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鱼我所欲也教案
  • 鱼我所欲也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11

    鱼我所欲也教案。

    依据您的要求,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鱼我所欲也教案”。教案和课件是教师们必备的教学工具,因此在编写时需要投入相当一部分时间。编写教案时应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希望通过我的观点,能够帮助您更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学生齐背课文。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第二课时一、师生齐背课文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五、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六、布置作业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2】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①从全文看,《鱼,我所欲也》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3】

    卡片1:

    字词积累:

    易错字注音:

    所恶(wù)辟患(bì huàn)

    一箪(dān)食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成语:

    舍生取义

    卡片2

    难句释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意思是:事实上有这种情况,有时通过某种方法可以保全生命,然而人们却不愿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某种方法可以逃避患难,人们却不愿采取这种行动。

    卡片3:

    本文主旨:

    本文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舍弃生命而“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更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所宣扬的“义”有具体的阶级含义,但在本文的学习中,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谈。

    卡片4: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卡片5:

    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卡片5:

    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ɡ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4】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善用比喻。

    ①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生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鱼死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反面: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5】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其中的思想大家学会了哪些?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学习生字: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àng wéi)

    所恶(wù) 得我与(y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照应:指的是行文时说过的话,在后面适当的地方重提,予以强调,或补充发挥的手法。照应有下列几种:

    1、扣题照应,即在文中对文章的题目作出交代。

    2、首尾照应。即在篇末对其开头进行照应。

    3、前后反复照应。即在几个相应的段落中前后各自照应。

    4、与伏笔照应。前文留有伏笔,后文进行照应。

    5、既与题目相照应,又与开头或前文相照应。

    6、人物的照应。前文写某一情节、搁笔转写他事,后文进行照应。

    7、情节照应,前文某一情节、搁笔转写他事,后文进行照应。

    8、论点的照应。前文提出论点、层层论述,最后通过归纳对前面的论点进行照应。

    二、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谓识穷者得我与(“得”通“德”,即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古今异义:

    (1)、一豆羮(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现常为豆类名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一词多义: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7】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1. 字音: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 停顿示例: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听录音,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①从全文看,《鱼,我所欲也》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9】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⑴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⑵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方案二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2、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讨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论证的。

    3、设计精当的思考题或安排延伸阅读,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方案三

    1、引用孟子的名言和裴多菲的诗(参见方案一第二课时步骤三导入,引出价值观的问题)。

    2、整体感知课文,并自由诵读至流畅的程度。

    3、学生自主质疑,主要讨论孟子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对价值观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4、进行朗读训练,弄清论证方法。

    【备教资料】

    卡片1:

    字词积累:

    易错字注音:

    所恶(wù)辟患(bì huàn)

    一箪(dān)食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成语:

    舍生取义

    卡片2

    难句释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意思是:事实上有这种情况,有时通过某种方法可以保全生命,然而人们却不愿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某种方法可以逃避患难,人们却不愿采取这种行动。

    卡片3:

    本文主旨:

    本文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舍弃生命而“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更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所宣扬的“义”有具体的阶级含义,但在本文的学习中,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谈。

    卡片4: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卡片5:

    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卡片5:

    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ɡ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0】

    《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继《孟子二章》后又一篇儒家经典文章。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宣传了“性善论”。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⑴读准字音:

    宫室之美为(wéi)之苟得也为(wèi)不屑(xiè)苟(gǒu)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不为(wéi)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1、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1】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所欲也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