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2篇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2篇。

    有哪些话题演讲可以吸引听众的关注呢?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如果想在演讲舞台上表现出色,充分准备之后再上阵。演讲稿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今天,我们将向您介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这个话题,本网站的内容仅供参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新课:

    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要求细读课文。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还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那是在他带着"渔阳三叠魂惨伤,欲语不语怀故乡"的心境首途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这位流亡者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先是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数日如之;嗣而思忖:出身名门的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加之自己曾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总不能自食其言,愧对良知与亡友。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怎能再去连累他人?权衡再三后,他就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垮台后,常年飘落异域的梁启超得以回国效力,旧情难忘的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而且只在总长客厅接待故友,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使抱兴而来的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沉浸在失妻的悲痛中,别无他念,连饭也没留蕙珍吃一顿。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个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四)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五)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2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新课:

    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要求细读课文。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还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那是在他带着"渔阳三叠魂惨伤,欲语不语怀故乡"的心境首途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这位流亡者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先是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数日如之;嗣而思忖:出身名门的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加之自己曾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总不能自食其言,愧对良知与亡友。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怎能再去连累他人?权衡再三后,他就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垮台后,常年飘落异域的梁启超得以回国效力,旧情难忘的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而且只在总长客厅接待故友,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使抱兴而来的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沉浸在失妻的悲痛中,别无他念,连饭也没留蕙珍吃一顿。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个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四)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五)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5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6

    就上课而言,沉闷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让学生评点,不求高明和精当,用语可长可短,鼓励个性化表现。开始时同学们很拘谨,不太敢讨论和发言,经过我的调动,同学们马上进入状态。纷纷举手,每一句回答都能切中要害,令人满意。我再一次相信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放手,还学生自由。

    随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描写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理解,我马上进行拓展,所选示例都是学生学过的或耳熟能详的,以便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学生基础差,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整个课堂能做到一课一得,能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张有弛,详略得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我是第一节上课,上课铃响学生还未到达指定地点,所以设计的课堂小练笔只能移到课外。未能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今后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今后在教学上要多注意细节,力求做到更加完美。

    频道小编推荐: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练笔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选一同学上台进行对梁启超人事经历介绍的演讲。老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并通过补充介绍使学生们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补充介绍: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登堂入境

    安排学生将上面的演讲做成口头作文:《记××同学的一次演讲》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口头作文记叙的重点:记人或记事

    要求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品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与先前的口头作文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看似记事,实则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三、品文品人

    1、提问: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①“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④“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⑤“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的《箜篌引》(意韵丰厚)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立外貌

    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

    动作特点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①“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约十二余年,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抓侧面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触类旁通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一个个性突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

    1、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不长不短的剪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

    设想回答: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

    2、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一处的动作描写最精妙?为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设想答案:

    本文:敲头回忆、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课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类极富魅力的行动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和动作,将一个惯于见风使舵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3、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什么样的语言最能够显现人物性格呢?

    设想答案: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而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

    4、教师点播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兴波起浪”成功了。

    五、牛刀小试

    试以《××老师的一堂课》或《××人的一次讲话》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叙的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课堂小结:

    本文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作风、修养。他的开场闻所未闻,他的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近于表演……这些片断的镜头式的精彩描写不仅没有堆砌感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深思的是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还有这份稳健、潇洒、风趣、博闻。言为心声,文也是心声,尤其在散文中,一个人的人格思想无法隐藏。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既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有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8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9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xx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2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