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汇总(11篇)
  •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

    发表时间:2023-07-08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汇总(11篇)。

    心灵塑造的工程师——教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让教育生动有趣呢?谈到“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比较需要一读,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阅读本文希望你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

    关于《向心力》这节课,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本着给学生讲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

    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复习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紧接着出一道思考题,即上一节的第四题,情景引出:两艘游艇的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就来学习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的知识—向心力;展开新课,向心力概念→矢量性(大小和方向)→向心力来源→用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本来还设计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讲解,但考虑到学生对向心力是效果力这一难点的透彻理解,这点需要的时间比较多,就没有把设计的都讲完。从第二节课的情况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当然,还有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过高评价学生。

    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我预设认为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不能很快到位的理解,这也是这堂课没按设计讲完的一个原因。

    2、关于向心力是效果力。

    为了降低难度,我先引用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动力和阻力是效果力,粉笔头做竖直上抛运动时,重力是阻力;粉笔头竖直下落时,重力是动力。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想要实现这种效果,要有指向圆心的力。其它力的合力提供这种效果,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因此向心力是效果力;这点处理我个人比较满意。当然也许存在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共同讨论。

    3、图画的有些小。

    图画的大点,受力分析会更直观。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就以能源为例,用相关例子向学生说明,能源的分布是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些工业基地附近往往能源丰富(渗透自然环境是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也有些工业基地,如我省宁波北仑工业基地,周围没有丰富的能源,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它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陆交通,摆脱了能源的限制(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的例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能源可以影响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观点。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例如我在教完原子物理知识后,提问:我国考虑在某地方附近建一新核电站,给出了某地方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提出的地点是否合理。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同时,我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要学会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在随后进行的各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理解得更透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要求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5.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物理。各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之产生共鸣,让物理课“美味”飘“香”。

    第三,规范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6.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讲速度选择器知识有关题目时,有些同学不会做这种题目。笔者在讲解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然后较容易地完成,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的物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认真学习课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然后再应用于具体的物理教学中。经过半年的实践,我校高一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改变。在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市物理统考中有许多同学考出了七十多、八十多的成绩,最好的一同学考出89分的高分;一些讨厌上物理课的同学,学习也变得主动、自觉,与平时相比判若两人;原来不愿做作业的同学现在基本上能独立完成,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广大学生都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物理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3)

    许珍才

    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角度来反思教学才不会舍本逐末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体会,以飨同行。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念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程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的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和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有着许多帮助。

    2.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的反思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和巧妙处理。正好比感人的话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就不同。教完一节课,教师要及时回头望一望,认真想一想:概念怎样阐释的,公式怎样分析的,习题怎样处理的,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到位?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若有,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尽快补救。例如,在教学《向心力》中的圆锥摆,我设计教学内容,按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由于实验装置比较简单,但实验的过程中做成圆锥摆比较复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后反思时,能把实验改进一下就好了,我就决定把这个实验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学生自己模拟动手。课件模拟过程逼真,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得出“向心力由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的合力提供,也可以是绳子的水平分力来提供”的实验结论。这样既方便操作又容易观察,效果非常好这也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

    3.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4)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古浪一中

    郭 海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改理念的逐步落实,高中物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然要引发教师对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出先进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全部的教学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的理念应落到实处。物理教学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叠加,应该是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便与合作的融洽气氛,启发学生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物理课,应该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突出体现。在课堂上,应以教师能否自始至终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施教学,能否努力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有没有情感的体验,是否能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机会、效果等等作为新课标下评价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二、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1.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工作总结之家 WwW.gz85.coM]

    4.创设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景; 5.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6.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新课标提出的三位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物理有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等。因此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在探究和发现中进一步领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主动、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

    四、新课程标准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尊重教材,但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没有一个完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时,实际上就是在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三维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工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具和适宜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的教具。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课程资源共享,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挖掘,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新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新教材的编写,包含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原有观念中的重点知识和知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体会和理解,才能将其思想融合到教材的使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

    五、新课程标准需要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的教材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实验比以前的教材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教材中用“实验与探究”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迷你实验室”侧重于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实践与拓展”“迷你实验室”等栏目,介绍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5)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 邓庆国

    辽宁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曾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无助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改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问我,她写论文时,想用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否已经过时了?我回答:素质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系列讨论。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现在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较重,这是事实,但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总的质量还是好的。

    那么,新课改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物理插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图中含义:

    ①图的外观含义:这是用物理图来说明我个人认为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正处于过渡期(斜面上),而新课改正是促进过渡的推动力(牵引力)。

    ②过渡期太短,势必倾角过大,则自身阻力就越大。

    ③新课改的推动力与内外阻力合力的大小关系,又决定着过渡的进程。④小车代表“教育”还是代表“教师”、“学生”,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⑤还有其它什么还以,你可以自己继续分析。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经历了3年研制,征求了包括50多名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的改革,经过了从2001年9月份以来的实验,所以有专家认为,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

    二、关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三、关于新课改的实验教学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四、关于新课改的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2、怎样重过程

    下面就对新教材的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看应该怎样重知识。例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②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③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②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③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④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⑤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以上教学过程包括了:“提出问题——实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②实验得出:向心力的大小跟质量、半径、角速度都有关系;③“可以证明”,向心力的大小等于F=mrw;④从力要产生加速度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和公式;⑤阅读材料: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⑥做一做:感受向心力。

    过程分析:以上过程中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力的大小的呈现比较间接,不易形成直观认识;证明过程也只是四个字:“可以证明”,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虽然作为阅读材料给出了公式的推导,但难以落实;只是在最后做一做中,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用一定的篇幅,设立小标题,进一步明确“速度变化量”的概念。

    分析:向心加速度难点在于ΔV,正确认识圆周运动的ΔV作为以后过程的基础,这里又作了进一步强化。

    ②通过五个步骤说明ΔV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ΔV指向圆心,引入向心加速度。

    分析: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③给出向心加速度,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推导。

    分析:ΔV问题解决了,推导只是数学问题,放在“做一做”中,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④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公式。分析:至此,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向心加速度概念。⑤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分析: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当作学生实验来做,也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实例。

    ⑥做一做:体验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分析:通过体验来认识半径和向心力的定量关系,强化实践意识。以上只是从几个侧面,说明自己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本文由丹东市教师挂牌培训讲话稿整理而成)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6)

    功是《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二节,是机械能这一章非常重要的一节,因为功能关系是这一章的主题,学好了功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学好功能关系。这节课有个背景,那就是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功的两要素,以及功的计算公式,只不过初中只局限于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的情况。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功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功的计算方法和正负功的含义。

    一、我认为在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上这节课提供经验的有:

    1、重难点的分析: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难点是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功的标量性。后面的重点如动能定理的学习十分依赖学生对功的计算掌握情况,所以学会多种对功的计算方法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不是这一节课能完成的,还需要习题课、复习课甚至是后面的课中的应用逐步完成的。这节课里要让学生理解功的一般公式W=Flcosα中各个字母的意义以及在使用时关键找到力和位移的夹角。功的正负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代表了方向,这是受到了前面速度,加速度这两个矢量在直线运动,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一个负迁移。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正功负功分别代表了对运动是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或者说是动力做的功或阻力做的功。这一分析说明功的正负不代表方向。

    2、新课的引入: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历史中,功的概念的建立是用了很长时间的,并不像高中课本里那么直接地就产生了。所以我是用三个生活中的例子推桌子,提桶走,滚小球,让学生参与表演,分析是否做功。并且从例子的分析中让学生回忆起功的两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通过练习来引出问题。新的公式学习之后,必须要通过练习来熟练和检测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课中的练习一,是让学生比较力与位移成锐角和成钝角两中情况下,功的.计算的问题,通过计算发现成钝角时功是负的。这个例子反映出功有正负。通过这两个问题自然而然学生会思考功为什么有正负,初中为什么功没有负的?这能引出功的正负是由α角来控制的。学生进而会想功的正负代表了什么,这就引出了这节课的难点,功的正负的意义。课中练习二是通过各个力做功的总和和求合力的功二者的比较,来引出总功与合力的功相等这一难点的。

    4、让学生上写出解答过程,通过投影实物展台上展示,暴露学生的易错点。学生在计算练习的时候,把功的单位写错,把受力分析图中的支持力和拉力的分力混淆,摩擦力和位移的夹角没通过画图找而是凭感觉写上力的夹角,这些问题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通过指正能帮助其他同学也纠正过来。

    5、分组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完善和重组。

    二、我认为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我上课吸取的教训有:

    1、重难点上的时间分配应更充分些。上完课我感觉自己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些,处理功的正负的问题上举的例子不够充分,学生反映也比较平淡。

    2、功是标量这个难点,书上是直接给出的,没有任何说明。我自己上完课感觉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化,或许学生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不相信的,我是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理解,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节课上直接突破呢?我还没有答案。

    3、时间上把握欠缺了些。最后一个收官的练习时间太紧张,这是前面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原因,中途只看过一次钟。以后要利用机会关注时间的使用量与课程进度。

    总之,通过上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功底还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如何突破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些教学技巧上面,我必须广泛地听课积累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自己还要抓紧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我自己的努力创新,想策略。我想,今后只能奋起直追才能更好地胜任学校交给我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我可爱的学生们服务。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7)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反思,从而找寻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如今,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正需要这种反思精神。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抛弃原来“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下文就从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了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1.教学手段的反思

    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复杂困难的物理知识,有以下手段可供选择:

    (1)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避免理论课堂的死板,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除了演示理论知识以外,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仿真、视频、实例动画等改变教学方式,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在备课件时应该避免大量文字,以简洁易懂的提纲和表格为主,以此来说明问题。

    (2)学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通过自主讨论解决部分知识难点。学生可事先查阅书籍和资料得出相关结论,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四川部分学校可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开发相关网站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观念的反思

    一般教师的观念都为非主动,没有自己的思想,通常都是简单的重复和抄袭,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教师必须学习相关新课程,积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在深层面上更新和改变四川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四川高中物理新课标在对物理知识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和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也是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培养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其相关方面的教学。相关课堂教学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3.教学过程的反思

    四川高中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了解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途径。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前体验人生、了解社会、关心底层人士,积累相关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比如,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相互交流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和解决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一起探究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和学生成为朋友。教师做总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过程上,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另外,“探究式学习”也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融入社会。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8)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另外,还利用水平弹簧摆球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细致分析,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不同于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我选择的是伽利略摆作为课堂分析和理论推导的模型,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备课时,我参考了人教版物理必修2的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决定在课堂教学中,换用当年伽利略摆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能量的观点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从而将物理学史的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表面上看来没有关联的概念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联系。这样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算推导略显粗糙,有部分同学没有事先选取零势能参考面,所以应当提前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 -Ep=△Ek/△Ep+△Ek=0;总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 “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会根据适用条件判断具体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学安排是在顺利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后,仍借用伽利略摆的模型和弹簧振子模型,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在巩固训练环节中,我选取了常见的实例,第一组习题是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第二组习题是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让学生判断各个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每安排一组判断性习题之后,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思考:只受重力与只有重力做功有何区别?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正确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的真正含义是: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数和为零。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一些简单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不足之处在于,所举的实例难以涵盖所有的情景,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讲解。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朴实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9)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做了些初步的探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三、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

    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

    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整个原子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灌输科学探究的思想,从汤姆生电子的发现,到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提出;从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到玻尔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论的“电子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体现当时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生动体会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体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与喜悦。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0)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纵深处改革,而在这个背景下高中物理的全新课程标准也相应出台,新课标的出现也代表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又一开端。新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课程的内容侧重体现时代性、选择性与基础性,在课程结构方面则重视共同基础,并设计了模块课程以便于学生的选择。新课标可以说是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但是我们要想真正领会新教材的精髓,就必须要对新教材的新特点加以研究,总结体会,才能将新教材运用的更好,才能发挥出新教材在培养新时期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教材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这大大地增强了物理课堂的核心凝聚力。新教材将对学生物理兴趣以及好奇心的培养放在首位,以避免学生在不断转难的知识学习中出现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举例来说,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利用蹦床运动来说明动能与势能二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继而引入课题,由于蹦床运动与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理解不深,因此会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为学生用多媒体播放蹦床运动比赛的画面,用激烈的比赛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通过观看比赛引入课题,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更热烈。

    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实践经历的积累,比如说“自感”教学时,教师先用导线将自身同两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并邀请一位学生进行尝试,结果显示没有安全问题。然后让十位学生牵手,再用导线将大家同日关灯的镇流器、2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当开关闭合时,学生会说并没有任何感觉;而当开关瞬间断开时,学生则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反应,跳起来,快速地将导线丢开。这个实验过程突出了学生亲自经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强烈的冲突,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全面到来的信息时代也使得人们的职业更换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在提速,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更加的全面与深刻,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就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的基础知识。然而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一直处于一种繁、偏、难、旧的状态下,特别是在应试考试的恶性循环中,许多教师错误理解教材内容,教学行为出现了偏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真正人才的培养。为了促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举例来说在《物理必修1》中,有关“运动的描述”这一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质点、速度、位移、加速度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这一内容中,教材不仅吸纳了国外教材的精华,对这一系列知识点加以细致的描述,更侧重了概念发展的循序渐进和逻辑思维,并能够在概念的描述中传递出物理学的研究思想。 四、新教材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与内容总量

    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摒弃了传统教材的“繁”与“难”的设计手法。在新、老教材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新教材在这一方面的重点突破。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减轻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们重拾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此外,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再需要耗费长时间进行重点和难点的反复讲解,也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空出了宝贵的时间。

    新教材将一些非重点内容做了淡化,这样一来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框架、脉络更加清晰,更好地突出了主干,比如说删减气体的实验定律和透镜成像的公式,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在力学体系中也有所研究,因而为了更好地突出主干作用,做了必要的删减。而这样的设计思想同样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启示。物理教学总的来说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着重于知识的引导与分析,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在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不要从头到尾没有头绪的重复性讲解,而是要侧重讲解那些具有代表性,并且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与潜在思维的问题,而不是长时间拘泥于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去灌输式的.讲解。

    我们的教学如果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与意志,发现了学生真正的需要,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持久性、探究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感悟等都必须要依赖于学生对物理科目的情感支撑。因此可以说关注学生的体验就必须要以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为基础,要以学生的身心投入与积极参与为基本前提。因此,新教材充分地考虑让学生真实地去“接触”具体事物,通过实际经验去发现问题之所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他们去深入研究物理知识。

    新教材的设计巧妙之处还在于融入了一定的研究型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助益,它的设计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大量体的知识,而是能够侧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新教材为我们当前的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教材深化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让传统物理教学转变为兴趣物理教学,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教材,让同学们能真正的地去体会新教材,继而爱上物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早立.使用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1993.(9).

    [2]扈剑华.编写新的高中物理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6).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1)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和兴趣,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改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重视物理实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

    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改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汇总(11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