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精选
  •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5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精选。

    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一个好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人数而降低上课质量,教案是每一位老师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文稿。教案改革是一种创新。通过改造,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2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3

    本课为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形如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学生很容易解决,形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学生也很容易解决。但行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解决问题时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觉得回避这两类问题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就不会解,但你也不能说这个方程列错了呀。

    因此我当有学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借机教了利用算术思路解方程(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xx除数)介绍老板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础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础差的孩子就还是无法解答此类问题。

    另外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看来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简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知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请不吝赐教!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4

    记得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解最简单的方程的方式是这样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时觉得很好懂,但是现在五年级课本上是这样的:x+5=8,x+5-5=8-5,x=3。看起来比较复杂。开始接触到这个课程时看到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感觉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课程的“解方程”教学要“绕远路”?如果单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方程来看,第一种方法无疑是简单易懂而且步骤少,而第二种方法就相对复杂了。那教材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深入研究教参后我体会很深,明白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要“瞻前顾后”的道理。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所以虽然复杂,但是更容易掌握。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5

    老方法:

    x+4=20

    x=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4=20

    x+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励志天下)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6

    开学两周了,经过开学后的适应,教学工作已经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其实说是适应,只是我的适应,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开学综合征",开学近两周他们都表现得很棒!本来刚开学,担心孩子们收不回心来,一直布置很少的一点家庭作业,甚至有时候只是布置预习而已。当然,这样做也许也确实让孩子们能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开学倦怠或反感情绪。

    在知识方面,原来担心孩子们对方程会有不适应或抵制情绪,结果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方程解法的繁琐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厌倦,因为虽说解方程书写步骤较多,但规律明显,顺向思维不需要过多的思维过程,抓住关键词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问题是形如12-X=5或56÷X=14这样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很别扭,而用传统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其实这个问题教材在设计时早有考虑,原则上这种类型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列出这样的方程,只好临时先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列出X在减数或除数位置上的方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回避这种问题,而是考虑到孩子们对现在的方法还不够熟练,不宜教给他们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解法,这个问题且等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再说吧!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这种题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选择。最近一直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以孩子们想当然地每道题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虽然有一道题目是指导孩子体验理解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别,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顺向思维列式的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捷,用逆向思维考虑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比较简捷。可能是由于初学,或者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困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来,不要急。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励志的句子 WWw.j458.coM)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8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9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X=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引入。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1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并能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教学难点是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练习,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习课的教学要求。在练习时,我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新颖,倍受学生喜欢。结束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兴趣也很高。但如果这节课能设计一些更有坡度的练习,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在课堂上“纠错”。那么这节课会更丰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要达得这一程度,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

    【最新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精选】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