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版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1-07

    【www.jk251.com - 职业教师培训发言】

    认真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高中教案该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应该利用本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筛选信息;

    二、理解马克思关于职业的观点。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迈入高中的大门,距离进入社会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进入社会,我们人人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将选择哪种职业呢?你们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提问三至五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三、教师总结:

    看来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自己的考虑,那么作为一代革命导师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对青年选择职业提出了哪些建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用笔标出文中对你的人生选择最有启发的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教师巡视,对学生标了哪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

    五、提问学生,读自己筛选的语句,并说出筛选的理由。(估计集中在课文最后几段)

    六、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的职业和他的观点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探究)

    先找出马克思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历史唯物论,提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组织了共产主义同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他为人类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使自身达到了完美,并永远被人们怀念。

    七、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本课练习第三题设计了自我评价题,可以用此题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当堂自评,并朗读对自我的评价,同时可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予以参照。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以书面形式上交。

    Jk251.coM编辑推荐

    物质的量[时] 精选版


    教学设计方案二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

    物质的

    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板书]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1.填写下列空白

    (1)原子质量是克

    (2)分子质量是克

    (3)分子质量是克

    (4)离子质量是克

    (5)离子质量是克

    (6)质量是克

    [回答]原子是64g;分子是32g;分子是44g;离子为35.5g;离子是23g;质量为58.5g。

    [1][2][3]下一页

    电离平衡[时]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元素周期律时 精选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微粒半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卤素和碱金属元素。意识到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现在我们就一起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探究这种联系的本质。我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显然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教师提出要求: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寻找是否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若有规律是什么?学生活动: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填写表格表1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22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表2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10逐渐减小11~17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表3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11~18-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师评价并播放元素周期律的动画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1)Na、Mg、Al、Si、P、S、Cl(2)Na与Na+;Cl与Cl-(3)Na、Ca、H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2.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板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3.化合价的周期性小结:微粒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第12页

    光的衍射 精选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2、知道光通过狭缝和圆孔的衍射现象.

    3、知道观察到明显衍射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了解单缝衍射、小孔衍射,并能用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勤奋作用;

    2、必须有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态度;

    3、在学习中也要有好品质、好作风.

    教学建议

    有关的教学建议

    应该让学生了解,光的直进,是几何光学的基础,现象并没有完全否定光的直进,而是指出了光的直进的适用范围或者说它的局限性.

    课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现象,不做理论讨论,因此与机械波类比和观察实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结合机械波的衍射,使学生明确光产生衍射的条件.

    讲要配合演示实验、要让学生能区分干涉图样与衍射图样的区别.单色光干涉图样条纹等间距,衍射图样中间宽两边窄.

    除了演示实验外,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包括节后的小实验2,以及观察小孔衍射(在铝箔或胶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电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眼睛靠近小孔观察光通过小孔的衍射花样--彩色圆环).还可让学生通过羽毛、纱巾观看发光的灯丝(对见到的彩色花样可不作解释)等等,以补学生对这一现象的不熟悉和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节教材中提到泊松亮斑--泊松原以为这下子可以驳倒菲涅尔的波动理论了,事与愿违,菲涅尔和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结论,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菲涅尔为此获得了科学奖金(1819年).这个科学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检验作用;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今天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好品质、好作风.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实验,可以将演示和学生实验同时在一节课内完成

    单缝衍射仍用激光演示仪.演示时可以再将双缝干涉演示一下,让学生从中对比干涉条纹等间距,衍射条纹中间宽、两边窄,然后让学生用游标下尺观察日光灯通过卡尺两测脚形成的窄缝产生的衍涉条纹.实验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侧脚间距从大到小逐渐变化.本实验也可用线状白炽灯使缝与灯丝平行,眼睛靠近狭缝可以观察到狭缝两侧的彩色条纹.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一、现象

    上节研究了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衍射现象也是波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我们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光的明显的衍射现象,那么也就能更充分地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二)教学过程

    所谓现象,是当光在它传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碍物或孔(其大小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或比光的波长小)时,光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

    演示:

    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观察.

    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的中间装上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像屏(如图).

    我们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在像屏上是一条几乎与缝一样宽的亮线,除了这一条光线外,像屏上出现了阴影.这时光可视为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逐渐缩小缝的宽度,当缝调到很窄(缝宽与光波的波长相当时)在像屏的原阴影区内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实验表明光在其前进的途中遇上大小相当于光的波长的障碍物或孔时,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即光产生了衍射现象.上述衍射现象是通过单缝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光的单缝衍射.

    单色光的干涉与衍射都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图案不同.干涉条纹是等间隔的,衍射条纹间隔不等.白光照射单缝时,可以在像屏上得到彩色条纹,它与双缝干涉的彩色条纹也不同,中央一级是又亮又宽的白色条纹,两边是较窄较暗的彩色条纹.

    用点光源来照射有较大圆孔AB的屏,在像屏MN上出现一个光亮的圆,

    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渐缩小孔的直径,可以看到屏上的亮圆也逐渐减小.但是,圆孔缩到很小时,在像屏MN上原阴影区就形成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这就是光通过小孔产生的衍射现象.

    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确定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趣事.1818年,当法国物理学家菲汉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把一个不透光的小的圆盘状物放在光束中,在距这个圆盘一定距离的像屏上,圆盘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人们从未看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因而认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接受了这一挑战,精心研究,“奇迹”终于出现了,实验证明圆盘阴影中心确实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

    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当光的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得多时,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的波长与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相比拟时将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提问:当光通过小孔或者狭缝时,在后面的光屏上会得到什么样的图案?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当缝很大时——直线传播(得到影)

    当缝减小时——逐渐会出现小孔成像的现象

    继续减小缝的大小——会出现现象.

    探究活动

    1、用游标卡尺观察现象.

    2、考察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厂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1.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逻辑结构严谨深刻的科学美。

    教学过程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先自学约15分钟,后教师集中讲解25分钟,巩固训练10分钟。

    自学提纲: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3.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反应:

    (正反应放热)

    要制得更多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就以上3个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的讨论。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1体积3体积2体积(正反应放热)

    参看课本P49的表2—5。

    1.压强。增大压强,有利于的合成,但在实际市产中,压强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因为压强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势必增大生产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是。

    2.温度。合成氨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就慢,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而单位时间内产量低,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很不经济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实际生产上,采用500℃的温度,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由于分子非常稳定,与的化合十分困难,即使采用了加热与高压的条件,合成氨的反应还是十分缓慢。为了加快化合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合成氨工业普遍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补充、(增大反应物浓度),采取迅速冷却的方法(减小生成物浓度),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以促使化学平衡不断地向着生成的方向移动。

    合成氨工业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出示挂图或模型)

    (1)原料气的制备:来自空气,来自水中

    再通过水除:

    得原料气。

    (2)的合成:见课本第50页图2—14。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氨

    氨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氨转化为化合态氨的过程叫氨的固定。

    1.人工合成氨:化学固氨法。其条件要求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氨。常温常压下进行。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模拟生物的功能,把生物的功能原理用于化学工业生产,借以改善现有的并创造崭新的化学工艺过程。

    (三)随堂练习

    1.合成氨时,既要使合成氨的产率增大,又使反应速率增快,可采取的办法是()

    A.不断充入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D.分离出

    2.合成氨所需的可由煤和水蒸气反应而制得,其中一步的反应为:

    (正反应放热),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O转化率的是()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水蒸气浓度D.增大浓度

    3.合成氨工业有下列流程:①原料气制备;②氨的合成;③原料气净化和压缩;④氨的分离。其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四)总结、扩展、答疑

    在总结本节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扩展一些知识给学生。可先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条件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的,并将随之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时,要求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例12000年是勒沙特列(LeChatelier1850—1936)诞生150周年。请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如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开冰镇啤酒瓶把啤酒倒入玻璃杯,杯中立即泛起大量泡沫。

    (2000年,全国)

    分析解答时应注意联系实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啤酒中的就是其中一种,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溶液平衡:,化学平衡,上述平衡受压力和温度影响,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即可得到解释现象的原因。

    解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平衡按勒沙特列原理移动。

    点评理论联系实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一些问题,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题就是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一例。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54-56页的练习题。

    2.到一个化工厂搞一次课外调查,写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

    (正反应放热)

    (1体积)(3体积)(2体积)

    1.压强:目前采用。

    2.温度:500℃,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铁触媒。

    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挂图)

    (1)原料气的制备

    (2)的合成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氮的固定:把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

    1.人工固氮:(化学固氮)条件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氮)常温常压、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版】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