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政治教案十三篇
  • 政治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25

    政治教案十三篇。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准备了全部有关“政治教案”的内容请阅读。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课堂教学。欢迎浏览我们的网页了解更多信息!

    政治教案 篇1

    柏拉图:政治学就是这么一种学问。因为它是每一个国家必须研究的学问,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懂得的学问”

    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概念,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 ·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政治不侮”等说法。

    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πολι,(polis),英语“Po1ity”和“politeria”。(英语音译)

    在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政治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阐述过不同的政治观,他们对“政治”概念的解释,千差万别.甚至迥然相异。从总体上看,这些阐述和解释可以分为:

    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正”为儒家道德规范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

    亚里土多德:政治——“最高的善”,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政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它更多的着重于造成公民的某中品格,即善良和美好的行为。

    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个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

    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

    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斯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中国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西方神权政治——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直言不讳地认为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弗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国家要素说(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

    三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即为国家,梁启超:“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家。

    四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政府,迦纳认为: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久占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孙中山:政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文,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古希腊:

    政治——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中国:政治——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注意的问题:中国人的“政治”词义中一开始就缺失“民主”(公民参与)的基因。缺乏“平等”(统治者与民众)的文化内涵。

    1、政治是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的一个特殊的方面。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

    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政治根源于物质的生产关系;政治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个集团、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的核心是政权。

    另: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艺术;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定义:

    1、政治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获取、运用或影响公共权力,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2、政治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并谋求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

    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一,政治是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第二,政治具有特定的主体。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政治主体,其中,国家、政府、政党是最重要的主体。

    第三,政治是表现为凭借强制性公共权力,进行公共决策以及对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一系列行为或过程。

    第四,政治具有特定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政治既是不同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自身利益冲突的产物,也是为缓和这种冲突,人类最终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理想价值的产物。

    政治教案 篇2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民族节日的文化魅力: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意:a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b世界遗产分为三类:

    ①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长城);

    ②自然遗产(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如:九寨沟);

    ③双重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如:黄山)。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因):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尊重文化多样性)?

    注意:不能说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各民族的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没有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不能说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因为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①商业贸易:第一,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第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第一,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第二,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①口语的特点(也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②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③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④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⑤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⑥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2)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的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4)大众传媒的特点(功能、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意义: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促进外域文化的向中国的传播;③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政治教案 篇3

    课题:消除心理烦恼快乐成长

    一、教学设计理念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生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学习消除由这些变化带来的烦恼,掌握调控心理冲动的方法,处理好自己的心理矛盾,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带来困扰,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也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困扰。本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克服由此带来的烦恼,从而顺利度过青春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弹奏好自己的青春协奏曲”;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怎样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矛盾、心理烦恼?”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这些烦恼和矛盾,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它不仅要认识到它的必然存在,而且要认识到它可以被处理和解决。 学生要冷静地接受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麻烦。

    三、学情分析: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既充满着活力,又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具华彩的一章,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无论男生或女生都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而初中生对这一切却都很迷茫,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快乐、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2能力:培养对青少年问题的自我调节和心理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变化,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

    五、教法学法

    1.教法:启发式、讨论式

    2.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自主预习本课知识,调查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烦恼,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类,编排成小品进行展示,课上结合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并完成讲学稿上的学习内容。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2)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

    (3) 准备好课堂整体构思,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4) 查阅资料,准备案例,设计问题和答案,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新闻。

    (2) 预习本课内容,做问卷调查,根据老师的指导安排**。

    七、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报

    学生自主搜集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

    (二)导入新课

    结合课前**的《小小少年》歌曲导入。

    教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电影《英俊少年》主题曲“小小少年”,歌中唱到“一年又一年时间在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是啊,步入青春期,同学们正处于人生的花季,生活中充满了灿烂的阳光和无限活力,但也会有许多的忧虑、困惑和烦恼。

    换句话说,在你美丽快乐的青春旋律中,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么,如何才能把我们的青春协奏曲演奏好,消除后顾之忧,快乐成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

    (三)共同**

    项目一:正确认识青春期烦恼

    对于同学们生活中存在的烦恼,课前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在我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请大家边看边思考。

    生活中的烦恼:

    (一)小品表演《我是宠物》:

    周末,几名学生讨论周日一起爬艾山合影。

    张珈玮非常兴奋,回到家就喊:“妈妈,星期天我们几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爬艾山。”

    妈妈却一脸严肃地说:“那么远,又没有大人带着,多危险!你还是在家学习吧!

    ”珈玮很失望,生气地说:“你那儿都不让我去,到现在我还不会坐公交车呢,我看,我就是被你们养在房子、车子和教室的一个宠物!”说完生气地趴在桌子上哭起来。

    (二)小品表演《冲动》:

    走廊里,李阳和贤礼铭等几个同学正边走边聊,单柄图突然飞跑过来,撞了贤礼铭一下,贤礼铭大怒:“你瞎眼了?”同时冲上去揪住了单柄图,单柄图赶紧说对不起,其他同学也赶紧劝阻,才平息了一场“战争”。

    (3) 日记中的烦恼:13页思考与讨论,如何才能消除烦恼,快乐成长?

    学生交流,总结排除麻烦的基本方法。

    消除烦恼的基本方法:

    (1) 打开你的思想世界,多交流。

    (2)提高自我控制力。

    (3)不断丰富自我。…….

    (1) 小徐的方法能消除麻烦吗?这种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你觉得怎样做小徐才能消除烦恼?在思考和交流之后,表现出你的参与。

    政治教案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第2个框题,该框的内容实质上讲的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重点和核心。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的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为本框题的学习作了铺垫,本框题正是承接这两部分(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内容,同时为第3课《多彩的消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懂得价格变动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面对价格的变动,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以及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分析相关的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小事,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我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知识面有待拓展,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探究法。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导入时创设情境:

    情景设置一:《美国人梦想的破灭》这个情景讲述的是美国人生来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有房有车。房子要大大的,前有花园,后有游泳池;汽车要豪华加长型,看着气派,跑起来威风,驾驶起来也舒适。然而,美国人的梦想正在破灭。由于次贷危机,即购房贷款不能按时缴纳而面临被银行拍卖,这使前一个梦想破灭;而后一个梦想也濒临灭亡!原因何在?石油价格的上涨(多媒体同时显示:国际油价变动情况简介:28$/桶 120$/桶  82$/桶)。美国人生活区和工作地有时距离上百公里,驱车往返使美国人不堪负重。还有部分美国人不得不辞去在外地的工作转而就近就业,导致部分公司缺少员工,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为了留住人才,公司增加了外地工人的补贴,使企业的成本增加。由此可见,商品价格的涨跌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

    设计此例目的有二: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美国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兴趣,特别是不利的事情;二是此例在第3课《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可继续使用,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本框内容:既然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这么重大的影响,那就让我们共同了解和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在黑板上同时板书)。

    情景设置二:《请给老师提点建议》:“老师现在需要一个交通工具,可以选择的有小汽车、摩托和电动车。我该怎么选择呢?”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案例,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也需要我的帮助?继而会以帮助老师为荣,积极的“献计献策”,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此时会迫不及待地帮老师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会鼓动老师选择小汽车,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继续介绍相关情况:“家用小汽车售价一般在5到6万元,摩托车售价在5000元上下,电动车大约元。”小汽车老师是买不起的,因为价格太高了。我想其他人也会限于价格而购买者只能是一部分人。这说明了价格影响人们的需求量。价格高,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如果汽车价格降至和摩托车差不多呢?(学生会哄笑“我们都买一辆”,有学生会提出异议:不可能,价值决定价格)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我要达到的效果。

    我会在此基础上反问:“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会骤然增多呢?”学生自然知道不会。如果大米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会减少对它的需求量吗?同样不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不降价我就不买了,那我只能在后两种中选择了”.

    ◆我能不能两个都买?为什么?

    ◆我如果不能都去选择,如果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我该选哪一个?受什么影响呢?

    请你提出中肯的建议,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15第3~5自然段。

    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摩托车每百公里耗油量一般3升左右,每升约6元,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量约15度,每度0.56元。”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结合课本自觉,他们会帮老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买一个――电动车。而通过理由的阐述,学生明白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互为替代品,而对于两者进行选择时还得考虑相关的商品,就懂得了还受油价和电价的制约,了解了什么是互补商品,较易得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会导致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会导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这就是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有什么影响呢?

    情景设置三:《大蒜价格的变动》。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学生有深切的感受,会说出价格:5、6元一斤!引导学生思考大蒜价格的变化情况,学生说过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大蒜价格近四年来的变化。07――09.4月间,价格在0.2元/斤,5月份以来至今逐渐涨到了5、6元/斤,最高时达到8.5元/斤。

    现在思考:

    ◆大蒜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蒜农生产活动的?

    ◆如果我们设想,大蒜价格今后会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蒜农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用3到5分钟边阅读教材P16边进行讨论分析。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对此比较熟悉,甚至自己家就种植过大蒜或正在种植,有切身感受,不难得出结论: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即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所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理论难度又不大,这样由他们自已讨论得出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着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最终使他们真正会学习。

    在这里,我对课本上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图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如果把“价格变动”放在两头,效果会更好,也更直观的表现是由于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这一变化)

    3、当堂处理一些练习题,以练习巩固学生刚掌握的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资料,处理随堂训练。大约5――8分钟。

    4、最后我预留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可以是本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有关的生活中遇到的不太理解的经济现象,我将力求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我也不明白,将如实告诉学生,我会下去查资料,我也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在下节上课时给予解决。

    这所以这样设计,是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锻炼发言的能力,同时给学生质疑与拓展开放的时空。我相信学生:我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一个惊喜!

    五 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谢谢!

    一、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第一单元就介绍“生活与消费”我们的消费离不开商品,我们消费的商品从何而来?当然是生产出来的,因此,顺理成章,第二单元就应该研究、分析“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大家想一想,商品是由谁生产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财富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企业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第五课就专门分析财富创造的主体,正是按照这一逻辑,第五课叫“企业和劳动者”,它包括两个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要了解市场及市场经济这个整体,就必需了解构成它的“细胞”――企业。它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强大的公司和企业,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认识,对广大青少年今后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包括两目: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绍什么是公司及公司的基本特征,然后重点分析公司的两种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共同之处,教材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最后,教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

    二、教学重点:

    公司制的地位、作用;公司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

    识记企业与公司的含义和分类,自然人与法人的区别,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含义和特点,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企兼并、联合、破产的含义。理解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和联系,公司制的优点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如何依法设立公司的问题和国企改革为什么要建立公司制。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分析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选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办公司、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通过依法设立公司,依法经营公司,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诚实守信,锐意进取的精神。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对企业、公司、公司经营成功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等有关知识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深化。渴望成功体验,渴望了解社会。

    二、说教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提供充足的事实与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从而领悟观点。充分采用对比方法,把握企业与公司,法人与自然人,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和联系。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图片、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三、说学法:

    政治课教学要始终贯彻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思想。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参观、访问、听讲座、上网查找资料、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制作网页等学习方法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1、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2、知识再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投影、画片、图形、文字、录像、音响、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形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该框题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丰富、拓展课程资源。当然最主要的资源是教科书,还有:有文字与音像资源――报刊、书籍、图片(各国货币、各国各地风土人群、名牌商标)、录音、录像、影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州成功企业家发展:易昕、耿裕华、张华伟等)

    实践活动资源――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

    信息化资源――网上资源、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一国两制”《娘啊,大哥他回来了》等主旋律歌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教学思路:本节课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是什么?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学生践行要求是什么?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属于《经济生活》第四单元“面向全球市场经济”的一节,具体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同时,他们又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了解了经济生活进行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4.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5.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知道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1.能准确分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入世的利弊影响的辩证思维能力。

    2.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实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立足本单元和本节课的内容,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确定本节课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辩论法,来展开我的教学。

    我将以回顾历史的方式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

    通过回顾历史发展,引出全球化的概念。

    根据刚才的回顾,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全球化的含义。

    然后,我结合学生的理解作补充归纳: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对含义进行解析:

    技术从高往低走――是指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资源从低往高――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即被发展中国家加工之后在流向发达国家,获得利润。

    提问:我们身边的洋货很多,屡见不鲜,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吗?

    学生纷纷回答。

    除了国外的产品涌向中国,中国的产品也走向世界,简单介绍下大家熟知的李宁 ,狗不理,同仁堂等。

    介绍了全球化的概念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

    我从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给出系统的分析:

    第一,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奔走,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生产力方面,主要是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并举例:世界各国的银行每天可以从容的处理一点五万亿美元的交易――正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带动资本全球化运营、发展。

    今天的海陆空,每天都要将数亿个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生产力的发展,先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本国的跨国公司,可以了如指掌的指挥全球的跨国公司――生产关系的扩张。

    以“空中客车”宽体飞机的生产,引出,全球化的表现。同时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一架飞机要有许多国家圣餐?

    (2)你还知道哪些产品是有许多国家生产的?

    结合案例,点出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波音七四七分机的生产,耐克鞋子的全球化生产,日本袖珍计算机。

    贸易的全球化――原因在于发挥比较优势。以节约人力、自然资源、社会劳动,取得好的结果。

    资本全球化――资金周转快的话,对每个国家的金融也是个挑战,如果一个国家金融防范不强,大量的资金从国内流出,这个国家的金融就会遭遇考验。

    注意:什么是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人力、技术、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注意:什么是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举例:世界五百强,有四百多家进驻中国,世界上排位靠前的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有进入世界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过渡句)有人描述,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有一股浪潮叫反全球化。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讲完全球化的表现,我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是有谁主导的呢?它的本质和影响有 哪些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进行归纳总结:

    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资本重组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过程。

    发达国家占据主动地位,一经济科技优势,二能够凭借自己的地位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游戏规则。

    高精尖的产品――本国生产,劳动密集型,或者是高耗能,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生产。结果造成国与国之间的贫困差距越来越大。

    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代表福音和陷阱,陈述各自观点,进行辩论。

    积极影响:它促使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这种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促使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要影响到他国,甚至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给我们的启示是: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克服它的消极影响,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讲完本节课的内容我跟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同时布置课下作业。

    作业: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应该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呢?请撰写一篇小论文。

    本着直观清晰、重点突出的原则,我做出如下的板书设计:

    政治教案 篇5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阶段的政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初中教材的通盘考虑和悉心钻研并结合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认为可以分别对初一、初二的考点和初三的考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

    初一、初二考点可归类为四个方面。

    一,把握自我 1,把握生命,正确认识自我。

    2,认识青春,调控情绪,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3,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战胜挫折,做意志坚强的人。

    4,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二,处理好各种关系 1,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和竞争,处理好与朋友、老师、异性、父母的关系。

    2,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3,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法律 1,法律的基本特征,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预防违法犯罪。

    2,法律的作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

    3,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依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4,什么是宪法、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健全法律监督。

    四,初二教材关于祖国文化及民族精神,科技与创新的内容归到初三第三单元。

    初三考点也可归类为四个方面。

    一,树立公平、正义、责任三种意识。

    二,百姓生活大变迁。

    透过大变迁看到党的.领导,看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

    三,基本路线,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谈理想(共同理想),看世界(看到世界的主题和发展趋势,看到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到世界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人生(把握中考,立志成才,在学习、创造、奉献中实现自我)。

    当然,在归类同时老师必须把其中内容要“细化”,如“把握生命”要细化为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要爱护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珍惜青春,创有意义的人生。

    近年来出现的主要题型是: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别改错题,问答与分析说明题。

    同时参考近几年上海市高中阶段文化招生考试(中考)政治试题的题型。

    今年毕业考试试卷的设计将会进一步优化试题的情景,不仅考虑到情景材料的真实性,而且会注重材料与学生经验和感受的关系。

    因此,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搜集相关信息,以时政内容为载体,把课本知识串联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材料。

    而且,关注了重大时政热点,在时政填空题(第一大题)的作答时,可以避免失分。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必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复习效益,训练自己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各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很有必要。

    如:问答与分析说明题所占的比例大,分值多,而分析说明题往往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针对薄弱环节和易出问题的知识点,自行精选一至两套练习题,认真作答,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类型试题的训练。

    政治教案 篇6

    笑对学习压力

    一、正确面对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

    1、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压力,我们要正确面对待学习压力。

    ⑴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我们要辨证的看待学习压力

    ①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发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学习压力过大,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会导致过度紧张,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

    ⑵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有自身方面的因素和外在方面的因素。

    ①自身因素:对自己期望过高,考试准备不充分,过于计较成绩与名次等。

    ②外在因素:父母期望过高,考试竞争过于激烈等。

    ⑶面对学习压力,积极态度是调节自身状态,正视面临的负担和压力,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学习动力。

    ①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

    ②制订适当的学习计划,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

    ③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信心和勇气;

    ④和知心朋友交流,寻求帮助。

    2、考试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⑴适度考试焦虑能使考生保持兴奋和紧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⑵过度考试焦虑会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3、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

    ⑴特定的应试情景,身体不适,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⑵缺乏自信,害怕失败,追求完美等。

    4、过度考试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采用科学的调控方法,可以减轻或者消除过度焦虑。

    ⑴自信训练法;

    ⑵认真学习,复习,制定合适的目标,平时勤奋学习;

    ⑶进行深呼吸和积极的自我暗示;

    ⑷寻求心理咨询。

    第4课时 教学设计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正确的学习观念是正确,有效学习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⑴学习目的是学习观念的灵魂,正确的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⑵学习态度是学习观念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学习效率;

    ⑶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应做到:①强化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习的自信心;②讲究学习方法,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③正确对待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确立终身学习意识。

    2、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认真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广泛学习课外知识,愉快地与同学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等。

    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安全保证;

    ⑶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5课时 教学设计

    三、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到了九年级,要做好升学与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⑴积极争取升学,多读书,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

    ⑵要开始思考职业选择问题;

    2、假如能升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学会合理选择专业。

    3、创业从择业开始。

    ⑴社会上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⑵在现代社会中,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不忽视继续学习;

    ⑶提倡“终身学习”。

    远离违法犯罪

    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⑴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

    ⑵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考虑到行为的后果;

    ⑶个人的行为不应该有害于自己,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损害公共利益。

    2、我们要具有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善于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

    ⑵对自己行为负责,就要在事情发生过程中自省自律,避免自己做错事;

    ⑶一旦做了错事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⑷要加强自我训练,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政治教案 篇7

    越是临近考试,越要认真研读教材。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只要认真读书,熟悉了教材的内容,掌握了知识点,理解了知识点的内涵,那么即便是立意再难,材料再新,设问再活的试题,都能在知识点中找到答案,只是需要按命题的不同要求对知识点适当进行重组和整合就能回答出来了。比如,看到“保护环境”,就知道这是基本国策以及与之关联的“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内容,想到在书上哪一课能找到,有哪些知识点。这样就能避免在考场上“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高效率复习课本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仔细研读中考纲要,对《考纲》所列的每个知识点,特别是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我们都必须一一对应教材,尤其要找到每个考点与七、八、九年级教材中内容的结合点,多角度思考。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逐点扫描,强化记忆,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

    强化的考点与时政热点的结合是考生必须密切关注的。

    “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中考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的重点,我们在最后阶段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热点专题的复习,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收集和整理,主要是一年左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要多角度结合教材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说明这些热点问题。

    思想品德学科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品德教育,这种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渗透在中考的命题之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内容,我们要引起重视,凡是与之相关的话题,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通过对学生试卷的分析,许多同学丢分,不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而是没有正确把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突出表现为:审题能力差,答非所问;表达能力差,答案言不及义、不能正确使用政治概念恰当表述;考虑问题不全面,答案不完整;归纳、概括能力差,答案照抄照搬教材。

    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必须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注意把握解题思路,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答案组织要规范,语言要精当,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晰,这是中考取得高分的保证;审题要准,寻找相关联的知识点;提高书写速度,既可以增加审题思考时间,又可以节约时间进行检查。在提高书写速度的同时,还要力求书写工整,这样可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避免阅卷教师漏评给分点。

    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就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除了试题本身的设问角度外,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设问,并自己回答。

    (2)对重点题和典型题进行练后评析,分析失误之处,进行纠错,完善答案。

    (3)对往年中考试题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自己先试着作答,然后对照原答案调整自己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

    (4)学会科学规划考试时间,训练合理的答题速度。

    思想品德学科和历史学科是同场、分卷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最后复习阶段要学会把教材、时政、讲义和试卷整理好,并且在中考之前把这些资料熟悉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政史思想资料最好分开放,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能迅速有针对性地参考资料,做到事半功倍,从而避免了盲目去找资料,浪费时间。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1.快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大意。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要求,找出问题中的关键和答题角度。(每个关键词可能就是一个答题角度)。

    2.带着问题继续细读材料,彻底理解材料的意思。

    3.找出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继续增加答题的角度。

    4.根据问题所给的分数,确定答案的多少和条数。如1—2分答一条。3—4分答两条。5—6分答三条。7—8分答四条等。

    5.如果你所确定的答案角度多,所答题给的分数又少,你就要选择最能说明本题内容的答案写在最前面,或者把几个方面的答案,融合在一起(不是机械的堆集),概括性地作出答案。

    6.要用课本的知识去答题,即回归课本,不要用自己的语言随便说。或机械地重复材料内容。

    政治教案 篇8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政治教案 篇9

    答: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观:(1)与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进行斗争,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被动摇,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被),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利益)。

    答: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人民: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

    公民: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宪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关系: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义务。

    相关链接:国籍指的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公民资格。公民的国际一般由一国的国籍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是确认中国公民资格的法律依据。

    答: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维权的利剑。

    答: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问: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什么?

    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人身自由权利;

    (五)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

    (六)社会经济权利;

    (七)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八)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九)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观: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我国的普通法律则依据宪法进一步规定公民的具体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法律条文: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享受权利属于获得,履行义务属于付出,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履行法定义务的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

    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等。

    答: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答: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

    联系:诸如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等道德义务被国家认可为法律规范,即成为法定义务。

    区别:法定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道德义务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法定义务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确保履行,道德义务靠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自觉自愿来履行。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怎样忠实履行义务?

    答: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答: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

    答: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意义: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9.问: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有:(八年级下册P18)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国家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0.我国法律对公民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领域中应该履行的各项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1.问: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有:(八年级下册P20)

    答:依法服兵役,遵守交通规则,保护野生生物,遵守公共秩序,依法纳税,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爱护公共财产;已被确诊为恶性传染病患者,有接受隔离、及时就医的义务;民事诉讼的被告人有应诉的义务。

    答: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是忠实履行公民义务的又一重要体现。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答:不得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不得破坏草坪、花卉、树木;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国家机密。

    14.问:如何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或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⑤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⑥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⑦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⑧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1.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人身自由的内容及作用:

    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法律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法律赋予我们广泛的行动自由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类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3.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4.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原因: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权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5.涉及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为法律所不容,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

    1.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生命健康权(行使生命健康权的体现):

    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观:除了为正义而献身外,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得让与或抛弃。

    2.放弃生命健康权的恶果:

    一个人如果因为困难、挫折、失意而自杀,必然会给亲属朋友带来无尽的哀伤、较大的财产损失,还会引发老者无人赡养、幼者无人抚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若公民损害自己的身体,如乞丐为博取他人同情而自残,必然造成更大的社会负担。因此,轻生或自残等行为都与社会道义相悖,与法不合。

    3.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尊重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护送儿童过马路,路遇伤病者奋力抢救,为伤员献血,待死后捐献眼角膜。

    4.我们要关爱生灵,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远离暴力,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

    答: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有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管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

    答: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答: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

    答: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3.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

    答: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主要表现:名誉权的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法律责任:名誉利益支配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的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

    名誉维护权: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5.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侮辱行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

    诽谤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答:性质:既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危害: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

    1.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答: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观: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答:①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②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答: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1.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2.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

    姓名权的含义: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姓名权的规定: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答:具体表现: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两种具体表现。盗用:盗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冒用:冒用他人姓名是指使用他人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维权方式:无论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1.隐私的含义?

    答: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

    2.隐私包含的内容?

    答:它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3.保护隐私的意义(为什么要保护隐私)?

    答: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4.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保护隐私的意识。如果需要,诸如手机号码、通信地址等私人信息可以告知可信赖的人。

    观: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5.隐私权的含义?

    答: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答: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6.隐私权的内容?

    答: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公民有权自主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10.观: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11.侵害隐私的行为?

    答: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12.保护隐私权的方法?

    答:侵害前: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我们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

    侵害后: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该如何去做?

    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问: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当自己遇到麻烦、产生困惑、出现烦恼时?

    答: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的理解和帮助。

    观: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及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地体现。

    1.教育的含义?

    答: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链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对国家及个人的作用?

    答: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执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3.受教育权的含义:

    答: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4.义务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答: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特征:义务教育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它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5.宪法规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选择: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6.怎样维护受教育权?

    答: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7.受教育权的机会来之不易的原因?

    答: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父母辛勤劳动供子女读书也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发展,更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8.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答: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为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上课是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9.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答:我们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1、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①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② 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③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④ 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家庭结构的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4、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⑴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3)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讲讲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庭里出名的人。

    (2)父母对子女之爱——概述母爱和父爱。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7、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义务,甚至虐待子女,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8、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对家的理解):

    (1)家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家是什么?)

    (2)热爱自己的家——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9、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理应受到孝敬: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

    ②我们应该以爱回报: 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子女孝敬父母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义务。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11、怎样孝敬父母?

    ① 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② 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

    ③ 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不是盲目的顺从,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孝敬。

    12、为什么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孝心?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家庭和社会都做出过贡献,在他们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之际,做孙子女的更要献上一片孝心。这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①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

    ②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

    14、产生代沟的原因: 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我们与父母的人生经历……差异)

    15、如何对待父母的严要求?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政治教案 篇10

    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可以翻书,查阅资料找答案,很多人认为,政治老师没什么可讲,只要出道题,让学生抄抄答案,中考就能取得好成绩。练习和作业就不需要了,连课堂教学也不必抓得那么紧了。开卷考试就真的不需要老师讲课了吗?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的确,开卷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相反提高了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例如政治考试中的一道开卷题:

    开卷考试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学生就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调整学习方法。首先该记的内容还是要记,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记忆,没有知识的积累,运用时就难以得心应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所必需的。由于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灌”为“导”。即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必需的。例如,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来上复习课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从而理清知识脉络,更好把握教材。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矛盾、国情、时间等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

    第三,抓住热点,释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天下大事,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感性材料,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班内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习实用性,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检查的内容要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要讲求质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政治教案 篇11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目标:使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反思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人生追求。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因为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还没深入明确认识。部分学生故意逃避责任。表现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我为中心,遇事讲索取,讲实际,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只顾个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纪律意识淡化,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作弊,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屡教不改。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有些学生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让。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是实的。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结,避免老师说教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情感。

    深圳歌手丛飞救助失学的事迹家喻户晓,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此材料新颖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丛飞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此材料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对承担社会的责任形成初步认识。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维护祖国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和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如何把这些要求讲清楚,使学生知行统一,我的总体做法是:

    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和事例并熟记,准备课上交流。事例讲述后,还要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是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些承担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必须通过反复读记,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觉悟。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书体会。

    依据老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中的道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具体讲述我的教学过程。

    (1)爱国责任——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阅读,分组讨论23页的材料及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接着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学讲到了赵薇在长沙街头穿日本军旗装,被群众泼大粪的故事。一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议论纷纷。这位群众确实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由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但行使方式欠妥。经验告诉我,要抓住时机,利用好课堂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扮演长沙晚报的记者,一位女生扮演赵薇,一位男生扮演泼粪的群众,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我对他们分别采访。

    我问赵薇:你做为公众人物,穿日本军旗装合适吗?为什么?

    通过此活动,学生们认识了维护国家尊严重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重要。在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观察,学生对此活动设计得很满意,达到了设计目的。后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师生互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和事例,归纳应怎样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男生齐读23页的第一段,即“怎样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这方面的事例,边讲边谈体会。讲的很生动是三峡移民、98年抗洪救灾、周恩来等为国分忧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共同感受焦裕禄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

    仅仅知道别人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不够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我们还小,不能也不必要为国分忧的错误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我们青少年能不能为国分忧。虽然辩论的水平不高,但目的达到了。通过辩论,学生们澄清了认识,知道在学习、道德品质、理想前途、日常行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严格要求也是在为国分忧。

    活动结束后,女生齐读23页的第二段,让“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这次,我没有要学生讲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绍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丛飞等人的所作所为毁誉参半,认为他们这样做划不来,不值得。为了使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让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光大。我设计了第二个辩论。但由于前面的“赵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澜,占用时间。我启用了第二套方案——谈话引导法进行本内容的学习。谈话引导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意图:针对青少年中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自己在成长,逐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一二组的学生齐读P24页的第一段。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后,三四组的学生齐读板书,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结构形成整体印象。然后要求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强化三维目标。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记忆,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具体要求作为平行内容对待。课本上编排成了两个层次。左边是我的板书,内容简练,结构简单。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改要求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教材提供的部分材料,大部分是我和学生课外搜集的,都是学生关心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2.强化知识,夯实基础,落实三维目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每个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归纳,然后用各种形式要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观。

    3.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得不够,坐在座位上随便说的现象比较普遍。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是产生师生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补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

    怎样: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老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是期待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原因:作为普通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你认为有哪些恰当的方式呢)

    在本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功能比知识传授更重要,学生探究学习比老师教授更要关键,因此,本课讲授采取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更加贴进学生生活,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同时考虑到本课活动设计很多,我从教学需要出发对之进行了取舍,抓住同学们喜欢听故事的爱好,特意增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典故。这些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相得益彰。但由于时间较短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一定的不足,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指点和帮助。谢谢大家。

    政治教案 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两种划分方式;恩格尔系数。

    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入的高低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钱货两清、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

    联系的实际问题: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本框的重难点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导入,设疑引思。

    教师活动: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消费,再以设问方式导入该节课的内容,带出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人,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活动包括哪些项目?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教师:同时导出课堂主体内容:日常消费多种多样,家庭作为消费的主体单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那影响它消费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消费活动有什么区别?我们消费活动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做相关讨论

    ★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列举自己及家庭的消费行为,拉近了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为讲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的类型做好铺垫。

    ★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 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第一部:小刘的纠结

    小刘在滕州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月收入3000元。他的妻子是银座超市的营业员,月收入1500元。看着许多同事都成了“有车一族”,小刘的心也热了。但数数口袋里的钱,小刘又有些犹豫了。

    小刘为什么纠结?

    学生活动: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

    教师讲解: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少,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

    探究活动一第二部:小刘的忐忑

    面对现实,小刘有些忐忑,“现在把钱都花在车上,企业发展又不稳定,父母年龄增大,孩子马上要上学,将来花钱的地方多,还是暂时别买吧。”

    小刘忐忑又为哪般?

    学生活动: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教师讲解: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探究活动一第三部:小刘的困惑

    假如小刘所在的滕州市大多家庭的月收入在5000到6000元之间;而B市只有少数家庭月收入上万元,其它家庭月收入都还只有1000-2000元。

    如果小刘是汽车销售商,会选择到哪个城市开店?为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活动和下面一组比较,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讲解: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小,会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在讲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后播放视频

    学生讨论:面对小刘的纠结,忐忑,困惑,我们能给小刘提出哪些建议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小刘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及结合图片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对这一重点的认识。

    探究活动二: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水平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

    教师活动:每个家庭的消费活动各不相同,那如何衡量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书本阅读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教师提出:恩格尔系数和消费水平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恩格尔系数,以及恩格尔系数高低的含义。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三:赵老师的家庭账单

    自主探究:对该家庭的消费支出,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的作用

    1、对消费者个人来讲,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_

    、对社会来讲,贷款消费能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有积极的作用。

    3、对银行来讲,贷款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利息,增加银行的收益。

    贷款消费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2、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应该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

    3、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学生活动:2、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怎样理解消费类型的转变?

    教师活动: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越高,就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这时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对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将大大减少,食品支出比重应该越低。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明确消费类型的两种划分引导学生,并引导把自己的家庭消费内容按两种划分标准归类。在贷款消费的问题上再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探究,以突破难点。

    课后小结

    本课分为两目,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但理论难度不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为了讲清每个知识点,往往创设多个教学情景,学生思维在多个教学情景中进行转化,教学过程稍显庞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精心设计了“小刘三步曲活动”这一教学情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为背景案例贯穿全课,把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知识。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在讲解“恩格尔系数”这一目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我国近几年恩格尔系数变化图,使抽象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的难点部分对贷款消费进行讨论,通过图片、探究、表格更好理解贷款消费和其它消费的不同。在更好理解重难点的基础上加强德育教育。

    【政治教案十三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