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教案(推荐10篇)
  • 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10

    小学教案(推荐10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师制定和实施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想要了解“小学教案”的完整信息快来看看我们的整理吧,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恢复性建议!

    小学教案 篇1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如果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学生,我认为这比任何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有效,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要用真情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天以亲切的面孔面对每个孩子,要认可每个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对学困生要多些关爱,教学中注意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检测都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也不指责,耐心讲解,不让他们产生气馁情绪,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只有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他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活动,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中,一位教师先用切合实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庆祝会,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举行大联欢。大家看,这是一(5)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边说边把教学立体图挂在黑板上,经过短暂时间的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那个说:花是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习一般是圆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现,而有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很有创意,结合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拍手、摆头来找规律。又设计了学两声猫叫、学一声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找规律。这样的活动很实在也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与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四、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这位教师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就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小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用简便方法计算。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启发学生说出:根据加法结合律,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

    问: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七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七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6、9、10题。

    小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 第二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 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 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 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小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小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二的第6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倍。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相当于圆锥的()倍。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求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可以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

    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小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馄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具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复习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1.提问:分数四则运算意义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有哪些相同,有什么不同指出:分数加减法和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完全相同。在乘法里,除了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

    2.做练习十六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中第(2)题要求说明理由.追问: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复习分数四则运算法则

    1.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加、减法。

    让学生计算+、-,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加、减法怎样算(板书:分数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子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先通分再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计算(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的法则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所以整数、小数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分数是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复习分数乘、除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后四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组题。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乘、除法怎样算(板书: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分数除法:乘除数的倒数。)

    3.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出得数。第三、四行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复习四则棍合运算

    1.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相同。(板书)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按照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一步一步算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回答,并在小黑板上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追问:这样计算简便一些吗为什么指出: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里同样适用。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讨论练习十六第2题。

    现在请大家看练习十六第3题。讨论一下,每道题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指名学生口答怎样算简便。

    4.讨论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讨论、填数。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怎样想的,有几种填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简要地概括一下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3题右边四题,第4题下面三行,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前五题,第4题第一行。

    小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秋天到了,葡萄园的葡萄熟了,一串串紫滢滢的葡萄挂满了枝条。多么诱人呀!(课件出示情境图)

    2、问题博士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提问题最多的同学将成为今天的“问题小博士”。

    3、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后指名学生说。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左边有138棵葡萄,右边有354棵葡萄,一共有多少棵葡萄?

    (2)绿色葡萄收了74箱,紫色葡萄收了265箱,一共收了多少箱葡萄?

    (3)左边有138棵葡萄,右边有354棵葡萄,左边的比右边的少多少棵?

    (4)绿色葡萄收了74箱,紫色葡萄收了265箱,紫色葡萄比绿色葡萄多收了多少箱?

    (5)两种葡萄一共种了多少棵?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意识。]

    二、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比一比谁想得最多,说得最全。

    (1)独立思考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2)组内交流

    提出要求:交流时要注意交流的顺序,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组长做好总结,准备参加全班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全班交流

    每一小组的代表在班内谈自己小组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引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顾,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也为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另外,通过小组合作给予全体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弥补大班级教学中交流面小的不足。在活动前提出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2、谈话: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现在一定很想解决这些问题了(指黑板上的问题),请选择你喜欢的问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2)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检测能力。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注意创设情境,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拓展延伸 巩固成果

    (课件出示练习题)

    1、上下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先估一估再计算出来。

    308 184 128 216 392

    631 782 602 371 416

    和:

    差:

    [设计意图: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估算过程,然后进行具体的计算。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三位数加减法不同算法的掌握程度。]

    2、一个箱子里有145瓶矿泉水,另一个箱子里有258瓶矿泉水。420个学生,每人1瓶,够吗?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谈话:假如你是学校的体育部长,你在安排全校的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和同位交流。(给出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学校体育器材数量)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多元评价 归纳总结

    1、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如何?有何感想?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并评一评小组中其他同学的表现。

    2、小结

    谈话: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得满意或者不够满意呢?(学生自我评价)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自评、互评,使全体同学都有了说的机会。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学会评价他人。]

    小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教案 篇10

    练习要求: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按要求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

    3、使学生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练习过程:

    一、激发:

    1、口算:(天天练口算)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⑴计算。

    0.65×0.140.98×1.3

    ⑵提问: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算出积后要特别注意什么?

    3、会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让学生将上面计算的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写出积的近似值。

    4、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算。

    简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尝试与示范:

    1、P.13页13题:一个电影院的票价有两种:3.00元一张的有600个座位,4.00元一张的有320个座位。如果满座,每场收入是多少元?

    ⑴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⑵“满座”是什么意思?

    ⑶生独立解答并集体订正。

    2、P.13页14题:检验下面的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⑴让学生独立判断,

    ⑵让学生检验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⑶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⑷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13页15题)

    ⑴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奖励。

    ⑵对0.75×10212.5×9.61.25×8.80.4×0.7×0.25

    这几题怎样算得快?

    4、P.14页17题:用激光测远距离既精确又迅速。一次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讯号。已知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算一算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2.56秒收到讯号,说明讯号已经走了一个来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要求出(2.56÷2)秒运行的距离即可。算式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P.14页16题。

    2.小数除法

    【小学教案(推荐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