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教案_教学工作总结推荐
  • 二年级数学教案_教学工作总结推荐

    发表时间:2022-01-13

    【www.jk251.com - 二年级数学】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按照学习的要求,我们可以开始制定新学期的工作规划了。对自己新学期的工作做个规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是否在烦恼教学计划怎么写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数学教案_教学工作总结推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五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第二课时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9种笔画。

    教学重点:学会10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

    教具: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小朋友,学完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书、识字啦,你们高兴吗?这节课我们就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一首诗。

    二、指导看图说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得怎么知道的?

    2.这是个离我们不远的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再看看有几户人家。

    3.这里住的人家不多,只有四五家。再数数看,图上有几座亭台楼阁。

    4.花多吗?能数得清吗?

    三、初读课文

    1.学生照拼音自读古诗。

    2.指名分句朗读,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投影:(书上生字)

    教师讲述:田字格中的字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这些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标在田字格上方的是组成生字的基本笔画,必须认识。

    2.齐读生字。

    3.教师带领学生在文中把生字一一画出,再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认识笔画,提示写法。

    一:横﹁:横折、: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xx-20xx学年度环保课程教学计划

    郑井小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所以环境教育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特制定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一、组建环境教育领导小组

    为确保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组织检查。

    二、组建环境教育任课教师队伍

    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知道保护环境也是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环境教育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一位任课教师就是环境教育的任课教师。根据环境教育具体内容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如下:

    1、全体任课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境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有教案。

    2、科任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任教师除在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要收集整理有关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应急避险,健康生活观念及知识等方面内容,形成教案并授课,各任课教师选择环保的内容尽量不要一样,教案更不能雷同。

    三、教学措施

    1、环境教育课程课时与班队课程,课时整合,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内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教学课时任务。

    2、任课教师要备好课,有完整的教案。

    3、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在学期末上交自己所担任的全部环境教育课时教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

    1、各年级以班为单位,本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生态公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突出,有环保教育意义。

    2、学校组织的活动

    (1)环保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到社区清扫白色垃圾,刷洗不法的小广告及宣传活动。以学校带动社会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2)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窗、板报以环境教育为主题进行宣传。

    五、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活动中引进评比,表彰机制

    1、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随机听课。

    2、本学期举行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每一次开展的活动前学校制定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20xx3年9月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齐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

    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

    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58=79=94=73=68=95=88=78=36=99=6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七()六十三二()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二、情景导入

    谈话:欢乐的节日里小朋友们可高兴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第48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提示)

    (1)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

    (2)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个?

    (3)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探究

    二年级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

    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时间:20xx年11月15日

    四、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五、辅教工具: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请你继续关注好范文网)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七、教学小结: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八、课外作业: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九、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长宽长与短

    十、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向您推荐相关范文: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总结推荐


    第一篇: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专题: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目的: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研究方程根的范围,解不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实际是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代数问题几何

    化,几何问题代数化。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前边学习过的函数图象的复习。

    二例题讲解:

    (1)若关于x的不等式x?m?2x?1在上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1?x?y?1(2)设实数x,y满足x?y?1则点(x,y)不在区域??1?x?y?1?22

    内的概率是()

    a

    14b1?2?c2?d18

    第二篇:一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9减法,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练习从多种角度编应用题,并能正确列出算试进行解答,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扩散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9减法,并能提出有关9减法数学问题

    三、教具准备:贴绒教具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9组成。

    9字妈妈是由哪几个数字宝宝组成的,是怎样组成的,有什么规律?

    2、利用贴绒教具学习9减法。

    (1)树上有9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9-1=8

    (2)树上有9个子,掉了2个,树上还剩多少个?9-2=7

    (3)盘子里有9苹果,我吃了3个,问盘子里还剩多少个?9-3=6

    (4)小猫钓了9条鱼,吃了4条,还剩几条鱼?9-4=5

    3、幼儿读9的减法算式。

    4、做练习。

    第2课时(创编9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复习9的组成。

    9数字妈妈是由哪几个数字宝宝组成的,是怎样组成的,有什么规律?

    2、利用贴绒教具学习9的减法。教幼儿理解怎样提9的减法的数学问题。

    (1)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9-1=89-8=1

    (2)树上有9个橘子,掉了2个,树上还剩多少个?9-2=79-7=2

    (3)妈妈给了我9颗糖,我吃了3颗,我还剩多少颗糖?9-3=69-6=3

    (4)小鸡捉了9条虫子,吃了4条,还剩多少条虫子?9-4=5

    3、请幼儿自由创编9的减法数学问题,并解答。

    4、做练习。5、辅导差生

    第三篇: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一、观察激趣:

    1、实物投影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

    、操作明理:

    小小裁剪师:(1)激发学生想做的兴趣。(2)1、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小衣服,学生设计制作有创意的小衣服。(3)学生作品展示。(4)讨论:制作的小衣服是轴对称图形吗?

    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3、找出蝴蝶、羽毛球、五角星的对称轴。4、举例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说说对称轴有几条。三、强化新知:

    2、小博士研究所:

    (1)小组合作研究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课前准备好带有方格的研究纸)(2)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四、引导发现,拓开思路。

    五、运用提高,发展思维。

    学有余力的同学进入平台资料室、聪明屋资料室内容:服装设计中的轴对称;建筑设计中的轴对称;对称美和自然美……聪明屋内容:①推理游戏。(下一个是什么?)②一张方格纸,怎样剪一刀,得到一个十字形(见图)。④即兴创作:利用画图功能在画板上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作品区展览

    四、课堂总结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第四篇:数学教案

    作者:刘卫东

    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第三小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向荣街3号建设路第三小学邮编:450007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及有关计算的关系

    ,构建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

    3.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硬板纸作成的六种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打印好课本第128页中间的两组图形和六种平面图形,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常说狐狸聪明,狡猾,聪明的狐狸也有被难住的时候,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我是小狐狸,我的花园漂亮吧!我想在四周围上篱笆,准备去买材料,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谁来帮帮小狐狸!

    生:……

    师:很好!应该先算出这个花园的周长,然后才能决定买多少材料.

    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

    1.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

    生: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要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用什么计量单位

    生: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长度单位.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五个手指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请你关注)毫米.演示: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表述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师:那么要计量这个花园的周长选择哪个计量单位合适呢

    生:要计量这个花园的周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段长度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汇报讨论结果,你们是怎么发现的找一个同学到前面讲解,其他组可以补充.

    观察课件演示,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计量什么用的单位

    生:它们是计量面积用的单位.

    (板书:面积)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知道

    生:……

    4.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下面各组图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每组中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汇报讨论结果,你们是怎么发现的一组推荐一个代表到前面讲解,其他组可以补充.

    观察课件演示,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5.小结: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生:……

    (板书:周长一周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

    面积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

    三.巩固,提高:

    1.我们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把长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

    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生:……

    (板书:c=(ab)×2)

    (1)练习:王师傅在院子里围了个长方形的篱笆,(如下图),围成篱笆的周长是多少米

    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只算了三条边的和

    (2)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s=ab)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求长方形bcde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是怎么解答的12×2÷6=4(厘米)6×4=24(平方厘米).还有其它方法吗12×2=24(平方厘米)为什么这样解答

    2.当一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宽时,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把正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c=4a)

    (1)练习: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找学生回答,经过平移,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观察课件演示.

    (2)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板书:s=a)

    练习:下图中,圆的直径是6厘米,求正方形的o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题应该如何解答你是怎么想的

    3.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还有4种平面图形,有关这些图形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总结这些图形的特征,有关周长,面积的计算.

    小组汇报,展示,可以自选一个图形.

    (1)当长方形保持对边平行,四个角变成都不是直角的时候,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个图形的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把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贴在黑板上,(板书:s=ah)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cde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ae长

    第五篇:数学教案

    豆豆班数学教案

    班级:豆豆班人数:32教师:凤先艳一、

    二、活动名称:学习分类设计意图: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能力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局限性,同时,孩子早期接触较多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黄色,因为它们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生活中处处可见,易被幼儿分辨、接受和喜爱。针对这些特点,本活动设计了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大小物品及红绿颜色分类的游戏,帮助幼儿区分大小和红黄色。并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减低幼儿的学习难度,使幼儿在玩中自然感知、理解学习。

    三、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不受物体颜色、形状的影响,学习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能够区分大和小;

    2.在分清楚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能够区分红色和黄色;

    3.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及对分类活动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红绿纸鱼大小鱼缸各一个

    2、5张作业单

    五、活动过程:

    起游进教师

    2、教师将两个大小不一的鱼缸展示与黑板,然后让鱼儿们自己游回家(教师需引导:大鱼的家在大鱼缸,小鱼的家是小鱼缸)。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

    3、教师将颜色不一的鱼缸展示与黑板,然后让鱼儿们自己游回家(教师需引导:红鱼的家在红鱼缸,黄鱼的家是黄鱼缸)。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

    4、把幼儿分成5组,每组发一份作业单,然后把大小不一的红黄鱼分给每组,让孩子自己区分大小、红黄。教师观察并适当引导。

    5、教师小结1、情景导入:教师当鱼妈妈,幼儿手拿鱼儿当鱼宝宝,鱼宝宝跟着鱼妈妈一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好文)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敬请期待好范文网推出更好文章dash;总复习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

    第五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教学设计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步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2.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我们学习了两步式题,你能把学过的两步式题分成两类吗?怎样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总结分为含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两类,进而归纳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二、课堂练习

    1.学生比赛完成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两步式题?应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计算。

    小组订正。

    3.趣味练习:小猴过河。(激发兴趣)

    分析小猴过河遇到了哪些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计时,集体比赛。

    找出获胜者给予鼓励。

    4.练习二第4、9题。

    学生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去掉中间问题变成一道完整的两步式题,并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第5、6、7题

    正确读出算式。

    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带*的第8题)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8=715-8=753=15

    2.8+7=1553=15

    7.思维训练题(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根据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引导)

    三、总结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向您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际问题3教学设计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对称3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好文)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引出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找角

    师:在教室里你能找到角吗?

    师:(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1指一指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找一找。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师: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指角

    2.2摸一摸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仅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生谈感受)

    2.3认角名称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的各部分有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和水龙头抽象出来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巩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体验感悟,画角

    师: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生自主思考画角)

    (生展示)

    教师示范: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试着再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4、辨一辨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

    (总结辨别角)

    4.动手操作,做角。

    师: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

    师: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说一说生活周围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边说边指)

    四、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

    2.知识延伸

    画一画,做一做角展示给父母或同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顶点边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建立空间思维的时候要借助一些材料。2、他们的自主性不是特别强

    二、教学设计

    本堂课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本课小结等几个环节。围绕重难点设计的。主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角、到认识角、再到学会画角、最后学会制作角。一步步深入课堂。其中我主要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堂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些环节收放自如,但同时自己的设计的与自己上课中还存在很大

    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高估学生的学情,本堂课是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学生混乱,譬如我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其他的感受了,并不会说到我想要的点上,因此我应该让学生跟着我去摸角,接着我再让学生明确方向后在进一步感知,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2.组织力度不够强

    在引导学生进行画角这一难点时,我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处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典范突破教学。

    3.思维逻辑性不强

    由于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教学中出现思维不严谨,自己有时候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教学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发现自己教学基本功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重复啰嗦

    在课堂中总是重复啰嗦一些没有必要话语,使得整堂课沉重复杂,该

    如何如何减少话语的重复啰嗦,我必须要多练习。

    2.板书不够整洁

    我的粉笔字不够好,以及排版的设计还要多注意

    3.逻辑性不强

    逻辑性不强会使自己陷入错误中,怎么可以更好的教授学生呢?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决定今后努力改正,争取成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除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棵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一班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刘娇本次期末考试遵循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

    一、试卷特点:

    1、试卷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涵盖了拼音、识字、词语、句子的积累、理解和运用,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2、题目表述凸显童趣,试题表述充满人文关怀。如:每道题都以我会、我能表述,增强了试卷表述的亲和力,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心理。使他们感到试卷既有趣又亲切,缩短了试卷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由于本学期试卷题型与平常的试卷完全不同,以至孩子感觉有点陌生。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在本次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试卷,书写也比较工整,试卷也比较整洁。现将一些试题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听力测试:这道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否获取有效信息,绝大多数同学都做得不错。

    第二部分:很灵活地考察了学生拼音的拼读情况和生字掌握情况、词语积累、连词成句、造句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学生必需要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做题。绝大多数孩子正确地答题。

    第三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这道题正确率比较高。主要是大多数学生理解能力较强。

    第四部分:我能看图说几句话。本题共出现四幅图,内容较复杂,但有大部分学生都能用通顺完整的语言把图意写清楚,有的学生还能展开想像,依据图意编成一段优美有趣的小故事。标点正确,条理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后进生语句较短,不能完整地叙述图意,书写不够规范。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切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起步阶段把该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不仅让学生扎实掌握,还应在学生学(请你继续关注好范文网)习过程中习得方法,学会学习,以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背的课文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还应让学生会写。

    3、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推理教学设计

    简单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长度单位》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

    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

    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

    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

    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默认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2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优秀合编


    新的一学期已经拉开序幕,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特制定二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二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模板1

    确立发展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学校的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骨干型教师。

    具体目标

    1、理论学习方面,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掌握数学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认真做好学校各项日常规工作,抓好教学质量,培养学,各方面良好习惯。

    3、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不断练习基本功,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具体实施方案

    1、专业水平的提高。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

    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认真阅读《教学用书》,在个人征订的《广西教育》《河池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教育类期刊杂志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的一套教法。研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多登陆教学网站,了解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2)互相听课与网上听课相结合,多思多想,做好每学期15节以上的听课记录,及时的写出反思心得,为自己教学提供后盾。

    (3)向各学科优秀教师学习好的教学管理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手法,认真做好详细的学习笔记,做到心中有数,有正确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特色。

    (4)针对其他教师对自己提出的不足地方,及时思考改正。

    (5)全力参加学校举行的中青年教师第二届绿榕杯课堂教学竞赛,全面提高自我。

    2、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备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多关注后进生,采用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质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后进生各方面能力提高。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反思,弥补不足。努力在本学期多写有质量的教学随笔和一篇论文。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恰当运用学校教研处推荐的多媒体课件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但是没有好的教师,也教不出好的学生,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模板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条形统计图,时、分、秒的教学活动等。

    二、教学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相乘的计算。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5、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6、要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初一数学教案_教学工作总结推荐


    第一篇:初一数学教案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

    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变形,例如,变形为,两个数就可以看清楚了.

    3.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来计算.

    三、教法建议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1+2x)(1-2x),(1+2x)(1-2x)=12-(2x)2=1-4x2

    ↓↓↓↓↑↑

    (a+b)(a-b)=a2-b2.

    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共同研究平方差公式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二篇:初一数学教案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一、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

    2.掌握负数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3.会判断一个数是负数还是正数。

    4.掌握用正负数表示生活和生产中意义相反的量。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准确的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并能够说出它的相反的量。

    2.难点:能够举出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关于负数的典型例子,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负数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在冬天,天气预报员经常说到某地区的温度在零下几摄氏度。例如:北京的最低气温是零下3度到3度。但是在电视上显示的是-3℃~3℃。请同学们思考这里的-3是什么意思?像这样一个数前面加一个“-”的数在生活中是否见过?

    2.这里请问同学们零下中的“下”对应反义词是什么?(上)这是一组反义词,还能举出意思相反的词吗?例如上升与下降等。

    3.同理这里的前面带负号的数字与以前我们见过的没有带负号的正数是相反,称为负数。生活中存在许多的相反的词,所以在数学中就引入了正数与负数来表示它们。例如,如果用正来表示上升,那么下降就应该用负数来表示,用正数来表示增加,那么减少就是用负数表示。

    (二)运用新知

    1.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了1.5万元,记做_____万元,今年盈利了3万元,记做____万元。

    2.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918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3.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汽车向北行驶75km,记做________km,汽车向南行驶100km,记做________km。

    4.如果向银行存入50元记为50元,那么-30.50元表示__________。

    5.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25%记做__________,-12%表示__________.(先由老师讲解第1题,后几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同同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逐一讲解。)

    (三)师生互动,拓展探究

    1.和学生一起完成p4的例题。

    2.思考:“负”与“正”是相对的。增长-1,就是减少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增长-6.4%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增长率是0?

    3.判断一下“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的说法对吗?(这里要强调的知识点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某地一天中午12时的气温是7℃,过5小时后气温下降4℃,又过了7小时气温又下降了4℃,第二天的0时的气温是多少?

    四、课后练习(至少准备两个专门的数学练习本)

    1.书本p3的练习

    2.习题1.1复习巩固的第1、2题

    3.思考一下综合运用中的第4题和拓广探索的第8题。

    第三篇:初一数学教案

    初一数学教案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活动:请两名同学分别记录一周的每天的最高气温,老师念,学生写:-5℃、3℃、2℃、-1℃、-6℃、7℃、4℃、

    比一比,怎样记录又快又简便!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二、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HAOWORd.COM)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举例说明:

    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

    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三、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四、能力提升: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五、课后反思

    第四篇:初一数学教案

    初一数学教案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二课时·同底数幂的除法·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多项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的乘法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二)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二)·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方案(二)·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三课时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二课时20xx/12/920xx/11/1720xx/3/220xx/1/2120xx/12/1

    20xx/4/1320xx/8/920xx/12/2020xx/9/1220xx/2/18

    20xx/6/320xx/5/1120xx/2/320xx/6/1420xx/6/22

    20xx/6/920xx/1/1820xx/12/220xx/8/1520xx/8/2

    20xx/12/14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定理与证明(二)·定理与证明(一)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命题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

    20xx/8/2420xx/5/1620xx/8/2120xx/12/6

    20xx/4/1820xx/5/720xx/6/2120xx/10/620xx/2/18

    20xx/6/320xx/11/1320xx/3/2520xx/4/17

    第五篇:初一数学上-教案-2.1.1单项式

    2.1.1单项式

    一、新授

    6a2,a3,2.5x,vt,-n.观察上面各式中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各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法运算,?它们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积,如:6a2表示6×a2,a3表示1×a3,2.5x表示2.5×x,vt表示1×v×t,-n?表示-1×n.像上面这样,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

    11项式.如:-2,a,,都是单项式,而,1+x都不是单项.3a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例如:6a2的系数是6,a3的系数是1,-n的系数是-1,-ab1的系数是-.55

    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成前面,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省略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例如,2.5x?中字母x的指数是1,2.5x是一次单项式;vt中字母v与t的指数和是2,vt是二次单项式,-ab2c中字母a、b、c的指数和是4,-ab2c是4次单项式.

    二、p55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是不是单项式?为什么?[2是,其他都不是]

    x(1)x-2y;(2)-;5(3)4;m(4)a?b;(5)-1.5

    2.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改正过来.

    (1)单项式-xy2的系数是0,次数是2.【-1、3】(2)单项式27a2的系数是2,次数是9.【√】

    22xny(3)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n+1.【√】33

    3.请你写出系数为-1,含有x、y,次数为4的所有单项式.

    4.课本第56页练习1、2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项式?举例说明.

    2.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是单项式吗?x是单项式吗?为什么?a

    3.什么叫单项式的系数?什么叫单项式的次数?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59页至第60页,习题2.1第1、2、8题.

    本网推荐相关文章:

    洋思中学初一数学教案

    初一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

    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教案

    初一数学正数与负数教案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册9.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_教师的工作总结怎么写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二篇:六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章位置

    一、用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理位置

    1、我们把竖排叫做列,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规定或约定,因此这种确定列数和行数的方法是固定不可变的。

    2、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用两个数据描述,即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先写列数,再写行数,把两个数写在括号内,用逗号分开。(列,行)。

    例题1:聪聪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出来,明明坐在聪聪的正后方相邻的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聪聪(4,2),明明(4,3)

    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1、在方格线上标注列数时,从左向右,从0开始:0,1,2,3,4??;标注行时,从前向后数,也是从0开始0,1,2,3,4??。方格纸的左下角的位置是0列0行,用数对表示该点位置是(0,0)。标注的列数和行数要和方格线对齐。

    2、用数对可以表示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看物体在哪一列,哪一行,根据列、行写出相应数对。

    3、给出物体在平面上的数对,看数对的两个数表示哪一列,哪一行,行与列交叉处,就是物体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4、两个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它们所表示的物体位置在同一列上;两个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它们所表示的物体位置在同一行上。

    5、左右平移时,名个点位置变化的规律是列数变了列行数不变;上下平移时,各个点位置变化是行数变了而列数不变。

    易错点:行列混淆或是巅倒。

    三、习题

    第二章分数乘法

    第一节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整数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计算分数乘法时,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3、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相乘。约分时特别注意不能让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约分。

    二、分数乘分数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分数乘分数时,用他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计算时,为了简便,可以先约分,再相乘(更多请搜索Www.haowORd.COm),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注: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三、分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变得简便。如几个分数连乘时,可以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分数与分数的和与整数相乘时,若所乘整数是分数分母的倍数,可应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分数乘法总结:先约分,再计算。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如果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则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一样)。

    易错点:其一:约分时,一定要注意,是将分母与分子约分。

    其二:不要将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相混淆。

    第二节解决问题(借助线段图)

    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总结: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

    2在解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弄清楚谁是单位“1”(即整体)。

    3、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得到了比较量。

    4、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5、如果从一个量中取出一部分放入到另一个量中,两个量相等,那么原来两个量相差的数量是取出部分的2倍。

    易错点:单位“1”的量。特别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准题中每一个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的量。

    二、称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已知一个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解题方法。方法一: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已知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方法二:单位“1”的量x(1-已知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2已知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方法二:单位“1”的量x(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3、已知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方法一: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少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方法二:单位“1”的量x(1-少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易错点:单位“1”的量,一般情况下,把“比”字后面的量作为单位“1”的量。

    第三节倒数的认识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小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倒数。(注意是两个数互为倒数,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两个以上,也不能叫倒数)

    2、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即可。

    3、求小数的倒数,可以先把它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4、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它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求倒数。

    5、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

    易错点:倒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两个数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一个数是一个数的倒数。非零自然数的倒数不大于1。真分数

    第三章分数除法

    第一节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即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两个:其一、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其二、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二、分数除法(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注: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三、分数除法(三)混合运算

    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不含括号的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4、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第二节解决问题(用线段画解答)

    一、解决问题(一)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此问题是求单位“1”,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单位“1”的量是整体;另一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标准量看作单位“1”的量。

    2、解题方法有两种:方程法和算术法。

    3、用算术法解答,用除法。先找出已知量和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

    之几;然后列除法算式:已知量除以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4、用方程解答:找出单位“1”设为x,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x乘以几分之几=已知量。

    易错点:找准单位“1”。

    二、解决问题(二)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1、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已知甲求乙

    方法一:方程法,设乙的量为x

    式一:x+x乘几分之几=甲。式二:x(1+几分之几)=甲

    方法二:算术法(除法)

    乙=甲除以(1+几分之几)

    2、甲比乙少几分之几,已知甲求乙

    方法一:方程法,设乙的量为x

    式一:x-x乘几分之几=甲。式二:x(1-几分之几)=甲

    方法二:算术法(除法)

    乙=甲除以(1-几分之几)

    易错点:单位“1”的量,一般情况下,把“比”字后面的量作为单位“1”的量。

    用算术法解决此类类问题时,比较抽象。用方程解比较容易些。

    注意: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者的解法统一起来,找准单位“1”,正确写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来列方和求解。碰到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几分之几”是否带有单位。如果带有单位,它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如果不带单位,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第。

    第三节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叫做比号,它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叫比值。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量可以同类量,也可以不同类的量。如果两个同类量,表示的是它们的倍数关系。

    2、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区别

    其一:意义不同。比是表示两个量(或数)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个数。

    其二:读法不同。比只能先读前项;分数只能先读分母;除法则可以先读被除数,也可先读除数。

    其三:表示方法不同。作为一种运算,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其四:结果表达不同。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要求计算比值时才通过计算求出商;而分数本身就是一个数值,无需计算。

    总结:1、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3、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

    4、比与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比的化简,也叫化简比。化简单后,若后项为1,也不能省略。

    (1)化简整数比时,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化简分数比时,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转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的简方法进行化简。(利用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化简分数比,但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

    (3)化简小数比时,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把它们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求比值依据的是比的意义。最后会得到一个数值(分数,小数,或是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是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使这个比化成一个与原来的比相等的最简单的整数比,这是比的化简。比的化简还得到一个比。后项是1,也不能省略。

    三、比的应用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可以借助线段图理解按比分配中的数量关系。

    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1、用整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把各部分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一份。步骤:第一、求出总份数。第二、求出一份是多少。第三、示出各部分的数量。

    2、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步骤:第一,先根据总量求出总份数。第二,求出各部分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第三,求出各部分的数量。若有多个分量,要将两两之比转化为刚愎自用个量的比时,要找中间的量,并将其化成相同的份数,再按比例进行分配。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体验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生活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

    (1)我班有男生25名,女生20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2)指名学生口答,说出算式后提问:每一个问题里是谁和谁比,把谁看做单位“1”?根据回答,教师强调: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就是指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农村变化图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要用数学知识一起去解决与分析新农村变化中的信息与问题。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这是教师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村的彩电数量的信息。仔细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

    (1)今年彩电数量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去年彩电数量是今年的几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多了多少台彩电?

    (4)今年彩电数量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如果学生能提出书上的问题,就结合书上的问题教学。如果提不出,教师提出:我来提一个问题,今年的彩电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

    2.对比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

    ①这个问题和你们刚才解决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②你怎样来理解“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设:学生主要会说到与前面的问题相比,这里把几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几。教师适时提问:求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用百分数来表示结果)

    对问题的理解,主要让学生结合分数问题进行理解。

    教师:你们仔细想一想,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相比较?在这里要把谁看做是单位“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这个问题是拿今年比去年增加的部分与去年的台数相比,占去年台数的百分之几?

    教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知道这道题该怎样解决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让学生板书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360-300)÷300=20%

    360÷300=120%120%-100%=20%。

    (3)全班交流,请板演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抽生回答后,让全体学生明白先算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台彩电,再算增加的台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抽生说出算式。即:(360-300)÷300=20%

    (4)如果学生不能想到第二种方法。教师提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点拨,让他们先算出今年的台数是去年台数的百分之几?即360÷300=120%,再算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即120%-100%=20%。

    (5)对比

    教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喜欢哪种方法?

    3.即时练习

    (1)用课件把例1的问题改变为去年的彩电台数比今年的台数减少百分之几。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结合刚才的例题,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后,抽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此题估计有学生把单位“1”弄错的情况。

    如果有学生仍然列式为(360-300)÷300=20%

    教师追问:这种做法对吗?哪里错了?应该怎样解决?

    (2)比较例题与练习题的异同。

    教师:仔细观察,这道题与刚才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讨论后强调:两道题都是在解决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两个问题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因此解决过程有一些不同。

    三、课堂活动,巩固反馈

    1.教师引入

    其实,在新农村里这样的变化是数不胜数。课件出示练习三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2.课堂练习

    光明小学五年级二班男生20人,比女生少5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生说出解决办法,并问清楚这里是把谁看做单位“1”?你是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题补充完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前面所学的分数问题对我们解决百分数问题有什么帮助?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其实百分数问题可以按照以前所学的分数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第3~5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先求出来。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设置数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要求学生找准单位“1”和比较量,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的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的各种数据,使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的列试计算。

    难点:找准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理解数量关系。

    三、说学法、说设计

    (一)、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设计理念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说设计

    我在设计上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改变单一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改变程式化的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量关系。

    3、改变以解题为主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富有现实意义的信息分析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课件出示三清山20xx—20xx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解读信息,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20xx年和20xx年都比前一年增长人数相同是,我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意见不一。我再次提问:“要知道增长的百分数是否相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从而引出两个小问题:1、20xx

    年比20xx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2、20xx年比20xx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这时,引出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选择20xx年——20xx年三清山游客人数作探究的主体材料,一是考虑三清山是我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学生对这一材料是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二是学习材料蕴含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和前一年比,20xx年和20xx年接待游客增加的人数相同,但增长的幅度不同。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使材料更富现实性,更具应用味。因此,我将这部分做为学生本堂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1)、20xx年比20xx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四人小组讨论。点拨学生明白:求20xx年比20xx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其实就是求增长的人数相当于20xx年人数的百分之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可以想到:先算出20xx年比20xx年增长的人数,再除以20xx年的人数,教师肯定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一问题是把20xx年的人数看成单位“1”,把20xx年比20xx年增加的人数看作比较量,然后利用课件演示并小结,板书算式。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当学生说出还可以先算出20xx年相当于20xx年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100%这种算法后,我提问为什么要减100%,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20xx年的人数看作单位“1”,我再次演示课件,板书算式并小结。

    2、学生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2)、20xx年比20xx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学生汇报后板书,并思考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

    3、交流反馈

    学生通过验证后得出结论: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不相同。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学生不难想到这是因为单位“1”不同。

    设计意图:要解决本课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求“20xx年比20xx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20xx年比20xx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这两个小问题。学生探究后,我再通过条形统计图上的操作,点拨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理解。由于单位“1”不同,虽然比较量相同,但对应分率不同。

    (三)、指导看书,完成例2和“做一做”

    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线段图,理解含义,指名说说两题中的比较量和单位”1”分别是什么?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例2和“做一做”的学习,我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能对小部分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但这也使他们得到了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经历积极思考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原则。

    五、应用练习

    呈现材料:同学们把家长给的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小明存了150元,小军存了100元。

    看了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吗?

    当学生提出:小明比小军多存百分之几?和小军比小明少存百分之几?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再次理解,由于单位“1”不同,比较量相同,但对应百分率也不同。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应用百分数的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数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六年级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学例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我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和以往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上介绍的方法不同,在列式解答后,我又提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解这道题: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所以题目中以谁作单位“1”就有变化,解答方法也不同了。

    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其实教材中重点安排的第一种解法并不受学生欢迎。想想也是要让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谁的百分之几确实没那么容易。学生们选择用第二种解法显然要容易理解得多,以前的教学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唯一的道路,没有去思考其他出路,这种单一的教学其实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就束手无策了。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由此可见,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地犯着一些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并且很有可能我们会为一些自己不认为的错误为荣,固守着不愿有丝毫的改变。正是老师的这种固守让课堂失去了灵性,让学生的思维断了翅膀。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1)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2)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50人与42人比较,多出了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3)有一只小船被当成大船会多出几人?

    (4)一共多出8人,说明有几只小船被当成大船?

    2、列式计算:

    3、你还可以怎样假设呢?你能根据以上的提问,用你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吗?(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一):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2-4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后记:

    默认推荐其他精彩内容: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推荐】


    刚踏上工作岗位并接任了二年三班的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学生向老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的同事,新的学生,新的环境,我深感压力和责任之大。为了建立良好的班风,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特制定此计划来更好的完成班主任工作。

    一、指导思想

    德高为范。教师为人有其“育人”的特殊功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有这样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教师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在学生面前树起一座做人的丰碑。

    二、班级概况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在学习方面,不能做到自觉、自学,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及学习氛围不够理想。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能主动求学好上进,可以成为全班的学习榜样。在其他方面基本上能做到遵守校纪校规,热爱劳动等。

    三、主要目标

    1、织建立班集体,让学生有基本的集体荣誉感。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每个成员都能以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向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奋斗。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道德标准,自觉地为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用集体的纪律去约束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平等交往、友好合作,在建设集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这学期要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水果栏,心情树等内容抓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关键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指导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多讲故事,多听故事,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底蕴。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做好协调工作。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四、具体工作措施

    1、文明行为教育:

    行动口号“新学期,新挑战,三好我行动(即:好品德,好习惯,好孩子)”

    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优化组建小队,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设立新一轮校级好习惯章。

    (2)切实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有内容、有计划、有效果安排晨间早读,语文、成语积累、英、数交替进行,根据班级的特点,落实每周一次晨会,午会的行为规范训练,使行为规范经常化。

    (3)认真抓好二分钟预备铃,班干部轮流值日。

    (4)以学生发展为本,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以班级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找出“上课”“课间”、“保洁”、“作业”等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小队考核,争创“星级文明班”。

    礼貌教育

    A见师长热情问好,上下楼梯学会礼让。

    B.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C利用语文课学的“道歉”、“解释”、“答谢”等基本离异运用在生活中。

    D.在家尊敬长辈,不发脾气,校内家里一个样。

    2、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工作围绕行为规范教育和行动口号,有效开展“新学期,新挑战,三好我行动”系列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各项教育活动的主人。

    3、家长联谊会

    1)继续探索学习型家庭的研究,定期开好家长联谊会,进行家庭教育的经验交流和辅导,努力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好助手。

    2)利用家长力量和社会力量,拓展教育阵地。

    3)引导家长多关心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习惯,以求双向了解。

    4)充分发挥“家长联谊会”的作用,让他们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形成合力促进内化。

    4、体育卫生工作

    1)注意做好防近工作,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使本学期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零,并通过家校联系取得家长配合,使每位近视学生制定落实防近措施。

    2)认真参加早锻炼,提高班级的体育达标优秀率。

    (本文由好老师教学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教学计划二年级


    有关小学教学计划二年级范文3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学计划二年级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教学计划二年级 篇1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教材继续沿袭了前几册生动有趣,富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很好地设置了各单元的人文线索。二年级侧重的人文主题是“音乐与我的生活”。

    1、唱歌部分:巩固所学的唱歌方法,能运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初步学会用不同的唱歌方法来表现不同的歌曲情绪,开始接触两声部的节奏朗诵,多声部织体诵读要关注音色。

    2、识谱要求内容在教材中分解融入两个部分之中,一是学唱歌曲部分;二是活动部分。在低年级阶段不要求识谱,所以不出现音符的认识,至于节奏的认识,我们都已经把它结合到活动的实际开展里面,尽量图形化、符号化(例半拍 一个鸟窝里两只小鸟、一个盘子里两个苹果),形象生动。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使用这种形式。

    3、听赏:除了要求孩子们听辨童声,女声、男声和不同乐器的声音,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还要能听辨出力度、速度的变化,聆听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4、动的要求是:能用常见打击手器、嗓音的模仿,身体动作和身边其它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为歌曲或器乐曲伴奏,能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等加以表现。

    二、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随笔、反思。

    2、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向40分钟要效率。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低要求,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本学期准备成立几个兴趣小组,如器乐、舞蹈、合唱等。

    6、提优补差的途径:

    A、通过课堂教学。

    B、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三、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5、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6、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扩展音乐创造和音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教学计划二年级 篇2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二年级段的音乐教学,毕竟相处一学期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得比较透彻,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时纪律比较好,各个方面都很认真,整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班级还能识读简单乐谱.并参与表演。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上较弱,咬字,吐字也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常会出现喊歌现象,导致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二、教材分析

    小学音乐二年级教材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教学机制、新的评价体系,印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凸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降低了音乐知识的学习难点。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

    三、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着。

    2、启迪智慧、陶冶、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 精选教法,快乐学习 ,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

    2、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

    3、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

    (三)教学渗透,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开放的音乐教学

    音乐是时间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

    2、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有趣味的教法,让学生多听多唱,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到郊外去 3课时

    第二单元 健康歌 3课时

    第三单元 音乐中的小动物 3课时

    第四单元 五十六朵花 3课时

    第五单元 调皮的小闹钟3课时

    第六单元 童年的游戏 3课时

    小学教学计划二年级 篇3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就一个班,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习。

    三、教学要求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万以内数认识。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3篇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1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孩子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孩子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孩子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孩子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孩子五个班。这些孩子是新课改后的孩子,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孩子。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孩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孩子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孩子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孩子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孩子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孩子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孩子“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孩子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孩子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14)课,以“孩子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孩子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孩子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孩子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孩子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6.(23、24)课,以“孩子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孩子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孩子“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孩子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孩子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使孩子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孩子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孩子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孩子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孩子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孩子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孩子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第1课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二十二周 期末考试

    第二周 第2、3课 第十二周 第13、14课

    第三周 第4 、5课 第十三周 第15、16课

    第四周 第6、7课 第十四周 第17、18课

    第五周 第8课 第十五周 第19课

    第六周 第9课 第十六周 第21、20课

    第七周 第11、、10课 第十七周 第22、23课

    第八周 第12课 第十八周 拆装玩具

    第九周 机动 第十九周 科学探索的故事

    第十周 复习 第二十、二十一周 机动

    二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2一、学情分析

    XX小学二(2)班共有33人,他们度过了一年愉快的校园生活,通过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和健康教育课、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他们已经了解了最基础的健康卫生知识,并养成了一定的健康卫生习惯。但学生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和身心素质还需不断培养,不断地坚持。

    二、教学目标

    1、增进“健康意识”,促进“自我保健”习惯的养成,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帮助孩子巩固胃与肠的知识,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胃,并知道如何预防急性肠胃炎。

    3、帮助孩子巩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变质腐烂的的食物的卫生习惯的养成。

    4、帮助孩子了解怎样预防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

    5、帮助孩子了解腹痛不能盲目服用止痛药、如何保护皮肤、怎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如何和同学友好相处。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有教案上课。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成立各班卫生委员为成员的健康教育督查小组,定期检查和公布学生健康教育情况。

    4、加强常见病预防。利用上课、录像、广播、卫生专栏、卫生知识讲座、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近视、肠道蠕虫、贫血与营养不良、龋齿、沙眼、地方病的预防。

    5、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开展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检查,做到每天有检查,一周有评比,学期有表彰,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健康水平。

    6、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多利用课外知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培学生兴趣爱好,注意平时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积累卫生知识,保健身体,以良好的生理、心理状况投入学习。

    二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3

    本学期,按照“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抓好卫生管理工作,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现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1、在学校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制定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2、继续做好晨检工作,对因病缺勤学生做好追踪调查,发现一个班级内缺勤人数有暴发趋势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报告校领导。如确诊是传染病,应立即上报疾控中心。

    3、处理好学生的常见疾病和外伤,有针对性地搞好预防工作,要和附近医疗单位建立联系,对急诊和转诊能及时进行处理,保证医治。

    4、狠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学校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认真做好预防工作,春夏季节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高发,通过晨检要求教室多通风,教导学生多喝水,多参加户外活动,以避免传染病流行。

    5、作好药品和器械的添置,同时作好各种消毒准备工作,时刻为师生就诊作好准备,做到小伤、小病、常见病就校处理,使学校卫生工作正常运转。

    6、保证医务室的整洁,保管和使用好卫生器械,卫生器械帐目清晰,完整、准确,经常检查器械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并给予处理。

    7、经常向校长提供有关学校卫生情况及改进措施,向领导汇报卫生经费使用情况及卫生器械情况。

    8、做好医务室档案、资料的分类管理,有空缺的资料及时补充完整。

    9、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学生健康努力工作。

    此外,本学期安排我从事二年级心理课的教学工作,由于刚开展这门课程,且没有课本,我将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以及多种课堂教学形式,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课教学具体计划如下: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选好课题,幻灯片制作尽量新颖、别致。

    2、没有课本,课堂教学难免枯燥,我将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比如小游戏、讲故事、观看视频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3、针对二年级学生还比较小,存在的心理问题少,课程内容要求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心态,开朗自信的性格。

    4、平时多学习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再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5、由于缺少教学经验,所以在平时还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多和他们交流,多吸取经验。

    【二年级数学教案_教学工作总结推荐】相关推荐
    小学新学期语文老师课堂减负计划 【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依旧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在平时教学时还需要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可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比较好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新学期语文老师课堂减负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英语教师工作计划3篇优秀文章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本文是初二英语教师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初二英语教师工作计划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