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劝学教学设计
  • [教案]劝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11-11

    劝学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劝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语法总结

    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通假字(107练习三)

    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2、一词多义(107绝、强、假、望、闻)

    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异义词

    ①蟹六跪而二鳌 蟹腿,跪下

    ②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分析课文(先完成106练习一)

    第一段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第一步:弄清观点

    ①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②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③既然如此,“学不可以已”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④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2、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1、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2、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②③④⑤用来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补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四段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五、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①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②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结构严谨,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先阐述意义,在点明方法,由为什么——怎么办,层层深入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六、补充劝学名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千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来穷。

    积财不如教子。

    棒头出孝子,娇养忤逆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读一家书,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离书,种地不离猪。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钻牛皮,虽慢窟窿大。

    师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单怕星期三。

    独牛难套,独子难教。

    三年荒个秀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平时不用功,考试叫老兄。

    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学做人之道,再习成材之法。

    地种不好荒一年,儿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学到老,学一辈子学不了。

    丈夫无技艺,虚活一世人。

    五谷丰登不离猪,改门换户靠读书。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篙如草。

    遗子黄金满屋,不如教子一经。

    大匠教人以规矩,良师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给我写个鼋鼍龟鳖灶;先生先生你莫夸,你给我

    写个飞凤家(均指繁体字)。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师傅手艺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

    七、练习

    (一)解释下列多义词: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汉室可兴也

    2. 学不可以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今诸生学于大学

    3.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说明下列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三)选择词义: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4.“强”有两个读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几种常用义: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 )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四)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五)翻译下面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加黑词词义的落实: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对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_______

    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JK251.com延伸阅读

    [精选教案] 《劝学》教案(篇四)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精选教案] 《劝学》教案(篇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闪烁·闪耀

    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刃厂工人。职业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

    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优质范文: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 “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 “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 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喻。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 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 ) ②木直中( )绳 ③使之然( )也

    ④声非加疾( )也 ⑤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

    ①虽有( )槁暴( ) ②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 )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 积土、积水——积善 (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专一(3) 蚓无……用心一也; (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 (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 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 (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案]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