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政治教案实用八篇
  • 政治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5

    政治教案实用八篇。

    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这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师制定和实施教案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不知道大家在写教案课件方面有没有遇到困扰呢?为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整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政治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也请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阅!

    政治教案 篇1

    1、从本单元的内部联系与处在必修1的地位上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夏商周三朝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王位世袭制自从夏产生之日起即在中国延续了四千年之久;分封制从秦的废除到汉的融合,至今仍在政治制度领域留给我们巨大的思考;宗法制源远流长,但中国人至今仍保留着“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习惯。基于以上思考,本人认为本课的设置,有开篇挈领的作用,它在必修1当中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从单元的前后设置的情况上看,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专制与民主两大主题对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说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制、从古代民主走向近代民主”,如何建设民主、法制化国家?是必修1政治制度学习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3、重视单元内部之间与必修模块之间的知识整合。必修模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从20__年课改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上看,是以专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有必要的对教材1、2、3进行整合,才能使我们学生在学习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实际情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他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对比,理解政治制度的连续性与发展性。)

    ②掌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上述知识与能力的把握,引领学生探究、概述或归纳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教法。(高中阶段侧重于一般能力的生成,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得于运用)

    ①问题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兴趣

    ②史料研读:重视史料的研读与探究,发现史料背后的意识和要求,初步培养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③历史比较:注重学生历史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揭示思维的一般过程。

    ④分析图表:从简明的图表中获取有利的历史信息,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⑵、说学情。特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法指导:①注重老师的教法引领,生成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②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积累。知识和能力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越高,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如何在本课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②夏商周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③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三、本课重难点的确定。

    ⑴、重点: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⑵、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⑶、重难点的确定依据:

    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大量的本课习题和教学实践经验奠基。一方面从题海战术中认真研究出题者的角度和意图,进行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高一新生仍摆脱不了初中历史学习的记忆、感性阶段,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顺其自然地跨越到历史学习的理性阶段?这里面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培养的,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归纳或概括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设计。

    1、通过“少年国学、三字经-26大禹治水”视频的播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依据:①同学们对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能详,由已知探求未知,符合人认知的一般规律。②大禹治水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帮助同学们理解、归纳两个抽象的历史概念: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有便与对“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进行探究。③承上启下,完善同学们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知识构建。

    2、重难点突破。

    ⑴、利用历史典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分封制的目标学习。——“烽火戏诸侯”“问鼎中原”依据:

    ①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典故或故事最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②“烽火戏诸侯”——分封制的概念、主要内容的学习③“问鼎中原”——分封制的局限性的学习,形成一分为二的历史评价史观……

    ⑵、通过开放题的情境创设,牵引出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与作用的学习。(开放题:“西周时期,有一个诸侯王娶了一个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一个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依据:创设情境,为共同探究奠基;历史与现实加以联系;牵引出宗法制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加深对其理解。)

    五、板书设计:(略)

    政治教案 篇2

    本框题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的,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中,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从理论上明确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因此,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教材显得理论有余,材料不足。要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需补充一定的实际资料。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要引出新的观点,深化教材内容,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不文明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分析弊害,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切忌说教。

    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屏幕显示)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因为消费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消费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会有什么影响?生产对消费产生什么作用?(阅读课本第81~82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板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教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请看以下画面(屏幕显示)

    画一: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首说:可恨我生不逢时,如果有手机,何至有今日。

    画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竖状图。

    画三:(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画四:孩子:妈妈,商店里又有新玩具了,我想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画面概括一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力。

    教师: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呢?请先听一个小故事。

    淘金与卖水(屏幕显示)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使众多淘金者蜂拥而至。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将远方河水引入水池后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来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

    结果,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问题1:亚默尔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卖水?(水源奇缺,淘金者众多,供给小于需求,对生产者有利的情况下。)

    问题2:他从淘金转为卖水,说明什么?(他善于分析市场,研究消费需求,调节生产。)

    问题3:根据前两问的回答,结合故事内容,总结一下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再生产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产和消费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虽然消费的决策权在个人,但个人消费活动汇总起来,就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看书83~85页)

    板书:2.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屏幕显示)

    消费者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回答,多媒体板书。

    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是遵循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消费。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消费行为也表现得不尽相同。说一说下列行为属于哪种消费模式?(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支配下的消费行为。如供职于某不景气企业的一位职工,看到同事家中都有录像机,也动心了,便来到商场家电柜台前。他看上眼的.价位在5000元以上的“三合一”,因囊中只有二三千元,只好望而生怯;而对适应大众消费的.价位在1200~1400元的单放机.vcd机又看不起,觉得够不上档次。于是发下誓言:“宁可现在不买,也要攒钱购置够档次的,甭让人瞧不起。”

    ()这种消费者的心理基础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阔绰.富有。为露富,把很多的钱财花费在穿戴.享乐上。东北某城市一位“款姐”,耳朵上.胸前.十指上均饰有金光灿灿的黄金饰物,就连庞物的脖子上也套着一根纯金项圈。这种消费行为远非美化自己,纯为炫耀,给人的印象是俗不可耐。

    ()这是指消费方式变化过快,超出生产水平时出现的现象。如很多人过早希望轿车家庭化,一些人希望进一步实现家庭电气化。而这一切就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部门转移,用于发展新的消费模式方面,其后果必然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是一种幼稚.无知.落后的个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表面形式很多,但代表性的是为死者大张旗鼓地修高价位的墓地。一些乡村穷得吃不上,喝不上,孩子上不起学,可办起“红白喜事”至少要花费5000元以上。

    ()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花钱不多,却能买到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例如,某消费者每次欲购价位稍高的商品必货比三家。他为买一双过冬的皮棉鞋跑了十几家商店,最终在一家小型商店,仅花费65元,购得一双可心的皮棉鞋。而与此鞋一模一样的,在大商厦中至少要花费200元~300元方可买到。

    根据回答,依次填空:面子式.露富式.超前式.愚昧式.实惠式。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类型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故事,即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总算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

    她们两个人的消费行为当属哪种类型?

    生答:计划式

    教师:但是她们的消费观不同,究竟谁的消费观念好?接下来,我们组织两个辩论队,正方为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反方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通过辩论,我们探讨一下怎样消费更合理。

    正方观点归纳: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是正确的,消费要量入为出,每月存一点,花一点,生活轻松。贷款买房是超前消费,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旦面临下岗,就是雪上加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楼房还款何以担保。或者大病,或者意外事故,或者上学出国急需用钱,那时,不仅仅是懊悔,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

    反方观点归纳: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适度消费原则。适度的“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情,二是个人家庭收入。人们消费水平应该与国情及家庭收入两者都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什么按揭贷款式.信用卡.分期付款.租赁等等刺激消费的做法,都可以帮助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于国于已都有利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通过辩论我们感到,中国老太太抑制了自己的消费欲望,虽然与泼留希金式的消费方式不同,但也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国家鼓励的消费行为,它与不顾国情和家庭承受能力,盲目攀比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不同。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了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如果你的父母想买房.买车,你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了。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楼房.轿车固然重要,精神食粮更不可忽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教师: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试想一下,如果只重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结果会怎么样呢?就个人而言,可能像他——漫画“小儿麻痹症”患者。(屏幕显示)就社会来讲,人类也就没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所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事实上,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也是密不可分的,精神消费的结果有助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使你的消费更科学。现实生活中许多落后的.不文明的消费方式都与愚昧.无知有关。比如——

    学生举例:修陵墓.看风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办;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

    教师:在青少年中有哪些不良的消费习惯?

    学生:比吃穿.上网吧.大过生日.节日送礼.高消费等。

    教师:怎样做到科学消费呢?

    学生a:科学消费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

    学生b:科学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能偏食.暴饮暴食,也不能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

    学生c:科学购物要货比三家,讲究环保,价格公道,尤其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买,以防乱花钱和造成浪费。

    学生d:我们是学生,花钱靠父母,消费一定要适度。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精神消费对我们尤其重要。

    学生e: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要节约资源,爱惜财物。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来看,又是资源“小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师:说得非常好。但是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此,谁还有新的看法?

    学生d: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还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节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学生f: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无论从传统美德,现实国情,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板书3: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屏幕显示)

    (1)从传统美德来看

    (2)从现实国情来看

    (3)从品德修养来看

    课堂小结:发扬艰苦奋斗.勤奋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其本质和中心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深刻领会消费的适度性.协调性.科学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其实正确的消费观远不止这些。

    比如,在上课开始我所讲的李嘉诚的故事,还有本框题第一段话所举的例子,青年农民富了,并没有把钱用作个人消费,而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有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有人为失学儿童献爱心……他们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他们之所以这么作,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对他人对社会更有意义。是更高层次的消费观,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教师: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我这有一份尼克森总统在他曾经编辑出版的一份《吝啬家月报》里提供的十项省钱致富小秘决,请同学们一鉴。(多媒体显示)

    1.不断从薪水中拨出部分钱来存入银行,5%.10%.25%都可以,反正一定要存。

    2.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

    4.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好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

    5.自带饭菜上班,这样每周约可节省45元的午餐费,每年就可以省下将近2200,可付房屋贷款或存作退休基金。

    6.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汽车的耗损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

    7.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省钱。

    8.简化生活,房子不应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或拍卖场等处购物。

    9.买东西时别忘了想想“花这钱值不值得”。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价钱贵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10.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绝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

    教师:有位经济学家说:“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其实俭朴的人生也是富裕的人生。正如谚语所说: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劳动是幸福的左手,

    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学去调整.去改变,为自己创造出充实.轻松.快乐的生活。

    政治教案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政治教案 篇4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2)、关于“别了,雅尔塔”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课文第一段,从政治生活、经济困难、社会矛盾三方面来提炼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针从书中的第一节去找,至于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资料,加以说明,使学生对导致改革失败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补得过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败的后果是个一连串的复杂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等知识来加以提炼,以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②、东欧剧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其原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东欧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全面地总结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从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与导火线(新联盟条约公布)两方面来分析起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来认识其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引导学生从苏联力量对比的改变和政权性质的变化来认识其影响。

    ④、苏联解体:该目重点在于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探究该问题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结论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认识和结论。使学生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建议教师联系上一节“中国的腾飞”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加深今天我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课前提示”,让学生回答“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加以小节。向学生指明:多极化趋势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由此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3)、关于“鼎足之势话西方”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卡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来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袭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知识来引导理解“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是“要独霸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引导学生回顾欧共体有关内容,利用好“马约”图片,再一次强化学生对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觉运用。从欧盟的成立到欧元的正式启用,再到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这一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建议设置探究性问题: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基础何在?鼓励学生多方发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建议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适当的点拨。向学生强调: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的理解。

    (5)、“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第三世界的斗争手段有哪些?”最后总结:团结斗争、成立区域性组织、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发展民族经济。

    ②、“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知识链接”栏目提供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注解以及本页图片提供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时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必将对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③、“‘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阅读课文,理解“一超”与“多强”的力量中心。同时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问题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欧盟、日本、俄、中几大力量中心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全面把握、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政治教案 篇5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政治教案 篇6

    (1)知识地位:本课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与生产、交换、分配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为学习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学习本课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青年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知识目标:识记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表示法。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消费行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消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确定的依据: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合理科学地进行消费。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确定的依据: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确定为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即选择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漫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知识体系的展示,进行知识检测,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又通过设案例分析,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规范表达能力。

    总体上说,确定了三个知识目标,即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与消费结构。安排了四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案例分析。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情况,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设计依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设计思路:因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进行突破。

    1、居民的 影响消费。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冬夏两季人们对西瓜的需求情况、海尔产品销售情况)

    设计理由: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原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物价对消费的影响,以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2、 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其它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探究二 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设计依据: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思路:一是通过探究三,直接导出按交易方式分类;二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第18――19页,掌握按消费对象与消费目的分类,完成知识梳理。三是利用图片资料进行检测,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目的: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动口、动笔、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设计理由:影响消费的因素是本课重点,案例的选择,针对了教学重点,又考查了学生对消费类型的掌握情况,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根据今天学习的“消费及其类型”有关知识,谈谈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将如何改善家庭消费的状况,提高家庭消费的水平,让一家人生活更幸福。

    设计理由: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这一设计,有利于使教学想达到“学生从经济理论中回归生活,客观分析和判断当前的消费变化,形成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做理智消费者”的效果。同时,也为下节课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学习奠定基础。

    政治教案 篇7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这样,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由刚才吹气球的过程讲解这两个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看课本P127第1段关于两个概念的表述,并思考一个问题“量变和质变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学生思考并借助多媒体显示的表格要学生口头回答。

    这一过程我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由于这一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让学生理解清楚透彻,我对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讲,对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第一点。即,

    对这一知识点,我主要采用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通过多媒体显示的`水的三态变化的动画,从正面说明这一点;接着,我又从反面设置情景:“鸡蛋变小鸡这一过程,如果急于求成把21天的温度累积起来用一天孵,或把蛋壳直接敲碎,那么结果会如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议论纷纷,我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构建和应用知识,得出结论: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同时教导他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时,对于第一种情形: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由于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自己看书(课本P128第1段小字内容的例子),并请学生举例说明,最后再概括总结。

    对于第二种情形: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由于这是一个难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决定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知识点。首先通过再现众所周知的 “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数量不变,顺序变了也能引起质变。接着,我要求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分组讨论并比赛列举事例说明。这就从较浅的层次上,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广泛存在因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质变的情形;同时,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并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然后,我就这一内容设置两个问题以深化这一知识。第一个问题先联系学生实际,要求学生结合这一知识谈谈“对学习有什么启示”,通过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第二个问题联系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谈谈“作为一个陇南人,你将怎样为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通过学生讨论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使学生明白我市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引起质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达到既教书以育人的目的。

    也就是说对这一难点的处理,我理论联系实际地设置情景,采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老师和同学对其观点进行相互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而且师生共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乐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对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第二个内容,即,

    对这一内容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如何理解“度”的问题。这里我采用设问法,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答案。具体做法是这样:利用课本“议一议”,结合第三课所学的知识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即 “事物性质的变化由什么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是什么关系”,“主、次方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双方会怎样变化?变化结果如何?”对这些问题,我都采用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再由多媒体把答案显示出来。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能力。此外,我还借助多媒体显示的宇宙速度示意图,直观形象地总结了“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量变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政治教案 篇8

    导入单元教学:

    同学们,初中阶段是我们每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我们,心里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的情绪容易冲动、变化、不稳定、不协调、不成熟,甚至常常会因为情绪不佳而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呢?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才能培养和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高雅情趣的生活呢?这些就是我们第三单元将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学好了这一单元的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初中生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这一“心理断乳”期和“心理冲突”期,使我们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导入新课教学:

    从前,一个国王贪图享乐,命大臣四处为他寻找“快乐”。大臣遇到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农夫,问其原因,农夫说:“我曾经因为脚上没有鞋而沮丧,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大臣顿时从中受到感悟……

    同学们,我们时时都在追寻快乐,却不一定能发现快乐的真谛,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地把握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真的充满阳光与欢乐。世界上,真正的快乐是满足,是要用心去体会世界的美好。快乐其实就是情绪的一种,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情绪。那么,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有几种类型呢?情绪究竟有哪些作用呢?情绪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呢?我们人的情绪可以调节控制吗?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又该怎样调节,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不至于成为情绪的“奴隶”,任由情绪摆布呢?这就是我们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第一框题丰富多彩的情绪

    导入新课:(教师设置情绪情境)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些问题,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1如果你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高兴、激动

    2如果你的同学无缘无故地把你新买的钢笔弄坏了。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遗憾、气愤,愤怒

    3如果你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忧虑或焦虑

    4如果你的老师让你代表全校同学在大会上讲话。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紧张、胆怯甚至害怕

    5、如果歹徒持刀抢劫了你的钱包。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惊恐、愤怒

    6、如果你的亲人患了重病。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忧伤、难过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高兴、害怕、生气、伤心、兴奋、遗憾、恐惧等等心理体验和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我们时时刻刻都跟在“情绪”打交道,但是,我们对情绪又了解多少呢?究竟什么样的情绪才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呢?这就是我们的第六课第一框题“丰富多彩的情绪”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1、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几种类型?

    同学们,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处理各种事务,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在冲动中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惴惴不安……这种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人的“情绪”。

    同学们,情绪似乎很难捉摸,很难理解。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对情绪都有切身的体验。例如,当我们得到父母、老师表扬的时候,当我们盼望已久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当我们的学习明显退步时,我们都会感到忧愁;当我们面临紧急情况时,我们都会感到惊恐;当我们看到令人气愤的事情时,我们都会感到愤怒。我们的这种高兴、忧愁、惊恐、愤怒的感受和体验,都是“情绪”。

    同学们,我们时时刻刻都跟在情绪打交道,可是,有谁可以帮我说说什么是情绪呢?(同学回答……)

    1)情绪的含义:

    情绪通常是由一定的事物所引起的高兴、忧愁、惊恐、愤怒等我们人类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同学们,我们的情绪是丰富多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呢,是不是无缘分无故的呢?情绪通常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的,这里事物可能是物品、事件、行为,也可以是人的言论。那么是不是说任何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情绪呢?不是,情绪的产生和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总是与个人的心理需要相联系的,脱离人的需要,脱离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也就无从谈起。一般来说,当我们的愿望要求、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如高兴、快乐、兴高采烈等;而当我们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如烦恼、忧愁、失望、痛苦、急躁、愤怒等。例如,车声和铃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情绪的。但是,当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的时候,这些声音就会使人觉得讨厌,心烦意乱;当临近中午,我们因为腹中饥饿而盼望早点儿下课的时候,电铃的声音又会让我们感到愉快;当我们在车站伫立候车的时候,汽车驶来的声音,会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愉快;而当晚上夜深人静、我们需要休息的时候,汽车的轰鸣声,又会让我们感到厌烦甚至恼怒。再如,同样都考到80分,对成绩好一些的同学和成绩差一些的同学来说就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成绩好一些的同学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才考到80分呢?”而成绩差一些的同学则可能会非常高兴的欢呼:“我终于考到80分了!”

    同学们,情绪的产生和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既与一定的外界事物和情境有关,又与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也可能各不相同,我们自然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

    2)情绪的类型:

    由于我们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情绪的分类方法也很多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把情绪分为四种类型:喜、怒、哀、惧。虽然情绪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我们日常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无非都与“喜、怒、哀、惧”有关,比如我们平常的笑、哭、吵架、害怕等都是“喜、怒、哀、惧”的表现。人的情绪在这四种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可以组合成许多种复杂的情绪。如惊喜、悲愤、百感交集等等。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学生活动)情绪词语接龙:

    喜:愉悦欣喜欢乐开心喜悦满意舒心狂喜心旷神怡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欢欣鼓舞满面春风眉开眼笑扬眉吐气

    怒:愤怒气恼不满气愤恼羞成怒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七窍生烟怒发冲冠怒目而视咬牙切齿拍案而起愤愤不平

    哀:失望哀痛难过遗憾悲伤忧郁凄凉悲哀伤感悲哀心痛悲痛欲绝

    泪流满面伤心不已

    惧:害怕紧张心悸仓惶退避大惊失色手足无措草木皆兵惴惴不安不寒而栗面无人色提心吊胆慌张不安

    2、不同的情绪对我们的行为和生活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提供的插图故事并进行分析)

    故事一:《他俩差在哪儿》

    宁宁与明明是同班同学,他俩都很爱好乒乓球,同是校乒乓球队的成员,训练成绩也不相上下。在后来的一次全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时,宁宁相信自己通过平日的刻苦训练,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比赛时,他镇定自若,愈战愈勇,最终取得了冠军。而明明在比赛时,却非常紧张,患得患失,一旦失分时就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结果没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同学们,你们说他俩差在哪儿呢?(学生讨论回答)

    他俩人的差别在于:他们二人当时所处的情绪状态各不相同。宁宁比赛时处于积极的情绪,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而明明比赛时始终处于消极情绪中,严重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

    故事二: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没有给他开药方,只送他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话,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请问: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前后左右进行讨论)

    (教师小结)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开始的“工作紧张,用脑过度”,以致于“身体虚弱”,说明情绪可以对人的身体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从后来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以致于“身体逐渐康复了”说明情绪也可以对人的身体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即情绪对身体健康既会有积极影响又可能会有消极影响。

    同学们,我国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国古代医书上也有“喜极伤心”、“怒极伤肝”、“忧极伤肺”、“恐极伤肾”等说法,这些说法都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健康与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情绪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消极情绪则会严重影响我们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活动)名称:猜一猜,“谁先死?”

    材料:有个心理学家利用猴子做实验。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笼里的红灯就会亮起。笼里有一个开关,每当红灯亮起,只要按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笼子。可活动的那只猴子发现了这个开关。实验在不间断的进行,结果有一只猴子死了。

    请问:是哪一只猴子先死呢?为什么?

    学生们热烈讨论并积极举手回答:有的说不能动的那只猴子先死。有的说可活动的那只猴子先死。

    教师小结:答案应该是可活动的那只猴子先死。原因是它长时间地高度紧张,最后先于那只不能活动的猴子而死。

    (教师讲解分析)同学们,我们人的情绪就像“神奇果”。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处理各种事务,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在冲动中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惴惴不安……情绪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绪又像一把双刃的剑。一方面,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我们健康的成长,这是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这是情绪对人的消极影响。

    同学们,不同的情绪对我们的行为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情绪,能使我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正常理智,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消极情绪,会使我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析能力下降,容易失去理智,会影响我们正常水平的发挥,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使我们产生许多疾病。

    3、什么是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我们是根据什么把情绪划分为积极、消极两种情绪?

    情绪还有一种分法叫做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不同的情绪对我们的行为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主要是根据情绪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与结果的不同,把情绪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两种。有些情绪,可以促使人积极地行动,而有些情绪则可能引起人的郁闷,削弱人的活动能力。从后果上看,凡是对人的行为起到促进和增力作用的情绪就是积极情绪,如兴奋、喜悦的情绪体验可以提高我们人的活动效率;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削弱和减力作用的情绪就是消极情绪,如抑郁的心境、悲伤的心情、过分的紧张会削弱我们人的活动效率,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兴奋、愉快、开心、欢乐、激动等情绪属于积极情绪,而紧张、慌乱、伤感、痛苦、生气、心悸等情绪属于消极情绪。但应注意的是这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认为喜的情绪就是积极的情绪,怒、哀、惧的情绪就是消极的情绪是不对的。例如,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造成馆舍损害,三名记者死亡,20多人受伤,面对北约如此野蛮的行为,全国人民既愤怒,又悲痛,而这种愤怒、悲痛的情绪,对一部人来说有可能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减弱人的体力和精力,使人的自制力下降,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对另一部人来说也有可能化悲痛为力量,集中精力和体力,激励人们、推动人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走科技救国之路,这时,悲痛、愤怒情绪就不再是消极情绪,而是积极情绪。再如,赌徒们赢了钱就兴奋、高兴、欢喜。这时的喜会对人的行为起到促进、增力作用吗?能称之为积极情绪吗?

    可见,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种情绪既可能是积极情绪,又可能是消极情绪。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判断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主要是依据情绪对人产生的是促进、增力作用,还是削弱、减力作用。

    (学生议论活动,教师请若干学生回答,后总结)

    (1)你在什么情绪状态下,记忆效率会有所提高,记东西又快又牢,思维也特别活跃,在什么情绪状态下觉得自己思维迟钝?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当我们处在高兴、满意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我们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工作、学习的效率特别高,会觉得信心十足,自己能够把这件事做好。另外,在这种情绪状态下,我们可能会变得宽容,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很融洽。我们感受到的将是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的将是社会的美好和他人的可爱。

    可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以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习,做到好学、乐学,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当你在异常愤怒的情绪下,有没有失去自制力,做出不明智的事?若有,请举例说明?

    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人的自控能力,遇事易冲动、不理智,常会做出一些事后令自己后悔的事。

    我们人处在良好的情绪中,其分析、判断能力也处在正常水平状态,往往能保持理智;反之,当人被消极情绪所控制时、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往往易失去理智。比如:一个人异常愤怒,即暴怒的情绪下,很有可能失去自制力而做出不明智的事。

    (3)报纸上曾经登载过一则骇人听闻的消息:

    一位母亲,因为自己的儿子考试分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感到又气又伤心,愤怒之下,她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谁料,最后,她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打死了。可见,消极的情绪会对我们的理智造成消极、恶性的影响。

    教师小结: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好,那么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各种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了……

    一、情绪万花筒

    1、情绪的含义: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

    2、情绪的类型:喜、怒、哀、惧

    3、情绪与情境的关系:因果关系、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情绪与生活

    1、情绪的神奇作用

    2、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哪个情绪好呢?)

    3、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希望大家回去要认真地复习,并预习一下《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框题的内容。

    【政治教案实用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