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系统与设计》教案
  • 《系统与设计》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05

    《系统与设计》教案。

    针对“《系统与设计》教案”相关的知识点,编辑为您推荐了这篇文章。每位教师在每堂课上一般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良好的教案和课件编写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核心,我们会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为您提供及时的更新!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1

    本书主要介绍迪克和克里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模型,如下图所示:

    过去,我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只是从教师自身的层面思考问题,缺乏系统性。

    本书的第一步是确定你希望学习者在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后能做什么。分析学生现状与期望状态的差距。如果有差距,说明有需求,然后明确教学目的。

    第二步是分析教学目的。第一步是分析目的,包括学习目的的分类(如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心理运动技能、态度等),以及确定和排序目的所需的主要步骤(如下图)

    。其次是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的分析。也就是说,学习劣等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分析有利于确定教学的出发点,瞄准教学。如果学生连入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都学不到,那么下面的解释将是空中楼阁。

    第三步是分析学习者和学习环境。哪么设计者要知道目标人群的哪些信息呢?包括:

    1)入门技能,2)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将采用的传递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学业能力水平,6)学习爱好,7)对提供教学机构的态度,8)群体特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可以因材施教。学习环境分析,我们可以考虑什么样的环境会让学生学得更好。

    第四步编写绩效目标。绩效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什么的详细描述.目标第一部分为教学分析中确定的技能和行为,第二部分是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条件,第三部分是评估学习者表现的评价标准.

    第五步是开发评测量表.目标到底完成了没有,效果如果,要通过评测来检测.可以通过试卷,核查表、等级量表、频度计数表、学习档案等来评测。

    第六步是开发教学策略。先是确定教学顺序,管理内容分块。然后是学习成分,代表是加涅的九个事件:

    1.引起注意

    2.告诉学习者教学目标

    3.刺激对先前所学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学习者行为

    7.对行为正确与否给予反馈

    8.评测行为

    9.增强记忆和迁移

    将上面九个事件归结为五个主要学习成分:1、教学前活动2、内容呈现3、学习者参与4、考核5、增强活动。最后是评价,管理教学过程。

    第七步是开发教学材料。将前面制做的材料,如考前、课件、后测、学生作品等打包成教学包,便于进一步改进和使用。

    第八步是设计和实话形成性评价。

    我觉得中国的教科书和外国的教科书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理论型的教科书一般都是介绍概念的定义,类型特征等,但是在读国外的这类书籍时,总感觉别人把理论都是娓娓道来,他不会给你讲很枯燥的定义,有点像讲叙事般的把理论讲的很清楚。因为本书的出发点是教学设计是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这本《系统化教学设计》中也贯穿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设计例子,在介绍完每章节的内容后,后面就是该例子中关于这一章的具体实施过程。每章节的最后也伴随着一个教学设计练习,这个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练习题。

    因此,在阅读本书后,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根据迪克克里模型。可惜的是,由于文化差异,这两个例子中国人一般不太了解,我都不知道所要教的教学内容,更谈不上设计给别人。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也是按照迪克-凯瑞的模式来详细介绍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但是这本书里加入了很多加涅的知识分类和教学事件,也介绍了不同的传输系统。

    在这本书中,加涅详细描述了教学目标,并给出了许多关于不同类型学习目标的例子,以及根据九个教学事件安排的许多教学实例。通过阅读这些例子,你将能够理解写作教学目标和教学事件的设计。

    看很多教科书性质的书籍已经没有太多感受,这本书让我更加熟悉了迪克-凯瑞的设计模型以及每个模型的具体实施,书中的例子倒是真的很详细,看完后会对系统化教学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广东版《技术与设计2》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2、本节是《系统与设计》单元中的重点,共分2个课时,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已经对系统及系统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系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而且为下一课时学习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以后系统的优化、系统的设计等教学做好准备。

    3、本节教材通过对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使学生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认识系统的基本思想,知道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通过前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系统并不仅仅是技术系统。所以,如果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将系统的基本思想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5、本节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各知识点教学,基本上遵循:

    “案例了解”—“分析原因”—“总结归纳”—“上升理论”的模式,这种类似“填鸭”的模式如果用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和反感;同时,一味地堆砌案例,会导致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而缺乏对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的学习把握。

    6、本内容安排1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1)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2)限于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碰到复杂问题时,虽然也会思考,但更多时候思考往往不全面,缺乏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所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问题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给予一定的帮助

    偏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所选案例是否更具体、直观、生动,更有针对性,对启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至关重要。

    所以在准备本节教学内容时,我首先想的是,如何将文字的案例具体形像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让学生充分获得感性的认识,再经过总结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2、练习法:

    对应所选案例设计相关练习,有助于强化知识点,更有助于对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的学习把握。

    说学法

    1、分析总结归纳法:

    “问题提出”—“分析讨论”—“总结归纳”—“上升理论”

    2、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和设想,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新课引入:(2分钟)

    复习:大千世界,系统无处不在。什么是系统?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问:老师的手机是一个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满足了构成系统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问:那么系统有什么特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认识系统的基本特性。(3分钟)

    2、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

    (1)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飞船和运载火箭是由700多万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都很普通,甚至没有一个是新研制的,为什么能实现把人送上太空的功能?

    (各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了系统,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功能。)

    (2)传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给文学家巴尔扎克雕了一座塑像。塑像雕好之后,大受人们的称赞,人们特别对雕像上巴尔扎克的一双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双手太逼真、太生动了。罗丹听到人们的议论后,却毫不犹豫地从塑像上砍去了这双手。罗丹这样做的目的何在,雕塑家的这一行为给你以怎样的启示?(让人们看到其它的美所在。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任何一个组分,一个系统组织的好不好,就看它的整体功能实现的怎样。罗丹砍去雕塑双手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注意雕像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注意这双手。)

    (3)为了保护草原植被,当地政府颁布了禁止大量捕杀野狼的法令,这是什么道理?(狼捕杀羊、野兔等食草性动物,使其数量减少,从而起到保护植被的作用。)

    (4)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自行车?自行车为什么要有刹车功能?自行车的作用是提高速度,使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刹车的作用却是减速,两者相矛盾。为什么还要刹车呢?(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如下陡坡),行车速度和安全要求这两个具体目标产生了矛盾,就得通过刹车来减速,进行协调,从而保证自行车更好地到达目的地。)

    (5)家用电冰箱不能紧贴墙壁放置,汽车在雪地行走轮胎要加链条,这是都为什么?(冰箱放置与墙保持距离,目的是有一个适当的散热空间,从而保持正常工作。

    一般汽车在雪地上会因为打滑而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在轮胎上加链条是起防滑作用。)

    (6)自行车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当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时(路况改变-跋山涉水,市场需求变化-舒适休闲),自行车就必须更新换代(如增加新的功能,提高性能、舒适度),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7)一块石头看起来是静止的,可时间长了也会风化。

    3、交流总结。(15分钟)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适时评价、补充归纳,得出系统的基本特性。

    (三)、反馈

    思考:下列事例体现了系统的什么特性?

    (1)人们往往希望汽车跑得又快又省油,但车速过快会格外耗油,有个折中的最适当的速度叫经济速度,最省油。

    (2)过度发展畜牧业,导致绿洲变成荒漠。

    (3)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要经常给机械手表上链,即上发条。

    (6)春捂秋冻。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章系统与设计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系统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动态性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1)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作为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材;

    (2)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不足:

    (1)课堂语言还待进一步优化,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

    (2)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3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观察图形,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以及探究热情.

    活动2:如图2,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课件:画圆)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动画演示,发现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就是圆.

    教师活动设计: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界定: 圆: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

    圆的表示方法: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同时从圆的定义中归纳: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于是得到圆的第二定义: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

    活动3:讨论圆中相关元素的定义.如图3,你能说出弦、直径、弧、半圆的定义吗?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结果.

    教师活动设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上述概念的严格定义,对于学生的不准确的叙述,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

    弧的表示方法: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作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作优弧,用三个字母表示,如图3中的ABC;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作劣弧,如图3中的BC.

    活动4: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首先根据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如图4,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如果做成其他图形,比如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距离地面的距离随着正方形的滚动而改变,因此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是保持不变,因此不稳定.

    活动5: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5 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方法.根据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圆是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所以可以用一条长5m的绳子,将绳子的一端A固定,然后拉紧绳子的另一端B,并绕A在地上转一圈.B所经过的路径就是所要的圆.

    活动6:从树木的年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树生长的年龄.如果一棵树龄的红杉树的树干直径是23 cm

    师生活动设计:

    首先求出半径,然后除以20即可.

    〔解答〕树干的半径是23÷2=11.5(cm).平均每年半径增加11.5÷20=0.575(cm).

    作业:请做一个正方形的车轮,体会在车轮滚动的过程中车身的情况.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4

    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一、培训课程介绍

    本培训课程旨在通过讲解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要点,帮助学员掌握液压系统的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提高液压系统设计能力,并为学员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液压系统领域打下基础。

    培训内容包括:液压系统设计基本原理、液压元件选型、系统设计方法和流体传动控制等内容。

    培养目标: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液压系统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液压系统设计及调试工作。

    二、培训课程安排

    1.第一节,讲解液压系统设计基本原理和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包括:流量、压力、功率、效率和动力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第二节,液压元件选型。主要包括:液压泵的类型和选型、液压阀的种类和功能、油缸的选型和使用等内容。

    3.第三节,液压系统设计方法与实例。通过讲解设计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使学员掌握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

    4.第四节,流体传动控制。介绍液压系统中流量和压力控制的方法,包括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等。

    5.第五节,液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掌握系统设计、安装和调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6.第六节,液压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液压油选择、更换周期、保养方法和故障排除等。

    三、培训教学方法

    本培训采用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员充分了解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在课程结束后,学员将进行实践操作,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四、学员要求

    1.有液压系统设计或维护基础知识。

    2.熟悉液压元件的种类和性能,能够正确进行液压元件的选型。

    3.熟悉液压控制技术和流体力学。

    五、总结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员掌握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员的液压系统设计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液压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5

    绘制剖面之前,首先要了解钻孔的具体分布状况,以此确保钻孔位置的选取合理。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施工人员应当将矿区位置确定好,然后制定出相应的钻孔平面分布图,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根据平面图的具体分布情况了解钻孔的信息,例如:标高、坐标以及钻孔号等,这样就能够对钻孔的剖面图、三位柱状图进行确定,然后通过专业计算软件计算数据模型,以此掌握图纸上每层地质的具体信息。MapGIS,实质上就是一种计算机数据模型计算软件,是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目前来看,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迅速,地质研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技术原理对图纸进行仿真与设计。虽然,现阶段剖面图、地质柱状图的相关成图软件十分多,但是大多数软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在于软件的地域性,通常在更换一个矿区之后就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需求的有效满足。而MapGIS具备的规范性较强,打破了一系列情况的约束,可以数据化计算不同的图形,同时矿区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对图片尺寸、字体大小进行自定义编制。MapGIS能够统一连接图形上的面、线、点,构造一个三维结构,以此使地质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剖面图、地址柱状图的基本信息。

    绘制模块,实质上就是矿山地质剖面研究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状况完整的反映出来,通过模型更加具体、形象的将每一个地质结构展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地质剖面绘制的数据模型与计算模型,以此了解与掌握绘制模版的主要类型。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结构的形象性,图形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应当由上往下进行分局调整,这样不仅能够将结构布局更为直观的展现出来,还能够便于管理。对于最终的计算模型图形而言,主要是由一些简单图形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而每一个简单图形又是由相应的基础图元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必须确保图纸的层次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质剖面图具备的几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中的相似点;同时,通过点、线、面对钻孔、地质结构的分布进行统一整合,这样就能够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地质剖面图。

    柱状图,实质上就是一个地质图件,通常是用来对某一个矿区地层的`布局进行反映,在此基础上对综合性柱状图进行绘制。这些柱状图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样式差异较大,而且不同种类的柱状图在用途方面也不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①岩性柱状图的形成。由于钻孔柱状图的样式呈现多样化,在作用上有较大差异性,因此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按照使用者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绘制。

    ②岩性柱状绘制的算法。在绘制钻孔柱状图的过程中,对于岩性柱状的绘制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钻孔中不同的岩性主要是由一系列矩形共同组成的,长短不同。通常,能够通过MapGIS的添加线芳芳对每一个岩性柱进行描绘,基本上在将矩形的四个点进行确定之后就能够保证描绘的质量,计算过程主要按照逆时针方向从左上角开始对点的坐标进行收集,然后将第一个坐标与最后一个坐标重合在一起,以此形成矩形。

    ③层次结构模型。按照钻孔柱状图的具体样式,可以从中发现钻孔柱状图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图案、文字、矩形以及直线等,然后可以通过MapGIS’t的点、线、区三图元进行组合分析。

    钻孔平面布置图,实质上就是对子图片的二次诠释,通过计算数据编程软件,对钻孔信息表中的坐标、标高以及钻孔编号等进行信息诠释,例如:通过X、Y坐标,对钻孔桩子图中的具体位置进行确定;同时,在绘制过程中,应当介绍钻孔的基础特性,例如:坐标位置、标高以及钻孔编号等。从钻孔平面布置图方面来看,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使用者能够更加直观的对钻孔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更加详细的绘制地质剖面图与柱状图。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的优势,能够加快矿山地质剖面绘制系统设计中相关数据的采集、成图,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图形属性,以此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7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具体讲授中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即“三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即“三不讲”。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标 要求:①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②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简要分析”、“简述”,目的名词为“特点”、“原因及危害”,主题名词为“锋面等天气系统”,限定语为 “运用简易天气图”、“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本节内容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在生活中的体现。教材首先介绍了有关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等;然后根据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主次地位介绍锋面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在此基础上说明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程,最后介绍锋面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在学习本节时已是10月中下旬,此时本地可能会出现冷锋天气,如果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对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①通过前两节大气知识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大气运动可能引起的天气现象,这为知识的衔接做了很好的铺垫;②高一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天性。

    ①学生对大气运动引起的天气现象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思维的逻辑性还不够合理。在教学中分析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的天气状况是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另外在描述天气状况是难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思路。②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尚待提高。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精讲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为下面学生的自学做很好的铺垫;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天气状况;另一方面搜集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过程,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然后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解决困惑,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师以启发式讲授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以合作性学习为主;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

    1.说出在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通过对冷锋、暖锋锋面剖面图和示意图的对比分析,能够在剖面图和简易天气图上判读冷锋、暖锋。

    3.分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过程。

    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5.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正确认识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体会地理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运用简易天气图,判断锋面系统,分析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过程。

    学习主题二:在简易天气图和锋面剖面图中区分冷锋、暖锋(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20**.10.22——20**.10.24天气预报中简易天气图:学生分析这几天天气变化过程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8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ID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为主的ID模式,二是以学为主的ID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ID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这是因为,以教为主的ID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这种ID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就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以学为主的ID模式,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丰富的'形象,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协商与会话过程主要通过语言做媒介,这就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必须要有语音功能,即要用多媒体计算机才能支持。与此同时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提供学习一个主题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解决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ID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主ID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在相应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

    以学为主ID模式由于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理论基础比较单一,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而以教为主ID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比较复杂,因为以教为主ID的基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十九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赞可夫的“发展观”(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以及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教学法“,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等等。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

    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可见,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①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人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尤其是儿童),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②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习者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者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学习者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③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奥苏贝尔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为”学与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但他贬低甚至否定”发现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 或”发现教学法“只适用于”实验室情境“(即实验课)中,而在更加典型的”课堂教学情境“(即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则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在西方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见奥苏贝尔关于发现式教学的上述论断是完全违背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主的ID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9

    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背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液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液压系统设计成为了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液压系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军工业、工程机械、采矿机械、农机具、医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其高效、稳定、精度高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液压系统在现代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市场对液压系统人才的需求,我们设计了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培训目标:

    该培训旨在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液压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液压系统设计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掌握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液压元件的选型和系统的优化设计。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学员掌握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学员具备液压元件选型及系统优化设计能力。

    3. 学员能独立完成简单液压系统的设计任务。

    培训内容:

    该培训涵盖液压系统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 液压元件

    该部分培训主要讲解液压元件的种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液压元件的选型方法、流量和压力计算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液压泵

    (2)液压阀

    (3)液压缸

    (4)液压马达

    (5)油路管路等

    2. 液压系统控制

    该部分培训主要介绍液压系统控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比例控制

    (2)转换控制

    (3)电控控制

    (4)压力控制

    (5)流量控制等

    3. 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该部分培训主要讲解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

    (1)液压系统调试及参数设置

    (2)液压系统节能技术

    (3)液压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等

    4. 液压系统的维护及故障排除

    该部分培训主要讲解液压系统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包括不同类型故障的排查和处理方法。(作文5000网 WWw.Zw5000.CoM)

    5. 液压系统的实验教学

    该部分教学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模拟真实系统的工作状态,学员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其实验能力。

    6. 液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该部分培训以实际设计案例为例进行讲解,培训学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液压系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培训体系:

    该液压系统设计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培训时间为40天。

    1.理论培训阶段

    第1周:液压元件的种类与选型

    第2周: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与选型

    第3周:液压阀的工作原理与选型

    第4周: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第5周: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第6周:油路管路设计

    第7周:液压系统的控制技术

    第8周: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2.实践培训阶段

    1天:液压元件组装综合实验

    5天:简单液压系统设计实训

    5天:中级液压系统设计实训

    5天:高级液压系统设计实训

    3天:液压系统综合实验及模拟

    5天:实际液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建议对学员有相应的液压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机械、电气和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数学和计算机基本知识。

    总结:

    液压系统设计的培训教学计划可以充分帮助学员掌握液压系统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液压元件选型和系统优化设计等技术。同时,让学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和知识,快速完成液压系统的设计任务,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系统与设计》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