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生物教案(通用7篇)
  • 生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09

    生物教案(通用7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探讨“生物教案”,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请把它收藏下来留作记录!

    生物教案(篇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教师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的产生各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植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一般不明显,但也有一些反应比较明显的。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确存在着神秘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本节教学内容虽不难,但较抽象,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二、学生分析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他们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来表现他们的活力。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控制的,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能力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男女染色体的图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五、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是“以探究为特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设计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猜测验证法、综合归纳法、科学探究法。

    七、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

    学生:调查不同范围的人口性别比例。

    八、教学过程

    生物教案(篇3)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该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源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电脑平台,能够根据教学思路和要求,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位置。

    2、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后,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究竟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呢?”等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类有关“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原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跨越式”教学理念作指导,“跨越式”生物教学旨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抓住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关健期,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殊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教师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生物教案(篇4)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什么?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利用转基因技术设计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方案,如何培育无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策略性知识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迁移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在学习细胞分裂后,归纳出分裂期特点的有效记忆方法,即“前期:膜仁消,两体现”;“中期:粒排中央赤道板”;“后期:粒裂体分去两极”;“末期:两失两现板板壁(植物细胞)”。这样,学生对这种陈述性生知识记忆牢固,再通过比较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归纳如何判别细胞分裂图象,进一步学习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些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策睁性知识的掌握有所帮助,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1科学探究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如何用文字、图表、科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如何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些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中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诸多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的内容,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是什么”,“为什么”的结论性知识的讲授,更重要得是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科学家如何用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研究性学习: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如:只设计实验材料、用具或只设计实验的部分步骤,是针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其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步骤均进行设计。通过这一实验设计情况的反馈,既可检验学生对生长素调节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和应用,又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检查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在“课题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得出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提供的一种方案去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堂中,当提出让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提出了:“可能与温度有关”、“可能pH有关”、“可能与酶的浓度有关”、“可能与底物的浓度有关”四种假设,可顺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要求按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如此给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策略性思维水平。

    2思维导引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

    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事先设定的记录表中,根据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02的产生情况,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该实验教师最大的任务应是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

    (1)联想酵母菌发面做馒头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馒头为什么有孔隙?空隙中气体的如何鉴定?

    (2)由发面做馒头产生C02进一步提出疑问:猜测可能发生什么生理过程?酿酒过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闭装置。这是在控制什么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

    (3)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4)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

    这样的师生双边交流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将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达到思维导引的目的。

    3问题设计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指导,不应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更不宜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应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针对学生出现的失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2)如果学生不知如何深入进行解决问题,提出能使问题不断深入的后续问题。(3)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利用有关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信息。

    如“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针对有氧呼吸设计的问题是:①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②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③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这些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很好地培养学生答题时的思维策略。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许多地方可能考虑不周全。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在思维方法、解题策略的指导,可向学生提出“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种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确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使问题解决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解决策略。

    4练习测验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形成的关键是思维策略的组合运用,要形成一定的策略性知识,就要努力促成思维组合。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作为前提的基本的条件就是练习与反馈。通过适量科学合理组织的练习和反馈,策略性知识的习得才能成为可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策略来指导自身完成相关练习,在练习中必须有变化,只有在变化的中的练习,其知识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就可通过下列练习强化知识:

    1.下列变化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释放;②[H]的产生;③CO2的固定;④产生ATP;⑤ATP中能量的释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流动大致过程是()

    A.叶绿素→ADP→CO2→碳水化合物

    B.光→ATP→叶绿素→碳水化合物

    C.光一叶绿素+CO2→碳水化合物

    D.光→叶绿素→ATP→碳水化合物

    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可再作如下变式练习:

    将置于阳光下的盆载植物移至黑暗处,则细胞内C3与葡萄糖的生成量的变化是()

    A.C3增加,葡萄糖减少

    B.C3与葡萄糖都减少

    C.C3与葡萄糖都增加

    D.C3突然减少,葡萄糖突然增加

    这样让学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光合作用过程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在测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传统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重复和记忆的能力。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习,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新课程提倡测验设置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具体问题情境解决中形成学习策略。

    例如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为题材出一道试题,可能有时会直接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固定化酶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

    B.固定化细胞能产生一系列酶

    C.固定化细胞产生的酶,其活性更容易受影响

    D.固定化酶更适合大分子反应物”形式呈现

    显然这样的测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提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同样是考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教师可以这样的情境呈现“如果想把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变成连续的酶反应,应该选择哪种技术?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又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这样的测验不仅考查了知识,还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策略运用的思维水平。

    5反思评价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一些策略,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评价放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中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做出调整、改进和完善。策略性知识就在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反思中形成,从而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如在学完“物质的跨膜运输”后,可再增加一个“栏目”――“学完跨膜运输你应该知道什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反思学过的知识,以便归纳总结、补充调整,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建构能力。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作此探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探究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实验的结果是否合理?”……在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档案,记录思维点滴,学生可更明确自己的思维状况,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输入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逐步形成思维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它有助于统一已有的狭义的“知识”与能力间的矛盾,确立策略性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材中有着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的广阔空间,只要教师用心开发,精心设计,有意识地通过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就一定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

    生物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芽的种类,描述枝芽的基本结构和发育过程。(重点)

    2、了解木本植物的茎的大致结构。(重点)

    3、了解顶芽和侧芽的关系,理解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主要说明茎是由芽发育成的。首先从芽的种类入手,使学生对芽的位置、外观及发育的方向有常识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重点探究枝芽的内部结构和发育结果。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小心地将枝芽剖开,结合教材上的模式图认识各个部分,使学生理解枝芽就是未发育的枝条。然后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顶芽和侧芽发育的相关性的具体利用。

    三、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解剖刀、解剖盘、枝芽等试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1、根的形态和根的组成是什么?

    2、根尖指的是哪一部分,根尖有哪四个区组成,并说出各区域的细胞特点及功能?

    3、根有哪些功能?

    学生回忆,抢答,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多媒体视频展示“冬日萧瑟的植物、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初春各种植物竞相吐蕊争艳、发芽返青的怡人景象。花的盛开,枝叶的展放,他们的出现都与谁的发育有关系?我们这就一起来学和它有关的知识。.

    生认真观看视频,根据老师的提示,引入本课的课题

    利用视频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自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的课题,同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美好的生活。

    自主学习

    引导探究

    5分钟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8分钟

    一、芽的类型和结构

    同学们,请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认识芽的两种分类情形:

    多媒体出示各式各样芽的图片:

    1、大家看这个枝条上有许多芽,它们的位置不同,有的芽位于枝条的顶端,有的位于枝条的侧面。如果我们按照芽的位置给它分类,你认为可以分哪几类?

    2、如果按芽的性质和构造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将来分别发育成什么?3、小结: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

    ⑴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顶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的顶端;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叶腋处。

    (2)按照芽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过渡:枝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动起手来,一起来探索吧!

    1、讲述实验的注意事项:

    (1)、使用解剖刀要注意安全。

    (2)、纵切枝芽时,不要切偏,将芽在中央进行纵剖。

    (3)、对照多媒体出示枝芽的图片,分清各部分名称。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枝芽结构图。

    师生共同总结:枝芽由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组成。

    引导讨论:是不是枝芽、花芽和混合芽都具备这些特点呢?你能区分吗?

    小结:枝芽的芽体顶端尖,基部较粗;花芽的芽体顶端钝圆,基部较细,内部具有花部原基;混合芽的芽体肥大,顶端钝圆,内部有叶原基和花部原基。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并自主完成填空部分。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总结。

    请个别学生进行指图的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利用自己的观察结果将枝芽的结构画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34-35页了解花芽和枝芽的区别指名回答

    学生小结

    利用图片让学生总结出芽的类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能力。对照图片指出相对应的结构名称,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更牢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剖枝芽了解枝芽的结构,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指导多名学生根据图示说出部分的名称,强化知识的学习。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2分钟

    二、芽的生长发育

    过渡: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枝芽的就够分为五部分,大家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枝芽有这样的结构,它有什么功能呢?

    1、结合图示,讨论枝芽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谁能把老师出示的两幅图片联系起来?3、如果你认为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过来帮助修改。

    小结:枝芽的中间部分是芽轴,芽轴顶端的结构是生长点,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芽轴四周生有幼叶,幼叶展放后形成新的叶。生长点外侧的几个突起是叶原基,叶原基逐渐发育成幼叶。幼叶与芽轴之间的小突起是芽原基,芽原基能够发育成侧芽。芽轴的生长使茎不断伸长。花芽的花部原基逐步发育成雌蕊、雄蕊以及其他结构。混合芽的花部原基和叶原基分别发育成花和叶。

    展示: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对棉花进行打杈。可以是棉花多生侧枝多开花多结果。让学生了解顶端优势的原因。

    提出问题:“某些种类的蔬菜和花卉,在生长期间,常常要进行“打顶”(摘除顶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过渡:同学们,有些植物的茎非常细长,有些木本植物的茎很粗壮,你们知道这些木本植物的茎是为什么增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吧。

    1、出示图片,找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并说出各自的功能。

    2、绿叶在光合作用的作用下产生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怎样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呢?

    3、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把两幅图连起来,并请同学修改。

    小组讨论

    交流反馈

    教师指名回答学生读图分析并指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树皮内层为韧皮部,分布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有分裂增生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髓:储存营养物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播放几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找到生活中的顶端优势,理解顶芽的生长影响侧芽,从而体会利用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利用多媒体出示茎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增加学生的理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7分钟

    同学们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你们来帮助老师释疑吧。

    出示题目:剥去树皮枝条上的果实和未剥去树皮枝条上的果实相比,是长大了、长小了还是根本不生长?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彩,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学组织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发言。(重点解释原因)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每人一句话说一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反馈训练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A类:(知识目标①)1、芽按着生位置分和;按芽的性质和构造分、和。

    2、(知识目标②)枝芽的结构与发育:

    ①生长点:能产生新的;②将来发育成叶;

    ③发育成叶;

    ④发育成茎;

    ⑤发育成侧芽。

    B类:3、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的韧皮部受轻伤,所结的果实反而会更大的原因是()(知识目标④)

    A、促使激素更多地运送到果实,刺激果实生长

    B、阻断部分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有机物更多的输送到果实中。

    C、刺激树干产生更多的激素,刺激果实的生长。

    D、使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更多地运送到果实中,促使果实的生长发育

    4、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初钻出地面的竹笋与长成后的竹子同样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A、韧皮部B、形成层

    C、木质部D、髓

    C类:(1)填写各部分名称:(知识目标①②)A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A的作用是使________不断伸长,D伸长成为________,E发育成__________。

    (3)B逐渐发育成________,在芽生长展放后,会发育成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枝芽将来能够发育成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探究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决定。最后的拓展活动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从反面衬托出昼夜节律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昼夜交替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2.认识到合理作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选定的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一种动植物,确定如何来观察研究其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花钟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太阳东升西落。白天,我们会到学校里上学;晚上,我们肯定要睡觉。爸爸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会在家里陪着我们。可见,我们的活动在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是不是只有人才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呢?

    学生:不是。(学生的回答最初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动物,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上。)

    讲授新课

    活动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师:你能将自己见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行为随着昼夜变化而发生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吗?(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写出来。)

    生:昙花只有在晚上才开放,猫在晚上活动的多。

    师:其实不但生物的行为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时刻,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钟图,观察不同时刻分别有什么花儿开放。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例如:“牵牛花开放大约在什么时候(几点钟)?”之类,让学生利用花钟判断时间。)

    生:(观察并记录。)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花钟来判断时间呢?你觉得花钟好不好?(这个讨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昼夜和时间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请把下面的图画完成。

    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没有完成的图画。(展示交流:将自己的画面进行展示,并说说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么多的动物、植物的行为都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就让我们选择一种生物,对它是怎样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行为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吧。

    活动二: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对不同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为什么会发生昼夜的行为变化?我们人类的昼夜行为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了解昼夜节律的含义,以及生物节律的意义。)

    师小结:生物节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张发育时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劳逸结合。

    拓展活动:

    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全班交流。

    生物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生物教案(通用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