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静女课件
  • 静女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14

    静女课件。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女课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静女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根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知识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诗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里的一首民歌。(板书课题《静女》)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所以《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3、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静女》录音,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6、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四、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真诚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呢?(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六、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

    2、赋的表现手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形象,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诗经·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课堂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十、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一、教学后记: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文,开好了头下面的教学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设计上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等让学生知道古诗的朗读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高考考点学习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学习继续加深巩固。

    静女课件【篇2】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二、朗读诗歌,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静女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5.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感受《静女》表现的感情以及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三、教学难点

    1.《诗经》的艺术特色。

    2.《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种主要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爱情的古老诗歌——《静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温故知新——《诗经》

    师:上课前,老师有叫同学们预习课文。那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静女》是出自哪里的?

    生:《诗经》。

    师: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诗经》,现在一起来复习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内容分类:“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两者统称为“诗经六义”。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三)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矫正读音,播放课文录音。

    3.全班齐读课文。

    4.提示学生自学诗歌中的文言字词。

    (四)小组合作探究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思考:《静女》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提示:可从主题、地点、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1.从主题、地点、人物进行探究

    主题:约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地点:城隅

    (“俟我于城隅”)

    人物:静女和“我”

    2.从静女和“我”的形象进行探究

    静女的形象: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我”的形象:憨厚、痴情(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细节:

    静女:“爱而不见”天真调皮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以物示情(喜爱)

    “我”:“搔首踟蹰”憨厚痴情

    “说怿女美”“美人之贻”

    爱人及物(喜爱)

    3.小结

    (1)活泼、浪漫是本诗的主旋律,奏出一曲动人的恋歌,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约时的兴奋与喜悦!

    (2)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健康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4.解疑

    朱熹评论的立场: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男女授受不亲”

    要抑制人的一切出于自然需要的情感欲望。

    (五)深入探讨

    1.诗歌中有没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1)赋的手法。(第一节)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2)比的手法。

    “彤管”、“荑”。

    荑。物微而意深,寄托着女子一片真情。

    2.如果从人物描写的手法而言,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1)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心理描写。

    一往情深和诚挚、痴迷之心。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人、物、情结合。(托物抒怀)

    (2)重章复唱、双声叠韵的运用。

    (3)巧选细节,心理活动细腻传神,风格朴实。

    (六)总结全文

    《静女》表现了健康纯真的爱情,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坚贞和厚重,也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静女》。

    2.完成课后练习。

    3.有兴趣的同学可试着把《静女》改写成五言诗、七言诗、现代诗歌、歌词、小小说、小品等形式。

    附录

    板书设计:

    静女

    主题:约会

    地点:城隅

    人物:静女和“我”

    静女: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我”:憨厚、痴情(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静女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结合《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出现 自牧归荑

    “归”通“馈”:馈赠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

    ③解词。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音节助词,无意义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怿:喜爱

    洵:的确,确实

    [我的疑惑]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明确:

    ①静女的形象分析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

    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

    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

    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②男子的形象分析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人物、性格

    静女:娴静美丽、活泼机灵、大胆开放

    男子:憨厚朴实、痴情、诚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训练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错题号及分析:

    2)正确解法: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敷:陈述、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 )

    俟( )

    见( )

    踟蹰( )

    娈( )

    贻( )

    彤( )管

    炜( )

    怿( )

    归( )荑( )

    洵( )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_____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

    贻:_____

    炜:_____

    怿:_____

    洵:_____

    静女课件【篇5】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静女课件【篇6】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静女课件【篇7】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文静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角。故意躲着不出来,我抓耳搔头打转转儿。

    文静姑娘长得俊,赠我信物红管笛。管笛红色放光彩,让我心中好欢喜。

    放牧回来赠我茅,茅草好看又奇巧。不是茅草本身美,只因美人送我的。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境内流行于民间的一首歌谣。它作于卫宣公时代。对于这首诗的题义说法历来不一,“—说:这是讥刺卫宣公好色,偷娶子妇。—说:是淫奔期会的诗。”(《诗

    经译注》卷二,第3l页,中国书店版)这两种解释看来都不可取,前者实为牵强附会,后者实为封建思想之偏见。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

    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静女》是以—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情人约会的情景,诗中刻画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现了他们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第一章,描写约会情景,表现静女性格。开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概括了姑娘的美。一个“静”字,点出她文静大方的内在气质:一个“姝”字,点出她漂亮的外貌:“城隅”,既点出幽僻合适的约会地点,又透露出姑娘大胆心细、聪明过人的心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是约会过程中最精彩动人的情节。—个“爱”(通“”,隐藏之意)字,用得极有神韵,写出了姑娘调皮逗乐的情景。她本来比小伙子来得早,但却躲藏在—边,偷偷地观察来赴约的小伙子有何表现;小伙子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迟迟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搔头,直在原处打转转儿。此时这复杂而焦虑的心情可以想象,使得约会的情节跌宕起伏,气氛既活泼愉快,又幽默风趣,颇带戏剧色彩。此时姑娘天真活泼、聪明调皮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丰富和补充。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无限深情。

    第二章,写相见时赠物,借赞赠物,含蓄地抒发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这一个“说”(悦)字,内涵丰富,在热恋的情人看来,对方赠送的任何东西都是美的,所以“彤管”也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固有的价值,颜色变得分外艳,光彩也分外暖人心,那么,“女美”两字也就—语双关了。这完全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所致,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痴情。

    第三章,回忆两人初恋时的情景和心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两句,点出他与姑娘初恋的经过,前句叙事,后句谈心情。一个“自”字,点明他两人的恋爱始于那一次她从郊外放牧回来时,她送给他放牧时采摘的白茅草,当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立刻悟出这不是—根普通的白茅草,而是信物,是姑娘送给他的一片爱心。因而这茅草的价值得到升华,变得是那样的美丽而别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谈感慨,发议论:归根结底,不是白茅草美,而是赠茅草的人美。这直抒胸臆的一笔,不仅巧妙地点题,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他爱姑娘的主旨。这—章总共17个字,就用了三个“美”字,不但不嫌重复累赘,反倒使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得到增强,达到纡曲回环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纯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从联想中也流露出男青年对姑娘早有爱恋的深情。

    综观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全文篇幅虽短,容量却大,令人惊叹于作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课件【篇8】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静女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进行创作。

    2、通过指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过渡,他们学习过《关雎》《蒹葭》对诗经中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对周初时代的爱情有一定的理解;喜欢诗歌,有学诗的“动机”。

    教学媒介多媒体,多屏互动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播放经典永流传中《关雎》的演唱引出关于爱情诗的问题,在滚滚红尘之中面包和爱情同学们选择哪一个?从而引出《诗经》中的另外一首《静女》。

    二、温故知新

    1、初读:读准字音让同学把读音填在大屏幕上,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2、通假情况的检查明确:

    (1)爱而不见:爱:通“薆”,隐藏,遮掩。

    (2)见:通“现”,出现。

    (3)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

    (4)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5)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6)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

    3、字词的疏通是朗读的基础,解决了字词,大家自由朗读一分钟,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正音、通假字)

    4、播放名家范读,带同学们走进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再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意境)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全诗讲的主要内容,一位同学进行概括。教师明确在绘画艺术上有一种手法叫留白,文学作品中也是,寥寥数笔把人和事概括清楚,需要读者运用无限的想象空间去填充,这首诗一共三个章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这样的艺术概括三个小故事,可以起题目。讨论热烈

    最后小组展示明确。

    四、再读,分析人物

    同学们凭借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甜蜜,在我们的想象中,两位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用自己语言描述一下他们各自的形象。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静女:娴静美丽活泼机灵大胆开放

    男子:憨厚朴实痴情诚信

    教师:用这样的爱情你们羡慕吗?引出其实美好的爱情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也只能遇到对的人这份美好才能温暖一生,咱们要修炼成怎样的自己才能遇到对的人呢?小组讨论同学回答引导学生看他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举出他知道的名人的爱情开始,教师激发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羡慕的。

    五、课文小结

    《静女》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但我们大家必须明白,爱情应该是理智、慎重、严肃的。青果子过早地摘下来,吃下去也难免是满口的苦涩。也许有朝一日,当你事业有成时,爱情就自然会向你招手。

    六、作业布置

    因为前提学生写了小故事,所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课本剧。第二个作业是由前面关雎歌词的改写引申到这课改写成现代诗歌。

    教学反思:

    这次课堂教学整体上完成目标,学生的作品在展台上进行展示也是给学生很大的热情,特别是开头插入的音频引导,学生也很感兴趣,不足之处是对爱情观的引导有些欠缺,带领学生应该更好的去挖掘一下。先进的教学设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足够的掌握。

    【静女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