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
  • 九年级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16

    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九年级化学教案”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欢迎您赏味本文!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fu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氧化汞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一为什么要用气球?实验二为什么要铁钉为什么要打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板书呈现了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楚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就是我的板书。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170  课题2 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课题2 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2 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1 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  180 课题1 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空 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19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课题1 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200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课题4 爱护水资源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4 爱护水资源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4 爱护水资源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210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离子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3  课题3 离子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离子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水的净化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水的净化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水的净化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ppt  220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2.ppt课件-初三化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1.ppt课件-初三化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2.ppt课件-初三化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1.ppt课件-初三化   课题2燃料和热量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   230  课题2 溶解度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溶解度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化学肥料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化学肥料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化学肥料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燃料和热量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燃料和热量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240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1 金属材料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3.ppt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ppt课件-初三化学(人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ppt课件-初三化学(人   250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3.ppt课件-初三化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2.ppt课件-初三化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1.ppt课件-初三化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3.ppt课件-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2.ppt课件-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1.ppt课件-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2.ppt课件-初三化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1.ppt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3.ppt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2.ppt  260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ppt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3.ppt课件-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2.ppt课件-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1.ppt课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2.p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1.p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3.ppt课件-初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2.ppt课件-初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ppt课件-初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3.ppt课件-初   270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2.ppt课件-初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1.ppt课件-初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4.ppt课件-初三化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3.ppt课件-初三化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2.ppt课件-初三化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3.ppt课件-初三化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2.ppt课件-初三化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ppt课件-初三化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2.ppt课件-初三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1.ppt课件-初三化学   280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拓展性课题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pp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4.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3.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2.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ppt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  290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1.ppt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   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   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   340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 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6)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学生:①查阅资料并整理打印,填写下表(可从网上、报刊、杂志、医学书籍、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得),上课带来。

    ②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③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8)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品】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过一些时间,蔗糖颗粒消失,水变甜 了是为什么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为什么当我们把一块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见了,水有了甜味,当我们经过施用氨水的农田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小结】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 1-4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0)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五、课堂训练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A.硫酸铵B.硝酸钾C.磷酸钙D.氯化钾

    4.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硫酸钾B.硝酸铵C.磷矿粉D.氯化钾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

    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

    【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

    【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

    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板书】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讲述】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左到右,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