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精选(6篇)
  •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发表时间:2024-04-11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精选(6篇)。

    春去秋来,我们的双脚即将跨入新学期。作为教师的一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进行一次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教学总结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一个总结,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精选(6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篇1】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三。同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建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课。如何上好一堂练习课呢?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呢?对此我谈谈心得体会。

    1、复习回顾旧知

    主要是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本课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此时可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口算、笔算的基础训练等)。

    2、明确练习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练习课开始时就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以及练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励,用鼓励性语言提出本练习课中采用的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

    3、优化教学设计

    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练习有意义、有趣味。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3、1练习题的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若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则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是很有意义的。

    3、2练习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中,先口算,再笔算,复习再现笔算减法的法则,并与不退位减法进行对比,接着进行辨析练习,最后是两位数加减(进退位)混合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收到理想的练习效果。

    3、3练习题的设计应能体现分层要求,既有基本题材又有拓展题材,既让后进生“吃得饱”,又让学优生“吃得好”。练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加强分类指导。任何时候、任何班级,都会有差异。在练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3、4练习题的设计分量和时间应合理。练习数量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保证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技能得以形成,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特别是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4、练习课教学原则

    4、1目的性原则。练习课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练习中巩固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等,是练习课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练习中要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做到有的放矢,要旨鲜明。还要注意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4、2层次性原则。练习安排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有层次和合理的梯度,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能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

    4、3多样性原则。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乏味地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对学习无兴趣。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因此,练习课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4、4启发性原则。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不断地受到启发,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的目的。

    4、5趣味性原则。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是动力系统。它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内驱、维持和强化的作用,练习效率往往是和趣味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趣味性,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新的体验。

    5、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练习课也有必要像新授课一样将整个课堂分为几个部分与环节来进行,最好能够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设计一个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选择一些有新颖的题目当做例题,放手让学生探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规律,得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往往这样的例题需要精练精讲,是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精心设计、追根求源、透彻剖析。抓住重点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科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抓纲带目,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这是因为重点内容具有极强的共性和概括性,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善于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蓬勃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讲解要能吸引学生一起开动脑筋思考所讲内容,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产生飞跃,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顿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喜悦。然后让学生适时地进行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题目的要求和解题的思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表达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活动欲望、兴趣、热情、好胜心。有人曾说:“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的乐师,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调控教学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篇2】

    (一)摸清学困生的成因是转化的前提。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具有多面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但只要能找到“病源”,从源头治起,才能“药到病除”。因此,找到“病源”是前提。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找:

    1、询问“学困生”以前的老师,获得一手“资料”。

    这是了解“学困生”以前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得到“学困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还可以了解到“学困生” 家庭的基本情况,甚至获得转化该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做到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延续性。

    2、采用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

    ①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包括做作业的时间和习惯、看电视的时间、休息和起床时间、与小伙伴的玩耍情况等。

    ② 从侧面了解一些其学习、生活、家庭教育、学生的人际关系背景、成长历程等。

    ③在沟通中,有意识地向家长灌输一些教育方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为进一步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对于留守学生,首先要取得准确的联系方式(电话及手机),便于及时取得联系。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重点在课堂

    课堂是转化的主阵地,这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当前的智力、情感、毅力决定的。

    1、课堂中要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多数学生上课经常走神,爱做小动作,有的自卑感强。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总是把目光盯着优等生,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优等生在施展才华,无形中就冷落了“学困生”,因此“学困生”大多数养成了不举手发言的“习惯”,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就漠不关心,最终成了课堂学习中的“旁观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优等生、中等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要积极地组织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他们也学有所得。

    2、课堂中要“关照”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受前所学的知识、技能、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课堂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如果此时教师不能关注到学困生,势必会让学困生自暴自弃、干脆放弃思考。这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调控,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也有“跳一跳摘桃子”情感体验,克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3、课堂中要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进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既要有优等生、中等生,更要有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注重备“学困生”的思维起点,还要课堂实施中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进程,了解学困生的思维是否与教学相同步,从而掌握现阶段的思维状况。既是课堂调控的依据,也为课后辅导打下了基础。

    这里要指出,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课堂中对学困生的关注,切不可将课上成学困生的“辅导课”,因此教师还应注意“度”的把握。

    (三)课前补是课内转化的关键

    课前补是指在每堂课前就本节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通过这种补习,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为新课的实施扫除了一部分知识、和思维上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一旦学困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学习的情感会得到生华,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为后续的转化打下了基础。

    对于基础不是太差的学困生,将他们与自己选择的优秀生结成“互帮对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

    (四)巩固转化成果

    通过课内课外共同作用,学困生的知识结构、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转化,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巩固“成果”。

    1、不断给学困生注入新的“活力”。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成中,应恰当地运用激励方法。适时鼓励,不忘赞扬。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生衡量自我的成败、认知自身能力的暗示作用。学生不断地得到成功的激励,才有动力。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对学困生的转化不可操之过急,而要循循善诱。对学困生也不能一事同仁,学困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有差异。千万不要因为有的学困生进步快,有的进步甚微,而失去信心。要知道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②布置作业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要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让家长也来参与“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老师在那里“单操”是不行的,必须求得家庭的配合,使家长、教师合为一股力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①建立“家校”联系网络

    教师将事先调查得到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制成表格,并向家长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

    ②建立“家校”互动的平台

    每天让学生记录好家庭作业,希望家长定时检查学生记录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监督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家长每天都知道子女的学习状况,并参与到转化工作中来。

    ③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转化情况,树立家长对学困生的信心。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数学学困生的成绩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就能把“学困生”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建设者。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篇3】

    一、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

    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换而言之,一个背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家长的期望。所以,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家长的外在压力和监督,自己彻底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始,对他们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㈠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用于生活。我们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进行了这样的一番谈话: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学爱好体育运动呢?说说你爱好那些项目?怎样知道班内爱好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引导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㈡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参与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它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请学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操作实践活动同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㈢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孔子也曾有过如此教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课时,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摸分别装有不同个数红球的三个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摸的最多。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争议,争什么呢?不公平呀,红球个数不等呀,继而引出下面的问题,要想公平应该怎么办?而我们从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角色,这样的课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舒畅的心态,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休闲。然而在休闲时学生又能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学习、研究的兴趣得以延伸。

    三、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有时候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不错才怪呢!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解题时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学的计算习惯和能力就都较差,怕繁怕难。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检验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在检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以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较高层次的修养。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培养的,我们应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篇4】

    摘 要:所谓卓越就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是一种极端的理想境界。但它是可以追求的,是可以努力探寻的。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卓越课堂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我们该做的事做好,扎扎实实做到具备充沛的真挚情感、丰富生动的教学媒体、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卓越;语文;特点;情感;媒体;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卓越的课堂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 卓越的课堂是一种卓越的领先教学观。

    一、卓越课堂的特点

    (1)生命性。卓越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的、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

    (2)互动性。卓越的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

    (3)知识性。卓越的课堂绝不能丢掉我国“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尤其要重视人类经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4)智慧性。卓越的课堂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重视智慧和情感教育。

    (5)生成性。卓越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既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知识与经验的分享,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

    (6)超越性。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

    (7)个性化。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

    二、卓越课堂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结果。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调控显得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具备充沛的真挚情感。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不同教学策略,更要投入充沛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对教材要饱含情感,对学生更是如此。由于人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教师的情绪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当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目光炯炯、激情飞扬,那么学生就会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精力自然就容易集中,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反之,如果这个老师情绪低落,这堂课无论多么重要,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美感,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调控不仅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平静如水,有时伤心欲绝、惆怅满怀,有时热情如火,有时悠闲自得,有时义愤填膺……这种种的感情变化会对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效果。

    在教《搭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配乐朗诵。文章写了几个不同的场景,随着感情的起伏,音调节奏的停顿、变化,学生也被深深地感染了,也不知不觉地跟着一起读,并对家乡人走搭石,搭建搭石的美好心灵留下深刻印象。老师被作者的创作感动,进而将它转化为深情的朗诵;学生被老师的深情打动,唤起学生对“心灵美”的向往和追求,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样文章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也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当然,教师充沛的情感,它还必须和文章蕴含的情感相一致,和课堂预期的情感目标相吻合,和当前的课堂气氛、学生情感相融合。是喜是忧,是悲是怒,都要“披文入情”,离开情感的解读,只是肢解文章,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丰富生动的教学媒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敲门砖”。“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揭题时采用了播放“晏子使楚”的的电影片段。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学生因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机地深入提问点拔,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了,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孩子们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

    (3)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的话提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课堂模仿练笔正是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方法,一定要进行适当的练习。因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一种感悟、领会,还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技巧。学了拼读就应让学生练习拼读相应的词、句、段、篇,孰能生巧,才能借助拼音快速阅读。课文中学了儿歌让孩子们仿造去编、去补充,才能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总之,教师在创建卓越课堂时,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卓越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篇5】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六年多的数学教学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信息技术不光光是一门学科,同时已经慢慢的渗入到其他学科中去,尤其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下面就从我的教学中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构建起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以后,将音、形、像、色融入数学课堂使其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比作是一幕剧,它的序幕精彩,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未知“剧情”的渴望,用高涨的兴趣推动学生去探究知识。一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序幕就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的速度。例如:教授《角的初步认识》时,从生活中抽象出了很多角,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角的世界里,他们马上有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再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新课伊始打开计算机,屏幕出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谁能最先到达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同学们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信息技术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课件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制作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2、化解难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传授有关几何初步知识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形象直观的演示,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都可以进行动态模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集合形体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他们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六年级整理和复习《空间和图形》时,我便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熟练地计算这些图形的棱长和、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等。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情境可以再现。学生可以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通过自己的逐步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心,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物体的前后平移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可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根据今天的学生内容,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他们便发挥自主创新精神,设计了平移和旋转嵌套的有规律变化的丰富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篇6】

    三、 发挥“动”“静”线路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之本”,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方法,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和合作交流学习。复式课堂教学的“”动“静”搭配规律,就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充分的时间练习,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复式班课堂教学所生成的不为人们意志所转移的“动”“静”结构线路规律,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搭起了一个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是台上“唱戏”的,学生是台下看戏的,那种依赖性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应要转变那种压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

    我认为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潜在着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独立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复合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另一个年级的学习就会受到干扰。

    我在复式班数学教学中,在进入“动”(直接教学)的年级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点拨、疏导新知识;进入(静态)年级,充分发挥自动操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我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两个相同的矩形,长6厘米,宽3厘米。如果你把他们组合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拼成一个长方形呢,他的周长又是多少?有的同学不加思考的举手说:“它的周长就是把原来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周长加起来。

    ”也有的说:“周长=(6+3)×2×2=36”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按题目中的长和宽,剪两个同样的长方形,然后各组拼图,合作**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加上教师在拼成图形的重合线段上画上一条醒目的红线的点拨,使学生知道这两条重合线段在图形内,不要计算。

    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用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精选(6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