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16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在这里为您搜罗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相关资料敬请查看,此文观看后您的人生经验可能会更加丰富。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一节课:《三国演义》导读

    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以便更好地阅读。在导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给出重点词汇等方式进行。

    1. 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2.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给出重点词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皇帝、将军、谋士、志向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课:《毛泽东诗词》的阅读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诗词创作。

    1. 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式朗读,让学生跟读并配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2. 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表达方式、诗歌形式等,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或改写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节课:听与说的训练

    通过听与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 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练习,如听对话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等。

    2. 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对话练习,如日常交流、购物问询等。

    第四节课: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 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

    2.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日记等,要求学生在文采和叙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传主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犹如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用精彩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了解、走近托尔斯泰打开了一扇窗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但对于传记类作品接触不多,也不深入,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还知之甚少。而且,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打上了作者的风格烙印,在构思、语言等方面均与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形成较大反差,在阅读时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四、板书设计

    须发: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抑

    表情:蒙昧阴沉、抑郁寡欢、丑陋可憎

    目光:犀利、深邃扬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3.感受语言之美,学习寓情于景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赏析骈文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创意:

    以读代讲通“文意”,自主学习明“文技”;熟练背诵蕴“文气”,合作探究悟“文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本单元我们跟随郦道元欣赏了三峡的迤逦风光,在陶弘景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山川之美,与大文豪苏轼,享受了月夜的空明澄澈,今天让我们再回到1500年前,同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走进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奇山异水,去体察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板书课题)

    二、课前准备,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以读代讲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老师可做朗读指导与示范。

    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积累常用实词:俱:全,都。许:余。绝:极顶。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激:冲击,冲刷。犹: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弄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感知文意,感受音韵美。疏通文意不再逐字解释,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读顺,对于疑难问题,老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做知识总结积累。)

    四、自主学习明“文技”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思考: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3.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之美的?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

    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水之(清)(异)水猛浪若奔水之(急)

    负势轩邈山之(形)(奇)山

    泉鸟蝉猿山之(音)横柯疏条山之(色)

    提问:为何先写水再写山?

    明确:由近到远,此刻作者是坐在船上欣赏富春江的景色。

    提问: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尝试用如下句式概括。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水啊,你看_____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山啊,你看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先填空,例如: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极端神剑,猛浪若奔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看似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

    提问:文章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起来发言。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强调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熟练背诵蕴“文气”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自主突破】

    1.说明文是指客观地 或 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两类:(1) 说明文 (2) 说明文

    3.常见说明顺序:

    ① 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② 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总体—部分……)

    ③ 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式、 式。

    5、注音 惟妙惟肖( )匀称( )洨河( )暴涨( )倾听( )

    6、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记载 横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谐 支撑 推祟 巧妙绝伦

    c.漳州 优久 弧形 独一无二 d.合拢 残损 拱圈 长虹饮涧

    7、了解作者:茅以升, 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合作探究】

    8、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9、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拓展延伸】

    10、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根据示例特点,以“路”是什么开头写一段话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路是什么

    ?当堂测试】

    11、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拱(gǒng)桥 桥礅(dūn) 艰(jiān)固优(yōu)久

    b.陡(dǒu)坡匀称(chēn) 和协(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铺砌(qi) 并行不悖(bei)

    d.鸟瞰(kān) 老妪(yu)迥(jiǒnɡ)异 窥(kūi)见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提心吊胆才疏学浅 b.言简意该改邪归正姹紫嫣红流连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关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轮美奂潜然泪下就地取材锲而不舍

    13、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窥(从缝隙里看)见 孩提(六、七岁时) 匝(遮蔽)道

    b.风格迥(完全)异 俨然(很像真的) 惬意(称心舒适) 情愫(感情)

    c.美轮美奂(有光彩的样子) 昭苏(苏醒) 徜徉(安闲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姹紫嫣(娇艳)红 并行不悖(相反) 豁(开阔)亮 鸟瞰(向下看)

    1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4.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龙船凤舟倒映流水,何等绚丽,何等豪华!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自主突破】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展开全文阅读

    2、默读4、5段,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合作探究】

    4、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5、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拓展延伸】

    设想一下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未来的桥。

    ?当堂测试】

    ?达标训练】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6.这段文字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

    7.第②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

    第⑥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

    8.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描写性的语句,它的序号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9.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0.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11.第③句话中有两个词突出表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请把它找出来,然后简要地进行分析。

    12.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能力提高】

    我国传统的桥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梁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拱桥”,用悬挂的缆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悬索桥”,亦称“吊桥”。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有这三种桥。河边的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就成为“________”。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上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连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过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猴桥”,形式上就是现代的“________”。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桥,都由此脱胎而来。

    13.三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6.文中加粗词“脱胎”一词指什么?

    17.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一样,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反思】

    ?中国石拱桥》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2、事物、事理 3、时间,空间,逻辑 4、总分式,递进式 5、xiào chèn xiáo zhǎng qīng 6、d 7、桥梁,钱塘江大桥8、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9、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10、示例:不过是深深浅浅的脚印。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这些众多的脚印集合起来,就成了路。11、c 12、b 13、c 14、列数字、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打比方

    第二课时

    1、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由整体到局部,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由整体到局部

    3、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5、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6.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7.列数字,雄伟;作比较,坚固。8.⑨;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9.逻辑顺序,即从整体到局部 10.第一层(①)交代修建时间;第二层(②③④⑤)介绍桥长、宽及其特点;第三层(⑥)与以前作对比,说明它的坚固;第四层(⑦⑧⑨)介绍柱子上的狮子,强调其形式优美。 11.“约”是“大约”的意思,准确说明了8米是个约数;“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桥面与河面的平行关系。 12.联拱石桥;由两个以上并列在一起的石拱构成的桥就是联拱石桥。卢沟桥是由11个石拱相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它也被称为联拱石桥。(二)13.梁桥;拱桥;吊桥14.桥的三大基本形式;分类别;下定义 15.三种桥的成因或由来;分类别;作诠释 16.在文中指以后的桥大都由此演化而来。 17.由最常见的入手去写,逐渐加深,使人容易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力量,体现节奏感。

    3.简析场景描写,体会文章主题。

    4.理解排比、比喻、反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黄土高原的相关文化、地理和风俗人情知识,掌握生字、词语,

    查找音像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 源流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节目都登上大雅之堂。“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一学生领读全文,感受文中融入的情感,并简要概括。(明确: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实与宣泄)。

    3、师正字音:亢kàng奋 晦huì 暗 羁 jī绊bàn蓦mò然 颤zhàn栗lì冗rŏng杂 戛jiá然 烧灼zhuó 大彻大悟wù

    4、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宣泄、朴实,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探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1)安静的腰鼓(1——4)

    2)宏伟的腰鼓(5——27)

    3)寂静的腰鼓(28——30)

    四、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

    1、学生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场面。

    明确:“宏伟的腰鼓”这部分集中写了四个场景:由“面到点”依次写了“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

    2、口头描绘感受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重音来表现力量,用连贯的语气去读排比句,

    要求语音轻重能表现出抑扬顿挫。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场景描写,合作讨论探究: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讨论后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

    2、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讨论后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3、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讨论后明确: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得那么强大的力量?

    讨论后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后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二、学生针对文章疑惑处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三、理解排比、反复修辞的运用与作用。

    1、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体会分析。(提示:排比段,排比句,排比句群)

    2、明确:排比作用: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

    反复作用: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情调。

    四、拓展延伸:

    1、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写一段文字描摹家乡扭秧歌的场面及鼓乐喧天的场面。

    2、你的家乡肯定会有一些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请试着描写一段,表现其生动的场面。

    《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1【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2【文章结构】

    安塞腰鼓-擂鼓中:铿锵亢奋

    擂鼓前:沉稳安静

    擂鼓后:悠远寂静

    宏伟的场面

    雄壮的鼓声

    击鼓的后生宣挥

    奇丽的舞姿

    生自命由的的宣挥泄酒

    3【文学常识】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4【词汇-15个】

    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

    瞳仁tóng rén通俗意思指眼珠。

    恬静tián jìng恬淡、安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

    亢奋kàng fèn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

    晦暗huì àn昏暗;暗淡:天色~。心情~。

    束缚shù fù被拘囚,有捆绑,限制的意思。

    羁绊jī bàn为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冗杂rǒng zá形容繁杂,缺乏统一协调。

    严峻yán jùn严厉、严肃,严重。

    辐射fú shè从中心向各个方 向沿直线伸展出去。

    渺远miǎo yuǎn也是遥远的意思

    茂腾腾mào téng téng陕北方言,形容有活力的样子,

    流苏liú sū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

    蓦然mò rán蓦突然,狂然。

    搏击bó jī奋力斗争和冲击。

    渺远miǎo yuǎn遥远。

    5【多音字-2个】

    词汇拼音词汇造句或解释

    落luò落日夕阳下山,在天色渐晚的日暮时分发生。

    落luò落叶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落là落下因为跟不上而被弄丢在后面。

    落là挂落牵连;连累。

    落lào落枕掉下;下降

    落lào落架房屋的木架倒塌,比喻家业败落。

    挣zhēng挣扎费尽全力勉强支撑或抵抗。

    挣zhēng挣气争气。奋发图强。

    挣zhèng挣脱用力摆脱束缚,以获得自由。

    挣zhèng挣钱做工作赚钱。

    6【形近字-2组】

    词汇拼音词汇造句或解释

    燥燥热zào rè干燥炎热:这里冬季干冷,夏季~。

    躁烦躁fán zào烦闷急躁:~不安。

    噪噪音zào yīn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

    晦晦暗huì àn昏暗;暗淡:天色~。心情~。

    悔悔过huǐ guò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感到懊悔。

    7【成语-9个】

    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形容彻底醒悟。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惊心动魄 jīng xīn dòng 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耳目闭塞ěr mù bì sāi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震撼人心zhèn hàn rén xīn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形容气势雄伟浩大。

    后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

    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掌握人物小传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2.学会写简单的人物传记。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有同学问“什么是人物传记?是不是写人物事迹的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啊?”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不妨在课堂上先交流一下,然后说一说人物传记有什么特点。

    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母亲小传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深深影响着我们。在我的生命中,那个影响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亲。我特别爱在闲暇时缠着她,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儿时轶事

    我的母亲出生于××(填籍贯)。小的时候,家里还算富裕。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孩子多,母亲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静了。那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乡下尤为严重,一般的家庭是不会让女孩子读书的,长到十岁左右就要下地干活。而母亲发誓要读书,于是凭着韧性,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老师也不断上门劝说,就这样坚持读完了初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入学通知书已经下来,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难。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母亲毅然放弃了学业,年仅十五岁的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创业艰辛

    等到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母亲决定进城找工作。因为学历只有初中毕业,母亲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洁员,营业员等工作。尽管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但母亲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无论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干活又比一般人勤快,两年后便升职做到了推销经理,也就在这时,她认识了我的爸爸。他们彼此欣赏,互相照顾,于是一年后他们结婚了,第二年,又迎来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亲告诉我,她怀我时,父亲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后来干脆让母亲辞了工作,呆在家里休养。就这样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母亲每天忙完了家务就对着什么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说个不停,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带着我做“体操”,忙的不亦乐乎。守着我一点一点地长长、长胖,兴奋地和下班回家的父亲讲我每一天的不同和进步,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值得期待。她说这段时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良师益友

    渐渐的,我可以上幼儿园了,母亲又出去工作了。再后来,我读学前班了,开始有了学习任务。从此,母亲又多了一项使命:陪读。十几年来,她只要不上班,都会和我一起做功课,帮我复习;后来她感到实在没有能力辅导我了,就是默默地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做功课,在我需要的时候陪我聊聊天、递一杯热茶。

    当我埋怨同学不都是真诚善良时,开导我的是母亲,她说:“无论别人如何对你,你问心无愧就好。”当我在考试中失败了,鼓励和安慰我的也是母亲,她说“只要你尽力了,妈不怪你。“当我偶尔耍耍小性子冲母亲发火,她总是体谅地走到一边不理我,用行动逼迫我记住“生气是惩罚自己”。

    或许在别人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已,但是在我心里母亲是我这辈子最敬爱的人。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化解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

    母亲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我会以母亲为榜样。我发誓要做的和母亲一样,甚至超越母亲。用母亲的话就叫:“用责任,为梦想努力。”

    ?点评】小作者用小标题的方式深情地记述了母亲的生平经历。将笔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别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件上。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好强、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符合人物传记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文题展示

    2

    1.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是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2.从你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位花季少年,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一篇自传,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不少于500字。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名人,搜集他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材料,为他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写法指导】

    一要深入了解所写对象的事迹,注意对材料的选择和分析,写出人物个性和风貌。

    任何文章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写。为此,首先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然后认真地分析其特点,确定写作中心。围绕中心选择与组织材料,不要面面俱到。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同学们千万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来贯穿,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样写小传是不成功的。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一个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记录下来。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如《邓稼先》中的多处描写大漠,写作者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自然使文章读起来更充满情味。同学们给父母写传记一定要带着感情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经历,在客观的讲述中传达对父母的认同和敬爱之情。当然这些渲染又是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的。

    此外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因为不满就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三要有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文章流于一般化与浅薄。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

    ?附:板书设计】

    学写人物小传什么是传记

    传记的特点 传记的要求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设计理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桥梁图,让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直观效果较好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2、通过初读、精读、研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问题设置分层次,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在平等的气氛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桥梁图片:梁桥、拱桥、吊桥,各选几幅,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也可收集一些纸张桥梁图片(任意收集)。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信息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映示桥梁图,介绍桥梁的基本型式(梁桥、拱桥、吊桥),导入本文。

    二、揭示课题,交代文体,点出其与记叙文的区别,并简介作者。

    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以介绍或解说事物与事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达某种情感。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他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工程。

    三、展示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

    4、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投影展示)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5、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明确: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能否说明由学生自由发言。

    五、精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

    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展示表格)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

    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5、教师总结: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能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始终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

    6、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并分析“首先”“其次”“再次”和“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些用语的条理性,简洁性。)

    7、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六、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为了准确说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非常讲究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中,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请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

    七、课内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2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

    说明文常识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说明方法及答题技巧。

    2、掌握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学段精讲点拨(约30分钟)

    一、考点解说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一)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格式

    1、举例子:举了……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要下雨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云能预示天气的特点。

    2、列数字:用……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例: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70%”、“80%”这些具体数据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风遇到防护林速度会减少的具体程度。

    3、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例: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这里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英雄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庄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爱好。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较枯燥无味。不向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破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在导入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我想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

    其次,在讲课中我插入了一个关于作者茅以升的小故事,既为了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更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课上我让学生拿出一个硬纸板,纸板的两端下面各垫起相同高度的书。然后往纸板上访重物,如文具盒、钢笔,直到纸板被压弯为止。再把这个硬纸板完成弧形,两端还分别用书把这个弧形固定好,然后往这个弧形硬纸板上放刚才用过的重物,看是否把弧形压弯。学生按照我的描述做试验,证实了弧形的承重力更强。课下听课老师对此提出了建议,这个实验是不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会更好?我恍然大悟,自己在不自觉中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自己想的一套方案强加给学生。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然后抓住石拱桥的特征给课文分段,探究说明顺序还有几种,我简单的说还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讲完课后,几个老师谈话。谈到了上学期八年级老师让学生做的桃花源记模型。我深受启发,假如把课前的制作自己心中理想的桥的模型,改为让学生制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模型,是不是更好呢?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省去课上画简图的环节。同时学生为了将模型做好,一定会认真地去研究课文。真是一箭三雕,有何愁课上时间会紧迫呢?也许这样的话,这篇课文根本用不着老师再讲什么了?但诚如校长所说,一堂好课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美。我的课堂教学不求最好,只要更好。

    有这样一位孜孜不倦追求的校长,有这些热心真诚的老师,我不敢让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研究教育理论、探寻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我想我快要成功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3.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 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朗读指导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学生自读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和词《渔家傲》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

    3. 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 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赏析指导

    1.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 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活 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导

    1.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 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