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系列13篇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22

    化学教案系列13篇。

    期望这份"化学教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相关事项。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您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收藏它随时获取最新讯息!

    化学教案 篇1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化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 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

    火焰 。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化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__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化学教案 篇5

    知识目标: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哪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而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途径又是什么?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2、蜡烛火焰的温度高低及明亮程度:

    焰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的石蜡蒸气,故温度最低,且最暗;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故温度最高,且最亮。

    3、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能燃烧的原因:

    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石蜡固体小颗粒即白烟,具有可燃性。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2、排水集气法:本实验中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如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吸入的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归纳: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提示: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D )

    5、,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教学反思】将此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调整为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做实验,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用清晰的语言叙述,适时的课堂提问,必要的板书及简单的原因分析等,让他们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听到规范的语言描述,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实验基础。

    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化学教案 篇7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化学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化学教案 篇9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2、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师活动】老师想请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教师引导】对,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空气的组成的相关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成分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主要成分氩气,约0、934%)、二氧化碳约0、034%和其他气体0、002%。

    【教师补充】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教师引导】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那怎样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渡性问题,不需回答。)

    【教师提问】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学生回答】燃烧一定量的空气,测量消耗掉的气体的体积即可。

    【教师活动】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

    【教师提问】有硫、木炭、磷、石蜡、铜等实验材料,我们在消耗氧气时,该选用哪种?为什么?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可以选用磷、铜。因为硫、木炭和石蜡均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会影响要测量的氧气的体积;而磷和铜在与氧气反应时没有气体生成,直接测量即可。要选择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且产物为固体的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测量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学生回答】在密闭装置中,注射器前进的体积即为消耗掉氧气的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实验探究4-1的演示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红色物质逐渐变为黑色,注射器内的活塞往前移动了。活塞前移的体积为所用空气总体积的1/5,即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此时需要老师提醒,所用空气的体积包括硬质玻璃管的容器、气球内气体的体积及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教师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就是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铜。那这一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该如何写?

    【教师介绍】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教师提问】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请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原因:①铜丝量较少,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③加热时间太短,反应不充分;④反应完毕后,没有冷却至室温便观察读数。

    避免方法:①可以加入过量的铜丝;②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至固体颜色不再发生变化;④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教师提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能否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组分?

    【学生回答】可以,因为反应消耗了氧气之后还有气体剩余,所以空气不是单一组分,是混合物。

    【教师提问】请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及课本资料总结,我们是如何达到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的?

    【学生回答】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在不引入新的气态杂质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教师提问】哪些事实能够说明空气中含有下列成分:①氧气;②水蒸气;③二氧化碳。

    【解析】①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铜丝在空气中加热会变成黑色。

    ②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干硬的饼干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软。

    ③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表面出现一层薄膜。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通过阅读科学家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并写一篇小论文。

    化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无__色_无__味的_气_体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略_重__。

    2.液态氧为_淡_蓝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物_理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铝箔反应

    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 + 氧气 —— 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1 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成水蒸气、木材变成桌子等都是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教案 篇1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引言]今天我们来认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板书]1、钠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活动]分组 ①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②把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观察其物理性质、表面的氧化膜。

    [归纳并板书]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板书]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那么对金属钠进行加热又将如何?

    [学生实验]钠的燃烧。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 生成物是氧化钠吗?

    [学生回答]不是,生成物呈浅黄色,而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讲解]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板书]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投影]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潜水艇供氧剂。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板书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学生写出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引言]初中我们学习过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若铝在空气中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呢?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讲解] 铝的熔点 为665℃ 氧化铝的熔点 为20xx℃ ,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引言]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板书小结]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回顾]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设问]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总结]请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金属反应条件 (常温/加热)反应 现象氧化物 的颜色化学方程式钠铝铁铜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质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小结]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总结]钠、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教案 篇12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

    (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4)〔演示实验〕回答相关问题: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对于药品的选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③通过该实验,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④哪些因素导致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

    问题2: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

    设计意图:概念的初步形成。

    师生活动:混合物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纯净物就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纯净水等。

    问题3: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分别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问题4:空气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污染?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更好的从自身做起,防止空气污染。

    师生活动:

    (1)、空气污染物有①烟尘、②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2)、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工厂排放的废气;③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问题5:空气污染带来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好的保护环境。

    师生活动:空气污染使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酸雨;臭氧层被破坏等。

    问题6: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了解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自己应该怎样做。

    师生活动: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多植树造林。

    五、课堂小结

    本课题主要学习了空气的成分(重点是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一切生命活动都不能离开空气

    C.把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出去,剩下的只是氧气,会更有益于生命活动

    D.空气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防止空气污染极其重要。

    2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此实验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要使实验成功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某品牌纯净水B.清新的空气C.24K黄金D.氦激光气

    4、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5、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化学教案 篇13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学材料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学材料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学材料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学材料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材料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唯一一种有机酸,教学材料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化学教案系列1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