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精]高中物理教学教案9篇
  •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5

    [精]高中物理教学教案9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点内容被忽略。编辑为了让您满意花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这份“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相信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所需的任何信息!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1

    【摘要】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了促进新课改推进的有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促进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改革。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宽度和深度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故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推荐和实践。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本文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现实情况,联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成果,就多媒体教学与高中物理课堂的整合设计作出了深入探究与分析,望能提升物理课堂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培养物理学预备军。

    1.高中物理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物理课程是高中必修课程之一,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应试成绩,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优化高中物理课程,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物理学科主要研究世界物质的基本构造、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运动规律,同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学习高中物理是为了让高中生培养基础性的物理能力,帮助学生将物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培养学生对世界和科学的热情,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物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人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学习的必要性体现在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综上,物理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重要方向。

    2.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范围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范围广泛,能够从多个角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随教师练习为主,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实验本身环节繁复,教师还需要多次试验,才能完成课堂示范教学。多媒体能够以动态课件、视频等方式再现成功的实验环节,并能就关键环节反复举例,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对实验操作的疑问,提高课堂实验效率。同时,多媒体还能够运用多种展示方式,让学生了解抽象的物理情景,给学生具体的观感,帮助学生熟悉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3.多媒体教学与高中物理课堂的整合设计

    3.1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关注

    传统教高中物理教学资源受时间和空间、教师自身能力等方面影响,只能通过教师口头教学、板书教学的形式将复杂多样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极大的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也难以发散自己思维。多媒体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寬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物理课堂告别僵化和死板,在丰富有趣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将单一课堂转变为多元课堂,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汇聚到一起,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力,给教师授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传统板书相对,多媒体能够用动画、图像等演示方法,帮助学生观察与思考实验现象。

    3.2抽象课题直观表述,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物理概念

    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和实验性。其理论知识丰富而多样,具有较高的科学魅力。其实验内容与人类生活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导入更拉近了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让物理学科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形象化。多媒体能够将抽象课题直观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进而形成具象的物理概念。为了取得较佳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了概念与原理的基础上,为学生展示具体的多媒体模拟情境,让学生的想象有据可依,加快学习进度。例如,在学习“游标卡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通常采用举例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游标卡尺的具体操作过程。但卡尺规格较小,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矢量三维图,通过对游标卡尺移动情况模拟,为学生演示其使用方法和技巧。

    3.3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加强实验效果,并通过对真实实验的演示和模拟,让学生产生思考,在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师讲解火箭发射的过程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火箭发射的实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然后再展开重力加速度及空气阻力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了解航天和国防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新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又如,在讲解“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频闪照相的方式说明这种运动方式与自由落体运动中的竖直方向上进行物体运动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同等质量和大小的小球同时做各种初速度平抛运动的动画,让学生了解平抛运动的现实运用,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多媒体还能够帮助学生展开模拟实验,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能帮助学生多思考,在经过头脑模拟实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随之提高。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与高中物理课堂的整合设计,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系统,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

    2.明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优点,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强调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物理意义以及具体应用都作为较高要求.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的理解以及应用,对多数学生来说,虽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仍常常是把握不够,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也说明此项正是教学难点所在.

    三、教具

    投影片若干,投影幻灯,彩笔,细绳,小球,带有两个小球的细杆,定滑轮,物块m、M,细绳.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

    (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实例及其分析.

    问题1 投影片和实验演示.如图1所示.一根长L的细绳,固定在O点,绳另一端系一条质量为m的小球.起初将小球拉至水平于A点.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时的速度.

    分析及解答:小球从A点到C点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由于绳的拉力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可见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选取小球在最低点C时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

    教师展出投影片后,适当讲述,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2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在上例中,将小球自水平稍向下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2所示.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的速度.

    分析及解答:仍照问题1,可得结果

    问题3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现将问题1中的小球自水平稍向上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3所示.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的速度.

    分析及解答:仿照问题1和问题2的分析.

    小球由A点沿圆弧AC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取小球在最低点C时的重力势能为零.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

    2.提出问题.

    比较问题1、问题2与问题3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3的物理过程作细节性分析.起初,小球在A点,绳未拉紧,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B点,绳被拉紧,改做

    进一步分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和做圆周运动这两个过程,都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而不是整个运动过程机械能都守恒,因此原分析解答不合理.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球的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小球从A点的自由下落至刚到B点的过程;

    (2)在到达B点时绳被拉紧,这是一个瞬时的改变运动形式的过程;

    (3)在B点状态变化后,开始做圆周运动到达C点.

    通过进一步讨论,相互启迪,使学生从直觉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结合上认识到这一点.前后两个过程机械能分别是守恒的,而中间的瞬时变化过程中由于绳被拉紧,vB在沿绳方向的分速度改变为零,即绳的拉力对小球做负功,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并不守恒.因此,对小球运动的全过程不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正确解答过程如下:(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裁定.)

    小球的运动有三个过程(见图4):

    (1)从A到B,小球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到达B点时,悬线转过2θ°角,小球下落高度为2Lsinθ,取B点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2)小球到达B点,绳突然被拉紧,在这瞬间由于绳的拉力作用,小球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B∥减为零,垂直绳的分速度vB⊥不变,即

    (3)小球由B到C受绳的拉力和重力作用,做初速度为vB⊥的圆周运动,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

    联立①、②、③式可解得vC.

    教师对问题3的分析及解答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出问题.

    问题4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

    如图5所示,在一根长为L的轻杆上的B点和末端C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杆可以在竖直面上绕定点A转动,现将杆拉到水平位置

    与摩擦均不计).

    解法(一):取在C点的小球为研究对象.在杆转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它做功,故机械能守恒.有:

    解法(二):取在B点的小球为研究对象,在杆转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它做功,故机械能守恒:

    由于固定在杆上B、C点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则vB∶vC=rB∶rC=2∶3,

    现比较解法(一)与解法(二)可知,两法的结果并不相同.

    提出问题:

    两个结果不同,问题出现在何处呢?

    学生讨论,提出症结所在.教师归纳总结,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应注意研究对象(系统)的选取和定律守恒的的条件.在本例题中出现的问题是,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但是,系统的某一部分(或研究对象)的机械能并不守恒.因而出现了错误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由于两小球、轻杆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且只有系统内两小球的重力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选杆在水平位置时为零势能点.

    则有 E1=0.

    而 E1=E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上解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可有以下表述:

    ①物体系在任意态的总机械能等于其初态的总机械能.

    ②物体系势能的减小(或增加)等于其动能的增加(或减小).

    ③物体系中一部分物体机械能的减小等于另一部分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各用一种表述,重解本例题.共同分析比较其异同,这样会更有助于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深化.为此,给出下例,并结合牛顿第二律的运用,会对整个物理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刻.

    已知,小物体自光滑球面顶点从静止开始下滑.求小物体开始脱离球面时α=?如图6所示.

    先仔细研究过程.从运动学方面,物体先做圆周运动,脱离球面后做抛体运动.在动力学方面,物体在球面上时受重力mg和支承力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下滑过程中其速度v和α均随之增加,故N逐步减小直到开始脱离球面时N减到零.两个物体即将离开而尚未完全离开的条件是N=0.

    解:视小物体与地球组成一系统.过程自小物体离开顶点至即将脱离球面为止.球面弹性支承力N为外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内力仅有重力并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以下可按两种方式考虑.

    (1)以球面顶点为势能零点,系统初机械能为零,末机械能为

    机械能守恒要求

    两种考虑得同样结果.

    〔注〕(1)本题是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的典型题,又涉及两物体从紧密接触到彼此脱离的动力学条件,故作详细分析.

    (2)解题前将过程分析清楚很重要,如本题指出,物体沿球面运动时,N减小变为零而脱离球面.若过程分析不清将会导致错误.

    为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可补充下例.投影片.

    一根细绳不可伸长,通过定滑轮,两端系有质量为M和m的小球,且M>m,开始时用手握住M,使系统处于图

    解:两小球和地球等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

    提问:如果M下降h刚好触地,那么m上升的总高度是多少?组织学生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

    解法一:M触地,m做竖直上抛运动,机械能守恒.有:

    解法二:M触地,系统机械能守恒,则M机械能的减小等于m机械能的增加.即有:

    教师针对两例小结: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了思维的多向性.我们在解题时,应该像解本题这样先进行发散思维,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再进行集中思维,筛选出最佳解题方案.

    2.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前述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出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3)分析各个阶段诸力做功情况,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才能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

    (4)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机械能守恒时,其中每个物体的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

    (5)要重视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明确运动过程中有无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对有能量形式转换的部分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为进一步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请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如下问题.(见投影片)

    如图

    (指定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师生共同审定.)

    分析及解答如下:

    设B下降h时速度为v1,此时A上升的速度为v2,沿斜面上升距离为s.

    选A、B和地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其重力势能的减小,等于其动能的增加,即有:

    由于B下落,使杆与滑轮之间的一段绳子既沿其自身方向运动,又绕滑轮转动,故v1可分解为图9所示的两个分速度.由图9知:

    由几何关系知:

    综合上述几式,联立可解得v1.

    教师归纳总结.

    五、教学说明

    1.精选例题.

    作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复习课,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精选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讨性的问题作为实例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两道错例,是课本例题的引伸和拓展,基本上满足了上述要求,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防止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大有裨益.这种对问题的改造过程,也就是从再现思维到创造思维的飞跃过程.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思维能力方面比做一道题本身要深刻得多.

    2.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指导、评价、发展有效结合.

    (1)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例如,在错误例题中发现两种结果不同.

    (2)针对不同结果,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指导学生共同探求解决方案.

    (3)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学生运用不同角度处理同一问题,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这一方面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从思维方法上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提高认识,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4)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所体现.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4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5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1-5-1两幅vt图象,供同学们交流讨论,并设疑对比思考.指导学生对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认真观察,找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 s变化5 m/s.

    引导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有慢,我们今天学习的加速度这一概念就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问题导入

    普通的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能达到200 km/h,但它们从静止到具有这一速度所经历的时间不同,高档跑车经历的时间要远小于普通的小汽车.哪个速度的变化快呢?速度变化的快慢是衡量汽车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利用课件视频资源,依次大屏幕播放下列影片片断:

    万吨货轮起航,10 s内速度增加到0.2 m/s 火箭发射时,10 s 内速度能增到约102 m/s

    在以上片断中,各物体的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你怎样才能比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呢?

    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 课件展示:依次展示三个速度表格,分析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 表一:

    交流讨论:若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

    点评: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先比较相同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为不同时间不同改变量作知识铺垫.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正是物理学探究规律的顺序.

    表二:

    学生认知观察表中数据并交流讨论,若在速度改变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提高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的分析能力.

    教师设疑:若如下表所示,既无法用第一种方法,又无法用第三种方法比较,怎样比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认真观察表三,通过计算说明这四个物体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表三:

    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物体速度的改变量不同,速度改变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例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可以用A、B两点坐标的变化除以所用时间即速度的大小来描述位置变化的情况.

    点评:利用速度的表达式类比,力求使学生猜想到可以用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时间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师设疑:在表三中,A物体在4 s内速度从2 m/s增加到11 m/s,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

    交流讨论并总结: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

    如果用符号a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Δv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应如何用公式表达A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完成表三中B、C、D的计算:

    上述方法就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的a=加速度的单位是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明确: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 克莱斯勒 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峰值扭力:117.3 kgm/2,500——4,500rpm车重:1,310 kg 急速:400 km/h以上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4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

    ②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难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②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初步的极限思想

    3.思考、讨论的习惯

    4.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

    讨论、讲授、推理、概括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观看花样滑冰视频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这两个球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答:快慢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动手,分组实践,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思考与讨论:

    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中的质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比较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说说你比较的理由。

    讨论后,展示自行车传动装置图片(或视频),进一步提问: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快慢?师生共同分析,小结可能的比较方法:

    方案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方案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方案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方案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非常好!”、“你(们)真棒!”、“说得对!”等。

    (二)新课教学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线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砂轮切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下:

    线速度:

    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大小:v=Δl/Δt (分析:当Δt很小时,v即圆周各点的瞬时速度。)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看砂轮工作视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看动画,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讨论:

    1.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此处的“匀速”是指速度不变吗?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很好!”“你(们)真了不起!”等。

    讨论后,小结如下: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转向角速度学习)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转入角速度学习)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分析得好!”“不错!”等。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7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材分析】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学情分析】本人所教学校属于农村薄弱学校,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通俗的讲就是十分“懒笔”,但思维活跃,善于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学生会将结论记住,在课堂上机械的,剧本式的配合老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要求学生预习。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过程与方法

    1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重点难点】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设计思想】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呈现实验

    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

    局部并行处理

    感应电流方向指示实验设计电流计偏转指示

    发光二极管指示整体串行处理条形磁体插入拔出闭合线圈

    局部并行处理

    方案设计数据采集

    方形线圈单边切割磁感线

    个性分析,共性归纳

    楞次定律的哲学思考【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师(演示):用方形线圈在磁场中来回切割,导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问: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切割方向,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那么,3 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1、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什么呢?生: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师:如何指示呢?有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利用电路改装实验中的表头,没有电流时,指针在表盘的中央,当电流从不同的接线柱流入时,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定电流的输入方向。B: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连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生:(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师:按照设计的方案,连接电路,辩明指示的方向并做简要的交代。2、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师:假如让你来研究被污染河水的治理方案,那你第一步要做什么?生:取来样品分析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生:(交流互动,依据电磁感应现象,可能性最大的两种设计如下图所示)

    示:师:请大家利用小组内的器材,选择一种电路,连接器材并完成实验结果记录(两种方案,设计两种学案)(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注意磁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环绕方向)师:(多媒体结果显示)教师启发:根据实验结果,你能直接说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吗?我们知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种形成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我们能否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把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方向联系起来?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续填实验记录)方案相对运动?的变化情况感应电流方向甲

    5 感应磁场对原磁场的作用结论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先由小组汇报的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引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磁通量的变化存在几种情况?生:两种,增加和减少师: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通量增加不行,磁通量减少也不行,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生:“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多媒体显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三、课堂小结,楞次定律的哲学思考师:在人为外界的影响下,导致了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而感应电流的效果是阻止这种变化的产生,一个求变,一个追求不变,所以他们之见是有矛盾的,也从一个角度验证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师:这对矛盾具体体现在哪里呢?生: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即“增反减同”师:请学生读楞次定律的内容。然后完成因果链,强调“阻碍”二字的含义。ΔΦ B【教学后记】

    产生阻碍激发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学生的思维在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

    “削弱”磁通量的增加;

    “弥补”磁通量的减少;通俗的讲,磁。

    。感

    I

    感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其应该具有的特征。2、教育是事业,教育是创新,教育是艺术。3、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不是物理教学的唯一模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最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采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4、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5、对不同的学生,设问要做到“起点定方向,落点定区域”

    。6、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明确认识后,告诉学生,教师也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8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为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中的内容,是直线运动知识的拓展,也是曲线运动知识的深入研究。本节课中,根据圆周运动的自身的特点,引入了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后面几节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学习的基础,同时为学习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打下基础。此外,匀速圆周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有关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素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同时初步掌握了微元法和比值定义法,再加上在数学上对圆的认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研究圆周运动问题基本能力,就知识本身而言,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不是困难。由于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内容相对其它节而言比较单调,应通过举一些实例引起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认识现象从而理解概念。此外,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能力和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并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周运动的概念;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例子,掌握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概念;

    3、学生通过学习圆周运动的模型,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以及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

    4、掌握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计算圆周运动的一些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线速度、角速度概念由来的理论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掌握发现、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合理猜想、实验法、归纳法,极限法等;

    3、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展示获取感性认识,经过理论探究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理性的升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多动手、勤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与描述直线运动快慢的方法的比较。

    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生活中几种学生熟悉的运动画面,如钟表指针的走动、电扇叶轮上各点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演示系绳小球在竖直平面内运动。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1、你看到的几种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2、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运动?教师从而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实验等直观手段,选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请学生列举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学生纷纷举例:公园里的摩天大轮的运动、自行车的轮子转动、工厂里砂轮的运动、地球的自转等。

    提出问题:做圆周运动物体上的质点,哪些运动得较慢?哪些运动得更快?我们应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轨迹形状以及分析物体运动的特点,把物理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讨论探究、自建概念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经过交流讨论,大致可形成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直线运动中引进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即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那么在圆周运动中是否可以通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比,根据圆周运动的自身特点,比较自然引导学生过渡到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的学习。

    实验探究:如何设计实验测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

    实验重点在于能否将曲线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在学生交流讨论中,老师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形成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采用打点计时器记录时间,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的点间距离表示弧长,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速度的大小。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打点计时器、纸带、手摇转盘、双面胶(用双面胶将纸带固定在转盘边缘上一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纸带上相邻的点之间的距离反映了什么?

    (2)纸带上相邻的点之间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3)转盘边缘上点的运动方向能否通过纸带上的点反映出来?

    (4)转盘边缘上点的运动速度是否可以通过纸带上的点来求解?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9

    2008年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a: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b: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a: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b: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a:由公式 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b: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c: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6)巩固练习:

    a.据 得到: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给物体提供。

    b.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他们为什么要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1)实验装置同上;

    (2)说明与前次实验的不同。

    前一次实验中,我们是保持小车质量不变,而改变小车所受力的大小,来研究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的。

    本次实验是使两辆小车所受拉力相同,而在一辆小车上加放砝码的,以增大质量,研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关系的。

    (3)实验现象:

    在相同的时间里,质量小的那辆小车的位移大。

    (4)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a1/a2=m2/m1或a∝

    3: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

    a∝ 或者F∝ma

    即: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3)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放心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介绍F合和a的瞬时对应关系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4:例题分析(课本例题)(1)学生阅读例题内容(2)分析:

    要求物体的加速度 质量m已知 必须先求F1和F2的合力,而合力的大小可以用作图法求解,也可以用计算法求解。

    【[精]高中物理教学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