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合集
  •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7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合集。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希望这份“数学远的近的教案”能够达到您的预期,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分享请将它收藏并分享给朋友们!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1】

    一、设计思想

    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平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汇报时通过比较,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

    (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

    (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组合这个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三、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最基础的知识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前面例题的学习中已经感知了"组合"这一类型的题目,如:从3、7、9这三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已经知道了,做这个题目时应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有序思考才能一个不漏。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能解决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三位数的问题,而是将知识点扩大到知识面,更加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之前,学生接触了生活中的排列问题,通过猜测、验证,已经能用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可能。但区别于排列问题的组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学生具备的经验知识却为数不多。本堂课要学习生活中的组合问题,就应从生活实际着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感知组合问题跟顺序无关。但在找组合数的时候也需要有序思考,一则不会遗漏,二则不会重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掌握基本的排列方法,熟练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

    3、解决问题:用摆、画、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实验验证,学生能对排列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所体验,并能做到严密有序。教学难点是找到合适的搭配方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有序,又思考严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搭配方案,并能感受到有搭配的作用,不要提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七、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能展示各个模拟情境的教学课件。

    2、每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三张数字卡片和一张记数卡。

    3、每人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彩笔,每个学生发一张未涂色的花环奖券。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挑战 温故知新

    1、出示两个小朋友图片,请下面的小朋友给起个名字。

    2、今天这两个小朋友在做聪明题比赛,也打算跟在座的小朋友们比比,谁的方法好、速度快,又不遗漏答案。(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欣然应战)教师讲明要求:将信封里的7、9、3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能组哪些,动手摆一摆写下来,不但要快、要准、不遗漏,还要能说明方法,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⑴学生开始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

    ⑵先记下成果的学生,可以先跑到讲台前了,同桌合作的两人一起来。接着汇报交流各自的方法,重复者下去。学生可能会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来摆,并记录下来;也有的会按照数位顺序来摆: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是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

    ⑶评价各种方法,得出最佳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直观比较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的优缺点。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好奇与好胜,驱使着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可供选择的合作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情境模拟 实践验证

    1、前些天,老师去东阳横店影视城时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今天带来给大家看看。

    2、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交流汇报。(方法有: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或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也可以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鼓励勤动脑筋的学生。

    3、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出示明明的话: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验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

    (三) 运用排列 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题目还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一知半解的学生容易在这里上当,也能通过同学间的互评,在这块"绊脚石"下寻到"真知"】

    (四)结合生活 拓宽知识

    1、布置课外任务

    (1)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按不同的位置去照相,做个留念。

    (2)下课跟同学做游戏,看一看"你"、"笑"、"我"这三个字能组合哪些有意思的话来?

    2、适时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把课堂上知识与家人共享,用照相机来留住自己的智慧,是学生课外愿意做的事情,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作课外延伸。同时,"你"、"笑"、"我"这三个字的排列非常有趣,又体现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不低】

    九、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配套练习。

    2、课外延伸题。

    ①、兔子妈妈要为孩子们参加动物运动会做号码布。她分到的号码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你能算出兔子妈妈最多要为孩子们做多少块号码布吗?

    ②、运动会上,三(2)班有4名学生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③、三名同学到社区去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他们站成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④、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涂下面的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涂法?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

    最外层总数

    3

    4

    5

    6

    ...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四、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在教室内围一围。)

    4.请你思考:(课件出示同学开联欢会时的欢乐情景。)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四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5.请你设计:(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景。)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再动手画一画,展示在黑板上,看哪一组做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

    (1)“重叠”或“重复”一词;(2)列式中“减1”的意义;(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4)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受平衡与物体重量及摆放位置的关系。

    2.结合生活场景,寻找保持物体平衡的不同方法。

    活动准备:

    1.平衡玩具:平衡秤、月亮船、平衡架、老鹰玩具、平衡器及辅助物。

    2.创设娃娃家和杂技团的生活场景,准备衣架,衣服,袜子,尺,书,皮球,叉子,积木,平衡板,米,盛器,萝卜块,土豆块,小棒,碗盆等娃娃家和杂技团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玩平衡玩具,感受平衡现象。

    T:“快来瞧:这里有好多的玩具哦,看看,有月亮船、荡秋千、跷跷板,还有……这么多的玩具,想不想玩啊?我也好想玩哦.这样吧等会我们一起玩的时候,边玩边动动脑筋,一会把我们新发现来告诉大家,怎么样?

    T:出发吧!”

    (准备各类平衡玩具)

    1.幼儿分组操作摆弄平衡玩具,教师参与幼儿的探索过程。

    2.分享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及问题,帮助幼儿提升关键。(可提升:平衡与重量和摆放位置的关系。)

    T:我已经听到了许多小朋友有新发现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二:尝试寻找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

    T:刚才我们发现了许多平衡的小秘密。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东西,只要你动动小脑筋,你就能让他平衡起来。今天啊我们就去娃娃家和杂技团,试一试,找一找!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里面的东西保持平衡?有没有信心?LET’GO!

    1.幼儿分组探索让物体平衡的方法,老师观察指导。

    2.分享与交流。

    重点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让物体平衡的几种方法。(可提升:通过增加某一边份量或减轻某一边份量的方法,寻找平衡点或移动某一边的距离等方法。)

    T:今天你们真棒,到找到了好办法,让物体平衡起来,并且还把这些好办法都记录了下来。这样吧,我们把我们的记录纸作成一本平衡记录本,放在资料室里,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有关平衡的秘密,怎么样?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四、教学建议

    1. 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3. 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第五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数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数独游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

    2.经历数独游戏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填数游戏。

    教学难点:

    找到关键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今天这节课易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玩填数游戏。

    二、理解规则,寓教于乐。

    师:先来看看游戏规则。(投影出示游戏规则),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规则?

    生1: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在2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

    师:如果这一行已经出现了2,同一行能不能继续填2?(不能),这一列有3这个数,同一列能不能再填3?(不行。)都明白游戏规则了吗?(明白了。)

    师:你能不能在3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呢?先请大家先试一试吧。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得出结论了吗?B是几?

    生2:B是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凭感觉猜的。

    师:要猜也必须有根据的猜想,别的同学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边试边填,假设2的后面是1……

    师:噢,原来你是采用了推理假设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你得出B是几了吗?

    生:还没有,时间不够。

    师:有没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呢?

    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投影出示A点),仔细观察,A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生 一时看不出来 。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A有没有可能是3?

    生1: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列已经出现了3,游戏规则里有“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这一条,所以A不可能是3。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那A没有可能是2呢?

    生2:也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这一行里已经有2了,不能重复出现。

    师:那3可能吗?

    生3:也不可能,3也在A的这一行里,道理跟之前一样。

    师:A既不是 4也不是3和2,那A可能 是几啊?

    生4:A只能是1。

    师:为什么?

    生4:因为我们在表格里只能填1-4这四个数,4、3、2都 被排除了,所以A只能是1。

    师:哇,你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啊,这么快就得出A是1了。那按照刚才的方法,你能快速确定B是几了吗?为什么?

    生5: A是4,那么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2、3,所以B只能是1。

    师: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

    生:没错!

    师:那填数游戏的诀窍是什么?

    生6:找到关键的格子。只要这个格子所在行和列里有了其他几个数,就能确定这个格子是几。

    师: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真是太棒了,表达得真清楚,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那你们能不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了呢?(能)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师指方格中的位置,点名回答,说出理由。

    三、游戏来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方法,完成了填数游戏。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它就已经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刊登过,到1984年4月,日本一家游戏杂志提出“独立的数字”概念,意思是“这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并将这个游戏命名为“数独”。(板书课题:数独)??

    四、巩固练习

    师:刚刚大家玩得开心吗?想不想继续玩?(想)那就请你打开书110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

    ?? 集体校正答案?

    师:先填哪一格?A。再确定B,

    五、课堂

    师:在今天的数独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同学们认识数独的并不多,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部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强。在活动结束前,请做得快的同学说方法。有少部分学生跟不上,没有完全理解,还要多练习。

    从备课的角度来说,我在备课时设计的难度较大,整节课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但有少数同学还是没能彻底明白数独游戏的规则,无法顺利地找到突破口,所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出现了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接下来的备课我准备降低知识内容的难度,并将引导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小研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小研究,仔细看研究一,回顾下你的想法。(课前小研究第1题)

    研究一: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先画图再列式)

    这道趣味数学题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汇报方法(课前小研究第2题)

    研究二:新的学期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同学们进步特别大,像个大孩子了,又懂事又听话,上学期的暑期作业就有很多同学完成的特别好,老师要提出表扬其中语文完成优秀的同学和数学完成优秀的同学。(语9人,数8人,重复3人)一起看研究二的第1小题,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你们知道老师一共表扬了多少名同学吗?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图、表或其他方式清楚的展示出来?(可以先制作名字卡片,试着摆一摆,再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提出:

    语文表扬9人,数学表扬8人,为什么一共表扬的不是17人呢?怎么看出来的?

    如何表示出语文、数学都表扬的同学?

    (2)全班游戏验证方法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刚才大家的方法哪种最清楚、最直观?请老师表扬作业完成好的同学到前面来,语文表扬的站在左边,数学表扬的站在右边,你们看看应该怎么站?

    3个重复的,你们站在哪?站语文那边吗?还是站在数学这边?大家帮帮他们,想一想应该站在哪儿最合适?(中间)为什么?

    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左边是语文表扬的,右边是数学表扬的,中间是语文和数学都表扬的)

    (3)引导出用维恩图表示

    如果把我们刚才站的队伍表示在黑板上,是什么样的?谁有好方法帮忙加工一下,试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指定学生黑板画)都谁是这样想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语文表扬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所有数学表扬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这就是今天大家一起研究的集合。(板书:集合)

    我们一起把集合中的具体内容用这个图更清楚、直观的展示了出来,你们知道吗?像这样的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维恩,所以就以“维恩”来命名,叫维恩图,也可以叫集合图。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认识维恩图

    我们既然能自己创造出维恩图,那你们知道图中每一部分都表示什么意思吗?(小组内先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中间重叠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左边集合表示什么?右边集合表示什么?)

    (5)运用图解决问题

    能不能根据你的图一眼就看出来应该怎么计算出一共表扬了多少名同学?(列式计算)独立解决,汇报交流,方法不唯一。

    (9+8—3=14,6+3+5=14,9—3+8=14,8—3+9=14等,让学生在维恩图上边指边写)通过课件演示:9+8—3=14巩固重合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书105页做一做1

    2、书107页5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示表示。上面的三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远的近的教案合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