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十二篇
  •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22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十二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的编写需要贯穿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完整而深度的“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信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推荐这篇文章,我们希望您能对我们的网站持续关注并收藏它!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xx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2、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情趣(抢答式复习)

    1、 60÷10 = 600÷( )= ( )÷1 = 0.6÷( )

    说一说:解答这两道题你用的是什么知识?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什么?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用字母表示:a:b=a÷b=a/b)

    (二)导目标

    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的化简。(板书:比的化简)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分组自学目标1

    (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1、导学法

    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

    2、小组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40 :360 2:18

    3、质疑问难

    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的,那么你能不能联系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想办法解决呢?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来计算并比较呢?

    4、各组自学,交流汇报。

    你们运用了什么好方法?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5、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由此可见,比的化简对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化简比是有必要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6、导入“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比的前项与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也就是说,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出几个最简整数比吗?(指名回答)

    7、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最简单的整数比是用什么方法化简得到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目标。(出示目标)

    三、分组自学目标2

    1、出示问题:化简比

    24:42 0.7:0.8 2/5:1/4

    2、导学法

    学法指导:

    每组任选一题、分析比的类型、个人独立解答、交流解题依据、组内总结方法

    3、各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是怎样学的?都学会了什么?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5、指导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智力大比拼: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你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化简比:

    14:21 = (14÷7) :(21÷7) =2:3

    7、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呢?(课件)

    四、练习(课件)

    1、化简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

    3、判断

    4、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5、解决问题

    五、回顾学习目标,进行本课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板书:

    比的化简

    a:b=a÷b=a/b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因数:倍数:

    25因数:倍数:

    28因数:倍数:

    20因数1、2、4、5、10、20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225160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202136343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282360458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983550123881

    808910009885653678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3567909915106

    60751305212806018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1)当括号里填()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2、4、6、8

    (2)0、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39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4、5、6、7、8、9。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4、6、8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有的小组刚好都能换位置,像4、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的小组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活动1

    (1)出示题目和情景图: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

    (2)提出问题: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3)探究活动

    学生可能会运用数的方法得出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小船摆渡100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你会怎样做?能保证正确吗?

    引导学生运用策略:①列表法;②画示意图法。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试一试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105次?请尝试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2、活动2

    出示两组数: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1)学生独立猜想,完成“试一试”,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几组进行证明)。

    如果两个数相减呢?如果是连加或连减呢?

    汇报成果:

    (1)奇数﹢奇数=偶数 (2)奇数-奇数=偶数 (3)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2)运用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 xx:_____ 46786-5787: _____ 11231+2557+3379+105:

    11387 + 131: _____ 60075-997: _____ 335+7757+223+66789+73:

    268 + 1024: _____ 9876-5432: _____ 2+4+6+8+10……+998+1000:

    3、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教学反思:

    踏入七中育才(东区),心情就像这九月的天气一样时阴时晴。教学的压力,学生的现状,迫使我不得不放下我原有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尽快适应这所学校紧张的氛围。

    听说学校要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我第一个报了名,旨在让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最后定于第三周完成我的展示。

    我上的是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一节内容。报名后,我便积极的着手准备,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程式,制作课件,并虚心请教了同教研组的余加秋老师和刘红敏老师,征求了他们的意见。

    我的设计思路是: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探索方法;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为此,我的教学目标定格为: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通过两两结对入座的游戏引出数的奇偶性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应用列表法和画示意图法探索数的奇偶性。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1、翻杯子游戏。

    2、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通过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交流,统一验证,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3、游戏“开心乐”,运用数的奇偶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课后,教研组组织了所有老师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我的教学风格,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非浅。我也及时的自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思考。

    1、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能没有目的性的为了游戏而游戏,应该在游戏中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启发。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两两结对入座的游戏、翻杯子游戏、“开心乐”等三个游戏,都是结合了教学内容而安排的,第一个游戏重在感受数的奇偶性,第二个游戏重在应用数的奇偶性,第三个游戏重在解释数的奇偶性,游戏的重心最后都落到了“数的奇偶性”上,因此起到了预想的效果。

    2、现行的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课前的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容量。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新课后的应用新知,不能单纯的是例题的改版,还应该有所变化,有所突破,注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练习就过于程式化,没有跳出固有的“圈”,顺向思维练得多,逆向思维练得少,学生很难推陈出新。

    4、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在这堂课上的板书做到了前者,而疏漏了后者。“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特意将探索结果板书罗列了出来;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思维过程,本是难点,但我没有把算式板书出来,就有点“空对空”的感觉了。

    以上仅是我现有的一点感触,我想,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和学生的不断磨合,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我会以的状态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9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会较大数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位的数,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十10个10000是多少,

    10个100000是多少,

    10个1000000是多少

    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

    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

    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

    二、亲身实践,巩固新知

    1.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

    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千二百万。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

    的原则。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一亿。

    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

    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

    上使学生了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

    5.十万里有()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个十万

    一千万有()一百万

    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三、总结

    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记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

    四、学生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十万里有(10)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10)个十万

    一千万有(10)一百万

    一亿里有(10)个一千万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10

    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2+2+2+2+2=4+4+4+4=7+7=

    二、学习新知。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1×5=52×5=103×5=154×5=20

    5×5=256×5=307×5=358×5=409×5=45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2、活动二: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5、6个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2、3、5有没有关系?

    3、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2、4、6、8、10、12都是偶数,1、3、5、7、9、11都是奇数。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四、课后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改写。

    2、让学生参与单位间进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认识与把握。

    3、感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对模型的分层探讨,理解常用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由来,并掌握体积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一瓶矿泉水的标签写着:净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体积、容积)是550ML。

    让学生认真一议,弄清问题是什么。显然是针对水的,由于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积之说。所以只能是体积。

    2、复习常见的体积单位

    回顾一下常见的体积单位

    3、导入新课

    板书: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学:体积单位进率的的探讨

    (1)课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组探究

    全班反馈:一排10个,一层100个,10层1000个。

    (2)探讨

    (3)填空

    (4)熟记。

    找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规律

    同桌互说互测

    2、例6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1)课件展示例6;说一说,算一算

    先让学生议一议:

    所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再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反馈:问题的实质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课堂活动:练习与操作

    1、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2、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

    4、6、7

    【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案十二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