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学前班数学教案
  • 学前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2-16

    学前班数学教案。

    编辑经过认真评估后,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学前班数学教案”。老师将会将课本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和课件中,因此写教案时不能草率对待。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应紧密相关。祝愿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访问!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时间的图片若干

    2、各种各样的小钟(幼儿自带,做钟表展览用)

    3、每个幼儿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模型

    4、1-12的数字头饰

    5、老狼头饰及音乐磁带

    【活动目标】

    1、感受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了解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

    1、出示好玩的时钟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兴奋情绪。

    2、感受钟对人们的用处

    老师:你家里有没有时钟?你还看见哪里有钟?为什么那里有钟?

    小结:时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

    1、参观钟表店:刚才小朋友说在很多地方见过时钟,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的时钟!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说一说:

    (1)、它们的钟面上有什么?(时钟上都有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哪一根针是时针(分针、秒针)?

    (2)、这些时钟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时钟上都有数字、刻度、时针、分针、秒针。不同的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会有这些呢?如果没有会怎么样?(幼儿自由想象)

    三、操作演示法,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1)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请你认真的想一想,做一做。

    (2)教师操作,让幼儿了解表针的运转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它们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做你追我赶的游戏呢,它们是怎么做的?(教师拨动时针,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老师:时针走的慢还是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3)师生共同小结,让幼儿了解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学会看整点。

    老师:长针指在12上时,短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孩子们,你们喜欢和时钟做好朋友吗?那你们把它的小秘密都记在心里了吗?能悄悄的告诉我时钟上面有什么吗?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运转的呢?(幼儿踊跃发言)

    四、游戏:分针带着时针转。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

    五、操作练习法,引导幼儿进行拨针练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方法:老师扮演老狼,孩子们手拿时钟模型问老狼:“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几点,小羊就拨到几点,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请老狼看钟,拨错了的小羊要被老狼吃掉。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小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内容有一座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和一幅兔妈妈营救5只兔宝宝的图片组成。通过训练第几层楼房住着那只小动物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顺序,让幼儿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向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楼房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挂图。

    2、小狗、小猫、小猪、小猴、小羊的图片各一张,小兔子不同颜色的图片各两张。

    3、1—5的数字卡两套。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会5以内的单向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点数。

    五、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特点主要是直观形象性,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方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搬新楼”的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复习《方位词》头在上,脚在下......

    (巩固幼儿对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为观察楼房从下往上数有5层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座5层楼房的图片,并粘上1—5的数字,并告诉幼儿粘上数字1的就表示第一层...)

    2、引出课题《学习5以内的序数》。

    3、教师再次出示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引导幼儿说出第几层住着那只小动物。

    (1)教师将小狗、小猫、小猪、小羊、小猴的图片摆放在楼房里。

    (2)教师提问:从下往上数,第一层住的是谁?...说出每层楼房的小动物。

    (让幼儿学习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4、教师再次出示空楼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动物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看看,搬家以后住在什么地方?

    (2)教师:(指最下面)这是第几层?

    (引导幼儿明白开始数的这一个就是第一)

    (3)依次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数数。

    5、动物与楼房对应,(师幼共同帮助小动物搬家,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猫住第二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粘上小猫的图片)

    (2)教师:小狗住在小猫的上面,小狗住第几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

    (3)依次完成其他小动物与楼层的对应,提问同上。

    6、楼房与动物对应,(师幼共同说出小动物搬家以后的位置,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第一层住的是谁?(启发幼儿说出)

    (2)教师:第三层的下面是第几层?住的是谁?

    (3)依次提问到每个楼层,步骤同上。

    7、教师小结:要知道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8、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检测幼儿这节课所学效果)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从上往下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些小兔子分别排在第几?(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2)教师:请小朋友取下数字卡,依序排放在不同小兔子的后面。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那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就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八、活动延伸

    课下我们到室外,让5个小朋友手拉手排队,看看全班有几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别站在第几组的第几个。(让幼儿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感知角、认识角、理解角,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利用白板中的时钟、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辅助教学,方便省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2。

    掌握2和1的顺序以及2的组成,认识“>”。

    通过观察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他们从小要爱学习,做事要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2的含义,掌握2的组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熟悉的图画,你们想不想看?下面就请你们看大屏幕。

    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到了,天是那么蓝,看,谁来了?

    师:2只小鸟、2个小朋友、2架小飞机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这就是数字“2”。

    出示数字卡片“2”(印刷体的)。

    找一找自己的身上长着几个2?

    生:2只耳朵、2只眼睛、2个鼻孔、2只手、2只脚等。

    (2)老师演示拨珠子:先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就是2颗珠子,1添1就是2。

    师:左边有几个方块?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右边有几个方块?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2和1比,结果怎么样?

    师:2比1多也就是2大于1,在2和1的中间要写大于号“>”这就是大于号,这个式子读作:“2大于1”。

    学生练习读。

    (5)2的组成依次出示2片枫叶图,演示1再添上1。

    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呢?

    2根可以分成1根和1根。

    学生在教材第8页下面的第一行田字格中练习描2。

    7、巩固练习观察图中数量是1的有谁?数量是2的有谁?

    出示(课件4)用手指练习数的组成左、右手各举一个手指。

    问:1和1组成几?答:1和1组成2。(两手指合并)2可以分成几和几?2可以分成1和1。(两手指分开)练习书写学生独立完成第8页的第2行田字格上1和2的书写,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5

    学前班下册拼音说课稿

    你们好!今天我要上的课是一节拼音拼读游戏课,拼音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将为入小学的汉字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幼儿学完以后掌握的怎么样,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拼读方法都非常重要,至今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课的内容,但孩子是否能熟练运用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在整个课程学完以后能让幼儿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准备了这节拼音拼读游戏课,以拼读作为重点,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反复、熟练的拼读各种音节,让幼儿能非常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上这节课:一、字母卡拼读;二、汉字拼读;三、实物拼读。

    开始部分:先进行复习总结学过的拼音内容分为三大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复习把这三大内容融到一起,从以下三种方式里来让幼儿熟练掌握拼音: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出示sheng、ebaishànɡxiǎoshūbāo?

    3、齐唱这首歌。

    4、把这首歌的内容画下来,比一比谁画的美。展示自己的画。

    猫和小朋友们告别拼音王国,他们又去冒险了,他们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特色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我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以区分形近韵母、朗读儿歌、动手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枯燥的拼音复习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巩固拼音,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以帮助蓝猫为主导线,带领学生去玩。让学生带复习拼音声母、韵母及音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3.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1)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1/32/31/42/41/62/65/61/12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2.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3.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7

    教具 加法板 在30�M×42�M的板上画横18格纵12格的方格,上端写1-18阿拉伯数字(1-10是红字,11-18是蓝字)。10的旁边画一条纵的红色分隔线。 定规 红色和蓝色板子各9支装在木箱中。每支木板各有规定的尺寸,故称为置之不理规。 蓝色定规……当成加数使用。有1-9共9支,数字写在木板右端。 红色定规……当成加数使用。有1-9共9支,上面标明数字与刻度。 B.提示[A]――10的基本加法练习(10的构成) 1、在加法板上方的左侧按顺序排列1-9的蓝色定规。 2、右侧同样排列红色定规。 3、将蓝色定规1放在加法板上1的上面,也取红色定规9排在板上。老师说:“1加9是10。” 4、这时指着答案10和红线,(加法板上段所印的数字代表加算的答案。) 5、其次取2的.蓝色定规和8的红色定规放在板子上,“2加8是……10”跟着指答案10和红线。 6、同样进行3加7等于10 4加6等于10 5加5等于10 6加4等于10 7加3等于10 8加2等于10 9加1等于10 一直到全部结束。 7、让小朋友注意到每个组合的结果都是10。 8、依小朋友的要求,让他继续反复这项组合成10的基本加法练习。 提示[B]――构成11-18的加法练习   1、先把蓝色定规拿走,在加法板上放2的定规,再放9红色定规。 “2加9等于11”老师指数字11说道。 2、接着加法板上放蓝色定规3和红色定规8。 “3加8等于11” 3、同样地进行4加7等于11 5加6等于11 6加5等于11 7加4等于11 8加3等于11 9加2等于11 在加法板上排列出全部的组合。 4、把红、蓝定规全部归回原位。 5、其次拿掉蓝色定规2,在板上放3的定规,及红色定规9。 “3加9等于12” 6、以下同样地全部进行答案为‘12’的加算。 7、其次进行答案为13,14,15,16,17的各组组合练习,一直到最后‘9加9等于18’为止。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8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二、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的发展,特别的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并对分类结果作出简单的整理与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教材将本部分教学内容由原来的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下册学习,并且在原来只单纯教学分类进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数据的整理和用简单统计表表示结果的内容。这时候的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对周围的一些实际现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观察、思维活跃的特性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并能用简单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从而初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四、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实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匪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讲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徐诶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

    由于《标准(20xx)》讲“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解开了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

    2、教材编排特点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2的安排也是类似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类的实际意义,又完整的.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

    2、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1中,对气球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是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学生自行选择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也给学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间,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分类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充分体现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3、从易到难,坡度合适。本单元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难。例题设计由给定标准到自己选择标准、由单一标准到不同标准、由形象的表达分类结果到利用统计来表达。练习中由简单的基本训练到复杂的综合训练、由只记录结果到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出问题等,难度逐渐加大。

    五、本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进行

    六、单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整理书包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徐诶素材。

    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度到图和表。

    3、对学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千差万别。体现在对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对所选标准所作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但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以驾驭课堂。

    七、分课时分析教学重难点

    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难点是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2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难点是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这里关键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虽然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总数是不变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再移走一根,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摸角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去身边找角并互相指一指,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从图片中找角,把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3、让学生用手摸角,感受角。

    (三)学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示范画角,并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辨别角,强化角的特点。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游戏——变角,比角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

    3、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通过引入比角的大小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总结全课

    【学前班数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