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00字精选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4-3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00字精选。

    经过收集并整理,编辑为你呈上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在校我们应该都接触过文档的撰写吧,往往解决写作困难方法是借鉴范文素材。熟悉范文的框架逻辑,能让我们写得更顺畅。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1】

    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8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活动三: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作业:

    《指导丛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3/2=1.523=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3.小结

    (1)长是宽的几倍,有时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有时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

    (2)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4.练习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商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表示两种数量的数相除,可以得到新的量,这个新的量也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三)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什么叫比?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四)练习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演示课件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2记作:100∶2

    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4.练习:求比值

    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

    (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

    1.教师提问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

    (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2.比的分数形式

    (1)教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2可以写成3/2,仍读作3比2

    2∶3可以写成2/3,仍读作2比3

    (2)思考: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和()的比,是()∶(),比值是().

    2.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和()的比,是()∶(),比值是().

    3.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4.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5.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二)选择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的载重量比是.()

    2.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

    3.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三)思考题

    1.甲乙两队比赛结果是3∶2,是指这节课所学的比吗?

    2.根据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你可以知道男女生的具体人数吗?

    3.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一)应用题,

    1.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3.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二)求比值.

    4∶50.8∶0.41/3: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例1、2及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体验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准确提取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做好铺垫。

    1、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即将小学毕业。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出示学生特长训练、做好事等照片)有心的同学把这些活动情况绘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分别出示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六(5)班特长活动情况统计图20xx年我校学雷锋、做好事情况统计图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分别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2、引入课题。

    谈话: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发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还真不小!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对统计图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或预测。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分析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扇形统计图,正确获取信息。

    谈话: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不仅学习优异,还掌握多门艺术特长,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善于乐于助人。将来步入社会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王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寒假他就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行动,他去爸爸的彩电商店对各品牌彩电的销售情况做一个社会调查,为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彩电销售经理做准备。(课件出示彩电市场热闹的景象)

    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教室的彩电是什么牌子的吗?你认为这里的A、B、C、D牌各代表什么品牌?

    (1)观察分析数据,正确判断。

    第一感觉你认为哪种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谈话: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仔细观察,认真想一想,这幅统计图里其他部分可能包含一些什么品牌的彩电呢?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合理分析。

    谈话: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怎么样?(模糊不清,不够完整)对,因为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我们就无法全面的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也就不能作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引导学生说出: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全面分析,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板书:认真观察,全面分析。

    (3)发展提高,修改建议。

    谈话:那你认为我们在制作和分析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什么?你觉得要想更清楚的反映哪种彩电最畅销应该怎么修改?

    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教师引导评议。

    引导学生把其他部分细化。

    师小结:在我们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板书:客观具体。

    谈话:看来,想当一名彩电销售经理还真不容易,不能只凭这个统计图就判断哪一种品牌彩电最畅销,还需进一步调查落实。

    2、观察折线统计图,并能作出正确判断。

    (1)观察分析数据,正确判断。

    谈话:除此之外,临近春节的时候,王明还看到爸爸商店里A、B两名员工去年上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感到很困惑,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例2。

    谈话:初看一看这两幅统计图,你觉得谁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一些?

    学生可能回答:从这两幅统计图中折线的趋势来看,我们发现A员工工资增长速度快。

    引导学生着重回答以下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王明疑惑:为什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却不一样呢?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索一下其中的原因吧!(自由结伴探索)

    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的走势一平缓一陡峭,第一幅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原因在于标准不统一。

    如果标准一样的话会怎么样?(课件出示相同单位的统计图)

    (2)总结问题,合理判断。

    看来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统一标准,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延伸提高。

    1、处理P69页练习十一第1题。

    谈话:看到王明寒假里的收获,张华也不示弱。其实,为了迎接学校五月份的艺术节,在寒假里张华对我们六(5)班同学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扇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六(5)班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呢?

    (2)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可能包含的文艺节目,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讨论修改建议。

    2、处理P69页练习十一第2题。

    谈话:除此之外,小刚还准备利用五一假期出去旅游,他调查了这个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况,并绘制出了统计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某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统计图。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造成第一印象错觉的原因在于,该图绘制时每格表示1摄氏度,这样突出、放大了局部的差异,略去了整体的相似。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六年的学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多门特长,而且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你们真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统计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分析、判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

    学生自由说。

    出示名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学生解释、理解。

    师小结:看来,想要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谈话:同学们,下课以后,希望大家能够走进社区、商场、工厂等地,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把我们对统计图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的结果以书信的形式寄给各部门的叔叔阿姨,我想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最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社会实践继续下去吧!老师预祝大家成功!

    【板书设计】

    统计

    认真观察客观具体

    全面分析标准统一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1-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是教学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式题。教材让学生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后,要求学生先在教材提供的示意图中分一分,再算出结果。由此,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两种不同算法。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是多样的,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的式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进一步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明确当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而分母不变。第2题通过填空的形式,突出分数除以整数通常可以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第3题让学生合理选择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练习十一第1题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练习。第2题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感受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联系及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第3、4题是应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感悟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例1: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

    提问: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评: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对整数除法的已有认识列出算式,并在列式过程中明确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用除法计算。]

    2.独立思考,讨论探究。采用画图的方法,联系已有知识,探究2的计算方法。

    3.班内交流,感悟方法。

    计算方法可能有:

    ①2==

    通过学生自己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升是几个升?把升平均分成2份,实际上就是把4个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升?

    提问: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如果有学生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作分子,分母不变。先不要提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评: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随后的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优化算法,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②2==

    请学生讲解计算方法时,重点明确:把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升的几分之几?

    提问: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一个分数除以整数,还可以转化成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怎样转化?(启发学生说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为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二、尝试比较,优化方法。

    出示第55页试一试。

    如果把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计算。

    [评:学生在尝试中经历失败,体悟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进行对比、优化,为形成共识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第一种方法是有限制条件的,必须分子能被整数整除。而第二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评:在鼓励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的前提下,突出小鸟卡通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感悟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对继续教学分数除法有定向作用。]

    组织交流,明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除以整数,通常先要转化为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第56页练一练。

    ①第1题侧重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②第2题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③第3题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将错误的解答方法写在黑板上,讨论产生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

    ①独立完成第1题,集体订正。

    ②完成第2题的第(1)题后,提问:每列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每组的两道题目中,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而除法算式中的商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

    完成第(2)题后,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评:第(1)题通过计算比较既有助于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联系;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对比性练习,促进了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③独立完成第3、4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拓展知识。

    四、课堂回顾,激励评价,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自我评价一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平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2.2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习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师:老师为我们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图片,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锥的顶点、侧面和底面。 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那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圆锥的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利用自学所学到的知识上来画一画黑板上这个圆锥的高。其他同学可以在答题纸上画出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是连接哪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应用反馈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习

    (1)、幻灯出示练习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圆锥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3个饼烙的时候的统筹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2、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研究烙法

    1、出示课本主题图:一张锅里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而且每次烙的时间都相等。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现在我们班里有40位小朋友,40位家长,连老师在内共81人。如果老师想请面包房的师傅给咱们每人烙一张饼,请你猜一猜,烙81张饼最少要烙几次?

    生猜

    师: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啊!看来此题有点儿复杂,那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师小结:我们可以从简单的一张饼入手,找出规律后,再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

    3、那你认为烙一张饼,需要烙几次?2张呢?为什么?(师配合着做手势)

    并板书:饼数次数

    12

    22

    为什么烙1张饼和烙2张饼的次数是相同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4、合作探究,研究烙3张饼的次数

    (1)、师:那烙3张饼最少应该烙几次呢?

    (2)、下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一说,3次的怎么烙,4次的又是怎么烙的?

    (3)、交流评价

    A、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上来摆一摆、说一说你们的设计?(学生演示讲解)

    B、教师讲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出示3个大的圆片):第一次,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第二次,把饼1拿出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第三次,最后,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这样,3个饼都烙熟了。

    C、请你利用我们刚刚讨论出的这种方法再来烙一烙,如果还感觉困难的,可以请你的同桌,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烙。

    D、谁愿意再来说一说我们最快是怎么烙这3张饼的?

    (4)、(板书:33)看来,3张饼最少是烙3次,那你认为烙3次与刚才同学提出的烙4次的区别在哪里?(烙3次锅里一直都有2张饼)

    (4)、小结: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既不浪费时间,烙得也快,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称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这样烙饼的,而只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

    5、推广应用

    (1)、如果要烙4张饼,想一想最少烙几次?怎么烙?

    (2)、5张呢?谁想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3)、6张呢?(一、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烙2次,共要烙6次。

    二、用2张2张烙,烙3次,也要烙6次。)

    师:看来,这时两种方法烙的次数都是一样的,最佳烙饼法在这里没有优势,对于这两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7张饼最少要烙几次?你怎么想的?8张呢?怎么烙?

    6、总结烙法:

    我们都把饼烙到8张了,你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有几张饼,至少烙几次(除1张外)

    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什么?

    小结:当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可以2张2张地烙;当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

    7、找着了规律,再来解决我们刚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也就容易了,还记得刚刚的问题是什么吗?(烙81张饼最少烙多少次?)

    那到底要多少时间咱们才能吃上饼呢?能解决吗?(不能,要知道每次烙的时间)

    师补完整信息:每面烙3分钟(也就是说我们每次都要烙3分钟)

    现在你能计算烙这些饼所需的时间了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们是怎么算的呀?(饼的张数*每面烙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8、总结体会: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出烙81张饼所需的最少次数的?你想说什么?(体会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

    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一个电脑小游戏,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每局的时间是10分钟。现在有甲、乙、丙三个小朋友每人都想玩2局,你打算怎样安排?最少需几分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烙饼问题,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1、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2、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新课标》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重要。本节课我先结合地震引出负数,再联系南方大雪灾,让学生在雪灾的场景中对比正、负数;还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3、注重数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的事例和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军民一条心,全民献爱心的战胜困难的决心,还就两次灾害的发生提出环保的迫切性以及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同时结合教师精彩的结束语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00字精选】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