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生物教案(推荐15篇)
  • 生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03

    生物教案(推荐15篇)。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生物教案”的详尽文献资料,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文字和故事的世界里!

    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

    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

    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

    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教师:蘑菇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属于一类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霉菌就不同了,它们比较微小,属于一类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还有很多,你认识它们吗?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

    观看、认识、讨论交流

    教师:其中,很多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例如我们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药用价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真菌?

    2、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链接展示图片

    收集资料突出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图片,资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环境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称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对于微小的霉菌,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

    3、青霉、曲霉的异同点

    观察,比较青霉、曲霉颜色上的不同。

    放大观察,比较青霉、曲霉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通过不同点,我们可以区分青霉和曲霉;而它们的相同点反映了所有多细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菌体由菌丝组成,生有许多孢子。

    它们的细胞结构怎样?

    链接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图。

    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判断真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教师:真菌细胞不断地从周围吸取有机物,形成许多菌丝,当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在菌丝顶端产生许多孢子。孢子有什么作用?

    二、真菌的生殖

    模拟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来活动:模拟自然界的风吹和震动,把装有霉菌的塑料袋放在手里,拍打几下,传给下一个同学,依次传给小组内的多个同学,然后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塑料袋内弥漫着许多孢子,有许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孢子多而轻,容易被风吹散,在自然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长出各种各样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发长处霉菌,蘑菇的孢子萌发就会长处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和形态,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颜色排列形态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孢子收集起来,散到一定的培养基上,就会栽培出蘑菇来。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发过程吗?请我班培养蘑菇的小专家介绍蘑菇的成长日记。

    [回顾与整理]

    1、各种各样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练习与应用]1、2

    [探索与实践]

    1、想进一步了解蘑菇的营养与美食吗?据真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设计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吗?请与栽培过蘑菇的同学交流。

    编写思路 :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但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比较直观,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较难看清,所以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学。新教材提倡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本节课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生物教案 篇2

    摘要:本文以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目前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利于此门课的教授,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变学生提出的意见,才能在此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前沿性学科之一,是支撑其他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

    此学科是位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的个体生物学之间,同时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遗传与医学细胞生物学既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又是医学的前沿学科,许多医学疑难问题的解答和最终解决都有赖于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因此它是每一个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

    总之,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速度。

    只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张艺,王韵,连小华,等,提问式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12( 5) : 452-454.

    高强国,连小华,杨恬.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10( 4) : 402-404.

    刘云,陈保锋,申跃武,等.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 4) : 393-395

    生物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 巩固练习。

    (1)我来填一填。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生物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和常见种类

    2、描述草履虫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3、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及草履虫的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草履虫的生理功能特点

    教学方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构成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像我们常见的芒果树,鸡、鸭、鹅、马、牛、羊他们是由多个细胞组成还是一个细胞组成?世界上有没有只由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呢?

    预习小卡片

    1.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称为 。

    2.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有 、 、 、 等。

    3.草履虫靠 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4.食物由 进入草履虫体内,在 内逐渐被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 排出。

    5.草履虫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 。

    6.草履虫通过 和 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

    7.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吃 个细菌,因而对污水有 的作用。

    问题教学

    1、教学流程

    (1)请各小组派代表解答预习卡片上的问题。

    (2)播放影片,展示出收集的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引导认识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3)播放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视频,并展示草履虫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对照示意图明确草履虫各部分的名称、作用。

    (4)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掌握草履虫的生理特点。

    (5)播放影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有害与有利两方面分析总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流程

    (1)各小组代表纷纷说出自已小组对预习卡片的看法。

    (2)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图片展示,明确单细胞生物概念。

    (3)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4)学生回忆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掌握草履虫的生理特点。

    (5)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图片展示,掌握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问题乐园

    问题1:从草履虫培养液吸培养液时,为什么要吸表层,而不吸下层?

    问题2:假如草履虫在显微镜下运动得很快,如何让它慢下来?

    问题3: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4: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5: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问题6: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设问练习

    1、观察草履虫时,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 )

    A、培养液的中层 B、培养液的任意部分 C、培养液的表层 D、培养液的下层

    2、草履虫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

    A、利用鞭毛摆动做螺旋运动 B、利用纤毛摆动做螺旋运动

    C、利用鞭毛摆动做直线运动 D、利用纤毛摆动做直线运动

    3、草履虫生活在( )

    A、海水中 B、人体中 C、土壤中 D、池塘或水沟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的排出是通过( )

    A、胞肛 B、伸缩泡 C、口沟 D、胞咽

    5、观察草履虫时,常放一些棉花纤维,目的是( )

    A、固定草履虫 B、使草履虫运动缓慢,便于观察

    C、分隔培养液 D、吸收培养液

    6、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一定比单细胞大。( )

    7、草履虫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这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

    8、草履虫污染水源,对人类是有害的。( )

    9、近年来赤潮的不断发生,是海洋受到污染的结果,是渔业的一大灾难。 ( )

    简结转新

    1、

    学生小结:

    2、转新:

    1、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细胞内完成。它们能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能作出反应吗?请以草履虫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提示:刺激物可以选择食盐、白糖或食醋中的一种)

    提出问题:

    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尝试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略)

    预计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2、思考:生物圈中有多细胞和单细胞生物,那有没有生物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呢?

    课后反思: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可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上课应结合“生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结构”、“生物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对照归纳总结,才可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因条件限制,没有做实验,应运用模型、图片、影片等加深学生感官认识。

    知识乐园

    《科学时报》去年的一篇文章语出惊人,四膜虫,被忽视的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在四膜虫的研究中发现了人类癌症和衰老的秘密,单细胞四膜虫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生物材料,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生物学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生物教案 篇5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盐析法初步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透析脱盐浓缩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膜分离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1.蛋白质的盐析

    蛋白质是亲水胶体,借水化膜和同性电荷(在PH值7.0的溶液中一般蛋白质带负电荷)维持胶体的稳定性。由于蛋白质分子内及分子间电荷的极性基团有着静电引力,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中性盐类[如(NH4)2SO4、Na2SO4、NaCl或MgSO4等]时,由于盐类离子与水分子对蛋白质分子上

    的极性基团的影响,使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增大,因此蛋白质、酶等在低盐浓度下的溶解质随着盐液浓度升高而增加,此时称为盐溶;当盐浓度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浓度时,蛋白质表面的电荷大量被中和,水化膜被破坏,于是蛋白质就相互聚集而沉淀析出,蛋白质和酶的溶解度又以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称为蛋白质的盐析。

    由盐析所得的蛋白质沉淀,经过透析或用水稀释以减低或除去盐后,能再溶解并恢复其分子原有结构及生物活性,因此由盐析生成的沉淀是可逆性沉淀。盐析法就根据不同蛋白质和酶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降低程度的不同而达到彼此分离的方法。盐析法对于许多非电解质的分离纯化都是适合的,也是蛋白质和酶提纯工作应用最早,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方法。

    2.透析脱盐的原理

    蛋白质的分子很大,其颗粒在胶体颗粒范围(直径1~100nm)内,不能透过半透膜。选用孔径合宜的半透膜,使小分子物质能够透过,而蛋白质颗粒不能透过,这样就可使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把蛋白质溶液装入透析袋中,袋的两端用线扎紧,然后用蒸馏水或缓冲液进行透析,这时盐离子通过透析袋扩散到水或缓冲液中,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穿透析袋而保留在袋内,通过不断更换蒸馏水或缓冲液,直至袋内盐分透析完毕。这种方法可除去和蛋白质混合的中性盐及其他小分子物质,是常用来纯化蛋白质的方法。透析需要较长时间,常在低温下进行,并加入防腐剂避免蛋白质和酶的变性或微生物的污染。

    三、试验材料

    1.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牛肉膏5g 蛋白胨10g NaCl 5g 可溶性淀粉 2g 葡萄糖1.5g /1000ml H2O 配100ml

    发酵培养基:牛肉膏5g 蛋白胨10g NaCl 5g可溶性淀粉 2g /1000ml

    2.酶活测定溶液

    0.2mol/LpH6.8 PBS缓冲液 葡萄糖标准液1mg/mL DNS试剂(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

    3.试剂

    蛋白胨、牛肉膏、可溶性淀粉、(NH4)2SO4、NaOH、HCl、、Na2HPO412H2O、NaH2PO4H2O、EDTA

    4.仪器或其它用具

    微量移液器、移液器枪头、透析袋、恒温培养箱、摇床、紫外检测仪(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分析天平、pH计、量筒、250ml瓶、分装架、记号笔、纱布、酒精灯、灭菌锅、干燥箱、恒温水浴锅等;

    四、试验路线

    发酵培养→粗酶液制备→硫酸铵盐析→透析脱盐浓缩→浓缩酶液酶活测定

    五、操作步骤

    1.菌株发酵

    将实验一中纯化的菌株接入种子培养基摇瓶培养24h,2% 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37℃,180r/min,培养36h;

    2.粗酶液的制备

    发酵液在8000r/min离心20min,收集上清液即为粗酶液,测定酶活方法参见实验三DNS测淀粉酶活力。

    3.硫酸铵盐析

    3.1 盐析条件的确定

    40%、60%和80%

    盐析步骤

    1)发酵液上清分装至3支烧杯中,每个20ml;

    2)加硫酸铵至3支烧杯中,对照25℃硫酸铵饱和度配置表,使其饱和度分别为40%、60%和80%。在加硫酸铵时需缓慢的加入,同时不断的轻柔搅拌(否则局部浓度过高会使酶失活)使硫酸铵完全溶解;

    3)室温静置2h,出现白色沉淀

    4)离心,分别取沉淀用少量0.2mol/LpH6.8 PBS缓冲液回溶。

    4.透析脱盐浓缩

    4.1 透析膜前处理

    透析袋的预处理方法:

    1)将透析袋剪成合适的长度;

    2)在一只250 m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200 mL的透析袋处理液,微波炉中预热;

    3)将透析袋装入其中,电炉上煮沸10 min;

    4)用蒸馏水彻底洗涤;

    5)蒸馏水中煮10 min;

    6)冷却后4℃存放,存放过程中透析袋应完全放入0.02mol/L磷酸酸缓冲液(pH7.0)中

    7 用细线扎紧透析袋一端,注入清水检验不漏后加入不超过透析袋体积1/2的须透析溶液。

    4.2 操作

    1 沉淀用少量0.2mol/LpH6.8 PBS缓冲液回溶,移入透析袋中,经透析膜袋在20倍量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0)中在室温,36h透析脱盐(每过6h换一次透析液).

    2 取各梯度脱盐沉淀5ml 8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测酶活。(沉淀为变性蛋白质酶活很低。)

    5.酶活力的测定

    参照实验三中的酶活测定。

    实验数据

    粗酶液 540nm 0.291 0.314

    盐析40%60% 80%

    1.221 2.708 1.456

    七、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1)测定粗酶液酶活;

    粗酶液 540nm 0.291 0.314 (取平均值)

    酶活力9.705

    (2)测定透析后酶液的酶活力

    40%60% 80%

    540nm吸光度 1.221 2.708 1.456

    酶活力36.63 81.24 43.68

    2.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可知 在硫酸铵饱和度为 60%时分离纯化淀粉酶酶活力最高。经盐析,透析除盐后酶活力大大提高纯化后的酶活力约为粗酶活力的4~9倍。

    八、注意事项

    (1)硫酸铵饱和度计算及加入方式:在分段盐析时,加盐浓度一般以饱和度表示,所需达到饱和度较高而溶液的体积又不再过分增大时,可直接加固体硫酸铵,其加入量见附表。注意看清是25℃硫酸铵饱和度表

    (2)清洗透析袋内外时,操作过程中应使用镊子或戴手套;

    (3)蛋白质溶液用透析法去盐时,正负离子透过半透膜的速度不同。以硫酸铵为例,NH4+的透出较快.在透析过程中膜内SO42-剩余而生成H2SO4,而使膜内蛋白

    质溶液呈酸性,足以达到使蛋白质变性的酸度,因此在用盐析法纯化蛋白质做透析去盐时,开始应用0.1M的NH4OH透析,或者用缓冲液配制蛋白溶液。

    生物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二、说学情。

    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根据我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等方面有条不紊,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体现了本班学生的素质很高,完成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 文中“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 的特点。

    (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六)、质疑问难,领悟主旨。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

    2、师提出问题突破文中的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开辩论,表明观点。

    针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你赞同谁的观点?

    (八)、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九)、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生物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学以第六章《遗传变异》中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八章中种群内容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脱旧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①了解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解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②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掌握基因频率的测定方法、计算方法。

    能力方面:①了解自然选择学说以及对学说的评价,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②解释生物界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③基因频率的计算,掌握运用具体科学方法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3.说重点

    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在初中已有接触,但学生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善欠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理论并要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用具

    教育录像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先阐述生物进化的原因,早在19世纪,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提出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论。后让学生观看课前制作的教育录相——森林中两种生物间的生活状况包括繁殖,撕杀,死亡以及几百年来的进化等,引导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进化,从理性角度运用学说分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让学生运用第六章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尝试从遗传的角度分析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导做如下的归纳: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新类型生物接着阐明达尔文时代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局限性,学生对达尔文学说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突出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所体现的“现代性”。

    第二部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2.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繁殖→以温故之新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3.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生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三部分:复习巩固,学以致用课堂完成课本第69页

    一、填空题1;

    二、判断题:1,2,3,三、选择题:1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新类型生物

    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测定方法:抽样调查法

    计算方法:如抽取个体100个,AA、Aa、aa个别分别为30,60,10则A基因频率=(30×2+60×1)/100×2=60% a基因频率=(60×1+10×2)/100×2=40%归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生物教案 篇8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篇科技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危害、成因及对策,语言平实而不失生动,形象且又准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找准契合点,即:在科学中学习文学手法,在文学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本课,我选用的课型是说读,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在读与说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提高素养(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过程有机切分为四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保证学生在具体的“板块”中有充分的语言活动,有充足的知能训练。

    教学本课,我的教学创意是:“学习一篇、精析一段”,既关注整体,也突破局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简说:

    整个课堂教学我设想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语言的感受活动、梳理活动、提炼活动、欣赏活动,它们都是基于文本语言的活动。

    第一步:

    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迅速捕捉重要信息。我的课中小结,是明确“打比方”、“举例子”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

    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设计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用分层概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梳理。我的课中小结则明确课文“定义—危害—成因—对策”的行文思路。

    第三步:

    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逐段阅读圈划,不但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训练自己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交流各自圈划的主句以后,我将进行方法的总结:主句,就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为了强化这种“提炼”的能力训练,我还将设计一个让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的活动,让学生把提取的主句组合起来,成为这篇课文的“浓缩文”。

    “课文浓缩文”的范文是这样的:

    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也是如此。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第四步:

    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难逃绝种厄运”,拟人手法使说明形象生动;再如“关联词语”:在介绍不同的学者的观点的时候,用了“因为、即使、因此、然而、如果、另外”等一系列的关联词语,使说明语言严密准确……通过精析一段,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整个教学的设计,以“说读”贯穿,力图通过四次语言活动,让学生在文本里面来回行走,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板书设计,我力求简约。黑板正中写课题:生物入侵者;

    第二行板书文章的思路:定义—危害—成因—对策;

    第三行标注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生物教案 篇9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探究芽的向性运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探究植物的茎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向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生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以观察、讨论法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餐桌上会吃到芹菜等蔬菜,也会经常看到蘑菇、银耳、木耳等,仔细对比它们的形态,你想知道些什么信息呢?

    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蘑菇、银耳、木耳是植物吗?它们有根、茎、叶吗?为什么它们不是绿色的?

    师:蘑菇、木耳、银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样,它们没有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属于植物,而是属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真菌》。

    二、新知导学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师:真菌是多种多样的。(图片展示多种多样的真菌)观看图片,哪些真菌是你认识的?

    生:观察图片并指出自己所认识的真菌。

    师:这些真菌有些是多细胞的,比如:猴头菇、平菇、灵芝、冬虫夏草、牛肝菌等;也有一些是单细胞的,比如酵母菌。有的是可以食用的,如蘑菇(平菇、猴头菇)、牛肝菌等;有的是可以药用的,如灵芝、冬虫夏草等。这些真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二)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师: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面包、馒头、奶酪等发面食品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酵母菌。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与实验相关的练习。

    生:完成实验,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实验:观察酵母菌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

    师:酵母作为一种真菌,它与细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比较观察。(展示酵母菌图片与细菌、植物细胞图片)对比观察:

    (1)酵母菌由哪些结构构成?

    (2)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酵母菌和细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1)酵母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构成。

    (2)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3)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师:那你能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吗?

    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会向外生出与自身相似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芽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芽体会逐渐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环境不适宜,酵母菌就会进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态结构

    师: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很多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发霉的食物,(展示发霉的食物)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霉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并完成相关练习。

    生:进行实验并将结论交流

    实验目的: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

    方法步骤: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青霉颜色呈_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

    师:霉菌的菌丝都是一样的吗?(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面的问题:图中序号代表什么结构?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真菌?青霉的细胞中有叶绿体吗?你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吗?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讲解)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是营养菌丝。

    师:你认为这些菌丝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养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吸收营养。

    师:是的,霉菌的菌丝是由很多细胞首尾相连而成,属于多细胞真菌,这一点是和酵母菌不同的。霉菌的结构和酵母菌相似,也没有叶绿体,要靠吸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生存,属于异养生物。我们已经知道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那么霉菌的生殖方式又是什么呢?

    生:孢子生殖

    师: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青霉扫帚状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绿色孢子,青霉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夏天,发霉的面包也会发霉,这种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气生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表面呈辐射状的着生着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这些球形的孢子来繁殖的。可见,霉菌都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态结构

    师:蘑菇是一种大型真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在哪里可以采到蘑菇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细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师:蘑菇由哪些结构构成?认真观察蘑菇的相关图片并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蘑菇图片)

    (1)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是多细胞的真菌。靠地下菌丝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异养生物。

    师:蘑菇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内容,试着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骤。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1.选取较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师:第二天,拿开培养皿(或玻璃杯)和菌盖,可以看到在白纸(或玻璃板)制作好的孢子印了。(展示孢子印图片)仔细观察,白纸上留下的孢子印是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排列形状呈放射状?

    生:讨论后将填空补充完整。

    师: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成熟后会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的地方就会萌发出菌丝。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图画。(展示图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图画。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图画,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比一比谁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图片):蛤蟆菌、毒红菇、花褶伞等。怎样鉴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辨别:1.颜色鲜艳,不生虫蛆;2.菌盖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3.受伤后变色,有腥、臭、辣、苦等气味;4.菌柄上有菌环。因此,对于从野外采回来的蘑菇,一定要仔细辨别,千万不要随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师:回忆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总结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观看图片并总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酵母菌、霉菌和蘑菇,它们都属于真菌。对于真菌,你有哪些收获呢?(出示酵母菌、霉菌、蘑菇图片)你能把你今天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精华提炼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生殖。

    四、典型试题

    1.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D)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有细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细胞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C.真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板书设计】

    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出芽生殖

    霉菌: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蘑菇: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繁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所熟知的实际生活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分别对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见真菌进行了观察探究,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酵母菌的各部分结构在显微镜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对青霉和曲霉的菌丝的观察也有一定难度。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探究实验,不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知识更加明确,而且课堂气氛明显比在教室上课活跃。这是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用鲜活的视频录像及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也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师生的互动性较高。

    生物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变化,以及与新陈代谢具有直接关系的四个系统在新陈代谢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热价和体温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辨证统一关系,渗透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取,气体的吸入;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 (包括气体的运输),涉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用一节课的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学生对能量的,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教学开始时总结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照图解,按问题顺序思考几分钟或翻看前几章的内容和插图来思考,然后教师采取逐题提问的方式来复习。可以采取让学生逐题讨论的方式来复习。复习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新陈代谢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堆砌。

    为了在复习中使学生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为讲述新陈代谢概念做好辅垫,可以采用总结边画图解的方式来进行。

    体温部分的教学,应该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紧密联系,体温首先是能量释放所维持的,其次,体温是新陈代谢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自己谈出测量体温的部位和平均温度。另外,这部分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新陈代谢概念既是本章的重点又难点,教师可先以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为线索,边归纳选列表(见奉章知识结构中新陈代谢过程部分),然后再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关于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关系,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视点教育的极好内容。但是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讲解时只要渗透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即可。也就是说让学生了解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就可以了,不要讲得过多、过深,更不能讲成政治课。

    在讲述新陈代谢的意义时,应该联系前后各章的知识,举出一些实例来说呀新陈代谢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例如,人体的运动系统住完成各项运动时;需要得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供应,而营养和能量的供应正是通过新陈代谢来实现的。关于新陈代谢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只是点一下,目的是引出下两章的内容,说明新陈代谢与后面知识的密切联系,因此不必要展开讲述。

    由于本章教材带有复习性、总结性,牵涉的知识多,概念抽象,所以在时间上要合理安排,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新陈代谢概念的教学上。

    生物教案 篇12

    1教材分析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2个重要概念,即“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生物分类内容的延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微生物中细菌的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细菌的结构及特征阐述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能力目标

    能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教学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手干净吗?”利用“舒肤佳肥皂”广告视频小结:人们的手不干净,上面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这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奇的微生物(第1课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特征:结构简单、体积很小及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并告诉学生将主要学习细菌的相关内容,学习形式是游戏闯关。

    5.2模型建构,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拓学生思路。选取几个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细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3阅读资料,获取正确信息

    教师给出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图片及它们的相关资料,请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痢疾杆菌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枯草杆菌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5.4学生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调查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合作调查。每组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上课时,每组组长对本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动、植物的遗体主要被腐生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5.5收集资料,表演汇报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并整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汇报。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6知识冲浪,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说细菌和前面所学的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这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

    ②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突然都不存在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可从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方面作答)

    5.7课外拓展,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幻想报告,以“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题,题目自拟。

    6教学反思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导致这节课的内容会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此,本节课,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贴图教学、模型教学等手段,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轻松地获得知识。但是,在这节课的模型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合理控制好时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生物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3、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能力目标:熟悉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引言]:伴随着虫鸣鸟啼的《湖天春色图》曲,CAI出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细菌、酵母菌、眼虫、变形虫、衣藻、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带藻、甲藻。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活着各种动植物,还有不易见到的这些图片上的美丽生物,在每一滴河水、海水、甚至草尖上的每一滴露珠里都有可能找到它们的踪影。此时此刻,它们或许就悄悄的漂浮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但我们却看不见它们,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

    [讲述]: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根据单细胞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可分为单细胞动物和单细胞植物,虽然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提出问题]: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它们却能独立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为什么?

    学生活动

    饶有兴趣地观看这些单细胞生物。并能区别出单细胞植物与单细胞动物。

    一、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教师活动

    [讲述]:我们今天就以草履虫为代表来进行探讨。

    CAI出示问题:

    (1)制作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如何运动。

    (3)草履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理由?

    (4)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草履虫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观察草履虫]取一洁净的载玻片平放,在一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放上少许棉纤维,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镜检,观察草履虫。

    [播放FLASH]:草履虫的结构特征。

    生活环境: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吃掉4.3万个细菌,因而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形态结构:体长大约不到一粒芝麻的1/10,只能用显微镜观察到。形状像倒转的草鞋底,全身布满了纤毛。

    [出示]:草履虫的结构模型。请一位同学讲解模型。

    生命活动: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纤毛——运动(草履虫依靠表膜上纤毛的摆在水中旋转前进)。

    表膜——呼吸和排泄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伸缩泡——排泄废物的功能。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CAI出示:(1)多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草履虫这种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的简单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既然大家认为草履虫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那我们能否证明?如何证明呢?

    学生思考

    CAI出示:(1)给草履虫怎样的刺激?

    (2)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

    (3)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需要对照实验吗?

    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的实验制定并实施探究

    二、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提出问题]:草履虫对各种刺激(如化学物质等)可能产生反应。

    [作出假设]:(1)草履虫逃避食盐这种刺激。(2)草履虫趋向糖这种刺激。

    同一实验组两人分别进行探究1和探究2

    [实验原理]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对外界的有利刺激或有害刺激能够作出反应。

    [实验装置图]

    [实验设计思路]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个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本实验的重点是实验方法的设计,制订实验时,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制定己的实验并实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操作步骤

    [探究实验1]:取一洁净的载玻片平放,在一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另一端滴上一滴清水,并使培养液和清水连接。在放盐粒的一侧先放少许棉纤维,然后在棉纤维外面再放食盐粒。3分钟后观察现象。

    [探究实验2]:取一洁净的载玻片平放,在一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另一端滴上一滴清水,并使培养液和清水连接。在放盐粒的一侧先放少许棉纤维,然后在棉纤维外面再放糖粒。3分钟后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略。

    [播放FLASH]: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引导学生说出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

    利:净化水体、饵料、食品制作、释放氧气等

    弊:引起人体和其他动物的各类疾病

    学生活动

    每个实验小组两人分别进行探究1和探究2的操作,观察3分钟后得出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适应环境。

    生物教案 篇14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

    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生物教案 篇15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根据细胞学说学生可以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而激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分析前人实验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开篇首先要明确说明,研究对象以真核生物为主。

    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培养点。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细胞质部分重点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由于植物的新陈代谢部分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功能方面不用涉及得太深。

    细胞核部分重点讲清细胞核的结构;讲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其他内容将在细胞分裂以及遗传和变异部分再做深入探究分析。

    【生物教案(推荐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