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电阻的串联教案示例之一【荐】
  • 电阻的串联教案示例之一【荐】

    发表时间:2022-02-11

    【www.jk251.com - 高中电阻的教案】

    一名认真的高中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进行,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写高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电阻的串联教案示例之一【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

    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和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

    (二)教具

    6伏电源,2欧、3欧、5欧、10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安培计、伏特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如果你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是你手边又只有一个100欧和几个50欧的电阻,能否用它们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的电阻呢?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的知识后,你就会知道这种等效替换是容易实现的.

    板书:电阻的串联

    2.新课教学

    教师: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叫电阻的串联.(板画图l,但其中的I、U1、U2、……等暂不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为此我们先要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板画图2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进行演示.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让学生计算阻值和填写记录表)

    演示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3欧、5欧定值电阻接于图2的A、B之间,测算其阻值.

    (2)撤去5欧电阻时,不移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把2欧和3欧电阻串联起来接于A、B之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的读数跟接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说明,2欧和3欧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为5欧.

    (3)把10欧电阻接入A、B之间,测算其电阻值.

    (4)撤去10欧电阻,但保持变阻器滑动片位置不变,把2欧、3欧、5欧电阻串联后接到A、B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示数跟接10欧电阻时相同,说明串联总电阻是10欧.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实验记录,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将结论填入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

    教师:刚才的实验不仅得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而且还看到,当用2欧、3欧电阻串联后去代替5欧电阻或用2、3、5欧电阻串联代替10欧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跟接5欧或10欧电阻时一样.这就是说用2、3欧或2、3、5欧的串联电阻替换5欧或10欧电阻时,没有改变电路的电流、电压效果.所以常常把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叫做等效电阻,即这个串联电路等效于一个阻值为一定的电阻.用几个电阻联成电路去等效替换一个电阻,或用一个电阻去等效替换一个电路的方法叫等效替换法.现在大家用等效替换法解决这节课开头时提出的问题:怎样用一个100欧的电阻和几个50欧的电阻去替换一个200欧的电阻?(学生齐答)

    教师:回答得好!请大家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想一想,为什么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会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呢?(若学生迟疑,可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相应的叙述)

    教师:刚才实验得出的电阻关系可不可以运用我们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及关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知识推导出来呢?可以的!为此先在电路图(图1)上把各个电阻和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用下标区别标志出来(教师标志).应用欧姆定律于串联电路和每一个电阻,得(以下教师一边解说推导思路一边板书,下面括号中的内容可以只叙述,不板书出来)

    板书:电阻关系式的推导:由I=U/R,U=IR

    (分别对串联电路和各个电阻得)

    U=IR,U1=I1R1,U2=I2R2,U3=I3R3(1)

    (根据前面学到的串联电路知识可知)

    I=I1=I2=I3(2)

    U=U1+U2+U3(3)

    ∴IR=IR1+IR2+IR3

    R=R1+R2+R3(4)

    教师:(4)式与实验结论一致.推导的根据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这也是我们解串联电路时的根据.从推导中看到,欧姆定律既可用于各个导体,也可能用于整个电路.这时要注意各个电阻的U、I、R要用不同的下标区别,且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以正确表达欧姆定律公式中各量是同一导体的量,解电路时这样“下标配套”是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的好措施.

    3.应用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例题1和2.(例题题文和解从略)阅读时注意领会课文在解题之前对问题的分析,理清解题思路和步骤.(学生阅读5分钟,教师板画出图3和图4后巡视答疑)请哪位同学说说例题1的解题步骤?(学生会根据课文的分析答:“先求出R1、R2串联的总电阻,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回答出了解题的主要步骤.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课文分析中首先提出的是“画出电路图”,这个解题的准备步骤很重要,根据题意画出电路结构图,并把已知量的符号(包括下标)、数据和待求量的符号标在图上,使题意在图上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的联系,迅速理清解题思路.这个技能大家在解题时要注意练习,学到手.

    例题1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先从与已知量(R1、R2)相关的规律(R=R1+R2)出发,解出与待求量(电路电流)相关的未知量(R),然后再用与待求量相关的规律求出待求量.简单说就是从已知分析到待求.

    板书:分析问题的思路:已知→待求

    这种思路对解答较简单的问题是简捷有效的.

    分析问题也可以沿着相反的思路进行,即从与待求量(I)相关的规律(I=U/R)出发,沿着“为求得待求量I,已知U,需求未知量R,而R与规律R=R1+R2相联系,R1、R2已知,故I可求.简单说,就是从待求分析到已知.这思路可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板书:待求→已知

    在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这种分析思路容易找准分析方向,可以形象地叫做“跟踪追击”,从未知跟踪到已知.比如,例题2的分析思路可以这样进行:边板书边解释)

    分析清楚后,可以像课本那样书写:先解(B)、(C)两式,最后解(A)式,请大家从R=R1+R2出发分析“跟踪追击”,找出例题2的另一种解法.(全体学生练,请一位优等生到黑板上解)

    教师:刚才的解法的分析思路可表达如下:

    教师:从例题的解答中还可以看出,所根据的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联电路整体的物理量(“总”量)与每一个电阻的同种物理量(“部分”量)的关系,即(2)、(3)、(4)式;另一类是每一个电阻或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即用欧姆定律表达出的(1)式.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分析一个电阻上各量的关系,又要分析各电阻与整个串联电路的联系.这种把整体和部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方法,既是课本导出(4)式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今后分析处理电路问题的基本方法,大家要细心领会.

    板书:分析问题的方法:

    等效替代法;

    综合分析法.

    4.小结

    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电学的两类规律,初步接触到了等效替代法和整体、部分综合分析法.请大家在复习和练习中注意领会上述内容,并用以去解答课本“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是:“猜猜看,把电阻R1、R2、R3、…Rn串联起来,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少?你能够用推导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吗?”),希望能有同学找到不止一种证明方法.

    5.布置作业

    (1)一根铜线和一根镍铬合金线,长短粗细都相同,把它们串联在电路里,哪根导线上的电压大?哪根导线中的电流大?为什么?

    (2)把一个内电阻r=0.1欧的安培表与一个R=100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与电路中不接安培表比较,安培表接入对电路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都没有考虑这种影响,为什么?

    (3)试证明,由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任一电阻上的电压之比等于总电阻跟该电阻之比;两电阻上的电压跟两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四)设想、体会

    1.本教案设计时,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对电阻关系式进行细致的推导.但重点落在充分运用教材的课首问题、实验结果、对电阻关系的推导,以及例题中涉及的物理实际问题,浅显具体地阐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演示实验的设计用了三个定值电阻和五步实验,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解决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引入性问题、实验、讲授、论证统一起来,还为师生在思考和评议“想想议议”中用等效法进行论证奠定了基础.

    3.教案设计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既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为了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题2的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正反推理)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反向推理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案先利用例题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已知)方法,在分析例题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自己用反向推理方法从R=R1+R2出发分析问题,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方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反向推理以其推理方向容易选准的特点而易于为初学者掌握,强化学生对它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4.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问题.在串联电路的教学中第一次有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的客观条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的认识.教案在推导出电阻关系后,特别强调“下标配套”,在讨论解题步骤时,对“画出题意图”一步加以强调,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5.教案的这种安排,为下节课顺利学习并联电路打下了基础.把“想想议议”留到下节课开始去讨论,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使课时稍偏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顺利学好并联电路的知识铺平道路.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jK251.COm精选阅读

    电阻的串联教案示例之二(小编推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复习巩固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学生实验: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欧、4欧、5欧各一只)三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阅读本节课文前的问号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2)问:什么叫串联电路?画出两个定值电阻串联的电路图。(同学回答略,板演电路图参见课本图8—7)

    (3)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I1、I2和I。

    板书:〈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1=I2=I。〉

    (4)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与分电压(U1、U2)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U1、U2和U。

    板书:〈2.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和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进行新课

    (1)实验:测R1和R2(R3)串联的总电阻。

    问: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和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2欧、R2=4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如课本图8—5所示。

    进行实验:

    ①按伏安法测电阻的要求进行实验。

    ②测出R1(2欧)和R2(4欧)串联后的总电阻R。

    ③将Rl和R3串联,测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将实验结果填在课文中的结论处。

    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R1+R2,R抇=R1+R3。实验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2)理论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上述实验结论也可以利用

    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从理论上推导得出。结合

    R1、R2的串联电路图(课本图8—6)讲解。

    鵢板书:〈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l、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U=IR,Ul=I1Rl,U2=I2R2。

    由于U=U1+U2,

    因此IR=I1R1十I2R2,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1=I2

    所以R=R1+R2。〉

    请学生叙述R=R1+R2的物理意义。

    解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

    指出: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总电阻也叫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板书:〈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R1+R2。〉

    口头练习:

    ①把20欧的电阻R1和15欧的电阻R2串联起来,串联后的总电阻R是多大?(答:35欧)

    ②两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千欧,已知其中一只电阻阻值是700欧,另一只电阻是多少欧?(答:300欧。)

    (3)练习

    例题l:

    出示课本中的例题1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学生读题并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如课本图8—7)。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小结:注意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明确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本题R1、R2串联,所以I=I1=I2。因U1、U2不知,故不能求出I1或I2。但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知道,总电阻R可由R1+R2

    板书:〈例题1:

    已知:U=6伏,Rl=5欧,R2=15欧。

    求:I。

    解:Rl和R2串联,

    R=R1+R2=5欧十15欧=20欧。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0.3安。〉

    例题2:

    出示课本中例题2的投影片,学生读题,画电路图(要求同例题1).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①问:此题中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串联一个适当电阻的意义是什么?

    答: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是2.5伏,如果将其直接连到6伏的电源上,小灯泡中电流过大,灯丝将被烧毁。给小灯泡串联一个适当电阻R2,由于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Ul+U2。串联的电阻R2可分去一部分电压。R2阻值只要选取合适,就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伏,正常发光。

    ②串联的电阻R2,其阻值如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分步板书(参见课本例题2的解)。

    本题另解:

    板书:〈Rl和R2串联,

    由于:I1=I2,

    口头练习:串联的两个电阻之比是1∶3,串联电阻上的电压之比是多少?(答:l∶3。)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根据上述分压公式可求解例题2中R2的阻值。学生叙述,教师板演。

    板书:〈解:R1、R2串联,

    由于:U2=U-Ul

    答: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需要串联一个阻值约为11.6欧的电阻。〉

    想想看,本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课后请你试试看。

    3.小结

    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4.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

    (四)说明

    1.本节测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实验,由于学生已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一般掌握较好,故实验前有关要求的叙述可从简。但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指导。

    2.从实验测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结果一致。在此应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在推导串联电阻总电阻公式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解答简单的串联电路计算问题时要着重在解题思路及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电压表教案示例之一【荐】


    (北京市第八中学章浩武)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

    2.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3.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会将电压表接到被测电路的两端测电压。

    (三)教具

    教学电压表一只,小灯泡两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学生电压表每两人一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你怎样知道一只电表是电流表,在使用电流表前,要观察了解哪些内容?

    2.引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电压的仪器。它叫电压表。

    (出示几种电压表)

    电压表和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方面,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将采取跟电流表对比的方法,来学电压表。

    3.进行新课

    出示几块电表,其中有电流表、电压表,请一位学生上来挑出哪些是电压表,然后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些电表是电压表?(看表盘上标的安母V)

    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是电压表。电压表的种类也很多,有教学用电压表和学生用电压表,从测量范围来看,有伏特表、毫伏表、微伏表(介绍它们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板书:

    1.测量电压大小的仪表,叫电压表。

    2.常用的电压表是伏特表。>

    提问:通过观察教学电压表,你可以知道哪些有关内容?

    (要求知道:量程;最小刻度值;零刻线的位置。)

    利用投影幻灯或做演示实验,练习电压表读数。读数之前,先复习在电流表读数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做的(要求:先说出电压表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最后从指针位置说出电压表的示数)。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学生用电压表,并用投影幻灯片配合,请同学回答学生用电压表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要求:在学习学生用电流表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理,学生能回答出下列几点:

    量程:它有两个量程。若用“+”(或“-”)和“3”两个接线柱,量程是3伏。若用“+”(或“-”)和“15”两个接线柱,量程是15伏。

    最小刻度值:量程是3伏时,要看下面的刻线,最小刻度值是0.1伏。量程是15伏时,要看上面的刻线,最小刻度值是0.5伏。

    零刻线的位置。)

    用投影幻灯片练习学生用电压表的读数(要求:读数过程要有序,先说出所用量程,再认出最小刻度值,最后说出指针表示的是多少伏)。

    板书

    1.使用前,先要观察电压表。

    2.电压表读数方法同电流表。

    3.学生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量程是3伏时,最刻度值是0.1伏。量程是15伏时,最小刻度值是0.5伏。>

    在复习电流表使用规则的基础上,边演示,边讲授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并且对比它跟电流表在使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利用幻灯,将一只灯泡、开关、电源和电压表的模拟元件放在投影幻灯的平台上,用粗线代表导线,边讲边接电路)。

    2.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提问:电压表的接线柱旁边刻有“+”、“-”号,为什么这样做?若接线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用电压表中的接线柱怎样使用?)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提问: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事先不能估测出被测电压的大小,怎么进行测量?学生电压表有两个量程,大、小量程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选用量程的方法与电流表相同。

    4.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测出的示数是电源的电压。>

    练习:先画出电路图,再在电学示教板上接入电压表(全体同学都画出电路图,请一位同学在示教板上接线)。

    (1)把一个灯泡接入电源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小灯炮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

    (2)在两个灯泡L1、L2串联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小灯炮L1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

    辅导学生连好电路,闭合开关,让学生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3)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并在电压表两端标出它的“+”、“-”符号。

    4.小结

    利用表格的方法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

    表格如下:

    (也可由学生课下归纳,作好小结。)

    (四)说明

    1.电压表是在学习了电流表之后讲授的,这两个电表的不同点明显,相同点也清楚。因此,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也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是有好处的。

    2.这堂课的难点是怎样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求教师做好示范,还要学生多练才行。

    关于电阻的串联教案一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

    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和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

    (二)教具

    6伏电源,2欧、3欧、5欧、10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安培计、伏特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如果你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是你手边又只有一个100欧和几个50欧的电阻,能否用它们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的电阻呢?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的知识后,你就会知道这种等效替换是容易实现的.

    板书:电阻的串联

    2.新课教学

    教师: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叫电阻的串联.(板画图l,但其中的I、U1、U2、……等暂不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为此我们先要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板画图2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进行演示.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让学生计算阻值和填写记录表)

    演示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3欧、5欧定值电阻接于图2的A、B之间,测算其阻值.

    (2)撤去5欧电阻时,不移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把2欧和3欧电阻串联起来接于A、B之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的读数跟接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说明,2欧和3欧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为5欧.

    (3)把10欧电阻接入A、B之间,测算其电阻值.

    (4)撤去10欧电阻,但保持变阻器滑动片位置不变,把2欧、3欧、5欧电阻串联后接到A、B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示数跟接10欧电阻时相同,说明串联总电阻是10欧.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实验记录,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将结论填入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

    教师:刚才的实验不仅得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而且还看到,当用2欧、3欧电阻串联后去代替5欧电阻或用2、3、5欧电阻串联代替10欧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跟接5欧或10欧电阻时一样.这就是说用2、3欧或2、3、5欧的串联电阻替换5欧或10欧电阻时,没有改变电路的电流、电压效果.所以常常把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叫做等效电阻,即这个串联电路等效于一个阻值为一定的电阻.用几个电阻联成电路去等效替换一个电阻,或用一个电阻去等效替换一个电路的方法叫等效替换法.现在大家用等效替换法解决这节课开头时提出的问题:怎样用一个100欧的电阻和几个50欧的电阻去替换一个200欧的电阻?(学生齐答)

    教师:回答得好!请大家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想一想,为什么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会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呢?(若学生迟疑,可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相应的叙述)

    教师:刚才实验得出的电阻关系可不可以运用我们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及关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知识推导出来呢?可以的!为此先在电路图(图1)上把各个电阻和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用下标区别标志出来(教师标志).应用欧姆定律于串联电路和每一个电阻,得(以下教师一边解说推导思路一边板书,下面括号中的内容可以只叙述,不板书出来)

    板书:电阻关系式的推导:由I=U/R,U=IR

    (分别对串联电路和各个电阻得)

    U=IR,U1=I1R1,U2=I2R2,U3=I3R3(1)

    (根据前面学到的串联电路知识可知)

    I=I1=I2=I3(2)

    U=U1+U2+U3(3)

    ∴IR=IR1+IR2+IR3

    R=R1+R2+R3(4)

    教师:(4)式与实验结论一致.推导的根据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这也是我们解串联电路时的根据.从推导中看到,欧姆定律既可用于各个导体,也可能用于整个电路.这时要注意各个电阻的U、I、R要用不同的下标区别,且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以正确表达欧姆定律公式中各量是同一导体的量,解电路时这样“下标配套”是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的好措施.

    3.应用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例题1和2.(例题题文和解从略)阅读时注意领会课文在解题之前对问题的分析,理清解题思路和步骤.(学生阅读5分钟,教师板画出图3和图4后巡视答疑)请哪位同学说说例题1的解题步骤?(学生会根据课文的分析答:“先求出R1、R2串联的总电阻,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回答出了解题的主要步骤.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课文分析中首先提出的是“画出电路图”,这个解题的准备步骤很重要,根据题意画出电路结构图,并把已知量的符号(包括下标)、数据和待求量的符号标在图上,使题意在图上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的联系,迅速理清解题思路.这个技能大家在解题时要注意练习,学到手.

    例题1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先从与已知量(R1、R2)相关的规律(R=R1+R2)出发,解出与待求量(电路电流)相关的未知量(R),然后再用与待求量相关的规律求出待求量.简单说就是从已知分析到待求.

    板书:分析问题的思路:已知→待求

    这种思路对解答较简单的问题是简捷有效的.

    分析问题也可以沿着相反的思路进行,即从与待求量(I)相关的规律(I=U/R)出发,沿着“为求得待求量I,已知U,需求未知量R,而R与规律R=R1+R2相联系,R1、R2已知,故I可求.简单说,就是从待求分析到已知.这思路可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板书:待求→已知

    在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这种分析思路容易找准分析方向,可以形象地叫做“跟踪追击”,从未知跟踪到已知.比如,例题2的分析思路可以这样进行:边板书边解释)

    分析清楚后,可以像课本那样书写:先解(B)、(C)两式,最后解(A)式,请大家从R=R1+R2出发分析“跟踪追击”,找出例题2的另一种解法.(全体学生练,请一位优等生到黑板上解)

    教师:刚才的解法的分析思路可表达如下:

    教师:从例题的解答中还可以看出,所根据的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联电路整体的物理量(“总”量)与每一个电阻的同种物理量(“部分”量)的关系,即(2)、(3)、(4)式;另一类是每一个电阻或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即用欧姆定律表达出的(1)式.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分析一个电阻上各量的关系,又要分析各电阻与整个串联电路的联系.这种把整体和部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方法,既是课本导出(4)式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今后分析处理电路问题的基本方法,大家要细心领会.

    板书:分析问题的方法:

    等效替代法;

    综合分析法.

    4.小结

    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电学的两类规律,初步接触到了等效替代法和整体、部分综合分析法.请大家在复习和练习中注意领会上述内容,并用以去解答课本“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是:“猜猜看,把电阻R1、R2、R3、…Rn串联起来,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少?你能够用推导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吗?”),希望能有同学找到不止一种证明方法.

    5.布置作业

    (1)一根铜线和一根镍铬合金线,长短粗细都相同,把它们串联在电路里,哪根导线上的电压大?哪根导线中的电流大?为什么?

    (2)把一个内电阻r=0.1欧的安培表与一个R=100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与电路中不接安培表比较,安培表接入对电路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都没有考虑这种影响,为什么?

    (3)试证明,由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任一电阻上的电压之比等于总电阻跟该电阻之比;两电阻上的电压跟两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四)设想、体会

    1.本教案设计时,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对电阻关系式进行细致的推导.但重点落在充分运用教材的课首问题、实验结果、对电阻关系的推导,以及例题中涉及的物理实际问题,浅显具体地阐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演示实验的设计用了三个定值电阻和五步实验,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解决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引入性问题、实验、讲授、论证统一起来,还为师生在思考和评议“想想议议”中用等效法进行论证奠定了基础.

    3.教案设计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既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为了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题2的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正反推理)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反向推理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案先利用例题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已知)方法,在分析例题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自己用反向推理方法从R=R1+R2出发分析问题,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方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反向推理以其推理方向容易选准的特点而易于为初学者掌握,强化学生对它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4.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问题.在串联电路的教学中第一次有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的客观条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的认识.教案在推导出电阻关系后,特别强调“下标配套”,在讨论解题步骤时,对“画出题意图”一步加以强调,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5.教案的这种安排,为下节课顺利学习并联电路打下了基础.把“想想议议”留到下节课开始去讨论,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使课时稍偏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顺利学好并联电路的知识铺平道路.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电阻的串联教案示例之一【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