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9篇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1-31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9篇。

    什么样的教案算得上标准规范呢?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学前把教案写好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快准狠地找出教材的重难点,并一一攻克,我给您整理了以下信息:“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想获取更多信息可以一直关注我们的网站!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

    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

    教?学?活?动

    (一)引入

    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进入新课

    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

    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

    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

    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

    教师引导:施加了力车运动起来,停止施力,车要停止;于是可得结论,要让车运动起来,就必须施加力给车,换言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这一观点正确吗?

    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

    教师引导:人类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道路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请问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有那几位著名的科学家?

    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教师设疑:?他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8-69内容,并思考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所运用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着重通过幻灯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探究的艰难。

    2、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并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通过展示,让学生知道其内容并明白这一定律是推理出来的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并齐声朗读定律内容两遍。

    教师活动:分析定律的内容,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1、百米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来?

    2、锤头松了,为什么要把锤柄往石头上磕,锤头就套牢了?

    3、地球自西往东自转,你向上跳起后,为什么还落回原地?

    教师活动:分析定律内容,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分析定律内容,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与不受外力相同,因此,要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例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关系是()

    A、当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

    教师点评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受力不平衡;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力平衡,则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惯性的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Ⅰ”中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此节是在掌握前边三种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及下一节力的分解才能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乃至对学习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都是有很大的决定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前边的三大力已经初步掌握,对力是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也初步掌握,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代数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贯错误。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等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层次不齐,对宏志班的学生采取学生自己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普通班的学生则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探究,甚至要有针对性的提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3.学会用作图法求合力。注意矢量的运算结果要明确矢量的方向。

    4.知道分力的夹角对合力大小的影响。学会进行动态研究,并在变化中寻找规律。

    5.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等都要用到等效替换的方法。

    2.能够将力的合成拓展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逐步感悟物理学不仅仅包含可供广泛应用的物理原理,还包含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在实验中学生的严谨程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段)刚才这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众人划桨开大船》,从物理学的角度说,一个人划桨产生的力太小不能开大船,众人划桨产生的力合起来才能开动大船。如果知道每个人划桨的力,怎样求合起来的力呢?学习了这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2.【演示实验】(目的是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尽量使水桶大些和水多些,一个女生搬不动)

    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师:(对一个大个同学提问)这位同学你的做法是什么?请具体操作一下。

    生:我用一只手就可以把它提到桌面上。(同时演示)

    师:(对瘦弱的女生提问)你们的做法是什么?

    生:我们可以两个人(或三个人)把它抬上来。(同时演示)(灵活掌握)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

    生:(举身边的例子)几个学生一起抬桌子、等相比较等等。

    师:给出课件中图片---斜拉桥,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么关系?(当然是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

    生: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叫合力。

    生: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效果相同)

    师: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力的合成吗?

    生: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师: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4.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师:怎样求合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只弹簧秤提起一个重物,两只弹簧秤拉力的方向都向上,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找出两只的读数与一只的读数之间的关系;逐渐让两只弹簧秤分开成一定角度,再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的关系与上一次相同吗?)(目的是为后面的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做铺垫)

    注意: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

    生:(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处理)第一次一只弹簧秤的读数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第二次一只弹簧秤的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而是比两只弹簧秤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

    师:(微笑鼓励)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按照算术法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应该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提出疑问引出新课)

    师:下面来探究求力合成的方法。

    根据我们提供的器材,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抓住合力和分力效果相同这一关键,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仪器,把不需要的仪器放在一边。(这里仪器的提供可以有一些干扰项,比如说放置小车和打点计时器,锻炼学生选择仪器的能力)

    注意:启发学生设计的关键是: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怎样设计才能够更容易控制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师:在做实验之前,让一个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

    生: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种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要探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都可以,只是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如使物体发生形变容易控制,所以我们选择的是用力改变物体的形变这种方法来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对于物体的选择,我们选择了容易发生形变的橡皮筋来进行。在一个力和两个力共同作用下让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我们组选择的仪器是: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两条)、细绳(两条)、刻度尺(或三角板)、图钉(若干,用来固定白纸)

    (注:要多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器材的选择情况,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设计,这里仅举一例作为代表)

    师:教师对说得好的组给予表扬并根据同学们自己选择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考虑实验步骤怎样进行。

    师:(提示)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力与两个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

    生1.橡皮筋伸长量相同。

    生2.除了伸长量相同之外还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因为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刚才第二个同学补充得非常好,一定要考虑到力的矢量性。两次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才能保证作用效果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设计较好的组学生的实验步骤设计参考案例(补充:对于较差的班级,学生实验步骤的设计可能欠缺一些,老师可以多提示,再演示一次之后再让学生分组去做,总之必须由学生自己找出规律)。

    实验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小组学生充分讨论过程中,由小组同学协商提出,也可以每个小组采取完全相同的实验步骤)

    (1)在桌上平放一个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好。

    (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A点的位置应该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3)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4)用铅笔记下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

    (5)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白纸上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6)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7)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注意事项:①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秤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秤与板面平行。

    ②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③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

    ④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⑤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际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F和F′符合。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当看到学生基本都做好之后(太慢的也不要总等,教师再加以引导,还要注意课时。)

    (此后,可以由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和讨论,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发现做的好和不够好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全班展示实验结论,期间其他组可以随时质疑和补充)

    师:请同学们取下白纸,把实验器材整理好,然后仔细分析三个力的图示。大小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生: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合力的大小并不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师:建议同学们把合力和分力的末端用虚线连接起来。

    生1.虚线和原来的两个分力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生2.好像是矩形(两个力成90°角的同学)

    生3.好像是菱形。

    生4.(兴奋地喊了起来)总结几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这个四边形应该是平行四边形。

    师:(微笑)对,最为一般的结论是这两条虚线和两个分力组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继续分析)合力与两个分力处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位置?

    生:合力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

    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两条,合力在哪一条上?

    生:两个分力为邻边的之间的对角线上。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师:(总结)这就是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例题,学生默默读题并尝试解决例题

    例题:力F1=45 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师:请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思路。

    生:我是分这样几步进行的: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粤教版的物理必修I 第三章 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力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适用条件。

    本章的前三课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力的合成与下节力的分解,起着纽带的作用,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甚至进而影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学生只有架构好了这错桥梁,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

    二、[学生分析]

    学者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事物的受力有了一定得认识,比较初中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是进一步研究所必须的。学者运用实验的手段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激发起他们对力学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理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其试用条件。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等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2)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气氛中探究交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等效的思想,从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共点力的理解判断。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

    寻找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

    (1) 钩码、细线、三角板

    (2)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问题1:实验室里连接电路需要一个5欧姆的电阻,但现在手头上只有一些10欧姆的电阻,哪位同学能给实验室的老师想个办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将两个十欧姆的电阻并联,相当于一个五欧姆的电阻。 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用复习知识大家回答,调节气氛,消除紧张感。 使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强调等效替代的根本思想——等效。 问题2:我们在上一章节运动学里面学的位移里,这两种情况是不是也是等效的呢?(黑板上给出草图) 学生思考回答,这两种情况最终都是从A走到C,是等效的。 从初中知识引入到高中刚学习的知识,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们找到两个问题的共同点,都是在说等效替代 再次提问,使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共同点,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 总结1: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例子,都运用到了我们物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思想|——等效替代。 学生看着例子总结思考 通过提问来实际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总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得到等效替代,抓住这根主线,为后面的课做铺垫 问题3:指出等效替代的思想不只是在我们电学、运动学里面有着重要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举例:一个斜面上两个小孩使一辆摩托车静止在斜坡上,而只要一个大人就能使车静止在斜坡上,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等效替代。 让学生脱口而出等效思想,接下来进一部提问,便于下面对等效本质的提问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力的等效,进而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 问题4:等效?是什么等效呢?是两个小孩的重量等于这个大人的重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是两个小孩的力和大人的力等效 进一步提问,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上面问题等效的本质是力的等效 引出力的等效 总结2: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和一个大人的一个力等效,我们用发散的思维想一想,大量的实际问题中,物体是不是通常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合力与分力。 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几个问题一步步诱思,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自然的导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对前面的问题总结,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力的合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引出 (在引入新课时已经完成) 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把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力来代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求这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就是力的合成 学生思考联系合力分立,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 对进行力的合成意义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道力的合成概念是实际需要而提出的 力的合成概念的提出 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初中也接触到了力,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也接触了力的合成,我们先来看这种最简单的情况。那么谁能给我说说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同分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到:当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若同向则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二力相同;若反向,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相同。 复习回顾,从简单的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入手,逐步进入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引入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我们知道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呢?用一根绳吊起勾码进行演示。这种不再同一条直线上的力,我们也可以说是互成角度的力,它们两个的合力怎么求呢? 衔接上一层次,由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进行设疑 探讨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力如何合成?)

    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

    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呢?用一根绳吊起勾码进行演示。这种不再同一条直线上的力,我们也可以说是互成角度的力,它们两个的合力怎么求呢?

    学生思考 衔接上一层次,由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进行设疑 让学生体会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

    设计

    实验

    进行

    探究 我们现在用我们桌子上的试验仪器,看看自己能不找出求互成角度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问题1:要进行试验,我们先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试验仪器,各有什么作用?

    问题2:如何保证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关系呢?

    问题3:弄明白了试验仪器的作用,哪位同学有什么想法,来设计一个试验,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问题5:建议大家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链接,看看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对实验仪器的分析,以等效作为桥梁,进行试验的设计。上台用投影仪展示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诱思,从而达到放的开并且收的回来的效果。若是不讲仪器的作用进行诱思,学生有可能无所适从,达不到本来的目的 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时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C )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台的接触面积为×10﹣2m2.

    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04Pa.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104Pa.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物理师范生掌握好中学物理实验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中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明确要求。然而,当我们走进实验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时才发现,在实验探究方面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我们高中的学习中有一部分实验没有开设;有些实验仪器不会操作;探究实验不能按照步骤进行;缺少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数据记录也有不规范之处等。我们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物理实验并没有像《课标》所要求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是否与我国《课标》要求相契合?通过现有物理实验教学是否能达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急需我们来思考。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做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编写是必然要求。面对我国现存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对比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实验编写,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支持。因此,我将选择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中光学部分实验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发现我国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对我国物理实验的思考和重视。对比美国教材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与我国教材之间的差异,找出美国教材中的存在的优点,从而参考和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中的优秀实验,为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为我国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改进建议,也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有助于发现我国在制定物理实验《课标》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光学实验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有利于为我国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两本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美国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有助于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美教材中的实验部分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研究,探索更适合我国学生情况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现已有大量的关于中美高中物理实验比较研究的文献问世。

    2006年11月祁映宏在《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中,统计了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对两国教材学生实验编写的特点做了比较研究,提出学生实验设计的认识观和学习观,最后特别强调了美国教材中的一些可借鉴之处,并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做出了反思与期待。

    苏州大学的沈国强在2010年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套物理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异同。比较分析了两国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数量、内容、方式等,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观念的理解、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制约“科学探究”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延边大学的陈雪对高中物理实验教科书实验部分分为表层结构包括实验数量分布、实验体系结构、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插图语言四个部分,和深层结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三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数量和文本分析比较。并根据结论对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提出建议。

    刘建智和李兰对一套美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名称为《Physics Lab》)与我国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部分从实验数目、实验器材、实验的编排与实施、语言分格及其他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我国在今后编写或修改高中物理教材时应适当增加实验数目、实验内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光学与原子物理部分的模拟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数目,并增加实验的开放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李兰在研究了前人已有的结论与成果之上,以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历次改革与发展为背景,对两国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设置在实验数目、实验编排、实验器材、实验插图、实验语言,以及基本科学概念、科学实验过程、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戚静芳在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比较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两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总论、实验形式、试验数量和具体实验内容等,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列举其异同点,并归纳出各自特色。通过比较发现了两套教材实验总数多、实验形式多样化、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看出两国教材在实验与学习内容的融合度、不同形式实验数量、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区别。

    郭丽丽构建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模型。从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实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物理:原理与问题》中的物理实验进行了静态比较研究,并根据比较研究得到的结论,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从实验内容的选取、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方面提出建议。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苏蕴娜在《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中,从实验的选择、实验的编写体例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对中美澳三套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定量统计以及定性分析,强调物理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印晓明和陈坤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编排进行对比,提出从“知识”走向“智慧”、从重视物理“实验”到进行科学“实践”、以学科“融合”提升“综合”思维的理念,提高学生理科学习的“自我生长能力”,将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陆雪娇以“抛体运动”为例,对中美两国常用的两种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呈现方式和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实验呈现形式的总体差异,以及中国教材中还存在缺少探究性实验,实验器材、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够贴近生活,实验缺乏创意等问题。

    高赫男和石红选取了中国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数量、器材、栏目、插图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等形式描述其异同点。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2010年版)中,对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分为了: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问题与练习。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已经渗透到物理教材中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课后习题部分。本文中所选的物理实验是光学部分实验,有中国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美国教材中光学实验部分的起步实验、迷你实验、物理实验。

    (二)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其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从广义来讲,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切材料,包括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也包括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从狭义来讲,教材是指教科书,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本文中的物理教材是指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编写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用书。

    (三)科学探究

    在物理学史中,运用科学方法的第一人当属伽利略。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依据。所谓“科学方法”就是经验(以实验和观察的形式)与思维(以创造性构筑的理论和假说的形式)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伽利略所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设计实验(以检验特定的假设)、对现实世界条件进行理想化(以消除任何可能掩盖主要效应的次要效应)、限制探究范围(每次只考虑一个问题)、定量方法。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在我国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标中规定的科学探究需满足七个要素,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四)科学素养

    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即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四、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可行性论证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明确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了解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外物理教材及实验编写的对比分析。并通过问卷及访谈等方法,了解本地区高中学校光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联系我国《课标》对此部分的要求,对比本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光学实验课程开设是否与《课标》要求相契合。

    2.归纳、整理出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对比两国《课标》要求的异同点。

    3.对中美两国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总论部分详细阅读,并总结归纳,对比两国实验总论,发现其优缺点。

    4.整理中美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实验,从实验形式、内容及数量分布、插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得出结论。

    5.并对两国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案例,按照教材编排要求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根据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体会以及通过本实验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美国教材在实验编排中的优点。

    6.根据对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的实验对比,得出相应结论,并根据结论为我国物理实验的编写及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可行性论证

    1.现已经有很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外高中物理实验对比”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以有大量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存在,能够为本人提供参考,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通过大学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本人熟读了我国物理《课标》的内容,理解了《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

    3.在实习期间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进而来了解所在学校有关物理实验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能保证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

    4.本人对该课题存在浓厚的兴趣,能够对我以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能丰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让我有信心完成此次研究,为我提供了动力。

    五、论文进度安排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1.确定选题。

    2.查阅大量有关该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避免重复劳动、偏离主题。

    3.分析资料设计初步撰写方案,提交老师指导,根据老师指导意见进行方案的调整,按照方案执行。

    (二)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2月)

    1.选取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梳理出高中教材中的光学部分的实验。

    2.选取翻译版美国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梳理出光学部分的实验。

    3.设计调查表,选择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调查对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个数和开设形式。

    4.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老师批阅,根据老师修改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完成开题报告。

    5.找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普通物理课程标准(2003)》,归纳总结出有关物理实验的要求。

    6.回收调查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准确数据分析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对物理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情况,了解本地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三)总结与论文形成阶段(2019年3月—2019年5月)

    1.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书写论文提纲,完成大体框架。

    2.根据两国教材要求进行“光的偏振”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3.根据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进行指导和修改。

    4.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重新整理有关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完成修改版。

    5.再次请老师指导修改,完成论文撰写。进行查重,请老师审阅。

    6.论文定稿。

    六、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

    (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光学部分实验形式多、个数也多、设置在不同的模块,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漏掉一些实验。

    2.在调查本地高中学校光学部分实验开设情况中,个别老师存在不重视、不认真回答的情况,学生也会有抵触心理,会使得到的数据不准确。

    3.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物理课程标准,所以在进行对美国《课标》物理实验要求归纳时,可能存在不准确,概括不全面的情况。

    4.在对比结论与建议时,认识不到位,会过分将自己的感情带入,使得得到的结论过于简单,语言过分学生化,不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普遍的结论。

    (二)解决的途径

    1.在归纳总结教材中的实验时,要细心,力求全部都被归纳。将自己的总结反复进行核对,做到归纳全面。

    2.在进行调查时,对同一所学校要选择不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老师可以选择物理实验室管理老师和物理学科任课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查。深入学生,与学生聊天,增加学生的信任,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尽可能使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3.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阶段所有学科的标准内容,并没有提到过多的物理实验内容标准,其将物理实验归纳与科学探究之中,所以要找到有关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总结归纳。

    4.进行学习,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

    七、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2] 祁映宏.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J].物理实验,2006(11):24-27.

    [3] 沈国强.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 陈雪.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D].延边大学,2011.

    [5] 刘健智,李兰.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01):1-5.

    [6] 李兰.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戚静芳.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郭丽丽.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 苏蕴娜. 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 印晓明,陈坤.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内容呈现的差异与启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6,37(02):74-77.

    [11] 陆雪娇.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比较研究——以“抛体运动”为例[J].物理通报,2018(05):99-102.

    [12] 高赫男,石红.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比较研究[J].中学物理,2019(03):31-34.

    [13] 江芳,王国英. 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美]阿特·霍布森著,秦克诚,周培森,周国荣译.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7]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戢守志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8] [美]保罗·齐策维茨著,钱振华译. 物理:原理与问题(上册)[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9]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43-73.

    [20] [美]保罗·齐策维茨著,钱振华译. 物理:原理与问题(中册)[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44-553.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一、磁化和退磁

    说明:缝衣针、螺丝刀等钢铁物体,与磁铁接触后就会显示出磁性,我们把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称之为磁化

    说明: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这种现象叫做退磁

    说明: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质强得多,这些物质叫做铁磁性物质,也叫强磁性物质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阅读

    三、磁记录

    阅读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阅读

    五、磁性材料

    一.磁化和退磁

    1、磁化: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

    2、退磁: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

    3、铁磁性物质(强磁性物质):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较强

    4、磁化和退磁解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

    5、硬磁性材料:磁化后撤去外磁场,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

    软磁性材料:磁化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三.磁记录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物理》(必修一)共四章内容,前两章主要是在引入相关概念描述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相互作用》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在力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二 “等效”和“可逆”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最后引出矢量、标量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做铺垫——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本节的学习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识储备,主要体现“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统一性,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还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起着“伏笔”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具备了学习《力的分解》的认知基础。但是,本节的学习要求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几何知识、几何作图和函数运算。这些数学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本节的新课教学宜安排两课时,问题的选择要循序渐进,不宜过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会作力的平行四边形

    3、知道力的分解原则和基本类型。

    过程与方法:

    4、学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和求解分力;

    5、体验和应用“等效”、“可逆”的物理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7、树立科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价值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分力方向的确定和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

    【教学用具】

    弹簧秤(2个)、长木板、滑块、木楔(2个)

    【教学策略】

    从教材内容的衔接来看,本节在《力的合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依循可逆和等效的思维方式,对《力的分解》进行理论探究,很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鉴于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知基础,以及数学分析能力不强、数形结合思想薄弱的现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复习回顾开始,通过“回忆—演示—猜想—探究—归纳—巩固—设疑”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演示,导入新课(8min)

    图1

    复习提问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合力和分力体现怎样的思想?满足怎样的关系?

    讨论、交流、评价

    图形展示:合力、分力及其相互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1所示。

    复习提问2:什么叫力的合成?

    讨论、交流、评价

    典题分析:

    例1、相互垂直的两个共共点力, ,

    ,求它们的合力。

    例2、两个力大小相等,均为F,互成 角,

    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多少?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评价

    导入提问:什么叫力的分解?

    猜想、交流、评价、拓展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PPT展示方框图。

    二、科学探究,知识构建(5min)

    演示:用两根弹簧秤同时吊起一个钩码,两个弹簧秤都有读数。

    学生观察、思考、作图:重力的两个效果。

    图2 图3 图4

    图片展示;巩固(课本例题分析:强调 叫下滑力; 不是压力)

    三、方法梳理,典题分析(25min)

    图5

    指导阅读:读教材中的图3.5.2。

    (一)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

    在没有“约束条件”的情况力的分解具有“任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提示:作平行四边形时注意“虚线、实线、箭头”。

    典题分析:

    例3、5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下列各组力吗?

    图6 图7

    A.25N,25N B.50N,50N C.75N,100N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电荷量、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元电荷的大小。

    2.通过对于元电荷和比荷的认识和学习,提升了思维和推理能力。

    3.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升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量、原电荷和比荷的概念

    【难点】对比荷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电荷守恒定律的知识: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叫做电荷守恒定律。提问:电荷量有大有小,最小的电荷量是多少?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电荷量

    教师根据学生初中知识提问:什么是电荷量?单位是多少?学生根据之前所学能够得到: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伦,简称库,用C表示。

    2.元电荷

    教师播放密立根油滴实验视频,同时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最小的电荷量是什么?(2)最小的电荷量具体数值是多少?根据实验视频,学生能够得到迄今为止,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现在公认的元电荷的值为e=1.6021773310-19C,在我们的计算中可取e=1.6010-19C。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元电荷,也知道了它的具体数值,那么之前我们学过的哪些粒子的电荷量是元电荷?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原子结构的知识能够得到:质子,正电子带有的电荷量为元电荷,且为正值,电子所带电荷量也为元电荷,且为负值。

    教师根据实验视频补充,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资料,展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这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要原因。在密立根实验之后,人们又做了许多测量。

    3.比荷

    教师介绍比荷定义:带电粒子所带电荷量q与其质量m之比,例如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一、设计思想

    1、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还应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

    2、重视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牛顿第二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材内容特点 1、更深入的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使用定性的语言文字叙述和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高一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不陌生,但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问题还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习能力 1、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及实验设计操作能力不强;2、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欠缺。

    3、学习潜能大。 学习动力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有亲身感受,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出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更好的体会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和作用力及质量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于高一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直观性。兴趣正在从直观—因果—概括认识转化,本节课采用定性的感受实验和定量的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法及诱思探究教学摸式。 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

    学法指导

    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认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能力培养 通过探究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 ?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给学生提供3个实验。2、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对a、F、M的关系有什么想法 实验1、轻、重物体在真空管中的下落;

    实验2、轻、重物体在空气中的下落,实验3、用磁铁吸质量较大的物体和质量较小的物体

    ? 通过实验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动机。为控制变量的提出创设条件? 探究活动?

    实验设计

    及讨论

    ? 例举生活中质量相同作用力不同加速度好像不同的例子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