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十四篇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0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十四篇。

    依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的观点,“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乃众多文章里面最有价值的一篇,推荐您将此页面收藏,为便于随时阅读。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展开的关键,亦是创设精彩课堂的先决条件,每位教师均应倾心设计个人的教案课件。编写完善教案,方可更好地引导课堂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

    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正字正音:

    1、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垒(lěi)、瑾(jǐn)、纶(guān)

    樯(qiáng)、橹(lǔ)、酹(lèi)

    3、请学生自读

    4、指读

    5、集体朗读

    6、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讲读上阕

    1、提问:三个思考题: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

    明确:一、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拟人。描写的基调是豪放的。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

    2、提问:“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下阙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节: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

    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六、作业:预习下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问:下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情。

    二、 讲读下阕

    1、 提问: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 提问: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4、朗读下片,小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总结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课件)

    四、作业:背诵课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体会词作的声律之美,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3、体会本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本事。

    4、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勇于应对困难的旷达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诵,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体会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3、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明确】

    刚才的画面把我们拉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赤壁战场,当年仅有34岁的周瑜,以东吴都督的身份,率领三万士兵,用火攻击败了号称83万的曹操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宋时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传说黄州附近的赤鼻矶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兵的战场。胸怀大志而又年近半百的苏轼,多次来到江边。应对滚滚奔流的江水,遥想起周瑜的功绩,联想到自我的遭遇,苏轼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滚滚的长江啊,你荡涤了千年,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滚滚的长江啊,你见证了周瑜火烧赤壁的不朽功勋,你可曾明白我苏东坡壮志难酬啊于是,苏轼文思泉涌,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20xx年,武汉大学一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宋词排行榜》,从两万多首宋词中遴选100首来排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之无愧排在第一。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们今日就一齐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PPT展示:

    二、初步朗读,读准字音。

    PPT:初嫁了liǎo羽扇纶guān巾一尊还huán酹lèi

    三、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句资料,自由朗读,读顺节奏。

    补充:

    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千古风流人物。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流才子风流倜傥。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案件风流韵事。

    ④轻浮放荡:风流女人。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本词中用“樯橹”代指水军,指明是水战,与“灰飞烟灭”的火攻相呼应,构成对照,更能证明周瑜“水上偏能用火攻”用计之巧妙高超。(有的版本用“强虏”,各有其妙。“强虏”突出了对方的强大,反衬周瑜英雄豪杰的本色。)

    PPT展示:课文节奏划分。

    四、读懂资料,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

    1、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景物描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朗读指导: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示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述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应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示范。)

    2、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人物刻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朗读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谈笑间”语速稍快一点,显示简便获胜,灰飞烟灭读得舒缓,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示范)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思想情感。

    先看周瑜和苏轼的一个比较: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功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作者为什么从众多豪杰当中,单选周瑜来写呢(原先是周瑜得到了孙权的充分信任,志得意满;而自我虽然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

    真是造化弄人,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的是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人生如梦”,是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词人,在仕途失意,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苏轼是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道理的,所以在本词开篇就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皆空了,千古风流人物都消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他在《赤壁赋》中写到曹操时也这样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这种感慨中我们能够看到苏轼的旷达洒脱。

    苏轼对永恒的“江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赤壁赋》中还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词他也写到“一樽还酹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能够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积极积极的思想,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朗读指导:前三句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后两句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五、理清思路,读透情感。

    1、齐读一遍,感知整体思路。明确: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由写大江过渡到写赤壁的语句,“故垒西边”承“大江东去”而来,“三国周郎赤壁”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人道是”说明苏轼明白那里并非真正赤壁大战的地方,他只是借山川来抒发怀古之情。“故垒西边”要读得平和一些,“人道是”要读得轻柔一些,“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要停顿鲜明,语气要读得舒缓一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是过渡句,(联系毛泽东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过渡到下片写周瑜。“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小结,朗读时要延续激昂的语调,“一时多少豪杰”要读出词人神思飞扬于三国的感觉,读出词人对当时英雄豪杰的钦佩、仰慕之情。

    作者描述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林立高峻等景,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打破曹军,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之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梦。词中所写的壮丽山川、古代英雄、自我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意境。都体现了全词豪放的风格。

    2、再读一遍,理清词的线索。明确:

    线索: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多情应笑我

    六、熟读背诵,读出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3)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4)

    《苏轼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3、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在宋词中的地位和他词作的风格。分析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壮阔意境营造的方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鉴赏《定**》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定**》中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v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4、小结上阕。 4、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5、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 6、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用典的贴切自然

    *诵读本词

    三、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 1

    六、教学步聚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不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 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生谈对苏轼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唐宋八大家 ” 词“苏辛” 诗“苏黄” 书、画“宋四家”

    (三) 反复朗读本词(正音,生多读)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

    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四) 生分小组表达阅读感受,派代表发言

    (五) 讨论要点:

    1、总领全词,江山如画,英雄可敬,而“淘尽”二字与篇末功业无成的感慨也相呼应。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

    2、分析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

    强虏(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景物特点:气势宏大 雄奇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为何写人物周瑜

    周瑜: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六) 生反复朗读本词

    (七) 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要对词的豪放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体会情景结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贴切自然。

    (八) 教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技巧,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导入环节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四、初读识词

    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上阙主要写了赤鼻矶的景色,下阙主要是抒情

    (板书写景怀古抒情)

    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

    侯华富朗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李怿卓:点评:字音、节奏、感情等角度

    师:点评的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来示范一下。

    李怿卓示范

    师: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俗话说“词读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精读、品读中继续学习!

    五、精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3个问题!PPT展示问题,倒计时设置3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六:展示成果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因为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种豪迈的情怀。

    师:你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认为你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是通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

    生:大江

    师:实际上大江就是哪里?(长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东去,而写大江东去呢?”

    生:因为,长江就是感觉比较长,而大江,就让人有种眼前场景很宏大的感觉。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东去”,所暗含的那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大”字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重读,然后声音高一点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真是荡气回肠!请坐,其他同学也试着再朗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这种大视野、大格局!

    学生读、点几个学生读(王存瑞、黄迎新)

    师:除了第一句,大家还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耸的怪石、惊涛骇浪和岸边的晶莹浪花写得非常形象。而且这是苏轼以为的古赤壁战场旁的景象,所以我读的时候有种穿越时空,回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你是怎么读出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生:主要是通过“穿”、“拍”、“卷”三个字,这个“穿”让我联想到了战场穿梭的羽箭,“拍”有种很有力的感觉,“卷”带来一种狂风扫落叶,横扫千军的气势。

    师:古人写诗时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平时赏诗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锤字练字的意识。那你觉得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重读

    师:除了重读,还有吗?比如说语速上?

    生:快一点

    师:好,你来试一下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真可谓慷慨激昂,好,同学们自己再读此句,体会一下。

    点学生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这一句在结构上特别巧妙,“江山如画”好像把上阙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画卷上了一样。而“一时多少豪杰”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阙的周瑜。

    师:实际上你所说的就是结构作用中的承上启下。“江山如画”一句收住了上阙的景,那我们找个字来形容上阙景物特点的话,哪个字比较合适?(板书壮景)

    “一时多少豪杰”完成了从“千古风流人物”到“遥想公瑾当年”的一个自然过渡。

    师:好,我们请东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上阙,注意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朗读技巧。大江东去一二~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下阙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来解答?

    生: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人生得意的形象。从“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他指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很有能力。

    师: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一种形象。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生:我觉得周瑜是一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人。

    教师:咱们说谈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较有修养,而这个地方你强调的是他的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换一个什么词比较好?

    生:从容不迫

    师:其实这个地方我们用谈笑自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请坐。那么我们看这里,周瑜的形象是苏轼亲眼所见的吗?(不是)

    而是他怎么样写的?(想象的)我们来看这样两则材料:

    张睿萱读一下

    师:我们看这两则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写成是小乔初嫁,把诸葛亮的衣着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这些都和下阙中的“遥想”相呼应。所以咱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应该重读还是轻读?快读还是慢读?应该是读出一种江边遥想,渺远幽圹的感觉。

    比如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好,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苏轼想借周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苏轼站在昔日的古战场,描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反衬自己当时不受重用,失意的处境。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周瑜和作者的这种对比联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灵如果神佑此处,看到这么落魄的我,会笑我。这种笑也有点自嘲的感觉。

    师:我们看这张对比图,实际上苏轼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显了自己的窘迫。

    七、品读感悟

    师:那么此情此景,苏轼有没有因此变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读最后一句,体会一下。

    好,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觉得这种对比下,苏轼肯定是比较消极的,心里很有落差。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苏轼心里肯定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也包含着一种自我疗愈之后的积极在里面。因为他看到昼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应该会用是非成败转头空,最终一切都会如梦消散来安慰自己。所以他才会洒酒以谢江月。而且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一声)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后他有种释怀之后的豪情。

    师:你联系了苏轼在《前赤壁赋》和他的整个人生来谈这种从沉郁到超脱的蜕变,非常好。那我们请西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下阙,注意把遥想的渺远和人生如梦的豁达读出来,遥想12

    (板书豪杰、豪情)

    八、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通过分析词中的壮景、豪杰、豪情,我们应该对这种词风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拓展延伸一下,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一下豪放派的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词与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生:婉约派读起来比较委婉细腻,豪放派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生:我觉得可以结合本课的所学的景、人、情三个角度分析,婉约派喜欢写一些杨柳晓风这样的秀丽的景物,豪放派则是描绘壮丽的景色。婉约派喜欢写小儿女的悲欢柔情,豪放派则喜欢写大英雄的壮志豪情!

    师:你从景、人、情三个角度一语中的点出两种风格的区别,特别到位!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带着这种理解读一下这两首词。好先看婉约派这一首,谁来试一下?

    女生:寒蝉凄切……

    教师:恩,确实有南宋俞文豹所说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的韵味,好请坐。谁来试一下豪放派这一首?

    男生:大江东去……

    教师:真有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卓板,高歌的感觉。听罢直觉天风海雨扑面!太棒了,请坐!

    九、总结本课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三读三问领略了东坡居士面对长江赤壁写下的壮景豪情,最后我们再来齐读全词,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他横放杰出、境界大开的豪迈和超脱!

    学生齐读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写景:壮景——豪

    怀古:豪杰

    抒情:豪情——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7)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

    (四)视频素材:

    1.《无言独上西楼》mv()

    2.《滚滚长江东逝水》()

    3.《三国赤壁——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8)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

    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把前几天的凄婉、低沉、郁闷抛开,来学一首情调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同学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语调高昂,神情恳切。顿了一下,又问)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

    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解,也讲得有道理,其实这两句都体现了本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大家说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

    生:(忽的站起,大声说)当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虽然它们都有“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这里苏轼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轻有为,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哪能与一般英雄人物相提并论呢?

    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

    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

    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师:你们俩的理解真透彻。没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文武双全,而“小乔初嫁了”则是写他的柔情了。同学们认为是这样吗?

    生:(对老师的说法不同意,大胆质疑)老师,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也是说毛主席“柔情满怀”吗?

    师:(略作沉思后微笑着说)这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请大家想想,毛泽东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师,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就只选周瑜呢?(一石击起千重浪,顿时,课室里议论纷纷)

    师:问得好,有创意,同学们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经历与现状。

    生:苏轼选周瑜,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潇洒飘逸,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无论从出身,经历上都与苏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见,解读诗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生:老师,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师:你的见识真广,连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释,也想一想,就本义,引申义的比较上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过了一分钟,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怎么能代指舰船呢?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呢?当然还是含蓄好。强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生:我不同意。(很着急,但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向老师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

    师:同学们,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好吗?

    生:(齐声)好!

    师: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的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材料。一边是“樯橹”派,一边是“强虏”派,为下周的辩论赛作准备,好吗?

    生:(齐说)好!

    师:大家都知道最后几句,是词人感情抒发最强烈的地方,下面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认真思考一下词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应抓住那些词句来理解。(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声)好!

    生: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要理解词人的感情,对“神游者”和“多情者”的理解很重要,那么,“神游者”和“多情者”应怎样理解呢?

    师:(很高兴的样子)哎,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思考好了,自由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好吗?

    生:(齐声)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是苏轼,他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微笑着说)如果说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话,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苏轼啦。你能再具体谈谈吗?

    生:(比较轻松地)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为“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非常有见地,很新鲜。能联系起柳永词来理解,可贵。“故国”非“古国”,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师,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师:哎,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尚无定论,至今还在继续争论呢!你们争论是很好的,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这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能继续思考争论下去,也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或《谈谈“多情”与“神游”》,有信心写好吗?

    生:(齐说)有!

    师:对词人的情感的抒发,还有不同看法的吗,请发扬个性,大胆发言。(约十五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要准确的理解词人的感情,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师:(微笑着说)又来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约十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我同意第二种。

    师:(神情恳切)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师:(询问的语气)都同意苏轼是比较达观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说)没有。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生:(齐说)想!请老师说说吧!

    师:好,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师:(高兴、轻松的神态)与同学们讨论真长见识。好,下面我们再来听一次朗读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用多媒体放映,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响起了背诵的声音)

    师:(微笑着问)课后的两篇小议论文能及时完成吗?

    生:(齐说)可以。

    师:那么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预习反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1)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2)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 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

    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二、生生对话,了解作者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诵课文,生生对话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四、检查预习,疏通词意。(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习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 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有很多,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十四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