限

    B.γ射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C.X射线的波长有可能等于紫外线波长

    D.可见光波长一定比无线电波的短

    解析 X射线和γ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有一部分频率重叠,界限不明显,故C、D选项正确.

    答案 CD

    3.雷达的定位是利用自身发射的 ().

    A.电磁波 B.红外线

    C.次声波 D.光线

    解析 雷达是一个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系统,因而是靠发射电磁波来定位的.

    答案 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B.所有电磁波都有共同的规律

    C.频率不同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特性

    D.低温物体不辐射红外线

    解析 电磁波是一种物质,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有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D不正确.

    答案 ABC

    高中物理电磁波谱教案大全二

    电磁波谱

    教学目的:

    掌握波速的公式;

    知道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

    通过身边的案列感受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对各个波段电磁波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寻找地外文明,开拓学生视野。进行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波速的公式 c=λf.

    难点: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世界观教育。

    教学方法

    多媒体图片展示、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引入: 复习回顾----1、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电磁波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电磁波?进入本节课程的学习。

    高中物理电磁波谱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光的电磁说及建立过程;

    2、了解各种电磁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由于频率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特性。并熟悉它们的不同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光具有波动性,它是以什么实验事实为依据的?

    导入新课

    1、光的电磁说

    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获得很大成功,逐渐得到人们公认。

    但是当时人们把光波看成象机械波,需要有传播的媒介,曾假设在宇宙空间充满一种特殊物质“以太”,“以太”应具有的性质,一是很大的弹性(甚至象钢一样)二是极小的密度(比空气要稀薄得多),然而各种证明“以太”存在的实验结果都是否定的,这就使光的波动说在传播媒介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提出电磁波是横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根据它跟光波的这些相似性,指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的电磁说。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它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与麦克斯韦的预言符合得相当好,证实了光的电磁说是正确的。

    2、电磁波谱

    我们已知无线电波是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以几十千米到几毫米,又已知光波也是电磁波,其波长不到1微米,可见电磁波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作用于我们眼睛并引起视觉的部分,只是一个很窄的波段,称可见光,在可见光波范围外还存在大量的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等等。

    (一)、红外线

    发现过程: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用灵敏温度计研究光谱各色光的热作用时,把温度计移至红光区域外侧,发现温度更高,说明这里存在一种不可见的射线,后来就叫做红外线。(用棱镜显示可见谱)

    特点:最显著的是热作用

    应 用:

    (1)红外线加热,这种加热方式优点是能使物体内部发热,加热效率高,效果好。

    (2)红外摄影,(远距离摄影、高空摄影、卫星地面摄影)这种摄影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

    (3)红外线成像(夜视仪)可以在漆黑的夜间能看见目标。

    (4)红外遥感,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戡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家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

    (二)、紫外线

    发现过程:

    1801年德国的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紫外区放置的照相底板感光,荧光物质发光。

    特性: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还有很强的荧光效应,杀菌消毒作用。

    应用:

    紫外照相,可辨别出很细微差别,如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留在纸上的指纹。

    照明和诱杀害虫的日光灯,黑光灯。

    医院里病房和手术室的消毒。

    治疗皮肤病,硬骨病。

    (三)、伦琴射线

    发现过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壁上,管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伦琴把它叫做X射线。

    产生条件: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体固体上,都会产生X射线。

    特性:穿透本领很强。

    应用:

    工业上金属探伤

    医疗上透视人体。

    此外还有比伦琴射线波长更短的电磁波,如放射性元素放出的r射线

    (四)、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r射线合起来构成了范围广阔的电磁波谱。

    从无线电波到r射线,都是本质相同的电磁波,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由频率或波长的不同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波长越长的无线电波,很容易表现出干涉、衍射等现象,随波长越来越短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要观察到它们的干涉、衍射现象、就越来越困难了。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6

    1、明确波图象的物理意义.

    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本节难点是理解横波图象的物理意义,要求会“识读”横波图象,能够弄清横波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掌握波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波还有两个特性,即双向性(在不注明波的传播方向的情况下,波的传播方向有两种可能)和重复性(经过周期的整数倍时间后,波形图是完全一样的).研究波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注意波的“两个特性”,这是我们解决波的问题的关键.

    由波的图象可以求什么?

    (1)从图象上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2)从图象上可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3)可求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4)在波传播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教学目标:

    1、明确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波的图象。

    2、从波的图象中会求:①波长和振幅;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图象描述波的特点。

    (一)引入新课: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里的传播过程(如绳波),从波源开始,随着波的传播,介质中的大量质点先后开始振动起来,虽然这些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重复波源的振动。但由于它们振动步调不一致,所以,在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各不相同。(如右图:是绳波在某一时刻的形状,即波的图象)为了从总体上形象地描绘出波的运动情况,物理学中采用了波的图象。

    同学们可以思考,波的图象是什么?

    学生举例:足球赛场上的“世界波”,也可请同学集体表演“世界波”

    教师举例:水波,演示水波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波的图象是某一时刻的“照片”,物理教案《波的图象》。

    横坐标——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与参考点的距离。

    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请学生把绳波的图象表示出来。

    在某一时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所得到的曲线就形成了波的图象,横波的图象与纵波的图象形状相似,波的图象又叫波形图。简谐波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同一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空间分布情况。在不同时刻质点振动的位移不同,波形也随之改变,不同时刻的波形曲线是不同的。图2表示经过丛时间后的波的形状和各质点的位移。

    从某种意义上讲,波的图象可以看作是“位移对空间的展开图”,即波的图象具有空间的周期性;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虽然不同时刻波的形状不同,但每隔一个周期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波在时间上也具有周期性。

    例1、如图3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2)已知波向右传播,说明A、B、C、D质点的振动方向。

    (3)画出经过T/4后的波的图象。

    解:(1)振幅是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波长是两个相邻的峰峰或谷谷之间的距离,所以振幅A=5cm,波长=20m。

    (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波的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质点B开始的时间比它左边的质点A要滞后一些,质点A已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所以质点月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同理可判断出C、D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

    (3)由于波是向右传播的,由此时刻经T/4后波的图象,即为此时刻的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推进T/4的波的图象,如图4所示。

    请学生讨论:1.若已知波速为20m/s,从图示时刻开始计时,说出经过5s,C点的位移和通过的路程。

    2、若波是向左传播的,以上问题的答案应如何?

    3、从波的图象可以知道什么?

    总结:从波的图象上可获取的物理信息是:

    (1)波长和振幅。

    (2)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若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也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3)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4)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例题2、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波形如图7—8所示,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m、-7m,波的传播方向由右向左,已知t=0.7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则:①此波的周期是多少?②此波的波长是多少?③当t=1.2s时P点的位移?④从t=0到t=1.2s质点P的路程是多少?

    由右向左传播可知:以后每个质点开始振动时应向上振动,而波传播到P点需半个周期,当t=0.7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可见P点在0.7s内完成了 次全振动,则可求得波的周期。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是4A。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独立说出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功的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进行功的计算。

    【难点】

    做功因素的判断以及功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叉车提升货物的场景并提问叉车机械的成效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实现。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货物受到叉车的力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观察非常认真,对之前知识掌握非常牢固,货车受到力的作用并被举高的成效在物理学中就叫为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功的定义

    教师展示实验:推动水平桌面的书本;用力举高粉笔盒。并提问这两个实验中,力的成效是什么?

    学生回答:课本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粉笔盒向上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

    教师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1、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2、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提升;3、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4、用力搬石头而未能搬起;提问学生这几种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学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头受到的力没有成效,不做功。

    教师评价学生善于观察,理解准确,并顺势提问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

    学生不难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没有了脚上力的作用,具有惯性而运动,故没有做功。教师评价后安排小组结合做功与不做功的这几种情况讨论做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点评总结,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大家都已经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那么一个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断呢?

    学生思考同时老师板书并呈现用100N的拉力使物体上升3m和5m的题目,提问哪种拉力做的功更多?

    学生回答:两种情况拉力大小不变,第二种提升更高,第二种拉力做功更多。

    教师评价后总结得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我们定义: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W表示功,则功的表达式为;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其中功的单位为牛米,也叫焦耳,符号为J。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中例题,请同学进行作答。

    学生黑板展示计算公式及结果为

    答案正确,表扬鼓励各位同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1J有多大呢?我们知道2个鸡蛋大概1N,1J就相当把两个鸡蛋举起1m做的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并回家估算一下背着书包从楼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四、板书设计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8

    教学目标

    1、观察振动的偏振现象

    2、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3、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4、能运用偏振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光现象

    重点难点:知道光的偏振现象及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

    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抖动水平软绳时产生的波就是横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叫纵波,像水平悬挂的弹簧一端振动时形成的沿弹簧传播的波。

    引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光波究竟是横波还是纵波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光的偏振。

    新课教学:

    我们先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怎么判断一种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视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波传到狭缝时的情况,看波能否通过狭缝传到木板的另一侧。

    实验现象:绳上形成的横波,当狭缝与振动方向一致时,波不受阻碍,能通过狭缝,而当狭缝与振动方向垂直时,波被狭缝挡住,不能通过狭缝传到木板另一端;对弹簧上形成的纵波,无论狭缝怎样放置,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均能顺利通过狭缝传播到木板另一侧。

    思考与讨论:在横波传播过程中,当狭缝既不与振动方向平行也不与振动方向垂直时,波能通过狭缝继续传播吗?

    实验观察:有部分振动能通过狭缝。

    横波的偏振:横波能够通过与波源振动方向不垂直的狭缝的现象称为偏振现象。

    受这个实验的启示,我们可以利用类似的实验来判断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光波的偏振

    仪器介绍:

    1.偏振片:由特殊的材料制成,它上面有一个特殊的方向(透振方向)。只有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平行的光能够完全通过偏振片。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不垂直的光可以部分通过,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垂直的光,完全不能通过。

    实验1: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偏振片P,在P的另一侧进行观察透射光的强度。旋转偏振片,观察透射光的强度是否变化。

    现象:可以看到偏振片是透明的。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偏振片 P,透射光强度不变;

    实验2:偏振片P的后面再放一个偏振片Q,观察通过两个偏振片的透射光。什么时候最亮?什么时候最暗?

    现象:当Q和P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强度最大,但是,比通过一块偏振片时要弱。当Q和P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强度最弱,几乎为零。

    实验现象分析: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9

    整体设计

    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是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从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入手,来建立重力势能的概念.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这两种情况下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来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正是因为重力做功有这样的特点,才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对这一点学生会感觉比较困难.这一认知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在这里要求不宜过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给出了势能的定义,“物体势能是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启发学生思考,请学生说一说重力势能应该与哪些物理量有关.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重力势能应跟物体在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还应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举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做,也可以为下一节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作好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学生实际操作、推理和互动探究的方法,学生对计算结果分析,先思索由结果发现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由教师层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知识.关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弹性势能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操作、观察、讨论,以及得出本节课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2.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事先搜集各种投影图片;大小不一的两个铁块、自制小桌、盛满沙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1994年7月7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60 km/s的速度,向木星飞驰而去.第一颗彗核撞上了木星,紧接着,其余的彗核也接二连三地向木星撞击,这一壮烈的天体碰撞,持续了5天才告结束.碰撞产生了相当于20亿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产生的火球,直径达10 km,温度达到7 000 ℃,产生的光亮在数亿千米外也能拍到,腾起的蘑菇云极为壮观,形成的尘埃云团与地球同样大小,并存在了几个月之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彗星撞击木星时会产生如此大的能量呢?

    情景导入

    大屏幕投影展示下面几幅图片,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参考问题:1.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的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发生的雪崩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能量?

    2.通过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的陨石坑现象,你能说出这么大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引入

    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仪器:自制小桌、铁块(一大一小两个)、盛满沙的小盒,如图.先让学生猜测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代表表述自己的想法,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分别设计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功

    问题: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哪些影响因素有关呢?

    通过重力势能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与高度.具体的关系,要求学生设计具体的物理情景来探讨.

    情境设置:把自制的物理小桌放在盛满沙的盒子中,比较质量不同的两个铁块落在小桌上时小桌陷入的深度;比较同一铁块从不同的高度落在桌子上陷入的深度.

    实验一: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铁块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小桌陷入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同一个铁块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小桌陷入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认真操作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现象:在实验一中,铁块的质量越大,小桌陷入沙子中的深度越大;在实验二中,铁块释放的高度越高,小桌陷入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的进行,学生深切感受两个影响因素对重力势能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具体是怎样影响的:

    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因此,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重力做功的特点: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推导重力做功的特点:如图,提出物体从A到C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写出在这几种情况下,物体从A→C,重力做的功:

    图A是物体由A做自由落体到B,再水平运动到C,容易得出此过程中,重力做功为mgh;

    图B是物体沿斜面由A滑到C,重力做功为:mgs·sinθ=mgh;

    图C是物体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组成,利用图B的结论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为mgh.还可从A到BC面画任意路径让学生求重力做功,可以看出结论都为mgh.

    学生从以上三个过程的推导中容易得到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物体起点和终点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思维拓展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与路径有关?回答是肯定的.可见,重力做功的特点不能乱用,要视具体力而定.同时提醒学生,今后学习中还会遇到具有这种特点的力(例如电场力).

    如右图所示,指导学生计算质量为m的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多少?

    小球的质量为m,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如图所示,重力所做的功为:

    WG=mgΔh=mgh1-mgh2

    从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看出重力做功的大小等于重力跟起点高度的乘积mgh1与重力跟终点高度的乘积mgh2两者之差.

    点评:引导学生逐步认识mgh1、mgh2两个量是用来描述初末状态能量特点的,为重力势能概念的提出作思路引导.

    二、重力势能

    复习势能的概念: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相对位置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

    mgh这个物理量具有特殊的物理意义,一方面与重力做功有关(相互作用),又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凭借其相对位置),具有了势能的特征.物理学中,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用Ep表示.

    点评:教师在分析重力做功的基础上,分析势能的两个主要特征,mgh同时具备两个主要特征,重力势能概念的提出就水到渠成.

    师生共同讨论,理解Ep=mgh,主要采取讲授式:

    1.标矢性:标量

    2.单位:焦耳(J)

    问题:重力做功引起了物体位置的变化,物体位置变化引起重力势能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重力做功也可以写成WG=Ep1-Ep2

    当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mgh,WG>0,即Ep1>Ep2,这说明,重力做功,重力势能Ep减少,减少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同理,当物体上升时,重力做负功-mgh,重力势能Ep增加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要注意的是,重力做负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问题:将一个质量为5 kg的铁球放在4楼一张1.5 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层楼的高度均为2.5 m,求铁球的重力势能.

    要求学生分组计算,让各小组代表自由表述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暂不作评价.预测学生的计算情况,在高度的数值代入上有不同的意见.出现计算上的矛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由于参考面的选取不同,给计算造成了不便,无法计算.因为没有说明物体的高度是以什么位置为零高度.

    请学生分别写出上图中以B和地面C为零点的物体的重力势能:Ep1=mgh1,Ep2=mg(h1+h2),(h1=AB,h2=BC).

    总结: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与零点选取有关的,因此在表达重力势能时,要指明势能零点的位置.我们把重力势能为零的水平面叫做零势能面.通常以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 2》(必修)中,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中的内容。“重力势能”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想 首先,引入重力势能概念时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些自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高处物理具有潜在的能力——重力势能。通过实验,体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得出重力势能的公式。

    接着,以例题计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在研究重力势能时应选取参考平面或零势能面。在零势能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解释重力势能“+” “—”号的含义。

    其次,在掌握了势能零点的基础上,通过一道分组计算,发现,选取不同的是势能平面,计算得出的重力做功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得出结论: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两个不同位置之间势能的差值是确定的,并不随参考平面的改变而改变,即重力做功具有绝对性

    最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推出的WG = mgh初 – mgh末,得出结论,正功势能减少,负功势能增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通过回忆前面的知识,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关系,发现新的学习;

    过程中配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发现新的知识

    [情感目标]

    1.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铺设、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过程,对物理产生更大的兴趣。

    2.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流程 教具准备 PPT课件、电子教鞭、标有刻度的塑料管(每个刻度4厘米)、两个质量和大小不相同的沙袋、装有沙子的瓶子、固定在筷子上的泡沫片、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引入新课 播放雪崩视频?

    提问:为什么圣洁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这种能量是什么能量?那么它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为了能理解以上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重力势能(板书) 学生回答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3分钟 展示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重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点)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难点)

    听教师解读,并记录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分钟

    进行新课

    一、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

    什么是重力势能?阅读课本。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用EP表示。

    并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得出定义

    猜想与假设 通过对运动实例的观察与分析。 2分钟 2、重力势能大小

    演示实验【提供实验器材:标有刻度的塑料管(每个刻度4厘米)、两个质量和大小不相同的沙袋、装有沙子的瓶子、固定在筷子上的泡沫片】

    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子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将同一个沙袋从不同的高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沙袋从同高一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质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归纳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重力势能公式:EP=mgh

    3. 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

    4. 重力势能是标量

    5.相对性(板书)

    例题:

    一个质量为10kg的投影仪,把它吊在一张高1m的桌面上空2m处,这个投影仪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呢?此投影仪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其数值由参考平面的改变而改变

    (板书)

    上方

    参考平面

    下方

    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

    例: 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结论:

    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不同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在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质量大的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动手计算,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把答案写出

    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

    认真做笔记

    思考、动手计算

    训练学生的观察及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与致用的能力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新教材《数学》第一册(下)§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的第一节,是学生在已掌握了一些基本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图象的画法.为今后学习正弦型函数 y=Asin (ωx+φ)的图象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步作图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作图”法,对于函数y=sinx,当x取值时,y的值大都是近似值,加之作图上的误差,很难认识新函数y=sinx的图象的真实面貌。因为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线,这就为用几何法作图提供了基础。动手作出函数y=sinx和y=cosx的图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2.掌握五点法作图(重点);

    3.了解三角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

    能力目标是:通过识记正、余弦曲线的形状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四、设计理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思想上是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上是探究式,在教学价值上是发展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探究和体验的欲望,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探究、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动手、勤动脑、敢猜想、善发现、重体验、促发展”的学习方法.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并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产生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是从“三性”即“课堂流程的可操作性,知识目标的可接受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虑的,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教学程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导入.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函数图象的作法——描点法,再让学生观察波动图象演示仪,激起学生的兴趣.指出这种形状的曲线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如何作出该曲线呢?

    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下列教学活动.

    第二部分:几何法作图.引导学生在单位圆中作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线,并进行平移,描点作图.先作出 y=sinx(x∈)和y=cosx(x∈的图象,再依据诱导公式一平移图象得出 y=sinx,x∈R的图象.同法得出 y=cosx,x∈R的图象.

    第三部分: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Flash动画制作的>课件,规范作图过程和步骤,统一认识y=sinx(x∈)和y=cosx(x∈的图象,在此提醒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轴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否则画出的图象不是正弦函数的真实面貌。

    第四部分:“五点法”作图.曲线形成后,让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特征,分析讨论,提炼出五个关键点,归纳出“五点法”作图步骤.

    第五部分: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此设计,联系了新旧知识,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实践,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还将提高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图文并茂,简洁明快,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学的生动,学的有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突破几何法作图这个难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 y=sinx,x∈R

    和 y=cos x,x∈R图象的作法分解为三个问题来解决,降低了难度.通过展示>课件,生动形象地再现三角函数线的平移和曲线形成过程.使原本枯燥地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也的确是这样的).及时让学生跟着演示作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直观的动画,不仅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潜能,拓展思维空间.

    用“三步曲”来突出“五点法”作图这个重点.第一步设疑:“几何法作图.由于取点个越多,画出的图象也就比较精确,但也较为麻烦.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前提下,能否少定一些点,作出其简图呢?”问题的提出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二步引导:让学生观察正弦函数 y=sinx,x∈和余弦函数y= cosx,x∈的图象,启发哪些点对决定图象的形状起着关键的作用呢?引导学生寻找出五个关键点.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步小结: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五点法作图步骤.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作出评价并指出作图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小结:“五点法”可以比较简捷地作出正弦、余弦函数的草图,对于以后研究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设计体现了“多动手、勤动脑、敢猜想、善发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1)y=1+sinx x∈[0,2π];

    (2)y=-cosx x∈[0,2π].

    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描点画图(如下图).

    反馈练习: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分别画出函数y=sinx,x∈和y=cosx,x的简图.通过观察两条曲线,后者经过怎样平行移动就可以得到前者?

    2.观察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区间:

    (1)sinx>0 (2)sinx<0 (3)cosx>0 (4)cosx<0

    本节例题仍选用教材上的例题,但解答除“五点法”之外,又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的平移对称变换来作图.通过一题多解,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学会遇到新问题时,善于调动所学过的旧知识,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练习1为巩固基础知识型,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再认识(五点作图及图象变换);练习2为提高能力型,是对正(余)弦函数图象的灵活运用,由易到难,体现因材施教重效果,循序渐进促发展的教学理念.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理论达到发展和升华,能力达到提高,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教案模板物理系列(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