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3篇)
  •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4-11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3篇)。

    最近你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而烦恼呢?教师的行为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当过老师的人基本上都有过写教案的经历。教案可以让一些缺少授课经验的老师更快的进入老师的角色,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篇网络上优秀的“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文章,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很有用请将本网页网址收藏下来以便日后查看!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单位制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为了测量或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我们建立了物理量的单位。我们已学过的一些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一般说来,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择,这样会存在同一个物理量出现多个单位,与此对应存在多种单位制。古今中外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国际计量大会对此做出了规范,通过了国际单位制(代号为si)

    (一)单位制

    1.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⑴物理学中,共有七个物理量的单位被选定为基本单位

    ⑵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质量的单位有:克(g)、千克(kg)、等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min)、小时(h)等。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因此,联系物体自身性质的量(质量)和空间尺度的量(长度)以及时间,必然与物体受力后运动变化联系得最密切、最普遍,所以这三个物理量也最基本,事实表明用这三个量做基本单位,可以使力学中的单位数目中少。

    2.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它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的关系,推导出的物理量的。单位。从根本上说,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由基本物理量构成的,在力学范畴内,所有力学量都是由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组成的,因此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选定就决定了其它导出物理量的单位。速度公式为。位移单位选m,时间单位选s,速度的单位是m/s。加速度公式为。速度单位是m/s,时间单位是s,则加速度单位是m/s2。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为f=ma。质量单位选kg,加速度单位选m/s2,则力的单位是n。可见:选择了位移、时间、质量和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就导出了速度、加速度、力的单位。

    3.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总和叫做单位制。由于基本单位的选择不同,历史上的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单位。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si)

    1.基本单位长度单位:米(m)质量单位:千克(kg)时间单位:秒(s)

    2.导出单位:速度单位:米/秒(m/s)加速度单位:米/秒2(m/s2)力的单位:牛顿(n)

    ?例1】下列物理量单位中哪些属于基本单位,哪些属于国际单位制单位:吨(t)、米(m)、毫米(mm)、小时(h)、秒(s)、焦耳(j)、牛米(n·m)、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克/厘米3(g/cm3)

    ?解析】首先应明确,在力学中所有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都是基本单位,所以上述单位中吨(t)、米(m)、毫米(mm)、小时(h)、秒(s)、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等都是基本单位。

    属于国际单位制的是:m、s、kg、n·m值得一提的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国际单位制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混为一谈,持这种错误观点的同学会只把m、s、kg作为第一问的答案。

    (三)组合单位的谈法组合单位的汉字名称与其它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在只有名称而不出现符号的场合,名称的顺序应该与有符号的情况一致。如单位由相乘构成,无论是否使用乘的符号,名称中无对应“乘”的词,符号中的除(斜线和出现的负指数),名称中对应的词为“每”字,“每”字出现一次而与分母在的单位无关。例如:力矩的si单位名称为“牛顿米”(因其符号为n·m)密度的si单位名称为“千克每立方米”(因其符号为kg/m3)

    (四)力学国际单位制(si)在解题中的应用

    1.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

    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在解题中可用单位制来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单位制不对,结果一定错误。

    ?例2】质量为500g的物体受力作用后获得10m/s2的加速度,则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多少牛?

    ?解析】从题中可看出、题目给出了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但均不是国际单位,因此需要将单位换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物体质量m=500g=0.5kg物体的加速度a=10cm/s2=0.1m/s2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0.5×0.1n=0.05n利用国际单位制运算时,不需要带单位运算,只要在每个结果的后面写上正确的单位即可。

    ?小结】在力学在我们选定长度、质量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是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单位制。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前与沸腾时现象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2.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沸腾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并探知规律和条件。

    教学工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教学过程

    1、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8-60,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汽化?

    (2)什么是液化?

    (3)什么是沸腾?

    (4)什么是沸点?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3、探究:水的沸腾

    (1) 注意: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记录数据

    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

    (4)总结实验

    ①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② 液面上的“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③ 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4、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气压增大沸点增大;气压减小沸点减小。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6、练习册当堂检测

    7、总结: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6)沸腾时和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课后小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后习题

    1、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2、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3、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 ℃的水,正在沸腾中

    B.用纸盒装水,放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查站的温度是-60 ℃

    板书

    Jk251.coM编辑推荐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合集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合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孙江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关于《电功》的初中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 )。国际单位是( )。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 )能转化为( )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 )( )( )和( )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电功的单位。

    4. 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 月末示数 12962 ,本月用电( )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 )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 ),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

    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1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板书:〈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放射性现象

    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

    教师边写边说:像铀(U)、钋(Po)、镭(Ra)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

    教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教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教师: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不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

    板书:〈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

    (3)三种射线

    ①α射线

    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α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α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α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板书:〈α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

    由于α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②β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研究发现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板书:〈β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实验还表明,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③γ射线

    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γ射线,研究表明,γ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板书:〈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水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4)γ射线的应用和防护

    由于γ射线穿透性极强,照到动、植物上还能对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因此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在工业上可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例如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主轴是用钢材锻压而成的,里面有没有砂眼或裂缝呢?以前是用破坏法抽样检查的,可靠性差,又浪费材料,现改用γ射线来探查,准确度高,又不损耗材料;在农业上用γ射线来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在医学上还可用γ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γ射线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5)原子核的组成

    深入研究表明,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做核反应实验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板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③在某种核反应中,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这就是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又会放出电子,产生β射线的原因。

    3.总结(略)

    4.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4篇


    有没有写好教案的秘诀呢?教师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老师伴随教案里的节奏让学生更沉浸在学习的课堂上。写教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能更好的讲课,今天我们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关“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的内容,请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说明: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如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2如何学习物理

    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

    二.注意分类,理顺条理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联系实验,联系社会

    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但关心身边的物理,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学习科学历史,更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考物理备考9大复习指导建议

    1.一定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提供的背景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找到关键词句。

    审题一定全面仔细。很多考生在审题时直接去看问题,往往忽视了前提。要知道历史都有阶段定位,考生特别要注意把事件或者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来分析和阐述。历史的主观题目在设问的前半部分通常都给出一段情景、一段或几段话、一张或几张地图,对这些内容考生一定要仔细思考,因为这个题目考查的所处历史时期和特点都蕴涵在这些内容之中。

    2.解答非选择题要求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不会运用学科语言表达。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学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

    3.要化综合为单科。

    现在的跨学科试题多数是拼盘结构,针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给出一段背景资料,分几个小问来提问,不要害怕这样的题目。?

    4.物理计算题需要注意的两点。

    第一,高考改卷是分步给分的,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字计算,如果错了,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再列公式,然后进行必要的文字运算,最后才往里代数字。第二,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说明它代表哪个物理量。

    5.减少学科思维转换中的干扰。

    答理科综合的卷子时要按前后顺序,先答一卷,再答二卷,先答完一个学科,再答另一个学科。理综每道选择题都是6分,分量很重。于是有的考生过分紧张,在选择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没有时间去解答第二卷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6.考试时,要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

    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考生的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使考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

    7.答选择题时,要审清题中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命题意图;

    解答漫画选择题或者漫画问答题,关键是读懂漫画,弄清其表意和寓意;解答主观性试题,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依据试题的具体材料、情景和要求,突出答案内容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答案形式的鲜明个性,注意答案的层次化、术语化和规范化。

    8.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

    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

    9.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高三物理复习五大提分攻略

    一、抓基础。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抓核心。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抓薄弱环节。近两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去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

    ②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难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②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初步的极限思想

    讨论的习惯

    4.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

    讨论、讲授、推理、概括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观看花样滑冰视频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这两个球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答:快慢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动手,分组实践,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思考与讨论:

    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中的质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比较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说说你比较的理由。

    讨论后,展示自行车传动装置图片(或视频),进一步提问: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快慢?师生共同分析,小结可能的比较方法:

    方案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方案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方案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方案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非常好!”、“你(们)真棒!”、“说得对!”等。

    (二)新课教学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线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砂轮切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下:

    线速度:

    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大小:v=Δl/Δt (分析:当Δt很小时,v即圆周各点的瞬时速度。)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看砂轮工作视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看动画,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讨论:

    1.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此处的“匀速”是指速度不变吗?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很好!”“你(们)真了不起!”等。

    讨论后,小结如下: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转向角速度学习)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转入角速度学习)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分析得好!”“不错!”等。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P14-15,思考以下问题:

    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

    1.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

    2.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

    3.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计算带单位时为什么应写为s-1?

    5.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角速度的概念

    1.角速度:

    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大小: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2.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怎么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看动画,讨论,得出方案:

    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看动画,学习周期和转速的概念。

    周期与转速

    1.周期: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大小:T=2πr/v=2π/ω

    单位:秒(s)

    2.转速:n

    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看动画,思考与讨论:

    观察电风扇转动,定性比较扇叶上A,B,C,D,E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用数学方法推导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有定量什么关系?v = rω

    设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在Δt内通过的弧长为Δl ,半径转过的角度为Δθ

    由数学知识得Δl = rΔθ

    v=Δl/Δt=rΔθ/Δt= rω

    关于V=ωr的讨论:

    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

    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

    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

    小结: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点击幻灯片)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Δl/Δt=2πr/T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ω=Δθ/Δt=2π/T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ω

    观看动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两个重要的结论

    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本课小结及板书设计:

    §5.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Δl/Δt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角速度: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3)周期:T=2πr/v=2π/ω

    单位:秒(s)

    (4)转速:n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v=Δl /Δt=2πr/T

    ω=Δθ/Δt=2π/T

    v = rω

    4.两个重要关系:

    (1)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2)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思考:A、B、C三点那些点角速度相等,哪些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若A、B、C所在轮的半径之比为B、C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之比。

    1:1:4

    1:2:2

    2:1:1

    1:2:2

    研究性学习:如何估算你骑自行车的正常速度?

    (1)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写出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与测量量之间的关系

    (3)估算正常行驶的速度

    作业:课本 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相关背景:

    20__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组织赴黑龙江省某市支教,笔者应邀前往。按照活动组织者的要求,在a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七百多分)上一节高三年级的复习课,在b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三百多分)以《牛顿第三定律》为题上了这节高一年级的新授课。

    上课前被告知该校生源状况较差,因而笔者在心理上便有所准备。课题引入阶段首先呈现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文本并设问,但没有同学应答。将物理课代表点名叫起,这个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支吾了一会儿说:“好像是牛顿定律。”笔者暗示所呈现的是两段文本,小伙子立即机灵的补充说:“那就是牛顿的两个定律。”当笔者追问哪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哪段文本是第二定律时,又把我们的课代表给难住了,他想了一会儿壮着胆子猜测说:“上面那一段文本是第二定律,下面的那一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在笔者以“你觉得老师会用定律的呈现次序与同学们捉迷藏吗?”的启发下,这位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改口说:“上面的是第一定律,下面的是第二定律。”

    把上述一段本该属于“教学实施”的相应文字放在“相关背景”中呈现,实在是因为经过上述几分钟的教学试探(仅仅算是“教学试探”而算不上“教学实施”),笔者已经决定调整教学方案而重新来过。所以被主观认定的“教学实施”应该从接下来的部分开始算起。

    教学实施:

    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序呈现如下

    ① 课题引入:(教师叙述)本章的标题是《牛顿运动定律》,而牛顿运动定律一共有三个,在本章的第1、3两节中分别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板书:5、牛顿第三定律)。

    ② 布置阅读:(教师叙述)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认真把课本上P80页的内容看一看。因为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文本阅读的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否耐得住性子认真看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较好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常用方法。

    ③ 提出问题:(教师叙述)基于学习的阅读和基于消遣的阅读不同,一般需要“带着问题读”,有时还会要求“读出问题来”。老师在黑板上呈现四个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阅读从书中搜寻得来。我们四个自然小组分分工,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时重点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好吗?(全体同学应答:好!教师板书问题如次)

    问题1:对力的“物质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2:对力的“相互性”特征有什么认识?

    问题3: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作何猜测?

    问题4:对“实验测量”功能有怎样的认识?

    ④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在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应答中有序的进行着)

    师:好!一页书的内容用两分钟看,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

    生(部分):看完了。

    师:老师从第1小组的同学开始发问:阅读时发现课本上哪些内容与问题1相关呢?

    生A:课本上第1段的两句话与问题1相关。

    师:具体是怎么说的呢?

    生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师:嗯?“谈到力”?你能具体的谈到某个力吗?

    生A:……?

    师:谁来帮忙?

    生B:手拉弹簧。

    师:这是课本第2段开头的内容,这里谈到力了吗?

    生B:谈到了。

    师:在哪?

    生B:在“拉”字上。

    师:好!好一个“在‘拉’字上”!“拉”是动词,代表一个动作、一个作用、一个力、拉力。谁拉?拉谁?

    生B:手拉,拉弹簧。

    师:哦!名词“手”代表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施力物体;名词“弹簧”代表另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受力物体。是吗?

    生(全体):是!

    师:有谁能把力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个通式来呢?

    生(全体):……

    生C:我能!描述力现象的通式是:“力现象描述 = 名词 + 动词 + 名词”

    师:很好!我们从“手拉弹簧”这个具体的力现象描述实例出发,最终概括出描述力现象的通式。在上述研究中不少同学都贡献了聪明才智,但最终是由C同学作出概括(如右图所示),所以老师建议把这个通式命名为“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笑声与掌声)

    师:不过,老师还想提个建议:“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最好修正为如下形式

    力现象描述 = 名(代)词 + 动词 + 名(代)词

    生C:老师,您修正的理由是什么呢?

    师:你所要的理由老师只需要用三个字来表达。

    生C:哪三个字?

    师:我打你。

    生(全体):……(犹豫片刻,笑声一片)

    师:(示意笑声止住)好了,第一小组几位同学的表现可以用“出色”来评价,其他同学估计也不会差。下面老师要拷问第二小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D:我来!与第2个问题相关的是课本P80页中第2段内容。

    师:仅仅是第2段吗?

    生E:第3段内容也与第2个问题相关。

    师:哦!两段内容均与第2个问题相关。各有什么侧重、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E:第2段内容是以实例具体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而第3段内容则是概括性的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

    师:嗯,具体描述和概括描述。说的很好!我这里列出一个表格,请你上来在黑板上根据第2段的具体实例而把表格填满。当然,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画表、自己填。

    (生E板演,有些栏目教师作必要解读和适当启示,最终填表如下)

    案例 甲方 乙方 作用 时序 性质 1 手 弹簧 相互“拉” 同时 弹力 2 人 + 椅 桌子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3 人 + 船 小船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4 物体 地球 相互“吸引” 同时 引力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不完全归纳 师:第2小组的同学其实还需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而深入思考:第一,教材P80页第2段文本在给出了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的实例后,又写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8个字,其意欲何为?第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命名有什么规定吗?第三,力的“相互性”特征应该怎样规范的表述呢?时间关系,这几个问题就留给全体同学课后思考吧。下面老师要向第3小组的同学发问了,不过这次发问换一个角度切入:老师为什么会提出第3个问题而让大家猜测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呢?我们又怎样去猜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呢?

    生F:这很简单:老师布置我们看P80页上的内容,而牛顿第三定律却写在P81页上。我们没看到,当然只能猜。至于怎样猜,我还没想好。

    师:有点道理,但还不能让老师满意。谁来补充?

    生G:课本P80页中有一段话写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标题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这里获得的启示让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师:G同学是个实诚人,他仅仅是从课本上写在“牛顿第三定律”标题下的设问的字面而作狭义的猜测。谁能把思路再托宽些呢?

    生A: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思路拓宽后的合理猜测确实应该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方向之间的关系在内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如果“偷看”一下P81页内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全体):(笑声)

    师:下面轮到第4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H:书上写的很清楚:观察和经验只能解决定性问题,而牛顿第三定律需要定量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必须做实验。

    师:对!要想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就必须做定量测量的实验。说到实验老师要向大家说抱歉:老师飞过来临时接受任务,没来得及准备实验,只能将电脑中留存的两幅实验数据分析图,现呈现给同学们并由老师作简要的说明(实验数据图线与相关说明如下所示)。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由定量测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图表明:大小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线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作用线共线。

    ⑤ 定律概括:(定律的表述、意义、理解及拓展性内容依次呈现如下)

    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11.1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四)【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精选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一位优秀的老师所编写的教案肯定也是优秀的。我们应该在教案中指导学生自学,逐渐培养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如何编写教案才能达到真正教学的目的呢?好消息小编准备了“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的深度剖析请看下文,想掌握更多信息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先后讲述了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讨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分别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平抛运动的位移”,而在教材最后涉及“一般的抛体运动”,拓展斜抛运动的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一

    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节课主要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1)知道平抛运动的概念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研究方法。

    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原因: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渗透着重要的思维方法。

    (2)突破方法: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板书推导过程;督促学生自行推导。

    (1)原因:平抛运动的规律由于公式原理比较繁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不易理解掌握。

    通过视频、图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实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观察PPT, 思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认识到抛体运动的普遍性。

    通过PPT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提问:

    大家看到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抛体运动的概念: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抛体运动的轨迹如何?

    抛体运动的是一种形式的曲线运动。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与抛体运动的概念,描述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提出问题: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1】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

    【演示实验2】钻有孔的塑料瓶向外喷水。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动画。

    建立概念,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让学生举出上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义。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联系生活,举出平抛运动的实例。

    为下面探究平抛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强化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四、引导探索(平抛运动的特点)

    通过PPT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结合演示实验一:

    提出问题:

    在演示动画中,我们在观察小球做平抛运动时,发现小球在水平向运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下落的运动,那么,这两个方向上运动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黑板上画简单图示,对平抛运动的物体做受力分析,分析其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并结合运动学知识,得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分析说明:

    a: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观察PPT的动画演示,讨论并尝试描述平抛运动的轨迹。

    通过观察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促进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

    类比直线运动当中欲得到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先分析物体受到的力,有合力求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得到物体的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推导抛体运动的位置坐标:

    1、应该沿什么方向建立坐标系?

    2、应以哪个位置作为坐标原点?

    以物体被抛出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x轴的方向,竖直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物体抛出后,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变化,我们如何来研究抛体运动的速度呢?

    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尝试推导出t 时刻运动的速度。

    提示学生先对平抛物体做受力分析,再结合运动学知识。

    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

    平抛运动的物体:

    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匀速运动,故 EMBED ;

    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故 EMBED 。

    合速度由勾股定理可知,

    大小为 EMBED ,

    方向 ,其中 EMBED 为合速度与初速度间的夹角。

    若将一物体以速度 从高度为h的某点水平抛出,则物体的落体时间如何确定?

    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中求时间,也可以从y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求时间,求出来的时间是一样的。

    【牢记】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

    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由高度h和初速度 共同决定。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研究问题——平抛运动,我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合作的方法来全面体验和感悟实验探究,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物体的初速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设计出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不被教材所束缚的创新实验方案,突出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经生与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得出较合理的多种方案。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抛运动,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1)什么是平抛运动?

    (3)那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并计算初速度,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讨论计算,得出实验结论。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交流,汇总设计的方案。

    结论:

    方案(1):利用斜面小槽等器材,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向心力1》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米范文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4

    第一章 动量守恒研究

    新课标要求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第一节 动量定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1、动量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2、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1 矢量差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2、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2)公式:Ft = m -mv = -

    让学生来分析此公式中各量的意义: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mv是初动量,m 是末动量,t是物体从初动量变化到末动量所需时间,也是合外力F作用的时间。

    (3)单位:F的单位是N,t的单位是s,p和 的单位是kgm/s(kgms-1)。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恒力作用,也适用变力作用的情况(此时的力应为平均作用力)

    (5)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仍然适用.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下面对动量定理作进一步的理解。

    (6)动量定理中的方向性

    例2:质量为m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大小v向右运动与墙壁发生碰撞后以大小v/2反向弹回,与墙壁相互作用时间为t,求小球对墙壁的平均作用力。

    小结:公式Ft = m -mv是矢量式,计算时应先确定正方向。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可以跟初动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例3:质量为0.40kg的小球从高3.20m处自由下落,碰到地面后竖直向上弹起到1.80m高处,碰撞时间为0.040s,g取10m/s2,求碰撞过程中地面对球的平均冲力。

    小结:式中的F必须是合外力,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避免少力的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多过程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分阶段法。

    学生练习:有一个物体质量为1kg,以10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问经过2S时物体的动量的变化量为多大?此时物体还没落地。

    小结: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

    总结:

    1、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2、应用动量定理解答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矢量性,二是F表示合外力。同时动量定理既适用恒力,也适用于变力;既适用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3、动量定理的应用

    演示实验:鸡蛋落地

    【演示】先让一个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细沙堆中,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然后让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讲台上,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鸡蛋被打破。请学生分析鸡蛋的运动过程并说明鸡蛋打破的原因。

    鸡蛋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硬板和细沙堆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量相同。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硬板碰时作用时间短,与细沙堆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鸡蛋与硬板相碰时作用力大,会被打破,与细沙堆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即缓冲)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要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并进行分析。(用铁锤钉钉子、跳远时要落入沙坑中等现象)。

    (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l)△p一定,t短则F大,t长则F小;

    (2) F一定,t短则△p小,t长则△p大;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5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发展简史,增强求知欲;

    2、理解开普勒三个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会分析行星运动的基本特点;

    3、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椭圆运动规律到圆运动规律的转换;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思想和能力,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学情分析】

    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 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 家的发现、 发明、 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 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 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 、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 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

    2、对开普勒行星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对这茫茫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探索宇宙的奥秘。我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此有关的美丽神话传说,比如关于宇宙的来源——盘古开天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学家对宇宙万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知道,宇宙是这样产生的——宇宙大爆炸。 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

    进行新课 :

    一、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看法,被称为“地心说”和“日心说”(教师介绍相关物理学史)。

    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提问】“日心说”和“地心说”哪种观点更正确?日心说的观点是否绝对正确?

    若地球不运动,昼夜交替是太阳绕地球运动形成的,那么每天的情况就应是相同,事实上,每天白天的长短不同,冷暖不同,而“日心说”则能说明这种情况;白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日心说”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而太阳系只是宇宙中众多星系之一,因此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宇宙的中心。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研究了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假设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认为行星作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出示表一:节气表。

    由节气表分析可知,一年中四季的时间为:春季92天,夏季94天,秋季91天,冬季90天。如果地球运动轨道是圆,四季的时间应该是相等的,四季时间不等,说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定律)

    【认识椭圆】 椭圆有2个焦点,半长轴用 表示,半短轴用 表示。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面积定律)

    【提问】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远日点 和近日点 的速度大小相等吗?

    由图易知,相等时间内在远日点附近运动的弧长 小于在近日点附近的弧长 ,因此可知,远日点速度小于近日点速度,即 。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周期定律)即: (k为常量)

    提问:比值k与行星无关,它可能跟谁有关呢?来分析下面一组数据。

    出示表二:太阳系行星与地球卫星半长轴、周期一览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K值相等,围绕地球运动的2颗卫星的K值也相等。由此得出结论:K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中心天体相同,K值相等;中心天体不同,K值一般不同。

    【注意】开普勒第三定律也适用于绕行星运动的卫星。 实际上,多数行星的椭圆轨道与圆十分接近(课本33页图6.1-3),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按圆轨道处理,那么行星运动过程中就没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开普勒三大定律表述为: 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太阳处在圆心位置; 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线速度(或角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即 。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的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反映了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第二定律描述了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在远日点的速率最小;第三定律揭示了轨道半长轴与公转周期的定量关系。在近似计算中可以认为行星都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实例探究】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分析: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可知,a越大,T越大,故CD正确,B错误;式中的T是公转周期而非自转周期,故A错。 答案:CD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 =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则得出结果。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精选【5篇】相关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6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本节阐述了有关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等物理概念,还涉及了科技发展史(热机的发展),生物,化学知识(酸雨的构成和生物的影响),环境保护(大气污染)等方面的资料。经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所以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提高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1、建立热值概念。明白热值是燃料燃烧放热的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明白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明白能够怎样提高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3、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简述热机的使用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了解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明白在利用热机构成的环保问题。

    热机效率的理解,并能用热机效率进行简单计算。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而燃料的燃烧正是这一的主要途径。下头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

    (1)燃料的特点:能够燃烧,并放出热量;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变为内能的过程。

    (2)介绍燃料种类(固体、液体、气体),

    (3)举例说明不一样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不一样。

    一、燃料的热值。

    (2)热值的物理意义:干木柴的燃烧值是1、2×l07焦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2×l07焦。

    析:从热值表中查得柴油的热值是q=3、3×107g,则Q=q=4g×3、3×107g=1、32×108

    二、热机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学生分析图的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三、环境保护。

    1、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酸雨),

    (2)噪声污染。

    2、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

    (1)改善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用余热供暖等)。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必须能使天更蓝、水更清。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4.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线速度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学习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含义是 。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分析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探究四、1)线速度与角速度有什么关系?怎样推导他们的关系?

    2)匀速圆周运动的den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之间有什么关系》试推导其关系。

    1.有两个走时准确的始终,分针的长度分别是8cm和10cm,历经15分钟,问两分针的针尖位置的平均线速度是多大?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下列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C.是角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 D.是相对圆心位移不变的运动

    2.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角速度不变 B.线速度不变 C.向心加速度不变 D周期不变

    3 一个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它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 )

    A 通过的弧长相等; B 通过的位移相等

    C转过的角度相等; D 速度的变化相等.

    4、一个物体以角速度ω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 B.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C.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 D.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小

    5. 关于角速度和线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A半径一定,角速度与线速度成反比

    B半径一定,角速度与线速度成正比

    C.线速度一定,角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D.角速度一定,线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6、如图所示,一个环绕中心线AB以一定的角速度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Q两点的角速度相同

    B.P、Q两点的线速度相同

    C.P、Q两点的角速度之比为∶1

    D.P、Q两点的线速度之比为∶1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电磁说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 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x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x"实验(事实)__实验(提供新的事实)x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光的电磁说时要着重说明光的电磁说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光的电磁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光的电磁说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 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光的电磁说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光的电磁说部分内容。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抽象概括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会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分析弹力的方向。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探究中获取及处理数据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弹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体验活动:手指戳自己的脸,手捏玻璃杯。学生谈不同感受与看到的结果,顺势提出问题:玻璃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吗?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弹力的概念

    承接导入问题,展示盛有墨水液柱的玻璃杯,再次让学生操作。总结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继续提出问题: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否能恢复原状?运用生活经验,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像撑杆跳高、弯弓射箭、弹簧可以恢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像橡皮泥、面团不能恢复形变称为塑性形变或范性形变。再次提出问题:发生形变的物体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有什么影响?分析撑杆跳高、弯弓射箭、拍篮球的过程明确恢复形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力的.作用,引入弹力的概念。

    学生尝试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明确为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学生思考问题:物体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弹力的方向如何?结合三个例子,明确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形变的方向。在此通过PPT展示两种情形下的弹力:面与面接触、点与面。

    3、弹力的大小

    结合实例,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弹簧伸长量与弹力大小的探究实验。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用不同规格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过程中,测量弹簧伸长量并记录弹力的示数,以表格、F—x图像形式呈现。总结得出胡克定律,介绍劲度系数,同时提示公式的使用必须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三)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判断弹簧弹的伸长量及弹力的方向。

    (四)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适时归纳补充。

    (五)作业

    课下设计实验,验证压缩过程是否符合胡克定律。

    五、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3篇


    从哪来寻找优秀的教案呢?教学信息量大,美感强,视觉刺激强是每个优秀教案的前提,详细的编写教案,是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我们在教学之前需要在纪要案当中明确的制定教学的目的,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不要错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推荐的这篇文章,希望您为本文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1

    电阻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Ω Ω MΩ电路图中的符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活动与探究

    课题: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目的:通过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知识拓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内容: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三个因素,还有什么因素能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呢?

    导体的温度对导体电阻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导体电阻大小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实验:

    ①要改变导体的温度,我们可以用酒精灯给导体加热。

    ②设计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实验用器材和电路如右图。

    ③进行实验:给接入电路中的螺旋状的导体线圈加热,观察电流表指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中的电流变小说明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导体电阻都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呢?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导体的电阻除了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个别的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升高而减小。

    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拓展应用”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以及培养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目的,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

    一、电流对抗金属离子:电阻

    当自由电子的流动(电流)被导体的金属离子所阻碍时,就产生了电阻。金属离子具有规则的晶体结构,但实际上它们也不是纯的(含有其他金属和含有不规则的结构,所有这些就干扰了金属离子对称的和同质的结构)。另外由于热能的原因,离子不停地振动。这种网状的不规则和由热能引起的摆动是对电流造成阻力的起因。

    在普通导体中会发生什么情况:

    右图使电传导观念形象化了,电传导就如同球体(电子)运动一样。它在斜面上流动(斜面相当于一个导体)。障碍物代表金属离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它们不允许电子自由流动。这就是形成电阻的原因。电子与金属离子相撞,输出了它的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又转化为热量。

    超导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超导体中电子两 个两个地成组聚集在所谓的“库珀对”里面,它们又表现为单一的粒子,这同煤气分子能够聚集成液体状是同样的道理。超导电子作为整体以液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尽管存在着由于金属离子摆动和金属离子网的不规则带来的阻碍,它还是能够自由流动而不受影响。

    二、能导电的塑料

    提到塑料和橡胶,人们当然地认为它们是很不错的电绝缘体。是的, 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可以用来做电线的包覆、插座、插头、电器外壳等 。但是,你可知道,在这一般认为不能导电的塑料家族中,却出现了一支“叛军”,这就是导电聚合物材料。说起它的发现和发展,几十年来,不知凝聚着多少高分子材料专家的心血。

    意大利的纳塔教授是配位络合聚合理论的创立者,前面说过,是他首先在世界上把丙烯合成为聚丙烯。由于这些成就,他后来荣获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1958年起,他就对把乙炔合成为聚乙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直至1979年他去世时,这项工作仍然没有很大的进展。尽管纳塔一生取得了许多科学成就,但在乙炔聚合的研究上,他终于抱憾而逝。

    从1958年纳塔教授的研究开始,到1987年纳尔曼教授的成功,经过30年的努力,导电聚乙炔终于诞生了。事实上,聚乙炔只是导电塑料的一种。这些年来,对其他导电塑料的研究也有许多成就,每年发表的有关论文达数百篇。单是美国,在这几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的年会论文中,有近一半是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成功的导电塑料有: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吡咯及其衍生物、聚对苯乙炔、聚对亚苯基等。

    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除了在开发品种上,还在导电机制上、导电聚合物的应用、超导聚合物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在应用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尝试,我们举几个例子。

    导电聚乙炔的吸收光谱与照到地面上的太阳光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导电聚乙炔能把太阳光中几乎所有的能量都吸收下来,因此是做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

    导电聚合物由于掺杂、脱杂,会发生从绝缘体到导电体之间的不同相变化,这种变化同时带来吸收光谱的变化,聚合物的颜色也就发生变化,所以用来做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是很理想的。

    透明的导电聚合物已成为透明导电膜的首选材料。我国访问学者曹镛参与的希格尔小组,已用某种导电聚合物制成了发光二极管。美国军界已把导电聚合物用于隐身飞机。

    此外,导电聚合物还在传感器、电磁屏蔽、催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目前,从事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正充满信心,大家一致认为,21世纪导电聚合物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超导型导电聚合物也有成功的希望。导电聚合物全面造福于人类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三、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和硬度有关

    任何一种铅笔芯的主要成分都是石墨。其实铅笔的笔芯是用石墨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如“H”即英文“hard”(硬)的词头,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坚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B”是英文“blac”(黑)的词头,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学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和分析,从而提高实验水平。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知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争取进入全街道优秀行列。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科学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的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经历每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的参与,从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进行一帮一的互助性学习,并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主题教育为依托,通过主题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多自己亲身经历,多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学生多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际,反映在物理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通过介绍我国的物理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物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作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3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方法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内容要有:我国火箭的历史资料(要有关于神火飞鸦的资料);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情况。学生学习了资料,应当回答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有:历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简单叙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我国火箭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具体可行的方法有,教师可以制订多个课题,学生组织成小组选择某个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参考课题如下:查阅我国古代和世界早期关于火箭发展的资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火柴火箭”);查阅有关火箭的作用的资料。学生小组选择了某个课题,可以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本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师有较高的背景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三级火箭

    方法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是三级火箭的设计思想、三级火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学习回答一些问题:运载火箭的任务是什么,三级火箭是如何适应这种任务的,三级火箭的具体工作过程。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行选择,课题有:火箭设计的发展历史;三级和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和优点;火箭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内容的方法2。

    【板书设计】

    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精选


    或许你需要"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经济飞速发展,文档的运用更频繁了,我们可以多多向网络范文寻求借鉴。经常仔细研读范文,我们的写作能力会有质的提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是以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承载起高中物理的教学。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为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三、学情分析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学习。

    2.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已经掌握。

    3.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咖啡会议模式,能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学会分享和贡献。

    ②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的性质,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③能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③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化繁为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体在群体中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见光盘)、导学案(见附录Ⅰ)、平抛实验教具(见包括自制教具附录Ⅱ)

    八、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如果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本节课我们就想以著名的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咖啡?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世界咖啡的五项原则是:①明确会谈内容②创造热情友好的氛围③鼓励每个人的投入、贡献④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⑤收获、分享共同成果。我们今天就想以她为载体和大家一起一边听着悠扬的咖啡厅音乐,一边探究“平抛运动”。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

    1.小组内实验、研讨5min。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2.组间自由交流5min(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3.完善研究成果2min(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4.展示交流(每组1min)活动一:组内研讨下面我给各组确定一下主题,然后大家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一项——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通过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研讨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思维的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二:组间自由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项——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教师巡视指导。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三:组内整理完善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三项——完本组善研究成果(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大范围的交流之后,给小组一个静下心来整理完善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四:展示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四项——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归纳、评价。各组派代表交流。集体智慧的碰撞。总结归纳(结合活动四进行)总结归纳平抛运动。(多媒体演示)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运动;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竖落仪Ⅰ(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二:平抛竖落仪Ⅱ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三:射击(多媒体演示)

    1.树枝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猴子能逃脱厄运吗?

    2.如果固定猴子不动,发射子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使猴子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自由下落,你观察到什么现象?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播放20xx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视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探究四:双轨平抛仪(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五:描轨迹

    1.本实验的结论?

    2.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自由落体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vx= v0,vy=gt,,

    ②位移:x=v0t,,,

    ③平抛物体飞行时间,由飞行高度h决定,与水平初速度v0大小无关。

    ④轨迹方程:x=v0t,,,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各组派代表交流。给学生的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继续研讨一个指引方向。思考拓展

    作业布置1.增大抛出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人造卫星的奥秘蕴藏其中)

    2.请你来当飞行员。(推荐学生进入教师的博客游戏)

    3.什么是斜抛运动?(预习)

    4.斜抛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预习)

    5.完成导学案。若有问题相互交流。带着问题反思研讨的结论。

    九、板书设计

    1. PPT内容:见光盘

    2. 黑板内容(黑板中间):

    World Cafe

    —— 平抛运动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接着通过设置新的问题: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2、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第五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且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5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三、教具

    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 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

    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

    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

    (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例题求解过程: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Ep1=mgh,动能

    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R,不计各处摩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

    (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

    例题求解过程:

    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mgh。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

    成完整的圆周运动。

    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3.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 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

    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

    (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

    (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

    例题求解过程:

    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

    五、小结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明

    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由落体”,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

    《自由落体》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本章是在之前运动基础上的补充,自由落体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公式,为接下来研究特殊的运动打下铺垫,在整个高中课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中以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在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并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难点则是:

    重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特点和规律。

    难点:自由下落快慢和重力大小无关。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师生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课堂练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为此我将它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4个部分。

    1.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将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质量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故事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设计了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可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2.新课教学

    上课之初,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一张纸和一个石块同一高度释放谁落得快?探究落地时间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比较快,有的 也会认为两者下落是一样快的。

    接着我将进行两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实验:将揉成团的纸和石头同时同一高度扔下,发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物体,落地时间相同。第二组实验:将相同大小的纸,一张揉成团,一张平摊,同时下落。发现纸团下落得快。学生观察得出相同质量的物体下落时间不同。以上两组对比试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以上实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为了验证空气阻力的影响,我将采用牛顿管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将进行如下操作,第一次直接将玻璃管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二次利用抽气机抽取部分空气,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三次抽取全部空气,变成真空状态,观察下落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小羽毛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同时下落。接着引导学生总结自由落体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以及自由落体运动条件:静止只受到重力

    3.巩固(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在多媒体展示习题,让学生区分哪种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习题的训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进行接下来的作业布置。

    知识归纳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梳理好知识点,再章节最后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作业布置

    对于课后作业,我将布置太空测量质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书上材料对本节课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重点突出,可以很好的帮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9

    一、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备课,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平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1、先自己备课,用比较常长的时间,自己钻研,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刚毕业时,我们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师,我们都是自己备课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锁门的把我们赶走。

    2、参照教科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积极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精心设计提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怎样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避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等。

    5、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长期坚持这样的备课,自己深钻教材,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备课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备下去,老师凑在一起,集体说说话而已,这种认识是万万要不得的,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提高,“高师必有好徒”。

    1、集体备课应该所有老师都参与。我们也经常集体备课,一般每周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时间,所有老师都没有课,专心参加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所有老师都要发言。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一个主讲人,其他人都要参与。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讲人很反馈人(都有专门老师负责课后学生的反馈)对上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讨论是否进行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或者即时的反馈练习,讨论学生在上周这部分知识中是否有掌握不当的地方,然 后每位 老师谈谈自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习题也是这样处理的)

    (2)评论上 周中 老师的听课情况,每位老师都参加评论。我们一般一周至少共同听一位老师的一节课,对这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探讨,讲课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样讲学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处,下次改正。这样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利于 老师的专业成长。

    (3)由主讲人讲下周需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如何讲授,还有讲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如有遗漏,其他老师可以补充。主讲人还要将进度安排好!

    (4)集中备一部分习题。这一部分习题一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讲课中的实例和例题,所有老师讨论讲授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3、认真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认真备学生,我们也是通过讨论完成。

    4、集体备课 后所有 老师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经验的老师讲授,稍微年轻一点的,负责反馈和查漏补缺,中等的老师负责找课后作业题型等,做到每位老师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较好,老师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

    5、集体备课还不限时间和空间。刚才说的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体备课完成的,其实集体备课完全没有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完一节课,在休息的课间,几个老师凑在一起,就这一节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探讨一下,在下一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就问题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6、确定下周的主讲人,及时轮换。

    三、设计、安排好学生上课的活动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动,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都知道什么?

    2、学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学生需要什么?

    4、学生的活动时间怎样安排?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活动,学生却觉得很复杂,我们觉得很复杂的活动,学生又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发展空间,预想活动可能达到的效果,从而选择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成做各种维度的预设,这样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哪些活动学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这样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们思想的深处,因而我们常常期望让活动都进行得充分些,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造成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把时间安排也考虑进去,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就会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上,学习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课堂上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会减少很多。

    四、有效准备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具制作途径日益增多,CAI课件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兼备,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创意,能较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比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学生手中的篮球,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中,我们每节课都准备讲学案,讲学案包括了很多栏目,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学生互动、即时反馈练习、课后小结、课后反思等。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的发展。

    有效备课,我感觉这四个字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备课,二是有效。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作为班主任,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很多时候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

    在课改的今天,我的备课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训了很多次,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0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2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8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写教案能帮助教师全面的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你知道该如何写好一篇教案吗?无法理解“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来给您讲讲,相信您会在本文中获得一些珍贵的收获!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二第一章第三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对后面斜抛等曲线运动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影响。前面学生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已有初步的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初步特征。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一?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

    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注意轨迹是曲线的原因是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并且这两个分运动互相独立。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会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知道分析复杂运动时分解或合成运动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简单化。

    利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入,创设矛盾所在,提出问题。结合平抛仪实验,动画,平抛与自由落体运动对比的频闪照片,逐步加深对平抛运动的认识。并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运动的分解,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

    (1)平抛运动的整个过程较快,学生无法从视觉上直观看清其运动的轨迹。

    (2)如何进行运动分解,如何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分解。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斜槽轨道、小球、木板、白纸、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接着说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在观察小球做平抛运动时,发现小球在水平向前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下落的运动,那么,这两个方向上运动只具有什么特点呢?

    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三)实验与探究1:

    (演示2)在如同2所示的装置中,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O相等,将小铁球P、Q分别放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O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结果是两球发生碰撞,增加或者减小轨道M的高度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教师创设问题:既然平抛物体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在竖直方向上作什么样的运动,我们如何探究呢?

    (四)实验与探究2:

    如图所示,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C,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与此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改变实验装置离地面的高度,多次实验,两球总是同时落地。(用耳朵听声音)

    我们可以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得到平抛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x、y以及水平速度VO和竖直速度Vy。我们设物体以初速度水平VO抛出,它在飞行过程中在时间t内的水平位移x和竖直位移y应如何表示呢?

    教师:我们要求出物体在t秒末的速度,怎么求呢?(如图所示,物体在t秒末位于B点)

    用摄像机拍摄小球的下落过程,输入电脑,由视频工具按帧播放小球下落过程,抓图、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将各帧图像叠合,从而得到小球运动轨迹。通过叠合照片与实际实验装置的大小比例,可分析小球的运动。

    通过视频、图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实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观察PPT, 思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认识到抛体运动的普遍性。

    通过PPT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提问:

    大家看到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抛体运动的概念: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抛体运动的轨迹如何?

    抛体运动的是一种形式的曲线运动。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与抛体运动的概念,描述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提出问题: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1】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

    【演示实验2】钻有孔的塑料瓶向外喷水。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动画。

    建立概念,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让学生举出上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义。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联系生活,举出平抛运动的实例。

    为下面探究平抛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高中物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4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安培定则的教案5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表示。)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总结:

    匀加速运动:,为正值,,与方向一致。

    匀减速运动:,为负值,,与方向相反。

    练习:课本P31,第1题

    思考课本P31,第2题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关系。

    3.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课后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后习题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变阻器》是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也是第六章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后。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为学习“欧姆定律”打好基础。学生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电阻》,对电阻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经理解了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接线比较复杂,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性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灌”的陈旧方式。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记录、比较归纳、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展现物理学科的特点的魅力,让全班同学参与动手动脑,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以及分工合作,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中的曲直和艰辛,渗透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习惯,注重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发明创造、科技革新的过程。

    (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难点:根据要求正确使用与连接滑动变阻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小灯泡、铅笔(或铅笔芯)、金属夹、导线若干、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从列举生活中需要改变音量或改变电灯泡亮度的实例(如:演示旋转收音机音量旋扭可以改变音量、旋转调光台灯的控光旋扭可以改变等的亮度)入手,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创设良好情景,引入“变阻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物演示)

    二、新课教学

    1、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引出课题后,我采用分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

    问题: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图将台上的仪器连接起来(干电池、灯泡、铅笔芯、开关、导线连接起来,之后观察灯泡是否会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学生基本上能够将电路连接起来,在探讨改变亮度上,很多学生都能够想到改变电阻的大小,但是改变的方法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说可以改变干电池的个数,有的学生想到改电阻的长度。这时老师就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实际生活的电源的电压220V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能改变电阻(铅笔芯)的长度。

    下面请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并将连接铅笔芯的导线一端打开,并使其在另一端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接入的铅笔芯的关系。

    发现问题:连入电路的铅笔芯越长,灯越暗,连入电路的铅笔芯越短,灯越亮。先请学生思考然后回答,最后老师总结:电源的电压不变,铅笔芯越长,电阻大,电流小;铅笔芯越短,电阻小,电流大,所以通过改变铅笔芯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的电流,这就是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改变电流──变阻器的原理。)紧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改进,将一个长电阻线逐步改装成一个变阻器。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材料选择:镍铬合金线

    为了滑动变阻器的调节的范围更大,我们还需更长的电阻线,应该选择什么材料最合适?引导学生参阅书本“几种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较大点,容易调节。

    4、由于变阻器的学习属技能性训练,因此探究的方式也与前面的学习有所不同,以提出思考性问题的方式展开,并且教材中的思考题只有动手操作,才会深刻体会,所以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要提醒学生把滑片置于电阻最大位置,然后再合上开关,移动滑片,判断接入电路电阻的`大小的变化,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和电流的大小,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5】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6】

    一、预习目标:

    预习人造卫星的发射、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二、预习内容

    1、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是什么?

    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几种?

    3、你对我国的航空航天知识了解多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学习重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二、学习过程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3、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

    三、方法步骤: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

    x=v0t ①

    h= ②

    联立①、②可得: x=v0

    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0及竖直高度h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

    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1、卫星绕地球运转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动力学方程是:G

    2、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较困难。

    3、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时所具有的最大运转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中去时,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例题1]“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根据以上消息,近似地把飞船从发射到降落的全部运动看作绕地球的匀速圆周运动,试估算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距地面的高度(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 =6.0x1024Kg,地球的半径 R =6.4x103Km)

    (6700Km)

    [例题2]金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95倍,质量是地球的0.82倍,金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大?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8.9m/s2;7.34Km/s)

    4、当堂检测

    1、关于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人造地球卫星飞行的最小发射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C.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的最大速度

    D.第三宇宙速度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

    2、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

    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5、课后练习与提高

    1.利用下列哪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 )

    A.已知地球半径和地面重力加速度

    B.已知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

    C.已知月球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和月球质量

    D.已知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和地球自转周期

    2.“探路者”号宇宙飞船在宇宙深处飞行过程中,发现A、B两颗天体各有一颗靠近表面飞行的卫星,并测得两颗卫星的周期相等,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天体A、B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它们的半径成正比

    B.两颗卫星的线速度一定相等

    C.天体A、B的质量可能相等

    D.天体A、B的密度一定相等

    3.已知某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则高度为该天体半径的宇宙飞船的运行速度为

    A.2 km/s B.4 km/s

    C.4 km/s D.8 km/s

    4.2002年12月30日凌晨,我国的“神舟”四号飞船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个小时,环绕地球108圈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圆满完成了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若地球的质量、半径和引力常量G均已知,根据以上数据可估算出“神舟”四号飞船的

    A.离地高度 B.环绕速度

    C.发射速度 D.所受的向心力

    5.(1998年全国卷)宇航员站在某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 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数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

    6.(2004年全国理综第23题,16分)在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的最后阶段,着陆器降落到火星表面上,再经过多次弹跳才停下来。假设着陆器第一次落到火星表面弹起后,到达最高点时高度为h,速度方向是水平的,速度大小为v0,求它第二次落到火星表面时速度的大小,计算时不计火星大气阻力。已知火星的一个卫星的圆轨道的半径为r,周期为T。火星可视为半径为r0的均匀球体。

    参考答案:

    1.A B 2.B 3.C 4.AB

    5略

    6略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7】

    已知: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 。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设点A的横坐标为m, 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3)当 的面积等于 时,试判断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能否等于3。如果能,求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又 ,

    ∵  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 。

    由点A在第一象限,得 。

    又由点A在函数 的图像上,可求得点A的纵坐标为 。

    ∵  点B(-3,-1),点 ,

    ∴  直线AB的解析式为 。

    令  。

    由已知,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  。

    即  。

    (3)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解得 。

    经检验, 都是这个方程的根。

    ∴  不合题意,舍去。

    ∴  点A(1,3)。

    设过A(1,3)、B(-3,-1)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即  。

    则  。

    即  。

    整理,得  。

    ∴  方程 无实数根。

    因此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8】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下一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习题3、4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系列9篇)


    当有新的教学内容时,就会有一份新教案。教案为教学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相信一些人会觉得教案很难写吧?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发现!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教学过程: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的运动形式对应着相应的能.在机械运动中,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使物体具有动能,由于物体与地球之间存在相对作用,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重力势能,那么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只与相对位置有关)也应存在与此相对应的能量.

    1.分子动能:组成物体的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1)大量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尽相同,以中等速率者占多数.

    在研究热现象时,有意义的不是一个分子的动能,而是大量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2)微观含义(即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

    (2)温度反映的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尽相同.

    1.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2.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类同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加.

    ①一般选取两分子间距离很大(

    )时,分子势能为零.

    ②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逐渐靠近至 过程中,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斥力,当两分子间距离增大至 过程中,分子力也做正功,分子势能也减小.

    1.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也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

    2.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所组成.

    时,分子势能最小(且为负值).

    (1)从宏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物体的摩尔数、温度和体积三个因素决定.

    (2)从微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间的距离三个因素决定.

    1.能量的形式不同.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分别跟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内能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而机械能是由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其与它物体间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

    2.决定能量的因素不同.内能只与(给定)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而与整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路物体的相对位置无关.机械能只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跟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有关,与物体的温度体积无关.

    3.一个具有机械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内能;一个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例1]有两个分子,用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力和引力相等,使两分子从相距很远处((

    )逐渐靠近,直至不能靠近为止 ).在整个过程中两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解析】根据动和能的关系,分子势能的变化是和分子力和功相联系的.分子力对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当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表现分子力等于零;当表现出的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从 处靠近,直至

    时,分子引力大于斥力,

    时分子引力小于斥力,表现出分子力为斥力,在 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当

    时,则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不难看出, 时分子势能最小。

    正确选项为D.

    【解析】分子势能增大,说明分子力一定做负功,或者说一定克服分子力做功,所以选项A正确.我们知道,当减小;当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增大,分子力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减小,分子力增大,因题目未说明初始状态分子间的距离r是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对分子力和分子距离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选项C正确,B和D错误.

    [例3]有甲、乙两种气体,如果甲气体内分子平均速率比乙气体内平均速率大,则(

    [解析]正确答案是C.A认为气体分子平均速率大,温度就高,这是对气体温度的微观本质的错误认识,气体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而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仅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还与分子的质量有关.本题涉及两种不同气体(即分子质量不同),它们的分子质量无法比较.因而无法比较两种气体温度的高低.故A、B错,C正确,速率的平均值大,并不一定每个分子速率都大,故D错.

    [例4]用力拉着铁块在水平面上运动,铁块内能和机械能有没有变化?

    【解析】当地面光滑时,铁块由受到外力后将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但势能保持不变,所以铁块的机械能增加,增加的机械能等于外力对它所做的功.由于运动过程中,铁块所含的分子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不变化,因而铁块内能不变.

    当地面不光滑时,铁块运动中时刻受摩擦力的作用,若所受外力等于地面摩擦力,铁块将匀速运动,机械能不变.若所受外力大于地面的摩擦力,铁块做加速运动,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其中一部分使铁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铁块的机械能和内能都增加.

    【小结】物体的内能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教案点评:

    本节重点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教案围绕这些重点,对分子的动能、温度、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及其关系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例题分析,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一、动量

    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 物理学家们为了描述运动物体的这一特性,引入动量概念。

    1、动量:我们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①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用符号p表示,即p=mv

    ②动量是描述物体处于某一运动状态时的物理量,当运动状态一定时,物体的动量也就确定了,所以动量是一个状态量

    ③动量是一个矢量,动量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④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⑤冲量的单位Ns与动量的单位kgm/s是相同的

    ⑥动量在变化,包括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2、动量变化△p.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P △P 动量变化△P是矢量,其运算法则为:将表示初始动量的箭尾和表示末动量的箭头共点放置,则:自初始动量中的箭头指向末了动量P’的箭尾的有向线段,即为矢量△p.如

    P' 图所示. 如果始、末动量都在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则在该直线上选定一个正方向后,

    就可以将矢量运算转换成代数运算了。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例2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4m/s的速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物体的动量是否保持不变?

    b:物体在半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方向如何?一个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c:1/4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2

    三、巩固练习:

    1.对于力的冲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越大,力的冲量就越大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大,力的冲量也不一定大

    C.F1与其作用时间t1的乘积F1t1的大小,等于F2与其作用时间t2的乘积F2t2的大小,则这两个冲量相同

    D.静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桌子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经时间t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此推力的冲量为零

    2.质量m为3kg的小球,以2m/s的速率绕其圆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从A转到B过程中动量的变化为多少?从A转到C的过程中,动量变化又为多少?

    第二节 动量定理

    【新课新入】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泡沫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动量定理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①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②物体的加速度a=?③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推导得到一个什么表达式?

    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2.表达式为:Ft=mv′-mv

    说明:动量定理说明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的动量改变量的数值相同,方向一致,单位等效.但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冲量就是动量的增量.动量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二、动量定理的应用:

    例题: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以25 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 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 s,求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物体的运动过程;

    3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全部外力及作用时间;

    ③找出物体的初末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④选定正方向,并给每个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带上正负号,以表示和正方向同向或反向 ⑤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三、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

    1.讨论:在动量变化量Δp一定的情况下,F和t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Δp一定时,要增大力F,可缩短作用时间;要减小力F,可以使力的作用时间延长.

    2.解释导语中的现象:鸡蛋掉到泡沫塑料垫上,延长了作用时间故作用力减小,所以鸡蛋没被击破.“瓦碎蛋全”的解释。

    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得到很大的作用力,就要缩短力的作用时间;而有时需要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来减小力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用0.5kg的铁锤钉钉子,打击时铁锤的速度为4 m/s,打击后铁锤的速度为0,设打击时间为0.01 s.①不计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②考虑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又是多大?③你分析一下,在计算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计铁锤的重量?

    2.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从20m的高处以速度v0=10m/s水平抛出,求:①从抛出到落地前一瞬间物体动量的变化.②物体从抛出到落地整个过程中受到的冲量.(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四、小结:冲量的求解方法:可用I=Ft求出,也可通过I=Δp,间接求出。涉及到力与作用时间的问题应优先选用动量定理解题.

    五、思考题:

    1.关于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就越大

    B.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受到的冲力一定越大

    C.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越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跳高时要铺上厚厚的垫子,这是为了:( )

    A.减少运动员受到的冲量 B.减少运动员受到的冲力

    C.减少运动员的动量的变化 D.减小运动员的惯性

    4

    3.质量相等的P和Q,并排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用一水平恒力F推物体P,同时给Q一个与F同方向的瞬时冲量I,使两物体开始运动,当两物体重新相遇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

    A.I2IF2F B. C. D. FFII

    4.为保证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对安全带长度的要求是( )

    A.短些好 B.长些好

    C.越长越好,但不能超过到地面的高度 D.不论长短都一样

    B两球质量相等,A球竖直上抛,B球平抛,两球在运动中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动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相同时间内,动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C.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动量定理习题课

    【复习引入】:动理定理的内容、表达式:Ft=mv′-mv 各物理量的含义

    说明:矢量性、因果性(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广泛性(变力和恒力匀适用)。

    体现一种直接和间接计算冲量和动量的方法。

    一、动量和冲量都为矢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若撞击时间为0.02s,求钢球对大理石的撞击力。

    练习:以40m/s的初速度将一质量为0.2kg的小球竖直上抛(不计阻力,g取10m/s2),则4秒末小球的动量大小和方向?

    二、由Ft=mv′-mv求出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应区分于某个力

    例2.质量为50kg的物体从5m高处自由落下打在地面上,打击时间为0.1s。求这一过程地面受到的平均打击力。

    分析:应正确区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和地面对物体的弹力

    三、表达式中动量变化与物体的受力应统一于相同的过程中

    例3.一物体质量为20kg,用一根长5m的细绳系着拴在高空某一支架上,物体由悬点自由落下,到停止运动历时1.1s(绳未断),则物体对绳子的平均拉力多大?(g取10m/s2)

    选取的研究对象:物体

    5

    选择的研究过程:学生回答

    对选定和对象和过程,受力分析、确定动量变化

    合外力的冲量如何表达:

    分析说明:高空作业时,工作人员身上一般要系上弹性较好的安全带。

    训练:如图A、B两木块紧靠在一起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mA=过程的统一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素质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将0.5kg的小球以1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在3 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 kgm/s,方向10 m/s的速度水平抛出,在3 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 kgm/s,方向 .

    2.车在光滑水平面上以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煤以100 m/s的速率从上面落入车中,为保持车的速度为2 m/s不变,则必须对车施加水平方向拉力 牛.

    二、选择题

    B两个物体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分别受到大小相等的水平力作用,经过相等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所受的冲量相同

    B.A、B的动量变化相同

    C.A、B的末动量相同

    D.A、B的末动量大小相同

    2.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做平抛运动,经过时间t,下落的高度为h,速度大小为v,在这段时间内,该物体动量变化量大小为

    A.mv-mv0 B.mgt C.mv2?v0 D.m2

    gh 2

    6

    动量、动量的变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冲量

    B.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大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

    C.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相同

    D.物体的动量变化方向与物体的动量方向相同

    4.某物体受到一个-6Ns的冲量作用,则

    A.物体的动量一定减小

    B.物体的末动量一定是负值

    C.物体动量增量的方向一定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D.物体原来动量的方向一定与这个冲量的方向相反

    5.水平飞行的子弹m穿过光滑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木块M,子弹在穿过木块的过程中A.m和M所受的冲量相同

    B.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力做功的数值相等

    C.m速率的`减少等于M速度的增加

    D.m动量的减少等于M动量的增加

    6.一质量为2kg的质点从静止开始沿某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动量p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式为p?8xkgm/s,则此质点

    A.加速度为8 m/s2

    B.2s内受到的冲量为32 Ns

    C.在相同的时间内,动量的增量一定相等

    D.通过相同的距离,动量的增量也可能相等

    7.与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间内与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的是

    A.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

    B.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方向

    C.这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E.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三、计算题

    1.质量为100g的小球从0.80 m高处自由落到一厚软垫上,若小球接触软垫到陷至最低点经历了0.20 s,求这段时间内软垫的弹力对小球的冲量为多少?

    2.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若在抛出后5 s落地,求它后3 s内动量的变化.

    7

    参考答案:

    一、1.14.7,竖直向下;14.7,竖直向下

    2.200

    二、1.0.6 Ns

    2.Δp=I=mgt=30kgm/s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高中物理《电能的传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电能的传输》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请说一说你对电能输送过程中的电压损失和功率损失的了解?

    二、在本节课中你都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展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是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呈现事例,创设情景,这样设计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思考,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法的运用是在减少电能地两种途径的发现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知识和电学公式的推导以及分析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自主的思考发现这两种减少电能损失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要求。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导入方法?

    【参考答案】

    我采用这种导入方式是为了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发电站选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发电站距离能源供应地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的区别,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看到的现象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为什么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

    【参考答案】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5)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 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中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中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中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中。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中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物理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三、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来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一定继续坚持。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8)、(11)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

    二、教学方面

    1、充分重视课前准备

    认真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对上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统一下周教学进度和内容,探讨下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营造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3、关注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兵教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学期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班级开展小组教学。我主要在习题课上施行小组教学,课前分配任务,学生课前讨论课上展示、讲解,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更能够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书写的规范性、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进一步帮着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课堂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基于两年的学习差异成绩上等的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展示成果,中等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理解,但是后进生无法融入课堂容易溜号,长此以往容易丢失学习的兴趣。

    5、精讲、精做、精批、精讲严把作业关

    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本学期批小作业26次、测试卷14次。

    6、积极听课向有经验教师学习

    本学期我深入课堂听课32节,向本组教师学习,不仅学习新授知识,更学习如何上复习课、如何有效讲解试卷,如何驾驭课堂。通过听课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经验浅薄(有的知识我繁冗的叙述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而有经验的教师简练的几句话就点透),更加激励我要提升自身业务,提升自己的学识魅力。

    三、加强自身发展,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充分把握学校提供的每次继续教育的机会,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应用,通过网络新信息,尝试新方法、吸收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己所用。

    本学期继续认真参加网络培训,学习如何教学;还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新教材培训”,在课堂上东北师大附中有经验的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对新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方面树立了新的目标。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顺利的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今后还将继续努力。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进取。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文本,背学情.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我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把本地的教学资源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尽量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所以孩子们比较喜欢上课。

    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叶成茂学习通用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在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在校领导指引、支持下,教育和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抽出时间,按照计划,落实调研工作,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教师教学竞赛学能积极的配合上课教师作好赛前准备工作,能帮助教师修改论文案例的。学生学科竞赛也能尽自己的力量,进行辅导。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志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不断创新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这学期本人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法,而且自己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条线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条线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

    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四、努力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的实验有些内容学校的现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改进和满足新课改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教育目标。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

    紧张有序的一年又结束了,在学校、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都相对圆满的完成了高考备考任务,不管成绩如何,一年来平平稳稳、按部就班的贯彻了学校、年级组安排的各项教学管理任务,在期间有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已存在遗憾,下面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组备考方面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矗从期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知识点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带文,以文带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表之间的变化、转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的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形成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的能力。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受益终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3、立足课堂主阵地,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

    课堂练习一对一进行,讲练结合,既记住了知识,又加强了应用。单元练习每章不少,结合学校考试和学科自考,及时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

    1、对世界地理部分复习过于简略(时间紧迫)区域特征不够细化,初高中的衔接做的不好。

    2、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3、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4、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我高三(8)班的具体情况,这一格言成了我这一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向。

    高三以来我们八班的情况大致如下:其一,基本素质悬殊较大。虽说是文科班程度最差的班级,但经过高二一年的科任频繁变换,导致班上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期末考,该班没有一个成绩较高的同学,又中间各个分数段人数较少,教学操作的难度由此增大;从学生品德看,整个班的同学平常表现良好,这是八班最大的优点。从性别看,男女生比例差异大,女生有30人,而男生仅有12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多对一个班来讲并不是好打理的事。其二,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应是文科学生最大的毛病!很多同学对各科的学习仍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上是无计划性,不会利用时间或时间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得当等。其三,相当同学缺乏因系统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更无所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人生价值取向。其四,准成人阶段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特别是女生多!)。青春期的躁动与无奈;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断乳;个性张扬的欲望与社会压力所形成的反差;玩性十足但又要面对高考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主要擦去一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指导我得经验观念是以下几点: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说教;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避免单纯的“智育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发掘学生的自身教育资源,发挥主体教育功能。

    其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使相关工作逐渐走上轨道。第一,状态调整。开学后,利用一个休息日,要求全体同学以“我高二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总结高中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并大致勾画一下即将开始的高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我以此为契机,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分析与指导了同学们应怎样进入高三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据后来得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其实,学习习惯也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命运,学习结果。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制定学习计划入手、利用好零碎时间入手。组织同学们学习“学习常规”,落实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学有对策,学有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慌乱于无序。

    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为此,我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系统开展此类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多个家长都有较好的评价。我们组织这方面班会的主题有“面对高三”、“集体荣誉与个人行为”等。从同学们的反应看,我们的班会课是十分有成效的。

    第四,重视发挥班委作用。例如,在期末考中,八班地理科的整体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跳出了多个同学二三十分的窘境。这成绩的取得除了每一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常如月同学所作的辛勤付出。该同学地理知识全面,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知道高三时间宝贵,但他利用课外的时间有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帮同学们熟悉课本等。,这一切都为八班地理成绩取得进步打下了基矗

    这个学期,我一直努力想把这个班带好,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特别是我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限,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班依然存在不少仍需解决的难题:一些个人习惯上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同学们要学习上不够坚持。另外有部分同学还有上课打瞌睡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听课的效率、优秀生的培养问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等等。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

    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资料共享平台《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

    (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课堂上,将各组观察结果进行陈述,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予以排除及验证,并进行分析。

    (3)课后完成物理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接受。声波频率变化可直接通过听音调变化来反映。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采用实验对比:用发声音齿轮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明确音调的变化是由于频率变化的结果;让一声源(如电铃)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明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是不变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实例(过程放慢)运用波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以帮助理解多普勒效应,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学生兴趣。设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 明确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

    ②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难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②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初步的极限思想

    讨论的习惯

    4.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

    讨论、讲授、推理、概括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观看花样滑冰视频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这两个球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答:快慢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动手,分组实践,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思考与讨论:

    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中的质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比较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说说你比较的理由。

    讨论后,展示自行车传动装置图片(或视频),进一步提问: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快慢?师生共同分析,小结可能的比较方法:

    方案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方案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方案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方案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非常好!”、“你(们)真棒!”、“说得对!”等。

    (二)新课教学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线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砂轮切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下:

    线速度:

    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大小:v=Δl/Δt (分析:当Δt很小时,v即圆周各点的瞬时速度。)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看砂轮工作视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看动画,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讨论:

    1.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此处的“匀速”是指速度不变吗?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很好!”“你(们)真了不起!”等。

    讨论后,小结如下: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转向角速度学习)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转入角速度学习)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分析得好!”“不错!”等。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P14-15,思考以下问题:

    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

    1.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

    2.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

    3.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计算带单位时为什么应写为s-1?

    5.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角速度的概念

    1.角速度:

    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大小: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2.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怎么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看动画,讨论,得出方案:

    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看动画,学习周期和转速的概念。

    周期与转速

    1.周期: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大小:T=2πr/v=2π/ω

    单位:秒(s)

    2.转速:n

    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看动画,思考与讨论:

    观察电风扇转动,定性比较扇叶上A,B,C,D,E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用数学方法推导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有定量什么关系?v = rω

    设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在Δt内通过的弧长为Δl ,半径转过的角度为Δθ

    由数学知识得Δl = rΔθ

    v=Δl/Δt=rΔθ/Δt= rω

    关于V=ωr的讨论:

    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

    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

    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

    小结: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点击幻灯片)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Δl/Δt=2πr/T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ω=Δθ/Δt=2π/T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ω

    观看动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两个重要的结论

    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本课小结及板书设计:

    §5.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Δl/Δt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角速度: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3)周期:T=2πr/v=2π/ω

    单位:秒(s)

    (4)转速:n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v=Δl /Δt=2πr/T

    ω=Δθ/Δt=2π/T

    v = rω

    4.两个重要关系:

    (1)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2)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思考:A、B、C三点那些点角速度相等,哪些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若A、B、C所在轮的半径之比为B、C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之比。

    1:1:4

    1:2:2

    2:1:1

    1:2:2

    研究性学习:如何估算你骑自行车的正常速度?

    (1)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写出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与测量量之间的关系

    (3)估算正常行驶的速度

    作业:课本 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8)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资料,是热学基础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资料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资料,可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资料,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本节课的宗旨是经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本事。

    1、明白内能的含义。

    2、明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经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9)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导入 x 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得到较(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如水和砂子) 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在质量相等、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 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每题4分,共32分) 1.(〃郴州中考)( ) A. B.0 C.新 课 标 第 一 网

    D. 【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温度、内能和内能改变方法的知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A项正确;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B项错误;内能的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项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D项错误。故选A。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X k B 1 . c o m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解析】选B转化为汽油和空气的内能,A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B对;,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 3.(2013〃郴州中考),正在研制大功率液( ) 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比热容

    【解析】,燃料的热值越大,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故选C。

    4.(2014〃成都七中阶段考)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快慢不变,分子动能不变项错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所以液态比固态的比热容大,C对。

    5.(2013)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热和能的相关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A错;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B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正确;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燃料的质量、燃料的热值均有关,故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D错。故选C。

    6.(2013〃常州中考)点火爆炸实验中,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盒中酒精蒸气,似于汽油机的(

    【解析】选C,是,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这与,故选C。 7.,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忽略,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解析】选B,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甲、,任何物体都有比热容。故选B。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100% B. C.,主要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X m D.严寒的冬天,有人晚上把热机水箱中的水放出,是防止气温降低时,水凝固而胀坏水箱

    【解析】选A。本题考查热机的相关知识。摩擦和散热总是存在的,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A错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绿色出

    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B 正确;水的比热容最大,吸放热能力强,常用来作传热物质,C正确;

    水有反膨胀现象,结冰后体积变大,会胀坏水箱,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9.(2014〃平南县六陈中学期末)质量相等的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比其他液体的比热容,在升高相

    “少”)。X|k | B| 1 . c |O |m 【解析】Q=cmΔt可得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乙=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Q甲=Q乙,m甲=m乙,Δt甲>Δt乙;所以c甲

    水,当温度升高了20℃时,它吸收了 J的热量。[已知c水=4.2 ×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温度吸收

    热量多,所以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吸收的热量Q=cmΔt=4.2 ×103J/(kg〃℃)×

    3 kg×20℃=2.52×105J。

    答案:大 2.52×105 11.(2013〃长春中考)小红家买了一个电暖气,她阅读说明书时发现电暖气里的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的 ,加热时升温 (气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周围空气的温度低,将通过答案:小 快 热传递

    12.107J/kg,现有汽油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 J,剩余汽油的热值是 J/kg。

    了1 kg×4.6×107J/kg=4.6×107J;剩余汽油的热值不变。

    答案:4.6×107 4.6×107 13.(2013〃广东中考)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冲程。如图所示汽油机正在进行的是 冲程。已知汽油的热值为

    4.6×107J/kg,则完全燃烧100 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J。

    【解析】本题考查热机的四个冲程。汽油机包括吸气、压缩、做功、

    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中,门都关闭,活塞正在向下运动,火花塞点燃,100 g=0.1 kg,Q=mq=0.1 kg×4.6×107J/kg=4.6×106答案:压缩 做功 4.6×106 14.阅读下表,回答问题:xKb m 一些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1

    4.2×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燃料热值与环境保护。(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氢

    料是氢。(2)完全燃烧0.5 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Q放=mq=0.5 kg×1.3 ×107J/kg=6.5×106J,Q吸=ηQ放=42%×6.5×106J=2.73×106J,故m=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 kg。 答案:(1)氢 氢 (2)6.5×106 10

    2小题,共16分) 16.(8)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

    10 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也相同。

    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是 _________________ ; 质量为0.1 kg的水温度由2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 J。

    (3)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完全燃烧10 g J。

    【解析】本题考查热值和比热容的实验探究。(1), 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通过温度计的

    体温度升高的多少,,应选择甲、

    降低)1)的热量是4.2×103J;水吸收的热量Q吸= cmΔ〃℃)×0.1 kg×(50℃-20℃)=1.26×104J。(3) 10 g酒精放出的热量Q放=mq=10×10-3kg×3.0×107J/kg=3.0 ×105J。

    答案:(1)甲、乙 甲、丙 (2)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

    (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26×104 (3)3.0×105 17.(8分)(2014〃四川省忠县期末)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2)在此实验中,,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解析】(1)由,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都为60 g,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为68℃,比水温度45℃高;(2)由表格知,要使水升高的温度与食用油相同,则水加热的时间应更长一些,故水吸收的热量更多;(3)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一些。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8.(7分)(2014〃安徽芜湖期末)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样品。“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

    (1)用“可燃冰”烧水,0.1 kg少焦耳?(假设“可燃冰”的热值q=4.2×108J/kg)(2)若加热效率仅为50%,? (3)这么多热量通常情况下可以使50 kg度? 【解析】

    (1)Q放=mq=0.1 kg×4.2×108J/kg=4.2×

    107J (2)Q吸=ηQ放×107J=2.1×107J (3) Δ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0℃, ℃。

    答案:(1)4.2×107J (2)2.1×107J (3)100℃

    19.(8分)(2013〃杭州中考)某研究小组为测量垂直于太阳光的面积为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用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做实验。经多次实验得到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为50%。控制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是2 m2,太阳能热水器内

    8 750 s时间后上升到45℃。[c水=4.2×103J/(kg〃℃)]请计算:

    (1)在上述过程中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吸收热量是多少焦耳? (2)垂直于太阳光的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升高的温度,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在2m2的面积,经太阳垂直照射8750s吸收的,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

    [荐]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集锦5篇


    任何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育事业做好准备,只要是教师,就或多或少的需要利用到教案。对教师来说,教案是一定要写的,优秀的教案还有哪些亮点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挑选的“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本节《电阻》是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第一节,电阻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以及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一样,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着的应用,开阔视野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计论,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读书自学法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学生已对电路和电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暗或比较电流表读数的大小从而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互相交流 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形成电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电阻单位。 学生已认识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及类比方法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 ,从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提出如何用一根电阻丝如何研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加深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从探究得出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导体和绝缘体,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围绕“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这个问题,展开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设疑问一:在电路电压相等的条件下,铜导线和铁导线的电流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灯的电流越大,则灯越亮。

    设疑问二:想一想: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情景模拟: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碍作用,车流会慢下来。

    教师讲述:将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接着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致使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多媒体展示介绍科学家欧姆 ,展示各类电阻器的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展示常见电阻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安全教育。

    教师举几个例子,把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

    附:例子(1)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车队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车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 ,一路很宽,一条路很窄,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路的横截面积有关。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求学生讲解下列问题,逐步概括出结论。

    ①换接不同电阻时,由电流表示数不同,可得出什么结论?

    ②你怎样分析得出的?

    ③我们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变?想一想结论该怎样叙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样。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控制变量法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 强调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巩固练习的方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知识

    7、播放半导体与超导体的视频,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电荷量:C

    “做一做”验电器与静电计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

    问: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问: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师: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在学习新的起电方式之前,我们先来学习金属导体模型。

    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动画演示)

    自由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带正电的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

    2、感应起电

    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

    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帖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提出静电感应概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2)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如上面的这个演示实验中,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①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金属箔仍张开,表明A和B仍带有电荷;

    ④如果再让A和B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金属箔就会闭合,表明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问:感应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感应起电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

    师: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三、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师:迄今为止,科学家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三)小结

    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几个基本概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C。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它是由导体 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成 ;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表达式R= ,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 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 都随温度的变化而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 ,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

    1.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并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由该式计算电阻。 时电阻的决定式,其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共同决定。

    提供了一种测量R的方法:只要测出U、I就可求出R。 提供了一种测导体ρ的方法:只要测出R、L和S就可以求出ρ。

    例 1 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 金属薄片边长ab=10 cm,bc=5 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解析: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1,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2,金属片厚度为h,

    所以R1∶R2=4∶1,故后者电流I2=4I1.

    例2 某用电器离供电电源距离为L,线路上的电流为I,若要求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该输电线的横截面积最小值是( )

    例3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1和L2串联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中.若L1的灯丝断了,经搭丝后与L2. 串联,重新接在原电路中,则此时L1的亮度与灯丝未断时比较( )

    解析:设两灯电阻为R1和R2,外加电压为U,则灯L1消耗的电功率为

    灯L1断后重新搭接,R1变小,故上式中变量仅是R1.

    注意到 为常量,故当 即 时, 最小,此时P1最小;当R1变小,则 变大,结果P1变小,灯L1变暗.

    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 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

    2.电路中有一段金属丝长为L,电阻为R,要使电阻变为4R,下列可行的方法是( )

    C.将金属丝对折后拧成一股 D.将金属丝两端的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

    3.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横截面的直径为 d,电阻为R,如果把它拉成直径为 的均匀细丝,电阻值将变为( )

    A. B.16R C.256R D.

    A.若将a、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B.若将a、d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C.若将b、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D.若将a、b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 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

    6.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A:RB为_____ _,相同时间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A:qB为______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 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 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 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高一物理功和能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 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 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 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 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 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 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 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高一物理功和能的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 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 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 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 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 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 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根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学问和分析电路的根底,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规律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试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试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洁,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试验方法的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试验难度比拟大,主要在试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试验的难度比拟大,学生消失错误的可能性也比拟大,所以试验的评估和沟通也比拟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这次课采纳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试验熟悉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看、收集试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展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依据已有的学问猜想未知的学问。

    ②经受欧姆定律的发觉过程并把握试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展评估,找到胜利和失败的缘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待四周的'事物并能设计试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②培育学生大胆猜测,当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试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试验过程;试验数据的分析;试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学问方面是讨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究性试验课,让学生自主试验、观看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究性试验有深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力量和试验力量,但由于学生的探究力量尚不够成熟,引导培育学生探究力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预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局部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局部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熟悉,大局部学生答复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答复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展订正。

    (二)情景引入、展现目标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想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学生大胆猜测。

    不管对错,教师都应仔细对待,但应当留意:猜测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当引导学生在原有学问的根底上有依据,符合规律进展猜测。同时可将全部学生的猜测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汇总(3篇)


    认真备好课,才能有长足的进步。教案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一份好的教案需要具备那些特征呢?接下来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希望阅读本文能够给您一些有益的想法!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篇1】

    初中物理复习课件


    近年来,初中物理的学习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这其中,物理复习课件也逐渐成为学生备战考试的得力助手。物理复习课件是一种通过电子手段呈现的教学材料,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本文将从内容的详细性、具体性和生动性三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复习课件的重要性和优势。


    物理复习课件的内容要求详细。随着教育的发展,物理课程的内容逐渐扩大,常对初中生来说,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了解相关应用以及实践操作。物理复习课件能够将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提供详细的解释和示例,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例如,在学习力学时,物理复习课件可以提供牛顿三定律的详细解释,包括物体惯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概念,同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应用这些定律求解问题。这样的详细解释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物理复习课件的内容要求具体。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来巩固知识。物理复习课件可以通过添加相关实验视频或图片,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步骤和现象。例如,在学习光学时,复习课件可以通过展示反射、折射等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引发他们对背后物理原理的思考。这样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物理复习课件的内容要求生动。初中生处于思维灵活、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传统的纸质教材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显得沉闷乏味。而物理复习课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形式,渲染知识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学时,复习课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过程,配合生动的音效,让学生看到电子在导体中的行进轨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点。这样的生动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小编认为,初中物理复习课件的重要性和优势在于其内容的详细、具体和生动。优质的复习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物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积极推广物理复习课件的使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应该重视物理复习课件的学习,合理运用这一工具,融入到学习中,为学业进步而努力。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篇2】

    初中物理《电路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电路图》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采用小组讨论的好处。

    【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是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现有知识储备以及教师的引导,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小组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都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电路连接主要包括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的特点是电流处处相等,所以串联电路中一个元器件损坏,会导致所有元器件都不能工作;而并联电路的电路是电压相等,此时一条支路的元器件损坏,并不影响其他支路元器件的使用。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教材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立如下:

    1.能够画出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掌握画电路图的要领。

    2.通过动手绘制,深入体会电路的连接方式。

    3.增强对电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在本节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首先,我通过创设关于微波炉说明书的生活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于维修师傅是如何按照说明书拆卸微波炉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引导式提问、学生板演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


    欢迎来到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总,这篇文章总结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和思路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老师是位伟大的工程师来哺育学生的心灵,教师提前预备好教案,是职业内容之中所规定的。教案中的逻辑和思路需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相关图片熟悉杠杆的几个名词。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想知道,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X k b 1 . c o m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反现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方法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内容要有:我国火箭的历史资料(要有关于神火飞鸦的资料);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情况。学生学习了资料,应当回答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有:历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简单叙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我国火箭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具体可行的方法有,教师可以制订多个课题,学生组织成小组选择某个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参考课题如下:查阅我国古代和世界早期关于火箭发展的资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火柴火箭”);查阅有关火箭的作用的资料。学生小组选择了某个课题,可以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本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师有较高的背景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三级火箭

    方法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是三级火箭的设计思想、三级火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学习回答一些问题:运载火箭的任务是什么,三级火箭是如何适应这种任务的,三级火箭的具体工作过程。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行选择,课题有:火箭设计的发展历史;三级和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和优点;火箭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内容的方法2。

    【板书设计】

    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一、填空题

    1、已知两电阻分别为R1=4Ω、R2=6Ω,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源上,则两电阻电压之比为,电功之比为;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在电源上,则两电阻电流之比为,电功之比为。

    2、如图所示为手机电池,铭牌上标的正常工作的电压为3.7V,电池容量为800mA?h,如图甲。此电池在充满电时贮存的电能为__________J。电极处略有凹陷(如图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与硬币、钥匙等金属物体接触引起_____________从而损坏电池。

    二、选择题

    1、有两个电阻R1

    A、R1与R2并联B、R1与R2串联C、只接入R1D、只接入R2

    2、关于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用电器中通过电流大小的

    B.电能表转盘转速越快,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C.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

    D.电能表的测量值是以“KW”为单位的

    三、计算题

    1、星期日,小明在家帮妈妈煮饭,他发现当家中只有电饭锅工作时,4min内电能表的转盘转动了55r,同时他还注意到电能表上标有1200r/KWh字样。请你算一算,在这段时间内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是多少J?

    2、如图(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移动到b端时,测得电阻R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R的电流I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求:(1)电源电压。(2)变阻器的最大阻值。(3)电压表○V1示数的变化范围。

    [关于初中物理期末考试电能与电功复习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意义,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

    2.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渗透STS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在工地上,工人可以用滑轮组搬运砖头,或者用吊车吊砖。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怎么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 了解一些功率值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实例”按钮

    5.功率的计算

    中,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得出的功率才是以W作单位的,计算时要注意到单位。如书上例题中给出的时间是2min,要换算成以s为单位。

    三、小结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公式是

    ,单位是瓦特(W)。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②写出功的表达式。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相关图片熟悉杠杆的几个名词。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想知道,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X k b 1 . c o m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反现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