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平与发展的时代初中教案精选
  • 平与发展的时代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2-24

    【www.jk251.com -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与发展的时代初中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1

    引文:1、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因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

    3、为什么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因为和平的环境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蓬勃发展。

    4、为什么说世界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艰巨任务?

    因为:①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他们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局部战争此起彼伏;②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③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

    5、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6、阻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导致的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和连绵不断的国际恐怖主义等对发展问题造成巨大的冲击;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③落后、贫困、债务的阴影仍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④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等。所有这些因素,造成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7、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②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它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助于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有助于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应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和斗争,富国与贫国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怎样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我国对待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立场是什么?

    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们一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在对待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Jk251.coM编辑推荐

    与爱相约初中教案精选


    萨拉米斯•伊舍凯舍

    【自学指导】

    1.知识目标:

    ①借助圈划、批注、质疑的方法,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领会文章内容。

    ②了解插叙的叙述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③理解文章中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比较细致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记叙文地把握能力。

    ②鉴赏并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重点是插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区分假爱和真爱。

    ②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建立在真挚、诚实的基础上。

    ③体会精神之爱,理解这种爱才是博大深沉的爱。

    【相关资料】

    1.《心灵鸡汤》是由美国作者萨拉米斯•伊舍凯舍编写的,书中辑录了很多小故事,有的充满智慧,有的温馨感人,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很有启发。看了他的故事,心中就会充满力量和爱。

    2.《心灵鸡汤》有一个特色,就是在每一个故事开头都引用一句诗,《与爱相约》也引用了一句诗。作者为什么每篇都要这样引用呢?这有什么用意呢?这个问题,进入课文以后再来解决。

    【正音正字】

    龇zī掐qiā踝huái

    【积累词语】

    龇牙咧嘴与众不同始终如一不得已而为之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本文作者在短短的情节叙述中,大量使用插叙的手法。从中尉在车站等待美尼欧开始讲起,在等待的6分钟内,回忆13个月以来的交往,这样把故事一步一步交待清楚,包括他们怎样认识,怎样交往,以及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插曲。这种手法就叫插叙。

    本文通过中尉最终通过了美尼欧的考验,做出更高层次的心灵的选择,去感受他高尚的人格,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决不能停留在外貌上,而是彼此之间的支持信任,真诚关爱,这种情感正是人心中最圣洁的爱。

    【思维训练】

    1.关于情的词语你能说出多少?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情?为什么?

    亲情、感情、友情、热情、激情、爱情……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讲述的是陆军中尉布兰德夫德与女作家豪斯美尼欧之间通过通信相知最后相爱的故事。

    3.他们最初是笔友。这样的交往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交往,排除了现实的很多因素,纯粹又有点神秘,而且还引发一个奇怪的现象“见光死”。

    4.为什么美尼欧的回信能让中尉鼓起战胜恐惧的信心与勇气?

    5.中尉和美尼欧见面前交往的内容涉及哪些段落?交待了哪些情节?

    6.如果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课文顺序,或直接将插叙段落删去,与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小说要求矛盾冲突点要集中,如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重新编排课文,那么文章相对比较冗长,情节不够紧凑。如果删去这些段落,那我们就无法知道中尉究竟在等谁,为何如此焦急地等待,以及他们如何相识、相知的经过,文章内容就不够完整。

    7.找出本文心理描写的段落,尝试就一个场景写一段心理描写。

    8.引用叶芝的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和全文有什么联系?

    提示:撕破什么?怎样才算完美?

    9.学了本文,你对人与人之间深沉博大的爱是怎样理解的?

    10.找一句或一首自己喜爱的与爱有关的名言或诗词,谈谈你的理解。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哦!冬夜的灯光》。

    【教学后记】

    频数与频率初中教案精选


    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学习时多举生活中的实例,在实例中体会概念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应用频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意义。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与目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全体学生参与投币实验活动2、观察试验结果通过试验结果理解并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活动3、投掷两枚硬币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更进一步理解频数与频率,并探究频数之和、频率之和的规律。活动4、知识应用(1)、(2)(3)通过问题验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和能力。活动5、应用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统计的结果进行发表看法,进行交流。活动6、归纳总结反思形成评议与反思意识。活动7、作业训练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课题引入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频数频率。活动1:做做投币实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并发表看法。活动2:认识频数与频率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活动3:两枚硬币的实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活动4:巩固加深(1)(2)(3)师生共同参与巩固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并应用。活动5:应用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统计的结果发表看法,进行交流。知识应用活动6:归纳小结、总结、反思学生谈学习体会,布置作业。形成评价,反思意识,掌握知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中教案精选


    班级:姓名:成绩: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目标: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法设计:

    图片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堂学习:

    导入:(个性化备课)

    新授:

    1、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的资源现状:(举例说明)

    〈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的物质基础,不能一味地索取,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3〉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原因:

    让学生分别列举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事例,说明: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已影响人类生存。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

    〈2〉含义: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3〉要求:

    〈4〉目标:

    (举例养殖场——农作物种植肥料——农作物生产——鱼塘鱼儿饲料——塘底污泥——农作物养料循环发展之路等例子来说明,并根据课本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重要,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个性化备课)

    五、填一填——知识结构更明了

    1、我国的资源现状的特点:总量大、种类多,、开发难度大、

    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质上都是问题。

    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之路。

    六、练一练——步步为营学的牢

    单项选择

    1、下列观点中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是:()

    ①围湖造田,毁林开荒②经济要上,人口要降③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④但留方寸地,传与子孙耕⑤先污染,后治理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②⑤

    判断

    2、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各种要求()

    3、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是针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而言的。()

    读图题:

    图一图二图三

    【图二注:我国各类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面积为1/6,人均草地面积为1/3,矿产资源只及世界人均的1/2,排在世界第80位。】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众数与中位数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1.651.701.751.801.851.90人数2323411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痊,它有几个有效数字

    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培养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近似数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由于实际生活中有时要把结果搞得准确是办不到的或没有必要,所以近似数应运而生,近似数和准确数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2.学生学法,从身边找出应用近似数,准确数的例子→近似数概念→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2.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3.疑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提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己找出类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数的有关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有10千克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应该怎样分?

    生:平均每人千克

    师: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准确地称出每人所得苹果的千克数吗?

    生:不能

    师:哪怎么分

    生:取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

    2.12

    【教法说明】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近似数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从而提高学生近似数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出示投影1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初一(1)有55名同学

    (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千米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问题后,自己找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

    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时候只能用近似数你知道为什么吗?

    启发学生得出两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准确有时是办不到的,2.往往也没有必要搞得完全准确.

    以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例,揭示近似数的有关概念

    板书:

    1.精确度2.有效数字: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如:3.3有二个有效数字3.33有三个有效数字讨论:近似数0.038有几个有效数字,0.03080呢?【教法说明】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近似数的有效数字需注意的两点:一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二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教者在有效数字概念对应的文字底下画上波浪线,标上①、②例1.(出示投影2)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1)43.8(2).03086(3)2.4万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者板书.对于近似数2.4万学生又能认为是精确到十分位,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似数与5.4和近似数5.4万中的两个4的数位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教法说明】对于疑点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适时点拨,远比教者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理解深刻得多.巩固练习见课本122页练习2、3页例2(出示投影3)下列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1)21.80(2)2.60万(3)学生活动,教者不给任何提示,请三位同学板演(基础较差些的做第一小题,基础较好的做第二、三小题)其余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请一优秀学生讲评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评定.【教法说明】①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能进一步把握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②通过分层板演,学生点评,能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一、填空1.某校有25个班,光的速度约力每秒30万千米,一星期有7天,某人身高约1.65米,远些数据中,准确数为_________,近似数为____________2.近似数0.1080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_________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二、下列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132.021.5万3学生活动:学生抢答:【教法说明】抢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四)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小结(1)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两个注意点;(2)带单位的近似数(为2.3万)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求法.八、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效,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小明到书店买了10本书(2)中国人口约有13亿(3)一次数学测验中,有5人得了100分(4)小华体重约54千克2.填空题(1)3.14精确到________位,有_________有效数字(2)0.0102精确到_________位,有效数字是__________(3)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效数字是___________3.选择题(1)下列近似数中,精确到千位的是()A.1.3万B.21.010C.1018D.15.28(2)有效数字的个数是()A.从右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算起B.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算起C.从小数点后的第一个数字算起D.从小数点前的第一个数字算起九、布置作业课本第124页A组l.十、板书设计

    单元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1、顺境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顺境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顺境中我们感受到安全和愉快,我们安心学习、享受生活、锻炼才智、发展能力,我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但顺境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如果我们贪图享乐,那么长期的顺境容易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2、在顺境中我们应当怎么做?

    身处顺境,我们在感到幸运的同时,更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战胜自己,更上一层楼;我们应当常存感激之心,刻苦学习,健康成长,不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殷切期盼和嘱托;我们要警惕自鸣得意,免得大意失荆州,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3、逆境对人成长的作用。

    对有的人来说,逆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心,甚至使他们走入迷途,一蹶不振。

    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磨练。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

    1、挫折是成长中必然的事,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遇到。

    2、挫折的作用

    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挫折会给人以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造成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使生活道路变得曲折;另一方面,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人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增长人的知识才干,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练人的坚强意志,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促成人成就伟大的事业。

    3、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正确的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的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4、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来化解?

    (1)及时降低期望值,果断的改变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2)尝试进行一些活动,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转移情绪,减轻心中的烦恼;

    (3)学会运用一些心理疏导方法(如心理补偿法、情感的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系统脱敏法等)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排解。

    5、坚强意志的作用

    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

    7、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作用。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就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就能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反之,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退缩不前,一蹶不振。

     责任与角色同在 知识导引初中教案精选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对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不言代价与回报、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知识网络

    三、学法点拨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什么是责任呢?可以说,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也可以说,责任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责任从何而来呢?可以说,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这种承诺,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道德原则等。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第二目:谁在对我负责。其一,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诚实守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其二,当你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你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受惠于他人对我们负有的责任。其三,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自己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自己负责。自己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

    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一目:什么代价什么回报。其一,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但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要说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承担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其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一旦我们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们应负的责任。其三,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其一,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它们当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其二,对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则是那些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其三,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正因为有无数的人在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数学教案-定理与证明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

    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

    (二)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

    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

    例1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

    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板书]2.9定理与证明

    探究新知

    1.命题证明步骤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

    【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步骤时,学生所说的层次不一定有逻辑性,或不太严密,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分清命题证明几个步骤的先后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结果.教师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得出证明命题的步骤(出示投影):

    第一步,画出命题的图形.

    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第二步,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

    学生活动:结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理解以上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给学生一定时间理解记忆).

    【教法说明】在以上第二个步骤中,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教学中的难点,要注意在练习中加强辅导,第三步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要逐步培养训练,现阶段暂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练习:(1)画出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时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课本第112页A组第5题.

    【教法说明】由学生依照例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巩固命题证明的第一、二步.

    2.命题的证明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教法说明】此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但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最好通过让学生分步讨论,同桌互相磋商,分步完成的方法,使学生对命题证明的每一步都进一步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考步骤.

    (1)分析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画出命题证明所需要的图形.

    邻补角用图2表示:

    图2

    添画邻补角的平分线,见图3:

    图3

    (2)根据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写出已知、求证.邻补角用几何符号语言提示:,角平分线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求证邻补角平分钱互相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

    (3)分析由已知谁出求证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有什么结论后可得(),由已知可以推导吗?学生讨论思考.

    【教法说明】以上步骤的完成教师只提供思路,具体结论的得出与操作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成整过程.

    已知:如图,,,.

    求证:

    证明:∵(已知),又∵,(已知),∴.

    ∴(垂直定义).

    证明完成后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证明的是一个简单叙述的命题,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例2,结合图形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②在写已知、求证的内容时,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来表示,转化时的写法也不是惟一的,要根据使用的方便来写,如:与互为邻补角,在已知中写为,角平分线有几种表示方法,如是的平分线,,,根据此题写成较好,方便于下面的推理计算.

    ③对命题的分析、画图,如何推理的思考过程,证明时不必写出来,不属于证明内容.

    反馈练习:按证明命题的步骤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相等.”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学生板演,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3.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师:以上我们的推理是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判定方法.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如“相等的角是对项角”,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假命题,如何说明它是一个假命题呢?谁能试着说明一下?

    【教法说明】教师先不告诉学生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而是由很明显的“相等角是对顶角”这一假命题,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说明,体验从反面去说明一个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归纳小结.

    根据学生说明,教师小结:

    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说你所举命题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如“同位角相等”可如图,与是同位角但不相等就说明“同位角相等是假命题”.

    反馈练习:课本第111页习题2.3A组第4题.

    【教法说明】在做以上练习时一定让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就是要澄清一些错误的概念.

    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以下练习: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3)对项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画图,写出已知,求证(不证明)

    (1)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3.抄写下题并填空

    已知:如图,.

    求证:.

    证明:∵(),

    ∴().

    ∴().

    【教法说明】以上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2题是训练学生把命题转化为几何语言、几何图形的能力;第3题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命题证明的三个步骤.

    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

    课本第110页习题2.3A组第3(2)、(3)、(4)题.

    (二)思考题

    课本第112页B组第l、2题.

    作业答案

    A组(略)

    B组1.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

    2.已知:如图,,、分别平分与.求证:.

    【平与发展的时代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