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经典
  •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16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经典。

    紧接着的“廉颇与蔺相如教案”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挑选出来的,希望您能从本页所提供的内容中得到一些灵感。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每位教师都应该准备教案课件。编写教案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实现。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篇1】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

    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启心智,提高赏析,评价的文学素养。

    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对《史记》名篇的品读鉴赏,达到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教学课型

    品读——鉴赏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1: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篇2】

    一词多义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大王亦幸赦臣(对方行为是自己的幸运)

    则幸得脱矣(侥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受宠幸)今事有急,幸来告良(幸亏)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担负)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

    负荆请罪(背着)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失败)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承担)誓天不相负(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徒慕君之高义也(只,不过)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拖)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

    将军夜引弓(拉,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序)

    引兵欲攻燕(引导率领)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来)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不如因而厚遇之,便归赵(趁此)

    蒙故业,因遗策(沿用)秦军解,因大破之(因此)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根据),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

    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刻)

    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排列,依次)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余船以次进(按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把)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相当“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表并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欲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率领)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

    今君乃亡赵走燕(却)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这才)

    臣乃敢上璧(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就,于是/仅,只)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也(是)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史记》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

    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

    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小结:以上几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总结以上各段中的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熟读第14至21段,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二、讲解课文

    1、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篇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词。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篇4】

    高考考查的史传类文章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

    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 (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事件①-⑥概括为完璧归赵,事件⑦概括为渑池相会,事件⑧概括为负荆请罪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

    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对方行为是自己的幸运)

    则幸得脱矣(侥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受宠幸)    今事有急,幸来告良(幸亏)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担负)   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

    负荆请罪(背着)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失败)

    引兵欲攻燕(引导率领)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不如因而厚遇之,便归赵(趁此)

    蒙故业,因遗策(沿用)               秦军解,因大破之(因此)

    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

    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刻)

    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排列,依次)

    余船以次进(按照)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把)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相当“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表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今君乃亡赵走燕(却)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这才)

    臣乃敢上璧(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篇5】

    将加点的字和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

    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经典】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