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空城计的课件13篇
  • 空城计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2

    空城计的课件13篇。

    想要了解有关“空城计的课件”的内容吗?接下来请务必浏览本文,相信它能给您一些帮助。学生们的精彩课堂少不了老师们的辛勤备课。如果您还没有动手准备教案,那就赶紧行动吧。合理的教学课件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空城计的课件 篇1

    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诸葛亮、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学习掌握描写方法。

    东汉末年,皇帝名存实亡,众多诸侯争霸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十分被动。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性命如何?请看《空城计》。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三国演义》。

    1.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习本节课文,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1.假如你是司马懿,面对这种局面,既不能上诸葛亮的当,又可以击败诸葛,你该如何巧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信你是会有办法的。

    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的心理活动。

    (当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军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五)课外作业:

    有关诸葛亮的传奇故事非常多,请阅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空城计的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已成为足智多谋的代名词。《空城计》这个故事写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布下空城计,吓得司马懿退兵四十里。课文着力表现诸葛亮在敌我交锋中知己知彼,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注意积累一些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人。

    4. 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5. 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字“藏”“登”的笔画繁多,重点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课后的词句积累“初出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词语,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掌握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一)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三国时期。)

    (二)简单交流一下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课外书、请教家长,了解一些三国以及三国人物的知识,重点交流学生了解到的有关诸葛亮的一些事,为本文学习做好准备。)

    (三)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改编的《空城计》。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由识字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开火车,玩卡片游戏),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渠道。

    (设计意图:本课课文较长,生字较多,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把生字认清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认读生字。)

    (三)出示课件,认读生词。

    (四)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将阅读与识字相结合。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读文质疑。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四)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

    (五)、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兵临城下。)

    “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生字2音2字2词

    2、词句积累2遍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懿中计

    结局 诸葛亮释计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一)中心话题: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圈画重点词句。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感悟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全班交流

    学生认为诸葛亮很聪明,很勇敢,有智慧,教师都可以认可,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又聪明又勇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相机板书: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证明诸葛亮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依据。

    1. 第一自然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司马懿大军压境,可以看出军情紧急,从侧面表现诸葛亮镇定自若,有胆有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透过文本,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现场,“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临危施计”,“诸葛亮镇定自若”,“司马懿中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 第二自然段:

    (1)对比:

    “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而“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危急,诸葛亮临危不乱,有胆有谋。

    (2)诸葛亮临危施计:

    诸葛亮临危施计,从正面体现了他的处变不惊、才智过人。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这段文字说明诸葛亮当机立断:所有的调兵都已经来不及了,既然是空城,那就索性再空一点:旗子收起,百姓回避,城门大开,让对方看不透到底是真空城还是假空城。再加上诸葛亮胆大心细,知己知彼,自己一副儒雅装扮、轻松神态在城楼弹琴,更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

    (3)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学生通过司马懿的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感受人物特点。

    司马懿:望——见什么?→疑惑——疑什么?何根据?→退——为什么?

    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

    “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

    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3. 第三、第四自然段: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体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才智过人。

    4. 诸葛亮最后拍手大笑,谁能体会着说说。

    (诸葛亮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地笑。)

    5.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适时板书: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说话有理有据,进而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找依据,体会人物特点。

    (三)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课件出示(适时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学生讨论。

    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战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性格,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二、拓展学习

    (一)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吗?出示课件

    (二)举办一次读《三国》竞赛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三、教师小结,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请大家课余挤出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版),或者开展“我心中的诸葛亮”专题讨论,从课上引伸到课下,从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更多的三国故事,甚至整本《三国演义》,实现大阅读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教学反思:

    《空城计》这篇课文在冀教版三年级中第一次出现,它有着许多吸引孩子的地方。有的学生读过名著《三国演义》,所以对故事比较熟悉, 在开头的环节请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一讲空城计的故事,这个要求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提的有些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并且这一环节和后面紧跟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重复拖沓。

    接着请同学们读课文,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想想诸葛亮、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孩子们可能不能准确的总结,但也要让他们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们认识到足智多谋与聪明的不同。在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时还是应该多抓住人物身上的细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容态上入手体会情境。

    司马懿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是不可忽视的,他起到了铺饰衬托的作用,用这一人物更反衬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计高一筹,而对司马懿的分析也够准确,最后还要教师的引导总结。

    这节课里我在教学环节上有点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会不断改进的。

    空城计的课件 篇3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空城计》教学设计..。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jK251.cOM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空城计的课件 篇4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因此我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这又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古典小说,因此我把它当作一个展示原著、激发学生热情的窗口,带领学生“走进”窗口,去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品味诸葛亮这一据说是“实现传统男人价值达到顶点”的典型,从而观照自我,产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另外,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古典小说,因此我引领学生在一场战争的洗礼中,来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心理战”作为一种战略思想,也屡次在现代战争中运用。

    在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理清情节、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抓住细节(神态)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2.体会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导入课文。

    大浪淘沙。让我们随着这曲满载历史沧桑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重新回到汉末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三国纷争的风云岁月。

    提起战争,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你死我活、血肉厮杀,而实际上,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智力、才能和胆识的较量。古代军事家诸葛亮用一着“空城计”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板书课题:《空城计》 罗贯中 (设计成城墙形状,力求直观)。)

    (整体把握课文,揭示重点内容。提示:人物在不同情节的表现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中以神态为主。)

    (三)揭示内心,反思战争。

    思考并讨论:

    1.理解“尽皆失色”,分析众官心理。

    “尽皆”,说的是官员们无一例外。“失色”,说的是面临险境,无计可施,全部吓得脸色大变。的确,相对于司马懿的15万大军来说,诸葛亮的有限军兵不堪一击,跑,跑不了,打,打不过,等死吗?

    2.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诸葛亮表现如何?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城内空虚的现状设“空城计”,让敌方将领以为城内有埋伏,不敢进城,使之疑中生疑,从而平安脱险。

    3.当司马懿听到报告时,他笑什么?为何不信?说说他当时的心理。

    志得意满的笑,成功者的笑,在他的想像中,蜀军或者仓皇逃走,或者负隅顽抗,而他的胜利,只是眨眼间的事罢了。

    4.司马懿看见了什么?看过之后,他大疑,他疑的是什么?说说他此时的心理。

    他看到的和他想像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孔明不走不惧,还有心弹唱,笑容可掬,无视滚滚而来的15万敌军,其中一定有诈。

    稳坐城头的诸葛亮不光笑容可掬,还即兴为司马懿弹唱了一曲,大家想不想听呢?

    (播放音乐《十面埋伏》,师读《空城计》唱词选段:思考与练习四。)

    5.结合课文内容,特别是司马懿父子对话和释计时孔明对司马懿的评价,替司马懿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6.反思:胜负只在一念之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此次战争,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在于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四)抓住细节,归纳性格。

    1.一念之差,战机尽失,这个司马懿是不是太傻了?试结合司马懿一笑一疑一答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点。

    太奸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多疑,过于谨慎,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老谋深算……

    点拨:司马懿曾因马谡的反间计而被曹睿削职回乡,后被重新启用,因此急于立功,害怕失败。司马懿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在遇见“空城计”之前打了胜仗,占了街亭,非等闲之辈。

    2.老谋深算的,拥有15万大军的司马懿竟因城上诸葛亮的可掬一笑望风而逃。你注意了吗,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孔明的笑?说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体会三笑的不同含义。

    3.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推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处乱不惊:敌军压境,他却能“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到司马懿疑心重,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获得成功。

    (五)归纳总结,学习写法。

    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得缘于小说家罗贯中的如椽巨笔,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

    点拨:大家知道,这篇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孔明,而其他人物在文中起到了映衬的作用。

    请用这种句式再举几个例子:

    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用众官愚见衬诸葛亮高见。

    用司马懿狡诈多端衬诸葛亮“计高一筹”。

    ……

    (六)总结。

    针对诸葛亮临危施的这一“空城计”,竟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后人有诗赞道:“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诸葛孔明人乎?神乎?神人乎?还是让我们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尾曲回到现实社会吧。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创设氛围,生默读课文,促使感悟。)

    (七)布置作业。

    我们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但是,为了撼卫和平,有时,我们又必须投入战争,有兴趣的话,大家课下阅读《三国演义》或者《三十六计》,相信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1.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本课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播放了三段音乐。

    2.将京剧唱词引入课堂,既生动有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了语文与艺术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想像力和写作兴趣,不落痕迹地将语文学习和了解民族艺术、将阅读与想像作文结合起来。

    3.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像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本节课从深层次上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

    4.本节课的设计,横向从整体把握到局部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纵向以情节发展为线,以人物表现为点,构筑三个教学板块,从体验战争到归纳性格到学习写法,一脉贯通。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言力求生动,板书力求形象。

    空城计的课件 篇5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

    空城计的课件 篇6

    1、课前60秒欣赏多媒体放映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周瑜、孙权等,领略人物风貌,激发学生欣赏古代英雄豪杰的意趣。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我所了解的《空城计》”,感知《空城计》的背景。

    2、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注:动画片《三国演义》介绍词: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3、学生自渎课文,找出主要人物,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志,理清情节发展的步骤。

    4、多媒体引路,复述故事情节。

    (1)课件出示《空城计》有关图片,(在G盘“动画欣赏”)同时请学生复述课文。

    (2)复述后,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

    点拨:所谓多层面赏析,就是从不同的层面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给你印象最深或最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这“不同的层面”可以从人物活动、情节、环境特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来理解本文内容,力求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训练学生多角度挖掘内涵,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讨论,发言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从情节看,本文展现的是诸葛亮巧施“空城”妙计,智胜司马懿大军的故事,给人以惊险万分、悬念迭起之感。

    从人物看,诸葛亮的临危不惊、指挥若定的气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正是“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关键。

    从表达效果看,司马懿的失误判断恰好和孔明的饿将计就计、铤而走险而大获成功形成鲜明对比,本文的艺术魅力让人折服。

    1、分析性格: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性格的探究。引导学生找出具体描写诸葛亮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体会其性格特点,集中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是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的?

    提示:通过“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等语言描写,表现他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统帅风采;通过“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描写表现他沉着果敢的指挥者素质。诸葛亮是一个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的军事指挥家形象。

    (2)想象情景:诸葛亮在城楼焚香操琴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象一下,说出他当时的心里活动。

    提示:诸葛亮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相信能够用此计破敌,就是要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城越空,越能让司马懿起疑心,越不敢擅闯入城。

    (3)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通过描写诸葛亮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智设“空城计退敌”,塑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形象,同时也说明善于驾驭战争的变化,可以使战争的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学生归纳本文的主题:以诸葛亮面对强敌而处变不惊,设下计策,使司马懿退兵的故事,刻画了诸葛亮随机应变、足智多谋的形象。

    (4)司马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提示:从“笑而不信”、“看毕大疑”、司马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狡诈谨慎、刚愎自用的人。写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超智慧。用司马懿与诸葛亮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5)想象情景:“懿看毕大疑”,他疑的是什么?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提示:这怎么是一座空城?难道城中有埋伏?我与诸葛亮交战多年,非常了解他的用兵之道,他是不会冒这个空城之险的,我须退兵才是上策。

    1、揣摩。学生找出文中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其作用。

    提示:“皆尽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写尽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作映衬。

    “吾自有计”:这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姿态。

    2、精读。扣“简洁明快,通俗不失典雅”的语言特点,朗读相应的语句。

    3、联想。由诸葛亮布置空城计使战争劣势转化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你能联想到相关的成语或诗句吗?

    提示:“置之死地而后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学们,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才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本文不仅能让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还能获得智慧的启迪。这和作者波澜曲折、富于变化、摇曳多姿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他塑造的谋臣武将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幕,其中尤以诸葛亮最为出色。在历史上,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的自豪。

    空城计的课件 篇7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

    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清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激发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传》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15岁的曹睿继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战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关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官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讨论后归纳)

    【交流点拨】开端: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诸葛亮。文中描述诸葛亮时写到了他的几次笑?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词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交流点拨】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3.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交流点拨】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1.在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 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交流点拨】运用对比,突出军情的危急。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尽皆”是说各个官员无一例外,“失色”说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脸色大变。用众官的表情衬托军情的紧急。用来反衬烘托诸葛亮的冷静沉着和杰出的才干。

    3.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一方面表现出“空城计”之“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对诸葛亮的刻画。

    4.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课文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但同时也是疑心病重的一个人。他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是骄傲自负,刚愎自用的一个人。

    5.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侧面烘托。写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己知彼,丰富了人物形象。

    6.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交流点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1.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交流点拨】我认为司马懿不是没有发现疑点,而是以退为进。司马懿手握重权,势力与威信足以使国君感到威胁。他一直与诸葛亮相斗,使君主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若诸葛亮死了,那唯一障碍消失,吴君就会想尽办法剪除他的羽翼,没有充分的准备司马懿就会处于弱势。所以他在等待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契机,再与诸葛亮相斗。

    2.你认为司马懿的存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交待清楚他中计的原因,突出诸葛亮对他的了解,更加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以及面对危险是那样从容和豁达,进一步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3.说说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交流点拨】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1.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另外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

    2.在本文中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就请你利用丰富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杀气腾腾的古战场。

    【交流点拨】阴风猎猎,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厮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二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空城计的课件 篇8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ァ∪绾稳シ治鲂∷抵械娜宋镄蜗竽?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军情紧急)

    思考: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ァ(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ァ⌒〗幔赫面、侧面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3、那司马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明确:

    (1)认真阅读课文“司马中计”分析司马懿。

    (2)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1、《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则读后感。

    2、《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空城计的课件 篇9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空城计的课件 篇10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开端,兵临西城;    第二阶段(2)发展,临危施计。

    第三阶段(3、4)高潮,司马中计;  第四阶段(5、6)结局,孔明释计。

    四、赏析: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文中描写诸葛亮时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

    2、诸葛亮的这“三笑”有什么不同?

    提示:

    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3、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说说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4、司马懿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小说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品味)

    5、诸葛亮赢在哪里?司马懿输在哪里?

    提示:诸葛亮赢在他能做到知彼知己,司马懿自以为对诸葛亮很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够全面,而且他刚愎自用。

    司马懿输,是因为他狡诈、多疑、自负。

    五、写作特色:

    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段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二段大兵压境的环境描写与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操琴,突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气度。第四段司马氏父子的对比,第五段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见,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六、拓展延伸: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明确:孔明的妙计有“草船借箭”、“火烧新野”、“智算华容”、“一(二)(三)气周瑜”等;孔明的计策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等;孔明的特殊计有“火攻”“八卦”“舌战”“激将”等。

    空城计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

    《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什么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且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的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课余时间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初一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敢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1、复习字词

    懿(yì) 氅(chǎng) 纶(guān) 笑容可掬(jū) 遁(dùn) 隐匿(nì) 无不骇然(hài) 言讫(qì)

    2、介绍作者和作品

    (三)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 。B、大兵压境。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

    姓,洒扫街道”。

    B、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C、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D、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撤军

    4、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 生性多疑

    诸葛亮知己知彼 对司马懿了如指掌

    (四)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的: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五)分析人物形象

    1、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2、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认真品读。

    明确:“三笑”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如释负重的笑

    (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成功自豪的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六)拓展延伸

    思考问题: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对司马懿成功了,如果统帅换成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明确: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五、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外通读一遍《三国演义》。

    空城计的课件 篇13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ǔ)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的课件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