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教案
  • 九年级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05

    九年级化学教案。

    学生们的课堂需要由老师辛勤准备的教案和课件才能变得生动有趣。编写每份教案课件都需要认真对待。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工具。好的教学课件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呢?针对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提供了一份全面的“九年级化学教案”,只有不断进步才能迈向更好的未来!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实验名称:氨的制取及检验

    实验目的:掌握氨的制取及检验方法

    实验用品:试管、药匙、镊子、蒸馏水、酒精灯、铁架台、带塞子的导管、红色石蕊试纸、镊子、NH4Cl固体、澄清石灰水、PH试纸、Ca(OH)2固体、棉花。 实验原理: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实验步骤与装置图:

    1.连接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用一团湿棉花塞在试管口倒置,将试管导管口伸入试管底部; 3.点燃酒精灯加热,并收集气体;

    4.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5. 实验完毕,先拆去酒精灯,待装置冷却后拆去大试管。 实验现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实验结论:

    1.可以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由于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 2.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

    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

    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

    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及乳化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3.初步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理解

    2、正确理解溶解与分散及乳化现象。

    四、教学课型:实验探究、讲授型

    五、课时:1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已接触到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是陌生的,且第七章《酸碱盐》将重点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因而这章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仪器)略

    八、教学过程:

    一、溶解与乳化

    引课:

    [师提问]: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化学方程式(湿法冶金)

    学生板书:略

    [师提问]:你们知道硫酸铜溶液是如何配制的吗?在配制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硫酸铜的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

    [师生互动]:填表6-1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与探究2(乳化现象)

    [师生互动]:师生实验探究过程(略)

    [师引导]:选择实验小组汇报探究1的现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粉笔灰:浑浊固体小颗粒悬浮分层

    植物油:浑浊液体小液滴悬浮分层

    高锰酸钾:红色透明液体稳定不分层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是对溶液的概念及特征的解读。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例:浑浊的黄河水;石灰浆及墙体涂料等。

    2、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橡胶树的乳胶等。

    3、如果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等。

    [师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师提问]:1、溶液是否一定是无色的?

    2、溶液是否一定是液态的?

    [师引导]:归纳出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液态溶液,但也有固态及气态溶液;溶液也不一定是无色的'。举例(略)

    [师提问]:粉笔灰溶解到水中这句话对吗?糖溶解到水中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特殊的分散过程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师生互动]:选择实验小组汇报探究2的现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乳化现象、乳化剂的概念及乳化作用。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生]:学生课堂练习

    [师生互动]:课堂练习分析点评。

    [师总结]:(略)

    [作业布置]:P9页1、2、

    板书

    一、溶解与乳化

    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可形成: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2、溶液的定义: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4、溶解是特殊的分散过程

    5、乳化:我们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