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3篇)
  •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

    发表时间:2023-11-08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3篇)。

    我们可以怎么样去写教案?一名优秀的教师即使是课前准备也不会放过,老师在上课时会随身携带一份好的教案。教师借助教案能了解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我会全力以赴制作一份让您满意的“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希望你喜欢我的分享别忘了把它收藏起来哦!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近日,我完成了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经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观察,我进行了一番深思熟虑的反思。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记录下我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与各位老师一同分享和交流。

    首先,我对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感到满意。在学期刚开始时,我仔细分析了四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为“巩固四则运算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安排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其次,我认为合理的课堂布置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我设计了一场有趣的数学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并尽快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另外,我还利用黑板上的图表和实物来生动地解释和演示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还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合作和沟通能力。在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然而,尽管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首先,我认识到课堂时间的安排还不够合理。在一些课堂上,我发现自己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讲解和讲解概念上,导致学生在练习和实际运用中缺乏时间和机会。因此,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计划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其次,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有时候,我过于关注整体班级的学习进度和表现,而忽略了一些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下学期,我计划增加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总结起来,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教学反思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通过合理的目标设定、课堂布置和学生交流,我相信我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教学反思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我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重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细节的教育,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两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两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总体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获。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负责教授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思考。下面将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和学生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反思。【WWw.JK251.COm 教师范文大全】

    首先,教学准备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对于数学这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严谨的教学准备尤为重要。在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中,我常常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准备方面的不足。在上课前,我通常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教材,并准备了一些习题,没有系统地进行预习和备课。导致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不熟悉某些知识点的情况,无法给学生提供准确的解释和答疑。这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明显下降。因此,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准备的重要性,今后我将加强自己的备课工作,提高教学准备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课堂组织能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课堂组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有时我会花太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导致后面的课堂进度过快,无法充分复习和巩固。其次,我的互动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靠讲解和板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再次,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不高。在反思中,我深感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改善这些情况,我将增加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最后,学生表现是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观察与分析,我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他们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入、记忆不牢固。其次,学生对问题解析与解题思路的训练较为薄弱,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和毅力。在反思中,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题和思维训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将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专注的习惯和学习的毅力。

    总之,在上个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历了诸多的困惑和失误,但也从中汲取到了丰富的教训和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加强教学准备,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并针对学生表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jk251.coM小编推荐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


    韶光易逝,新学期即将来临。经过一学期的教学生涯之后就可以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总结我们就能看到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时间飞逝, 本学期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高效课堂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创新,实现高效。

    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同时积累教学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因此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使之乐思、善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以创新求发展, 进

    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评价创新,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做好本职工作。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大数的认识,其实就是对数值万以上数的认识,小学阶段,最大数也即千亿位数。在新授此课之前,本课有这样的学情分析:

    首先,数的认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有相当的基础。如千以内的数的读写,千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千以内数的数位、进率等概念的认识。基于此,本节课所谓的大数的认识,无非就是对数的认识的拓展,许多的概念可以由前迁移。

    其次,学生对于数的认识,有了许多的经验,从数的运算,到数的概念,因而,对于大数的认识,学生终究有基础。只不过,数位增多了,数级延伸了。此之故,必要的旧知复习,不仅练习量的必要,而且更是新知探究的依据,可为学生的新知探究准备了梯度的设定。

    因此学情分析,故得此课之轻松教学。然而,轻松教学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新知的容易掌握,教学之中,许多的问题,仍然值得教师去反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之考虑,到教学方法之创新,再到教学细节之把握,都值得我去作自我反思,以鉴后用。

    首先,从教材内容安排进行分析。大数的认识,毕竟源于生活,无所生活价值,何求大数认识?教材首先是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呈现,学生感官到,数据很大。整万、整千的数据,表明凑整之必要,也为之后的四舍五入凑整法准备了生活依据。此时,教学之放手,学生可能会读,则让优等生尝试。然大部分学生对大数几无接触,更别说认识了。所以,有教学跟进的需要。而后,以全国人口、上海人口数据作例题,进行新课的探究。也许,依据之前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经验,优等生能读出这些数,然大部分学生不能读。于是,有读数工具方法的跟进,教材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和数位、进率的概念认识,以及我国传统的“四位分级”读数法。依据数位顺序表,能够表达出各数位的单位意义,然而读数却依然有困难。这就跟进了读书的一般方法“从高位读起”,从最高级读起。之后,对于读数的难点——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级首有零的读数,教材也给予了“试一试”的示范关注。在数位认清,读书熟练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写数。这里,后世经验也许与先验探究正好相反。人类之初,也许先能表示,结绳记事等,然而哑口无言,心知肚明,也就不存在读数问题了。然而,如今我们先得学会读书,然后才写数。

    依据数位顺序表,写数也就成为可能了。教材安排了依据数位顺序来写数,而后才是脱离数位顺序表的写数练习。在读数、写数、数位熟练之后,方能比较大数的大小。所以,教材安排了许多的练习。不过,我觉得教材在重难点上的示范例子太少,要求老师的领悟参透教材的细度太高,稍不注意可能连老师都会失误。这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教材其实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榜样,这就要求在重难点方面的示例,需要典型。像本课的“万级全部为零”就示范缺失。

    其次,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先是旧知的复习,即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概念等,这为大数的认识准备了基础迁移。无疑,学生新知学习有经验基础。接着,学生感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感觉数据大,不会读。这就引出了大数的读。读之前,得先认识数位意义,进率关系,这样为读数提供了理解方面的助益。比如,知道大数里有多少个万,知道大数里的数位意义,就向读数提出了要求——读数从最高为读起,读大数时要注意数级单位等等。

    教授读大数时,“四位分级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方法。四位分级,也符合之前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学情。结合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级表示什么意思,每一个数级里有几个数位,数位指什么,计算单位又是什么意思。这里,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不能着急,因为工具方法的掌握是知识技能习得的助手。充分理解了数位顺序表,也就不仅能读大数,还能清楚概念。

    在读大数时,我非常强调“四位分级”的学生主动过程,再加上之前学过的“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读书经验迁移。初学时的示范,学生练习时的时刻提醒,可谓苦口婆心。所以,班上学生对大叔的读,基本不存在问题。至于万级

    没有单位、级首有零的读书难点,当然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然而,这样的引导也得建立在学生的数理理解之上,否则效果只是看上去的暂时美。正因为这样的难点教学细究,学生对于大数的读,也就不存在理解方面的死结。

    大数能熟练读了,在学生经历了读数所返现出的“读作”文字表述过程,之后的写数也就活水源头了。当然了,初学写数,仍然不离开数位顺序表,毕竟数位的文字表达,需要反映在数位顺序表中,方可容易理解。于是,我也是先让学生依据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只是,学生自己也能感觉到,若是总依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岂不麻烦不断?于是,我自认为的写数创新法就顺其自然地介绍给学生了。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先写最高级写起”的基础上,对于我介绍的方法进行理解建构。我的方法是,“找数级单位法”,与之前读数的“四位分级法”相呼应。

    找数级单位法,要求学生能找到文字读数中的“亿、万”字样,然后再其底下作以标记。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此数最高级在哪一级,一共有几级。有了认知,然后才能从最高级写起,从最高位写起。否则,写数方法完全停留在口诀表面之上而已,学生对于从最高位是无从把握的。当然,学习还是离不开好习惯。于是,写数之时,让要求学生,写完高级位,就想它的低级位,写完上数级,就想下数级。同时,写完一级,就自觉画上数级分级虚线。然后,再读一读自己的写数,看能否与原来的文字读数相同。而这所有的过程,我都在黑板上示范了,取得了学生们的认同理解。因为,写数时已然分好记级了,所以读书也就简洁了。这样的要求示范下来,经过学生的几次训练,也就变得自觉了。效果看来,学生对于写数也高效了。即便有些学困生的不自觉,反复地提醒,他们还是能够做到自查的,这于他们而言,当然也就是进步了,于我而言,相比总是无所方法地死规定,也要省力不少。

    当然,大数的认识,其实读写也有难点,这就是数位上的数字干扰,或者中间、末尾、级首有零的大数读写,乃至数位概念的认知,这些需要反复地训练,典型错题、易混淆题得不断反馈。练得次数多了,学生也就引起注意了,这对于学困生而言,尤其重要。

    为激励他们的创造个性,也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在大数的读、大数的写新课之后,布置了学生的“出题自做”课后练习。不要求同一难度,不作同一题目的训练,只要他们依据基本的“大数读写”规则,自己编写“写大数,然后写出读法”、“写出读法,再写出大数”这样的练习题,岂不是分层作业?虽然,学困生也许基础大数的读写(容易简单题目),优等生难点方面的挑战,但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进步,我也会因此而给每个学生以鼓励。当然了,这样的“出题自做”,对我而言,也是提出了挑战——设计时的用心,评价时的同心,披阅时的细心。毕竟,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供参阅。

    大数的认识,学困生依然认识不清,不能说以上的教学就很成功。但我尽量做到教学方法的人性,迎合他们的心理认知,这样以求教学的共进共生,岂非教学相长之必然意义?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3

    (1)这节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提供的“城镇人口情况”更为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侃而谈的效果,这个“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2)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是牵制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这里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在原先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在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致使在每个反馈教学上有“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因此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之间教师对纪律的重整,组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应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减负增效”分别指向两个内容,首先是教学的质量效果,其次是教学质量是在何种状态下取得的,是在轻负担状态下呢,还是在重负担状态下呢?对于《小数点搬家》这一课,虽然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较好的方面有:

    1.教材上“小数点搬家”中“蚂蚁快餐店”的故事很有意思,我就借助这个情景讲故事,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想借助快餐价格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一点一点解决。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找出0.01元、0.10元、1.00元之间的倍数关系,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小数点怎样移动?移动后原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去思考讨论,很多学生都能发现这个规律。

    3.在重点处深入引导,举一反三。在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我就随即反问:要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该怎么办呢?学生经过思考马上就答出:只需把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在学生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又马上让学生类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既可以使学生学得灵活,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4.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综合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小游戏既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有趣,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以学生为主体,本节课我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多让学生说一说、多交流、、多动手多动脑。

    不足之处有: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新授内容用时较多,练习时间有些紧张,铃响后匆匆结束,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2.对于一些细节强调不够充分,如有些学生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的结论掌握并不是非常到位,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了10倍”。出现这个问题说明我的概念讲解部分做得不够好,才造成后面学生出现歧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减负增效”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就轻了。要把“减负”真正落在实处,必须深入到课堂教学的领域中去,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只要努力地做,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数学一课一练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习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用,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_5+65_5和(45+65)_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相同,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_5+65_5=(45+65)_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_C+B_C改写成(A+B)_C的正确率要比把(A+B)_C改写成A_C+B_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缘故吧。

    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_(21+1)和74_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_21+74_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变形成74_(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_99+77=□(□○□)让学生填空,完成情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_B+B=□(□○□)和A_B+B=□(□○□)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_3+48_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_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略了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比较简便。于是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补上了这一点。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在三角形特征之后,分类之前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了小明从家去学校的生活场景,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思考,接着呈现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最后揭示“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所蕴含的道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而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首先我出示了分別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三个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找到,接着问他们“什么是三角形了?”学生说后出示小学和初中课本中的`三角形定义,目的是为了夯实三角形的概念,从而为下面的动手实践“围三角形”扫清障碍。接着,我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初步感悟,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下一次环节规律的总结,知识的建构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用课件直观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和用投影仪展示“画一画,比一比”的结果,使学生理解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规律内涵的理解。最后,再出示“小明去学校”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为什么选择中间那条路?”让学生深刻的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世界。练习设计力求多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巧妙的设疑中引向深入,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注重数学知识教学,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养成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一节课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汇报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时,有位同学说:“9厘米、10厘米、11厘米能围成三角形时,教者并没有记录,而是强调要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时,这样做打消了这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同学回答不够全面时,教者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以上情况出现时,教者没有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能“体面的坐下”,这说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的教学机智,以后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

    一节课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教者的思考却很多: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9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重点、难点、德育渗透点等)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转差、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 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 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模板6篇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教案的制作风格也反应了老师的性格。教案也是老师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核心的途径之一,你会写教案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1】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而本课的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和角都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也更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几何图形的原型。射线和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他们的原型,而直线又跟射线,线段之间有些密切的联系。所以基于此,在课堂上学生也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射线,如草坪上的探照灯,交通标志灯,光芒四射的太阳等等。

    三、让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

    作为概念教学课,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2】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3】

    平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旋转这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首先借助学具活动角, 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联系。

    具体设计如下:

    1、同学们,你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用你手中的教具,你能摆出几种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2、如果我们把这条边继续旋转,就得到这样一个新角,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它是平角,老师画出来)

    3、看着这个新朋友平角,你有什么感觉?说一说平角和一条直线有什么区别?

    4、想一想:一个平角中包含几个直角?你是怎样知道的?

    5、平角和钝角相比,哪个角更大,为什么?

    6、如果我们把平角的一边再旋转,旋转到与另一边重合,我们就得到了周角。(标示周角)周角和其他角相比,有什么不同?(周角转一圈,像一条射线。)周角与射线有什么不同?

    7、你们想想,周角和平角相比,哪个更大一些,为什么?

    8、你能说出一个平角或周角的例子吗?(打开的扇面、打开的书;表盘上时、分、秒针的轨迹等)动手摆一个平角、周角,和你的同桌互相展示一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4】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和学生谈话:关于学校的特色教育是什么,学生很高兴,因为他们对这个非常了解,然后出示一些美丽的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上的信息,读到最后一张图片上的信息,很多学生不敢读,因为数很大是(700000),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评价,从而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认识整万数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培养学生数学感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索整万数的读写方法,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发现整万数的特征。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收集了大量的来自生活中有关整万数的信息:南京和北京的建筑物的面积,有关自然界中的信息和关于航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信息,不仅会读了大数而且从中还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数学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信息和惊喜。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合作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5】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6】

    大数的认识,其实就是对数值万以上数的认识,小学阶段,最大数也即千亿位数。在新授此课之前,本课有这样的学情分析:

    首先,数的认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有相当的基础。如千以内的数的读写,千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千以内数的数位、进率等概念的认识。基于此,本节课所谓的大数的认识,无非就是对数的认识的拓展,许多的概念可以由前迁移。

    其次,学生对于数的认识,有了许多的经验,从数的运算,到数的概念,因而,对于大数的认识,学生终究有基础。只不过,数位增多了,数级延伸了。此之故,必要的旧知复习,不仅练习量的必要,而且更是新知探究的依据,可为学生的新知探究准备了梯度的设定。

    因此学情分析,故得此课之轻松教学。然而,轻松教学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新知的容易掌握,教学之中,许多的问题,仍然值得教师去反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之考虑,到教学方法之创新,再到教学细节之把握,都值得我去作自我反思,以鉴后用。

    首先,从教材内容安排进行分析。大数的认识,毕竟源于生活,无所生活价值,何求大数认识?教材首先是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呈现,学生感官到,数据很大。整万、整千的数据,表明凑整之必要,也为之后的四舍五入凑整法准备了生活依据。此时,教学之放手,学生可能会读,则让优等生尝试。然大部分学生对大数几无接触,更别说认识了。所以,有教学跟进的需要。而后,以全国人口、上海人口数据作例题,进行新课的探究。也许,依据之前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经验,优等生能读出这些数,然大部分学生不能读。于是,有读数工具方法的跟进,教材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和数位、进率的概念认识,以及我国传统的“四位分级”读数法。依据数位顺序表,能够表达出各数位的单位意义,然而读数却依然有困难。这就跟进了读书的一般方法“从高位读起”,从最高级读起。之后,对于读数的难点——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级首有零的读数,教材也给予了“试一试”的示范关注。在数位认清,读书熟练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写数。这里,后世经验也许与先验探究正好相反。人类之初,也许先能表示,结绳记事等,然而哑口无言,心知肚明,也就不存在读数问题了。然而,如今我们先得学会读书,然后才写数。

    依据数位顺序表,写数也就成为可能了。教材安排了依据数位顺序来写数,而后才是脱离数位顺序表的写数练习。在读数、写数、数位熟练之后,方能比较大数的大小。所以,教材安排了许多的练习。不过,我觉得教材在重难点上的示范例子太少,要求老师的领悟参透教材的细度太高,稍不注意可能连老师都会失误。这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教材其实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榜样,这就要求在重难点方面的示例,需要典型。像本课的“万级全部为零”就示范缺失。

    其次,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先是旧知的复习,即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概念等,这为大数的认识准备了基础迁移。无疑,学生新知学习有经验基础。接着,学生感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感觉数据大,不会读。这就引出了大数的读。读之前,得先认识数位意义,进率关系,这样为读数提供了理解方面的助益。比如,知道大数里有多少个万,知道大数里的数位意义,就向读数提出了要求——读数从最高为读起,读大数时要注意数级单位等等。

    教授读大数时,“四位分级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方法。四位分级,也符合之前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学情。结合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级表示什么意思,每一个数级里有几个数位,数位指什么,计算单位又是什么意思。这里,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不能着急,因为工具方法的掌握是知识技能习得的助手。充分理解了数位顺序表,也就不仅能读大数,还能清楚概念。

    在读大数时,我非常强调“四位分级”的学生主动过程,再加上之前学过的“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读书经验迁移。初学时的示范,学生练习时的时刻提醒,可谓苦口婆心。所以,班上学生对大叔的读,基本不存在问题。至于万级

    没有单位、级首有零的读书难点,当然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然而,这样的引导也得建立在学生的数理理解之上,否则效果只是看上去的暂时美。正因为这样的难点教学细究,学生对于大数的读,也就不存在理解方面的死结。

    大数能熟练读了,在学生经历了读数所返现出的“读作”文字表述过程,之后的写数也就活水源头了。当然了,初学写数,仍然不离开数位顺序表,毕竟数位的文字表达,需要反映在数位顺序表中,方可容易理解。于是,我也是先让学生依据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只是,学生自己也能感觉到,若是总依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岂不麻烦不断?于是,我自认为的写数创新法就顺其自然地介绍给学生了。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先写最高级写起”的基础上,对于我介绍的方法进行理解建构。我的方法是,“找数级单位法”,与之前读数的“四位分级法”相呼应。

    找数级单位法,要求学生能找到文字读数中的“亿、万”字样,然后再其底下作以标记。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此数最高级在哪一级,一共有几级。有了认知,然后才能从最高级写起,从最高位写起。否则,写数方法完全停留在口诀表面之上而已,学生对于从最高位是无从把握的。当然,学习还是离不开好习惯。于是,写数之时,让要求学生,写完高级位,就想它的低级位,写完上数级,就想下数级。同时,写完一级,就自觉画上数级分级虚线。然后,再读一读自己的写数,看能否与原来的文字读数相同。而这所有的过程,我都在黑板上示范了,取得了学生们的认同理解。因为,写数时已然分好记级了,所以读书也就简洁了。这样的要求示范下来,经过学生的几次训练,也就变得自觉了。效果看来,学生对于写数也高效了。即便有些学困生的不自觉,反复地提醒,他们还是能够做到自查的,这于他们而言,当然也就是进步了,于我而言,相比总是无所方法地死规定,也要省力不少。

    当然,大数的认识,其实读写也有难点,这就是数位上的数字干扰,或者中间、末尾、级首有零的大数读写,乃至数位概念的认知,这些需要反复地训练,典型错题、易混淆题得不断反馈。练得次数多了,学生也就引起注意了,这对于学困生而言,尤其重要。

    为激励他们的创造个性,也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在大数的读、大数的写新课之后,布置了学生的“出题自做”课后练习。不要求同一难度,不作同一题目的训练,只要他们依据基本的“大数读写”规则,自己编写“写大数,然后写出读法”、“写出读法,再写出大数”这样的练习题,岂不是分层作业?虽然,学困生也许基础大数的读写(容易简单题目),优等生难点方面的挑战,但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进步,我也会因此而给每个学生以鼓励。当然了,这样的“出题自做”,对我而言,也是提出了挑战——设计时的用心,评价时的同心,披阅时的细心。毕竟,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供参阅。

    大数的认识,学困生依然认识不清,不能说以上的教学就很成功。但我尽量做到教学方法的人性,迎合他们的心理认知,这样以求教学的共进共生,岂非教学相长之必然意义?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通用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教育充满热情,充满信心。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作用性是不容小觑的。写教案能帮助教师全面的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你对于写教案有哪些技巧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这样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1】

    1.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从导入开始,我就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讲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猜谜、组织有趣的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在导入时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猜了起来,很快“钟表”这个谜语就被学生猜出来了。就在学生充满兴趣时,教师引导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交朋友,愿意吗?”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呢?

    又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教师可以先出示4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先露出比黄花多的2朵。然后再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吗?”果真是6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我话锋一转“红花6朵是怎样的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入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

    2.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生逼向学习的观念,随着问题的提出、解决、把学生推到一个又一个的思维的波峰浪谷,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时,引入新课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算式,给这些算式分类,学生们很快就分出了四类;第一类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第二类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第三类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第四类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前两类学生们都已经学过,能正确计算。但是后两类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你们同组之间能互相帮助,解决后两类算式的计算吗?”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多种计算方法,并在班上进行了交流,在学生们的自我交流中。他们掌握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2】

    一、《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这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对比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

    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真、有耐心,采用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牢固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三角形》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3】

    教学片断: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师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接着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并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通过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让学生从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4】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估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本节课教学节课重点体现的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个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围绕它还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竞赛游戏。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5】

    成功之处: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

    1、 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 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6】

    本份试卷以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为基准命题,命题符合课标要求,体现课改精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测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现根据本次考试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命题分析

    1、试卷覆盖面广泛,内容较全面

    试卷内容涉及本册教材重、难点,既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包括口算、估算、笔算知识,也考查学生双基知识,多位数读、写法和省略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测评学生的操作。根据已有规律找出规律等等,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情况。

    2、试卷注重“双基”评价,面向全体

    试卷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本着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的教学出发,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卷无偏题、怪题。计算方面,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数目不大,应用题方面从基本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量角、画角、画高难度小,对中下生的学习,能提高自信心。

    3、试卷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度适当

    试卷分为67部分,试卷分算一算、填一填、判断题、选择题、画一画、解决问题等题型,设置了31个题,其中基础题占80%,较难题占10%,难题占10%。试卷分数为基本计算占26%,运用知识填空、选择、判断合起来占34%,操作占10%,解决问题占30%,题量不多,分值权重合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测评中体现不同的水平。

    4、试题贴近生活,注重人文性

    试卷题目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孩子们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试题有的图文并茂,如“神舟”七号飞船图、文具盒、书包、钢笔图、家、少年宫、学校图,在图文中生动有趣地考查数学知识,让学生见之生趣,思之有味,做之生乐。同时试卷洋溢着人文味,每道题给学生温馨的提示、鼓励,激励学生认真作答,细心检查。

    5、注重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应用题第3题,李老师带的钱能买257个文具盒或15枝钢笔,条件中已知文具盒、书包、钢笔的单价,学生必须分析筛选有用信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再处理信息,再如第4题已知三个路程的信息,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学生要筛选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求出速度。这样的题型学生要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正确处理信息,从而考查他们解题的灵活性。

    二、探讨方面

    1、本份试卷解决问题的第1题,考查数学广角中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四件事要统筹起来看,从大人的角度看是不难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太难了,听广播15分钟,整理房间10分钟,洗脸、刷牙7分钟,吃早餐10分钟。学生能考虑到事情的先后顺序,同做两件事情,得出的答案是32分钟,离标准答案差了5分钟,是因为听广播的15分钟要分2个时间段,10分钟和5分钟,兼顾做其它事,学生答题正确率非常低,也就失去考查的意义,这个知识点考得有点偏高。

    2、试卷中缺乏渗透思品教育,单纯地考查数学知识,更应渗透数学知识的经历过程,适当增添些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关环保、爱国、爱乡等方面的教育。

    [课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日月如梭,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既辛苦又忙碌,但也收获了很多,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师教学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我们能够通过一篇教学总结来看到自己的成长,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总结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课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及大小比较后学习的。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单位改写、小数乘除法计算打下坚实基础,是学习小数相关知识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具体反思如下:

    一、优点:

    1、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能紧紧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实现“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目标。

    2、导课新颖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结合我班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较低的现状,在学习新知时,我采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变变变”游戏来引入课题,再设计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来提供学习新知的情境,学生乐于学习探究。

    二、不足

    1、教学目标的设计较空洞,操作性不强

    如“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到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这个目标大而空洞,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且在每一节课都渗透这个目标,可以不用具体设计。目标的'设计不要空,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2、知识运用太突然,没有充分作好铺垫

    学习完规律以后,直接过渡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应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规律,从而理解“如果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运算,学生运用规律就比较顺利。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身为教师一定要学会为教学内容做充足的准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所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案精美呢?教师范文大全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1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2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我也正在努力探索这样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垂直与平行》。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的,哪些线是不交*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没有走秀,没有花枪,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4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5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一些学生脱口而出,列出算式,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使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6

    背景与导读

    对于学习来说,人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我运用案理研究的方法,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40页《角的度量》一课进行教学与研究。在教学中,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好学习的主角。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和直尺,画一个角。(学生迅速作图)。

    师:同排同学比较,看谁画的角大一些?并说明方法?(学生比较,并各抒己见)。

    师:请同学介绍自己比较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观察,发现**同学画的角大一些。

    生:我们把角剪下来,进行比较。

    师:非常好!能上台来演示一下比较过程吗?

    生:先把两个角剪下来,再将两个角重合在一起比较,看谁大一些。

    师:谁能具体描述重合比较的方法?

    生:用大的角去盖住小一些的角。

    生:两个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大。

    师:请同学们思考,重合比较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好!一下子就能看出角的大小。

    生:不方便。用剪刀剪非常麻烦。

    生:有的角太大,无法去剪。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聪明才智,制造矛盾,激活思维,找准发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片段二]

    师:大家对重合比较方法的理解和思考很有价值。数学家们也遇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请看大屏幕!(课件介绍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量角器,四人小组认识量角器,不懂得问题和有价值的发现请提出来。(学生研究量角器,教师参与,共同探讨。)

    生:量角器是用来量角的。但我不知道怎样操作?

    生:我发现量角器上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组从左往右,一组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

    生: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

    生:我从最大的刻度数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生: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

    生:量角器上的射线组成了很多角

    师:同学太聪明了,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请看大屏幕!(课件介绍量角器: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圈刻度。2、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师:请大家在量角器上读出10角。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读出)。

    生:这个角被平均分成了10份。

    师:同排在量角器上找出60和120角,并说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读角时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所以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分清楚。

    师:在量角器上找35角。并说明想法?

    生:35角是没有标明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生:它在30与40之间的中线上。

    师: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反思:教师下定义,过于生硬和说教,很难将看似简单的道理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师:刚才通过认识和理解量角器,大家对角的度量有了自己的想法。请大家估算自己桌子上实物角的度数。(让学生先估计,在说明想法,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反思:有了N角的概念,再估算角的大小,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量角器的作用和角的度量方法。]

    师:要想知道自己所估算的是否准确,最好还是通过量角器测量。(然后让4名同学在实物投影处演示。再分组量,边度量边介绍。)

    师:请大家总结以下量角的方法。(学生总结。)

    {再让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师:请同学们帮助改正错误。(播放视频,角的度量的错误操作:1、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2、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3、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师:请大家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反思:错误是难免的。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则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掘,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

    生: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要重合。

    生:量角器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对齐

    生:角的开口方向可以通过旋转书来调整。

    生:读角的度数时,要注意观察角的张开方向

    [片段三]

    师:请大家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学生量三角板角并介绍方法。)

    师:请大家完成教材第39页第3题。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师:通过大家的度量,你们发现分针与时针的夹角的规律吗?

    生:3点是90。

    生:有规律。每小时是30

    师: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120(3)30(4)77

    师: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总结。)

    师:老师整理了度量角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点对点,边对边,边对线,根据方向读度数。

    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片段四]

    师:(视频播放两组角。一组是角的两边长短相差甚大的30角。一组是边较短的120角和边教长的30角)请大家观察第一组角哪个大一些?第二组角又是哪个大一些?

    生:第一组边长一些的角大一些。

    生:第二组边短一些的角大一些。

    师:同意的请举手。(学生都举手了)。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实物,用量角器量一下再比较。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生:太不可思议!居然都是30。

    生:真有趣,眼见为虚呀!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判断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量。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的度数越大

    [反思:常言道眼见为实。但不然,这里却眼见为虚,这一矛盾冲突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了不起的发现油然而生。]

    点评与拓展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方法的真正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比较纸角大小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组从左往右,一组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四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10),并说出为什么?因为这个角被分成了10份。(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60、120)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3)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3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4)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会说。第四层次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和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边放手,边设置障碍,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于无形中顿悟。

    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只有教师甘当配角,学生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和表现,成为真正的主角。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再到授之以渔场,才是教师的气概,才能让教学方式更民主,更开放、更科学、更和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B组

    (1)35张圣诞贺卡(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3511=3215.55=3.1

    242=12324=82733=91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②3511=32③15.55=3.1

    ④242=12⑤324=8⑥2733=91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③15.55=3.1④242=12⑤324=8⑥2733=91),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④242=12、⑤324=8和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

    生2:305=6

    生3:28070=4。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

    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

    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8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9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植树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模拟植树,发现规律得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中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就是将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在线段上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使用画图的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引人。

    让学生从身边美观的景色中体验等距栽树的美观,同事也让学生注意到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开门见山,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直接介绍,让学生清楚画图策略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二)在探究中找方法

    我通过提出学校要在跑道一边栽树,可以怎样种?让学生当设计师随意种树,模拟植树,经历植树的动态过程,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动态的探究和表格数据的观察对比,发现规律段数与棵数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探究方法的铺垫。更为后面课时: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在方法中找规律

    在学生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并发现段数与棵数的关系后,我着手教学例一:(学校要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通过帮助学生把示意图提炼成线段图,让学生继续运用画图策略经历探究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得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段数怎样求,才能运用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在规律中化归解题。

    在完成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后,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1.出示: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边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园林工人沿一条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少米呢?)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

    有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光阴易逝,新学期即将来临。通过一学期的工作时间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有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1

    今天领着孩子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与读法。

    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个数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会读亿以内的数;进一步建立孩子们的数感。教学重难点是:数的概念的建立以及数感的建立。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根据孩子们已有的基础与经验,我在本节课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上。

    一、调动已有的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首先我利用课本提供的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为素材导入新课,初步让孩子感受万以外的数有多大。孩子们领会的很快,立刻发现“万以内的数最多的是5位数,这些数字有的是7位数,有的是8位数。”这位进入新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通过情景教学进一步培养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帮助他们建立数感。

    三、自主探究,解决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直接给予孩子们答案,而是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读法,学得很扎实,印象也很深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遗憾。

    1、教具不够充分,学校没有定制大数的计数器。在认识大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得进率是多少,我们只能借用手指来数数,感受是10进率的。

    2、第4页的做一做,我不能带领孩子们一起拨珠子数数,还有个别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计数器上,课堂上不时的出现拨珠子的声音。

    3、在读大数时,个别孩子分不清数级,不懂数级的用途,导致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分不清楚如何读。

    措施:在今后的练习中注重学生的读数指导。特别强调:

    1、含有两级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读上个“万”字。如:24967845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八百四十五。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 “0”都不读,中间或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2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可以说它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进一步认识线段,过渡到学习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点,再到认识直线和直线的特点,最后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射线自然过渡到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培养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去画,来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注重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我只要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从而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课堂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一些活跃分子。

    4.对学生提问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比如:让学生在一分钟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时间到了有的学生只画了十五条,这时老师应该问:如果我还给你时间,你还能继续画吗?能画多少条?对学生提问后,教师还应该用归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比如:直线、射线和角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有无端点、有无延伸方面进行归纳。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从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方面总结。

    5.对学生放得不够开,总是怕学生不会说,很快地把答案端出来。问题提出后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多说,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计算器有着程度不同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所以以往我们会教给学生怎样开机、关机,认识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会板书按键的程序框图等这些内容我认为都不需要教。这样教,并没有起到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以为,需要教的,是储存数据和提取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指导上。在这节课上,我不是问“你会用计算器吗?”而是以不断地追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来贯穿全课,体现了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的理性认识和培养学生反思智慧的高度自觉,应然的课堂和实然的课堂达到了很好地一致,我非常满意。

    人们在生活中是十分相信计算器的,甚至是“迷信”。但计算器算出来的结果一定又对又快对吗?

    通过课始三道题和男女大比拼。在组织学生交流完感受后,老师的.概括是----

    第一,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计算器不是神,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第二,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用好计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计算器,它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像第三题,聪明型的计算器,当然可以直接输入了;傻瓜型的计算器,最好要学会用“M+”和“MRC”这两个键。

    考虑到可能有学生用“倒减”的方法来解决记忆中间数的问题,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20655÷ (27×45) =”,对全班同学是巩固,对提出“倒减”的同学还是醒悟:“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三,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并可以用估算来帮助验算。

    新课标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资源”的生活情境,借助计算器的计算,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优越性。

    关于“猜数字”游戏

    借助计算器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些数和运算的美妙。我把一些传统的题材在这节课中做了教学加工。不只是一种展示和欣赏,而更多的是一种激发和挑战。

    在这节课上,我正视并接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课中创设的“猜数字游戏”,由于数位多确实需要用计算器,但正由于数位多,学生可能会把9个“5”输成8个或10个“5”,“12345679”也可能输成“123456789”。“计算器算的也会错?”分析错因的过程就是学习使用计算器的过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我的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出示52395239、3004000、4080007三个数,说组成,然后学生试写,小组谈论、总结写法,教师揭示写法。这样试教下来,觉得例题处理的太草率,重点不够突出,不够细致。学生看似会了,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写法,没能将写法掌握、运用。后来为了突破重难点,将教案做了修改,突出重点,细化处理写法。得到下面是教学设计:

    探究写法:

    你们能说说这两个数的万级是怎么组成的,个级是怎么组成的吗?

    指名说。

    第一个数是由300个万和4000个一组成;第二个数是由408个万和7个一组成。

    你是怎么做到又快有准的?(借助画分级线)

    你能试着写出这两个数吗?(投影演示出学生作业)

    第一个数的百万位上有3个单位 ,那就是三百万,十万位和万位上没有一个单位,那就用0来占位,那就是300万。个级的千位上有4个单位,那就是四千,合起来就是三百万四千。

    第二个数:百万位上是4,十万位上没有,那就是0来占位,万位上是8,合起来就是408万,个级只有个位上为7,其他个级数位都用0占位,最后这个数就是四百零八万零七。

    追问: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小结:写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0。

    这样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能正确说出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在掌握数的组成再来写数,学生是带着对数的自我理解来写数,不是套用写法规则,很明显会轻松自如许多。这样设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学生按照计数器学出数后,全班在反馈的同时,一位一位的来按照数的组成写出每一位的数。然后再来回顾、总结写法,这样,写法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年轻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在突破重难点,如何把握重难点上欠缺火候。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觉,知道哪是重点、哪是难点,但是到底在40分钟内应该怎么处理,哪种方式合适,如何组织教材内容,这些正是我们研读教材不透,琢磨教材不深的体现。师傅常常给我说,要花时间去研究教材,但是如何下手研究,研究教材的什么,我看着教参。我经常这样问自己。虽然,一段时间的教学下来,我已有所领悟,但是领悟还不够彻底,还需要加油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 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 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平角)和看似平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平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平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平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6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交流,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7

    “不确定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张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张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张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3、教学用语要精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别是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更为重要。例如:刚才我们学习了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一定会发生,哪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并用最简洁的话来表达。请看大屏幕。这样肯定上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及下一步的要求,就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8

    本课不论是写秋景还是秋游,都是以“秋”字入手的。现在正值秋节,所以我用三个有关“秋”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学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朗读带,并且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所听到的景物,这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们带入课文。在字、词、句的练读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话”,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模仿与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练就孩子的胆量和思维的灵活度。

    再读课文,就给学生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秋天的美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引导并培养学生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内容,比如:天空美、农田美、欢乐美……。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把孩子对秋景的喜爱上升到对秋天大自然的赞美。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时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过多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见,增加课堂上的多元化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9

    在学习“分数墙”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形象再现相等分数,并作直观探究。

    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发现课题,同时引出学习方法“观察、发现”。

    2、通过提问,学生回忆学过的分数知识,利用分数墙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分子或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并利用分数墙验证所学的知识。

    3、通过小组合作,在“分数墙”中找相等分数,脱离分数墙,在相等分数中寻找规律。二次合作学习,展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通过练习的设计,体现三个知识点的整合,不仅对知识作一拓展延伸,同时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感受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教材,用活教材。首先,从“分数墙”主题图再现旧知,进行复习整理。静态的主题图学生不容易观察,利用媒体使静态变成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视觉器官,在观察中发现寻找相等分数的规律。其次,对教材程序的处理:教材先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同分母分数加减。现改为先同分母分数加减,再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最后寻找相等分数。目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2、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创设了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异分母的分数加减两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相等分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有机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10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

    在认数这个单元里,对数的读、写、改写、判断近似数、求近似数,学习起来都不算难,在课堂中,我利用还利用了许多机会,退老师在二线,让学生们上一线来集体诊断错误,找出一些好的治疗方法。同学们帮助一些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的同学,找到了一些好方法。比如说在写数时,对照数位顺序表写;还可以在草稿纸上画两条竖的虚线,中间的代表万级的数,左边的代表亿级的数,右边的代表个级的数。在读数时:一定要先分好级,方便读数,还方便检查。在看数的组成时,一定先要分一分,这样就不容易错。还编了一首儿歌:读、写、看数,每级四数,分一分。近似数四舍五入,找数位。有的同学还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帮助同学们如何既快又准的记住数位顺序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师生反串角色,老师也学会倾听,让学生也来当一回老师,让他们积累一些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家的讨论,或是学习他人一些好的方法来解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光阴匆匆而过,我们的双脚即将跨入新学期。身为一名教师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之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了,通过这次总结来分析出自己这一学期有哪些成绩,或许"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成功之处:

    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足之处:

    1、重难点处理解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改进措施: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这节课可以说是单纯的计算课,枯燥无味少不了,而且书中出示的主题图情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生对于卫星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通过课前了解我发现学生对卫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备课时我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资料,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情境中,在合适的机会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信息从而导入新课。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再就是在我的课堂上,个人评价应该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做到对学生及时评价,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应该把大问题分散开,把握教学推进的节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改进和学习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内容,数学课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很少看到理论这样居多的内容,但是分析四年级的教材,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中,并不是一味、简单的学习计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备课时,我也参考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总觉得这些设计偏重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面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能行不通吗?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工具已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并且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希望他们通过网络能收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毕竟网络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容量,并且能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后来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经过了解才发现,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可对于查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上,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有电脑配置。显然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把教学调整为讲授式学习,介绍我在网上找到的相关知识。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预设。

    令人欣慰的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中介绍计算器的功能,然后,以抢答等形式来加以巩固,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像这样类型的课,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如何上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呢?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只要“引领”,而不是死板的传授学习呢?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换牙了这一情景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相对就容易多了。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情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提供方法,最后把准备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统计完成同学换了几颗牙。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根据情境图,直接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情境图的,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不足之处:

    一、课堂秩序,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他们一会儿就做不住了,显得有点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没有像平时那样把握好课堂,没有过硬的驾于课堂的能力,面对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觉是有点紧张。实话说,有点差强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镇老师面前上过两节课,一节是四年级的复习课《平行与相交》另一节就是这节课《我换牙了》。记得那时,我还怀着孕,当时,年少气盛,没有那没多的紧张,还记得那副挂图,是我自己画的,为此还珍藏了几年,后来给弄丢了。六年后,儿子都六岁了,再次执教这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星期,包括教学设计,六个队的对花以及奖品(小星星),还有每个组长手中的学具袋(里面有每个学生需要的统计图,统计表)还有精心设计的挂图。所有的环节都预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学生年龄小坐不住这点,忽略了他们他们爱咋呼,不爱倾听别人发言的毛病。

    二、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三、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5)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总有学生读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习的是认识大数,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碰到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没有良好的读数习惯,导致错误。

    2.读数时夹杂阿拉伯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6)

    从教学内容来说,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从教学方法来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通过微视频,既有教师的讲解性

    学习、也有针对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思考、操作的时间,真正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覆盖了本学段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测试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测试了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掌握程度。

    二、试题分析

    数学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共五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细化考察体系

    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突出了教学重点,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儿童心理,其中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2)题型设计新颖,试题结构均衡

    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五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开生活。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掌握较好。

    (2)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够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与平时的课堂训练及差生转变工作不够也有直接联系。

    四、今后的教学方向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并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育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教材的知识点,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8)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精选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800字汇总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中通过设计和教学达到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课前复习,明确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和知道整数乘积的重要性,为下一步教学铺好路。

    2.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校开展四年组同课异构的4月8日,适逢一个孩子的生日,在清晨,我临时决定根据这个偶然的事件导入新课。课前组织学生给今天的寿星写上一条生日的祝福或者是期盼,装入一个特别不起小盒子中。在完成正常的听算和复习后,举起盒子,这是全班同学要送给子烨的祝愿,看看有什么不看护的地方。学生争先恐后地指出,就加上包装,彩带。相机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课后又特意请今天表现出色的一个学生替赵子烨进行了包装。

    3.在进行小数竖式乘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孩子在大演算本上试算,再请两位做的分别对和错的学生把答案写在本上,全班学生共同分析其对与错的原因,通过学生的独立计算、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解决包装纸问题,明确了计算小数乘法要转换乘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掌握了竖式的写法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等知识。

    彩带的应用题要求末位对齐,在学生刚试着列出竖式后,针对部分学生依照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到底怎么对齐,原因是什么?孩子们唇枪舌剑地争辩过后,终于确定了结论末位对齐。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4.通过巩固应用,解决课后练习题掌握了两个乘数相乘,其中一个比1小,积就比另一个乘数小;一个乘数比1大,积就比另一个乘数大。

    新授过程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长,有时候看学生不太会,就牵着学生往正确答案的部分走,过于急躁。教师小结部分数学思维方法转化强调不够,播放课件时应该是转化在前,积的小数的位数等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在上课时顺序颠倒了。学生解决难点部分时间长了,0.80.32=列竖式通常把0.32写在上面几乎没有提。而且应该改成0.90.32=,原题与后面的练习重复。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测量活动》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上课时,上学期期末对孩子们的身高进行了测量,本节课,我从孩子们的身高入手,向大家介绍身高,我是1米45我1米36厘米,让孩子们感受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感受这样麻烦,趁机向学生展示介绍中国人口的12.95亿人,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使用小数的便利。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先让学生观察米尺,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这个1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怎么表示?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写成小数是一位小数,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分米用米作单位,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对子互相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对方回答。学生把几分米用米作单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他们都能说出换算的过程:因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数可心用1/100米,小数就是0.01米。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换算。

    在这节课上,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学生换算完单位没有改变,例如17厘米=0.17厘米,这也是我上课没有强调单位变化,导致有个别学生在这出现错误,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我使用的是十分之1中的分母是10,那么代表他的小数的最右一位是十分位,以此类推,反之,0.1的最又一位是十分位,表示平均分成10分,那么分母就是10.学生的作答正确率有所提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小数的读写》教学反思

    小数的读写教学,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较难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基本上已经会读写小数了,那么在进行这个知识的教学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探讨知识,把握知识要点就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点不是读写小数,而是把读写小数与理解小数的意义放在了知识的重点教学中,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理解这部分知识,我运用了小数记位器,学生通过动手拨数,从直观上认识了小数点后面各个数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并真正理解了数位上小数所表示的真正含义。虽然学生在课上的操作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是实际上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周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清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设计,做好铺垫,维新志士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对新手知识的学习更加顺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在本学期四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并结合自己所在的课题研究,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半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不同学生学得到不同的发展。积极参加学校、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及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教学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开放式教学,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大胆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是教材安排在本册第二单元直线、射线、角后的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结束才进行教学。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拖,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回顾组织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比较成功:

    1、保证活动材料。如果不能提供合适的材料,那么,活动是绝对无法开展的。活动之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怎么准备的问题。测量长度用的尺可以从其他班借米尺,三角板学生有,用来垫木板的砖是不需要的,有一名学生扶着就行了,可以滚的东西就多了。可教材要求用30~50厘米长的木板来搭一个斜坡,木板准备起来并不方便,因此一直在考虑,有什么可以替代。因为中秋节过去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些中秋月饼的包装盒材质比较硬,而且长度也差不多,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月饼包装盒,这样就解决了木板这个大问题。

    2、分工合作明确。这次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很难完成这次的实验。因此,在通过回忆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我马上提出了问题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让学生明确这就是这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随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8页的最后一段文字、下面的四幅图及第29页的上面一部分内容,明确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依次是:搭建斜坡、滚动物体、测量长度、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中前四项是要分散在室外完成的。我问学生:这些事情你一个人能完成吗?学生表示不能,需要几个人合作。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前四个步骤考虑至少要几个人,学生认为5个。考虑到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必要指导,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47名学生按照自然组分成了8组,有的组多出来的1名学生可以协助测量等。具体的分工有学生自己商量决定。在随后的实验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这样分工的好处,各小组的学生忙而不很乱,看他们合作得挺愉快,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一直很担心的纪律秩序等问题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3、提前预设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成为一个思考周密的设计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特点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于这次活动的地点是有变化的,室内室外室内。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很关键,因为到了室外,学生分散后,再要指导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对于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先进行了预设。例如,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了,怎么办?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些都通过学生的交流来解决。对于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有些学生马上想到了刚学过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板平移,还有的学生认为把滚的物体平移比较方便。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活动拖到现在进行也不是一件坏事,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不正是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的之一吗?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这个问题反而不容易解决了。

    应该说这次活动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我也有一些困惑:

    1、我的提前预设是否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时自己发现并想办法解决?

    2、由于各小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不同,对于最后数据的汇总和结论的得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能利用另外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数学实践活动的高效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6

    《邮票的张数》是北师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我在教学《邮票的张数》时,重点让学生理解每个信息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并应用了多种方式来表达所理解的信息的意思。重点指导学生用线段图来理解鈥溄憬愕挠势笔堑艿艿?倍鈥澱饩浠暗囊馑肌O热醚谑鲎约旱南敕ǎ缓笤俜攀秩醚约撼⑹曰换Q诨墓讨校宜鸭搅思父鲅甑南叨瓮冀姓故尽F渲杏幸桓鲅钦庋模合然欢蜗叨伪硎镜艿艿模缓笫排帕泻偷艿芤谎さ?段表示3倍的关系。学生这样画是对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画线段图而画线段图,画图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解方程时,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x+3x=180的方程,重点让学生理解:1个x和3个x合起来是几个x?4个x也就是4x。

    我就顺势继续引导学生解方程。然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个别学生在计算3x+6x=18这样的方程时出现了错误,不知道3x+6x等于多少,还有的出现了书写上的错误。回顾课堂教学过程,看来问题还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自己细细的反思后,发现在教学x+3x=180时,我自己应该出示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3x+6x的深刻认识。如可以出示ax+bx或ax-bx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口答。对于书写上的错误,我想老师在指导时应该着重强调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由此看来备课中我自己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出现时灵活处理。

    这是自己在上完这堂课后的一点反思,反思中让我对我的课堂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知道了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多关注细节上的问题,正确处理每一个细节问题,同时也让我更深入地懂得了,北师大教材这样安排不是没有道理,过去的旧教材只注重了知识的编排体系,而北师大教材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不仅注重了知识体系的安排,同时也渗透了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上领会这种思想,那么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项知识也就理解了,不但学会了这项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领悟了一种列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这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在上课之前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一份教案。好的教案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一份好的教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简短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5秒钟,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形成温度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我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亲自测量、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热水变凉的规律,还让他们想象这杯水继续放置后的温度变化,和如果给凉水加热会是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培养了学生的求知精神。

    四、本节教学中的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生温度计使用方法时采取了播放视频的方式,但从学生的实际操作来看,掌握并不理想。后面的教学中这块内容还需再强调一下。另外,实验课中学生对实验材料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加之动手能力差,实验速度慢,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对课堂的突发事件不能很好恰当地处理,在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提高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语言不够准确、流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成功之处:

    1、课堂按“展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各个环节进行的还不错。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骨骼的作用。

    不足之处和改进地方:

    《骨骼》的教学中,需要骨骼的模型、动物骨头的实物、人体骨骼的拼图等材料,让学生在观察骨骼模型、动物骨头实物、拼人体骨骼图等探究活动中要了解关于骨骼的知识,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好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好各种能力,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骨骼模型、没有动物骨头实物、也没有拼图,用多媒体出示人体骨骼图,用以摸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体上感觉骨骼的存在。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少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善。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学溶解内容的第四课,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热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我们知道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在前几课的溶解的认识中,有部分学生很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以此引入,问题,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由于前几节课实验中经常的动作是搅拌,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而且他们在生活用品中也有这样的经验。通过前两个实验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对比实验的作用,为了防止学生还不够理解,我举了比如我们赛跑中跑最快的是相对慢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慢的我们无法知道他跑得快,在认识了水温和搅拌对溶性固体的溶解速度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亲自体会,这样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印象,在最后的水果糖的溶解的环节,实际上是将学生对对比实验的理解深化下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探讨更多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水果糖的溶解,让学生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

    大多数对比实验中的可变化的条件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对实验的条件不加限制,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多种变化的不同现象,这样,常会影响学生寻找其中变化的规律。 在研究三个不同的影响因素的时候,为了防止多因素的影响,采用的是一个变量,为了防止学生陷入多变量的泥潭,我未对多变量进行讲解,通过实验进行单变量,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对知识掌握也不错,对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自行探究自然事物变化规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简短(3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