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站教案课件推荐十五篇
  • 站教案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09

    站教案课件推荐十五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基础,故在编写时需认真对待,不可急于了事。若能完善教案课件,就能避免遗漏重要内容。您是否正在为缺乏写教案课件的能力而感到烦恼呢?因此,我们特意为您撰写了一篇题为“站教案课件”的文章,希望这能为您提供相关资讯!

    站教案课件 篇1

    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是围绕“感动”这一专题展开的。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本案设计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感人故事,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背起父亲上学》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情趣

    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二、拓展思路

    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3、小结:

    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

    三、互动交流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

    (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

    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四、教师总结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揭题

    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⑴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⑵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指导构思

    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四、独立试写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讲评修改

    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

    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

    站教案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

    3、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身边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最近,有一位同学露露遇到了一件烦恼的事,你想听一听他的烦恼,帮助他解决烦恼吗?(愿意!)

    让我们来听一听他的心声吧!

    我无法原谅母亲偷看了我的信。

    “妈,你过来,这是什么。” 我抓起一叠信狠狠地问,“妈,你真的太令我失望了。”妈妈有点不知所措,“小枫,妈也是为了你好啊,你看你都上初中了,妈不想你分心啊,妈本来打算等你考完了再给你的。”“为我好?为我好就不应该把信藏起来。”这是的我已经完全丧失理智了,“你不但藏我的信还看我的信……”“妈没看啊。”“没看?那这是什么。”我举起手中的一封信,显然这已经被拆开过的。“你以为你是我妈妈就可以管我的一切吗?我也是人,我也需要自由,你为什么私自拆看我的信件,你不知道私自拆人信件是犯法的吗?作为一个母亲,你就不能认识到这件事的错误性和严重性吗?!”

    同学们,法律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在这花样的年华里,我们的未成年人却受到很多的伤害。这伤害犹如航船时的暗礁,可能产生致命的打击,一切不及挽回。我们自己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要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你知道维护少年权益该用什么法律武器吗?

    (一)、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公布、施行的日期以及相关条款。(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 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学生自主阅读,并再次进行评论。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父母可以带未成年人子女到歌厅唱歌吗?

    案例:一天晚上吃过饭,小强的爸爸说:“没什么事情做,带你歌厅唱歌吧”。结果到了歌厅门口,门卫却说:“大人可以进去,小孩不能进,看见这牌子了吗‘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小强的爸爸不理解:“我们花钱进去唱歌,凭啥不让我儿子进?”

    2、儿童的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吗?

    案例:小明是个聪明爱动手的孩子,经常自己做一些小发明,他只有14岁,还没成年,他的发明能申请专利得到保护吗?

    3、谁是孩子的监护人?

    案例:李某夫妇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双双身亡,留下一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由于没有父母管教,经常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来往,最近因参与盗窃活动,被公安收审。但由于兄弟俩年龄还小,被免除刑事责任。公安通知他们的监护人来派出所领人,但亲戚们对兄弟俩已经头疼至极,都不愿意去。

    4、未成年可以进游戏厅吗?

    案例:育新小学附近有个游戏厅,尽管门前立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却仍有很多同学放不后到游戏厅玩游戏,游戏厅这种做法对吗?

    同学们,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文中的其他案例,进行评论。)

    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未成年人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站教案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揣摩文章思路,感知文章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辅助教学设施及设计意图

    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候课,营造学习《红楼梦》的愉悦氛围。课件出示香菱、黛玉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研讨的问题用幻灯片逐步展示,清晰有序。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课件最后截取了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初次相会的场面,教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情,并加以评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香菱学诗的方法和专注勤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程序媒体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组织形式设计意图定向播放视频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开篇主题曲展示香菱、黛玉的图片,

    2、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一、感悟情境,整体感知

    1、欣赏音乐、画面,汇报课前读《红楼梦》所了解的有关二人的情节。

    2、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师生互动,交流。营造学习《红楼梦》的愉悦氛围,进入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初步感知。质疑展示学法、要求二、指导自读,梳理疑难

    1、指导读法(跳读)。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解疑、存疑。二、主动尝试,发现问题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不懂之处;

    2、向小组或老师提交问题,寻求解答。

    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交流。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质疑能力。探究展示互动问题启发诱导,适时点拨。

    站教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

    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对比

    站教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读懂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有没有尝过快乐的滋味?是在什么情况下品尝到的?(学生畅所欲言)也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渎,初步感知

    1、生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注音多读几遍,遇到长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自然段,师生正音评价。

    3、再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借助细读,重点感悟

    1、理解2自然段: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⑶指导朗读。

    2、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⑴八月份,天气很热,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炎热夏天吗?

    ⑵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来描写这种情景的?

    ⑶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槐乡的孩子是怎么去割槐花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熟读积累,总结提升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先自渎几遍,再与同桌合作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

    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五、课后延伸

    1、摘录佳词美句。

    2、把自己参加过的劳动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站教案课件 篇6

    1、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把握“斜照”“风雨”“晴”等字词,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领悟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和不凡气度。

    1、学习重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学习难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整整两年了。

    《东坡志林》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年的农历三月七日,苏轼沙湖买田,打算终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东坡会如何应对这场突然到来的雨呢?今天我们走进这首因遇雨而写出的小词《定**》来一探究竟。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交代了写作缘由。

    三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所有的诗词,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词作。)

    四读,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2、师范读,配乐。

    3、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鉴赏诗词,诵读是基础,反复诵读能让学生体味其音韵美,并能让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过渡语: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以说上阙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对此句的阐释。)

    1、自读上阙,结合苏轼对风雨的应对,紧扣关键词“莫听”“何妨”“谁怕”“任”,概括风雨中词人的形象。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品字,品词,结合文本还原风雨中词人的形象,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渡语:好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一句话道尽了万般洒脱。“蓑”,蓑衣,挡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这的“雨”到底指什么?)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设计意图:此处穿插背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上阙东坡形象的理解,更对学生理解下阙大有帮助。)

    3、面对这人生中遭遇的种种不幸,苏轼却能像一位智者一样超然达观。为什么他能如此呢?请紧扣下片这两句话,品析关键词的象征意义,分析原因。(小组讨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往事,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在心中已经无分别,人生的浮沉变幻、喜怒哀乐全然不放在心上。此时的东坡已俨然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

    (设计意图:把握下阙关键字词,在品词的基础上,分析其深层的涵义。小组讨论更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

    思考:人生总要经历磨难,你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呢?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师生可跟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唱、去争辩。不仅能锻炼其表达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生命中的从容与淡定。――杨绛先生

    站教案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

    (板题)

    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生诵读诗句。

    ⑵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

    (指名说)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的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

    (听录音诵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学生生字:宿,正音,平舌音)

    2、组词:

    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⑴生诵读诗句。

    ⑵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⑶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

    (生画画)

    ⑷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⑸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生诵读诗句。

    ⑵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四、指导书写

    1、认读“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宿、菜”是平舌音。“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五、课堂总结

    站教案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

    ⑴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

    ⑵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要求:

    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我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我们童年时代捕捉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学生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

    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彼此分享。

    (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过渡:

    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

    (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

    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学生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学生写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把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呈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满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

    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共同评议:

    导语:

    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师生评价。)

    导语:

    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学生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先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站教案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思路

    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边读边认字,让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古诗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结合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教师准备

    孟浩然、高鼎的简介,风筝的历史简介。

    《春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1、问: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谈话: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村居1、自由说。

    2、认真听。

    3、书空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区分读准“春”和“村”。

    书写两首古诗题目。二、学习生字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出示6个字,指名读准。

    ②组织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③出示,检查字意:

    古()()()

    声()()()

    多()()()

    处()()()

    知()()()

    忙()()()1、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读准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②交流记忆字形方法:

    组合:古、闻、居、童

    换偏旁加偏旁:诗、醉、忙

    ③扩词,理解字意。

    三、朗读古诗1、范读。

    2、巡视检查。

    3、指名读。

    4、组织比赛读。

    1、听,揣摩。

    2、自由读。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四、理解古诗1、巡视。

    2、出示: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1、自读两首古诗。

    2、表达自己的理解。

    3、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五、感悟欣赏放音乐,朗诵。

    看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六、写字1、范写。

    2、巡视,指导个别。1、观察、揣摩。

    2、描红,临写七、实践制作风筝,放风筝。

    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孟浩然高鼎

    春眠不觉晓,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忙趁东风放纸鸢。

    站教案课件 篇10

    二、作家介绍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三、导读

    1、自由诵读全诗,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老师配乐朗诵,再现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3、学生自读、听读后谈各自的感受。

    四、导学

    1、介绍朦胧诗。

    2、自读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这首诗表现的是什么?

    4、现在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意义?学生谈体会与认识。

    5、齐读作品,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与思想。

    6、学生默读,思考,看自己是否能从诗歌有所发现,结合课后练习进行。

    7、将江河的《星星变奏》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五、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通史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结构图示

    星星变奏曲

    第一节:对光明的向往

    第二节:对现实的批判

    站教案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

    1、学生初读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站教案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

    3、情意目标:

    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2、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3、明确目标:

    ⑴继续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⑵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

    ⑶学会走好青春第一步,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

    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方法: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法。

    3、参考:

    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了“什么是爱情”。他认为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⑴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方法:抓文中的关键性句子或词语。

    参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⑵作者在文中写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话语,找出这些句子,细细品味它们的内涵。

    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力求有所领悟。

    示例: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总结:“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站教案课件 篇13

    教学设计说明

    《鱼游到了纸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

    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训练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1、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

    2、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

    3、勤于动笔。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准备用时

    第一课时:

    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

    1、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

    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脑海中有什么问题?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

    (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一人读,再齐读)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1、自读课文: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纸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⑴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⑵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⑶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⑷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⑸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⑺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⑻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教师梳理问题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

    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探索感悟

    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

    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

    (板书:青年)

    2、师: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板书:忘我境界)

    3、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看鱼)

    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1、唯一是什么意思?谁还能再说说。

    2、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

    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小结:

    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小结:

    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1、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2、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齐读)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5、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6、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7、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

    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讨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四、拓展、积累

    过渡语:

    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反思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站教案课件 篇14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站教案课件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⑵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⑶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情感态度方面:体会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3、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⑵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

    汲(jí)俦(chóu)觞(shā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⑴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⑴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⑵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

    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板书jK251.Com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姓字、籍贯──无姓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站教案课件推荐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